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2025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将于9月举行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06 16:34
6月5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媒体通气会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标志着2025粤港澳 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本届博览会以"老字号新动能·大湾区新体验"为主题,将于今年9月12—14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 会展馆A区3.2和4.2号展厅举办。本届博览会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预计吸引400余家展商(含港澳企 业)参展。 广东省老字号协会会长徐伟兵表示,博览会将全力打造一个"展文化、促交易、谋合作"的综合性平台, 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搭建国际化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近年来,广东的老字号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去年, 281个企业品牌获评首批广东老字号。陶陶居、潘高寿、佛山照明的创新做法分别入选商务部2022— 2024年"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在产品服务、生产、技艺、营销模式、运营管理、宣传推 广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当天,省商务厅、省老字号协会正式启动了"广东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案例"征集、"粤手礼"品牌征集。 其中,"广东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案例"将聚焦品牌消费、多 ...
推动老字号发展,广东9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博览会
第一财经· 2025-06-05 13:05
博览会筹备与启动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媒体通气会在广东省商务厅举行 [1] - 博览会将于9月12-14日在广州举办,主题为"老字号新动能·大湾区新体验" [5] - 博览会展览面积达20000平方米,预计吸引400余家展商(含港澳企业)参展,参观人次将突破10万 [5] 广东老字号发展进展 - 广东省商务厅市场秩序与调节处处长吴炜表示,去年广东老字号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批281个广东老字号发布 [4] - 今年将启动两项活动:征集广东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案例"和开展"粤手礼"品牌征集 [4] - "粤手礼"品牌征集将整合美食、文创、科技等多品类产品,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 [4] 博览会目标与平台建设 - 广东省老字号协会会长徐伟兵表示,博览会将打造"展文化、促交易、谋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 广州国有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雨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将为老字号发展带来新机遇 [5] - 未来将立足湾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推动老字号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5] 老字号生态圈建设 - 未来将推动共建老字号生态圈,包括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品牌振兴基金,以资本赋能品牌发展 [5] - 构建品牌、资本、产业的高效对接平台,提供老字号品牌盘活的全链条服务 [5] - 充分发挥粤港澳同根同源的文化优势,推动构建文化融合与国际传播新体系 [5]
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与影响 -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东南大学首演,演员中86%为00后,平均年龄约22岁[1] - 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20年超过500场,成为"青春文艺"的代表作[1] - 该剧推动昆曲从"博物馆艺术"回归大众视野,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1]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与传承 - 2003年制作时采用"以戏带功"模式,邀请汪世瑜、张继青等名家指导青年演员[2] - 进行为期3个月的系统培训,每天10小时,涵盖基本功、唱念、文学修养等多方面[2] - 该剧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对昆曲传承起到接力棒作用[2]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 剧本整编只删不改,保留汤显祖原词和名出名段[2] - 演唱恪守昆曲规矩,尊重传统表演程式[2] - 依托老艺术家半个世纪的剧场经验进行创新编排[2] 昆曲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 苏州昆剧院新排《邯郸记》,将传统昆曲与现代人文精神结合[3] - 昆曲600年传承依赖人才投入和社会参与,青春版《牡丹亭》是系统文化工程[3] - 昆曲艺术需要引导现代观众发现美,同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3] 昆曲的未来发展方向 - 需要以开放包容姿态汇聚文化资源,吸收各种精华丰富艺术形式[4] - 青春版《牡丹亭》是昆曲与当代社会对话的艺术桥梁[4] - 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注入时代活水,才能保持生命力[4]
