Workflow
产学研
icon
搜索文档
首发|高端工业装备品牌「申科谱工业」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02 08:10
投资界7月2日消息,近日,珠海市申科谱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科谱工业")宣布完成超亿元 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锦富资本、珠海科创投、珠海高新投、云启资本、空港创投、昊君资本共同参 与,云岫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市场拓展、国际化战略布 局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申科谱工业拥有42年品牌历史,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标准工业设备设计和生产的国际化公司,目前已服务 世界500强客户超20家。公司分板机设备市场份额连续40年排名全球前三,异型插件技术稳居全球第 一;分板、插件相关海外专利数量居中国企业第一;Die AOI工艺达到全球第一,性能参数超行业标准2 倍;成功研发全球首台VR/AR 行业无尘镜片组装加工设备;激光钻孔设备对标ESI,目前为国内第一梯 队。 公司在全球范围有5处生产基地,4个研发中心,3所千级实验室,在建百级实验室,8个销售服务中心。 项目覆盖欧、美、亚、非四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英、法、阿拉伯语等8种语言服务。公司全球 员工总人数超600人,研发人员占比超60%,其中海外员工80%为本地招聘。公司产品通 过"ACM"和"DNV•GL"双欧标质量认证体系, ...
创新产教融合平台 助力国家未来能源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7-01 12:55
未来能源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成立 - 中国能源研究会未来能源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在保定成立,选举产生第一届领导机构并发布《未来能源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倡议书》[1] - 专委会联合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机构共同推动产教融合,聚焦光储等重点领域[1][2] -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新能源产业成为战略竞争核心,但面临核心技术瓶颈、人才培养滞后、国际标准话语权不强等挑战[1][2] 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 - 提出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合作,形成"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的良性循环[2]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师型"认证体系,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2] - 探索行业共建国家级未来能源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光伏、储能、氢能及智慧能源等战略赛道[3] 市场化与国际化发展 - 构建市场化科创生态体系,打造"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闭环,推动行业共建开源社区[3] - 深化国际标准与合作,推动未来能源产教融合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 - 发起"一带一路"未来能源教育伙伴计划,提升国际话语权[2][4] 战略方向与平台建设 - 专委会将聚焦光伏、储能、氢能及智慧能源等战略赛道,聚合头部企业与顶尖高校资源[3] - 研发服务未来能源行业的AI垂直大模型,打造未来能源协同创新高地[3] - 建立常态化校企对接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可复制成功案例[3][4] 行业领导观点 - 专委会主任委员赵文广表示未来能源是重塑产业格局的战略引擎,产教融合是连接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核心枢纽[2] -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强调要紧扣"双碳"目标,促进教育、人才与产业、创新有机衔接[3] - 呼吁各方携手开创未来能源产教融合新范式,打造协同创新创业新生态[3][4]
优化产业链条布局 2025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多孔炭材料及应用研讨会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6-30 23:46
行业动态 - 2025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多孔炭材料及应用研讨会在河南安阳滑县开幕,汇聚300多位专家学者及1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探讨多孔炭材料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1] - 滑县已形成智能装备、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拥有207家规上企业和33家专精特新企业,计划以多孔炭材料为战略突破口推动产业升级 [5] -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指出活性炭在动力储能领域潜力巨大,强调需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 [7] 公司动态 - 河南省大潮炭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3000吨多孔碳生产线,目标迈向万吨级产能,致力于解决行业技术迭代慢、产能不足、质量波动三大痛点 [9] - 大潮炭能B轮募资战略签约仪式举行,为滑县新材料产业注入新动力 [7] - 大潮炭能成立25年,以技术驱动高端炭材料国产化,目标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规则制定者 [9] 技术发展 - 多孔炭材料被视为重塑新能源产业蓝图的关键技术,需突破"有无"瓶颈并提升品质水平 [5][7] - 4.0超级生产线实现技术、规模、质量同步升级,推动储能碳材料领域技术进步 [9] - 10多位专家学者分享多孔炭材料前沿技术及产业应用前景,涵盖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机构 [9] 产业合作 - 研讨会由郑州轻工业大学、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主办,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等联合承办 [3] - 滑县政府呼吁新材料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共同构建新能源材料特色产业集群 [5] - 会议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电池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高地跃迁 [10]
川大成果!合成生物“长寿分子” 亚精胺实现量产!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 - 四川大学秦久福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微生物改造成高效"细胞工厂",探索亚精胺的生产和应用方式 [1] - 亚精胺被誉为"下一个千亿级生物活性分子",在抗衰老、心血管疾病预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 团队通过技术攻坚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并与行业龙头合作探索产业化路径 [1] 亚精胺市场现状与挑战 - 亚精胺在医药、食品、农业领域应用广阔,被列为五大抗衰潜力成分之一 [2] - 传统小麦胚芽提取法纯度仅1%,化学合成制备成本高,导致国际市场被外企垄断 [2] - Sigma-Aldrich的试剂级产品百克定价高达上万元,使用成本制约产业发展 [2] 技术创新路径 - 团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重构酵母代谢网络,大幅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 [3] - 发现胞外分泌机制,找到能将亚精胺主动排出细胞的转运蛋白,提高杂质去除率 [4] - 新技术路径使发酵液纯化过程效率提升且能耗降低 [4] 产学研结合模式 - 团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需求,让学生参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实践 [4] - 川大设立"生物质技术与工程"创新班,以项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4] - 高校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避免闭门造车 [4] 市场应用前景 - 亚精胺将成为撬动多个千亿级产业的支点 [6] - 食品领域已有产品进入试生产阶段,医药领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 [6] - 麦肯锡报告显示,2030-2040年间合成生物学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经济效益 [6] 政策支持 - 2023年四川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六大优势产业 [7] - 全国18个省、市将"合成生物"写入"十四五"规划 [7] - 成都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热土,政策支持加速技术转化 [7]
做动画,需要学历吗?
36氪· 2025-06-30 16:22
"产学研脱节。"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 150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质量持续提升的网络动画番剧、频频出圈的动漫IP联名和谷子…都让"动画""二次元"成为05后、10后群体关注的焦 点,"要不要报考动画相关专业,毕业后投身动漫产业"也成为年轻的动漫爱好者们在社媒上热议的话题。 今年年初,《哪吒2》导演饺子的川大华西药学院教育背景曾引发讨论,做好动画不需要动画相关学历的典型案例就摆在眼前。实际上,"学历无用论"一 直在动画圈内存在争议,尤其是互联网动画产业兴起后,越来越多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凭借动画代表作品出圈,而科班人才往往只在制作流程中任职美术、 动画等岗位。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一次次让从业者自我怀疑,更让年轻的学生们感到迷茫。 看似网友的幽默调侃,实际上在学校学不到东西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大原因是高校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一个动画项目的实际运作会被细分为多 个岗位,统领全局的导演编剧、制作相关的前期中期后期,非制作相关的市场商务运营,每个环节对岗位的需求差异较大。但现阶段各高校开设的动画相 关专业还是集中于动画、设计、动画导演,部分高校开设漫画、动画编剧、动漫策划、游戏设计、数字媒体 ...
马衍伟:推动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6-30 09:51
高温超导产业发展机遇 -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等性质,可实现大容量无阻输电、超强磁场等应用,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方向[3][4] - 我国在铜氧化物超导材料(如YBCO)、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和新型铁基超导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已具备千米级线材生产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 - 高温超导电力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包括建成全球首座超导变电站、国际首条1.2公里高温超导电缆商业化示范段投运,以及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超导交流电缆投入运行[5] 高温超导材料应用场景 - 在超导磁体应用领域,我国研制出26特斯拉/50毫米孔径高场超导磁体、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以及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设备[5] - 商业化聚变堆需求推动高温超导材料市场爆发,全球需求自2020年提升10倍以上,达到每年数千公里,未来市场规模可能达数千亿级[6] - 高能加速器领域需求增长,欧洲和我国规划使用16—24特斯拉高场超导磁体,将带动数千吨超导材料需求[6]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材料制备成本偏高,如YBCO超导线材市场价格为150美元/千安米,距离大规模应用目标(50美元/千安米)仍有差距[8] - 关键技术存在短板,高端超导磁体和核磁共振谱仪依赖进口,产业化能力不足[9] -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部分科研装备、高纯原材料和高质量靶材依赖国外进口,面临断供风险[9] 产学研融合推动发展 - 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性能材料制备及高场强电应用关键技术[10] - 强化产业协同,上游加强原材料自主可控,中游提升配套装备和技术保障,下游构建应用牵引的反馈闭环[10] - 构建创新生态,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效产业创新体系[11]
科研院所联合企业研发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 一粒新型复合肥的田间突围(科技视点·看科技成果如何“变身”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45
产品技术突破 - 公司生产含有ARC生物菌剂的复合肥,该菌剂由李培武院士团队研发,具有黄曲霉毒素控制(A)、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R)、两者耦合同步实现(C)三大功能 [2] - ARC生物菌剂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抑制黄曲霉产毒菌,阻控效果达63%以上,同时提升大豆/花生根瘤数与固氮酶活性3.7倍/4.8倍,产量增幅超15%/19% [3][4] - 公司破解复合肥与微生物难兼容的行业难题,确保菌剂存活率90%以上,实现肥菌结合"1+1>2"效果 [6] 产业化进展 - 2023年公司与李培武团队合作推进ARC生物菌剂复合肥产业化,优化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微生物保活剂 [6] - 产品在全国30多个试验点验证显示:花生果变白、病斑减少、果实均匀,收购价更高,农民使用积极性大幅提高 [7] - 2024年该技术被遴选为全国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2025年入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7] 市场前景 - 新型复合肥2024年销量预计较去年翻番式增长,未来5年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2][7] - 技术可扩展至其他豆科作物、牧草甚至非豆科作物,市场空间广阔 [8] 产学研合作 - 科研团队从生产实践凝练科学问题,企业攻克菌剂与化肥结合难题,双方优势互补实现技术产业化 [9] - 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9]
聚才强链,推动产业攀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06-30 05:24
校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扬州广陵(大湾区)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启动,4名行业精英受聘"招才引智"大使,6个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1] - 实施"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协同机制,推动12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惠农800余户 [1] - 推动现代农业、果蔬加工等15项技术成果转化,带动农业深加工产值增长23% [1] 人才引进与产业升级 - 沙头镇构建"精准招引+梯度培育"人才体系,组建6支专业化招商小分队,开展20余次"双招双引"活动 [2] - 联动6个重点城市设立"双招双引"办事处,举办4场招商引才活动 [2] - 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智能工厂",15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动12家高新企业技术突破 [2] 产业生态与创新驱动 - 沙头镇以"平台+机制+服务"三维联动模式,推动"引进人才-组建团队-技术突破-企业升级-产业链完善"的链式效应 [3] - 建立"镇党委班子挂包+四类走访"服务机制,精准对接150家重点企业 [2] - 实施"工业强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迈科森项目提前投产,引导3家企业完成工贸分离转型 [2]
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瑯琊汇暨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在青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29 15:18
医学创新大会概况 - 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瑯琊汇暨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于6月27日-2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1][3] - 大会设置近20场专题论坛及交流会、超100个主题报告,吸引近200位政产学研资领域嘉宾参与 [1][7] - 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葛均波发布《中国医院创新报告(2025)》,覆盖全国三甲医院创新转化现状分析 [3] 产学研合作进展 -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心血管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动,整合复旦及附属医院科研资源推动心血管器械全产业链研发 [5] -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签署共建"心血管技术创新合作中心"备忘录 [5] - 大会促成新区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20余家顶尖机构合作,吸引67名专家设立工作室并开展102项新技术 [7] 学术与技术前沿 - 主论坛汇聚院士专家探讨医工融合创新,包括零磁医学临床研究、介入放射学转化实践、生物医药AI应用等方向 [5] - 专题论坛覆盖专科创新、数智创新、服务创新等领域,系统呈现医学创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的完整路径 [7] 区域医疗发展 - 大会连续三年在青岛西海岸召开,推动新区成为医疗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地 [7] - 通过"青岛方案"提升医疗创新资源关注度,加速半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7] - 新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8]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落实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难题
新浪财经· 2025-06-29 13:33
产学研融合创新 -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产学研深度割裂问题,企业手握万亿研发经费但大学在产业创新中承担任务占比极低[1] - 西安交大通过创新港实施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模式,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框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研发中心[4] - 采用"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双签字"机制,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打通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西安交大专利成果转化和赋权转化率达到22%,创新港模式显著提升转化效率[4] - 创新港引入204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38家金融机构,构建金融与技术交易平台生态[4] - 吸引国家电网、中国移动、正泰集团等近百家头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人才与实验环境共享优势[4] 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 西安交大实施"6352"工程和"1121"新模式,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示范区,服务西部大开发[6]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研究院,香港研究院定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6] - 通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载体布局海外创新中心,推动产教融合向"一带一路"延伸[6] 具身智能领域发展 -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研发投入已超万亿规模,需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8] - 创新港模式为科技与产业高效融通提供实践样本,强调高校与企业深度协同的价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