端午假期江苏接待游客超1240万人次
江南时报· 2025-06-04 14:43
文旅消费数据 - 端午假期江苏省接待游客1241 55万人次 游客消费总额46 9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 15%和0 20% [1] -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 57亿元 同比增长1 5% 占全行业异地消费的35 10% 同比提高2 43个百分点 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 80% [1] - 体育赛事带动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 63% 形成"体育赛事引流 文旅消费变现"新模式 [1] 文化活动与演出 - 全省举办584场演出活动 包括14场大型演出 观演人次28 7万 同比增长352% 票房收入2 24亿元 同比增长574% [2] - 南京博物院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开展450余项活动 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177 7万人次 同比增长19 8% 文创收入超800万元 [3]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吸引超7万人次观展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送达45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2] 非遗与传统民俗 -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在常州举办 包含非遗造物市集 端午童趣非遗游园等10余项配套活动 [2] - 2025"非遗生活荟"在南京举行 近万人参与 包含青年非遗群展 精品非遗市集 沉浸式演艺等内容 [3] - 赛龙舟 包粽子 射五毒 制香囊等端午传统民俗活动在无锡 徐州等地开展 南京 苏州等地再现龙舟竞渡场景 [3]
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智造 红星二锅头铸就中国消费名品标杆
搜狐财经· 2025-06-03 12:47
5月15日,中国消费名品标识正式发布,红星荣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国消费 名品"榜单,且是北京地区唯一获此国家级权威认证的白酒企业。这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评选的荣 誉,全国仅12个白酒品牌入选,如茅台、五粮液等。这也是继入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遗名录后,红 星获得的又一殊荣。红星能从众多酒企中脱颖而出,印证了其"文化厚度、科技强度、品质高度"三位一 体的行业标杆地位,更标志着其成为国家认可的"中国制造"品牌矩阵核心成员,肩负起向世界传递中华 消费文化的重要使命。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护京味匠心之魂 在红星源升号博物馆,游客可身临其境感受"前店后坊"的传统酿酒场景,通过多媒体投影、幻影成像和 互动透明屏等现代技术,探寻二锅头"掐头去尾、取中段"的摘酒工艺起源。这里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展示 地,更是京味文化的活态化传承空间。从复原清代酒坊到解析北京二锅头酒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红 星将"为人民酿好酒"的初心融入每一处细节。正如一位带孩子参观的家长所言:"这里不仅是白酒的课 堂,更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 红星对文化的守护更体现在产品设计中。以斩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大金奖的"红星钰玺·鸿 钰" ...
磁州窑火融今技 瓷枕健康应时需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1:04
磁州窑文化传承与创新 - 磁州窑是世界最大的民窑体系,中国艺术陶瓷的起源,肇始于8000年前的磁山文化,鼎盛于宋金元明时期,至今窑火不断 [3] - 磁州窑以白地黑绘技法开创文人水墨瓷画先河,诗书画印与陶瓷的完美融合将中国陶瓷画艺术推向了巅峰,白地黑绘、红绿彩是中国彩绘瓷之鼻祖,对后世青花瓷、五彩瓷的发展影响深远 [3] - 磁州窑的装饰技法蔚为大观,为世界陶瓷装饰技法之冠,涵盖文学、民俗等领域,被美、英、法、德、日等国的30余家世界顶级博物馆珍藏 [3] 公司产品与技术创新 - 大家陶艺有限责任公司携梅瓶、瓷枕、茶具等百余件经典与创新之作首度亮相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以沉浸式宋韵展台展示磁州窑"守古韵、开新篇"的工美故事 [2] - 磁州窑紫金茶道系列坚守传统工艺内核——全手工拉坯而成,融入创新设计——以太行山优质瓷土与西藏观音山之土入泥,釉质丰厚温润,精华内敛 [4]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际衡将古法汉方与氛香疗法融入瓷枕,研发出凹形双峰结构瓷枕,结合人体工程力学防落枕设计,枕内暗藏药仓,可置入云南白药特制四季养生药包 [4] 行业发展趋势与品牌建设 - 本届博览会以"工美中华,向品而兴"为主题,强调工艺美术产品需具备艺术品质与文化内涵,并通过品牌化建设提升行业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5] - 磁州窑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传统工艺保护与非遗传承人培养,结合现代技术提升产品工艺与设计水平,打造研学、旅游、电商运营一体化,推动磁州窑文化与产业向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5] - 展出的磁州窑作品《祥龙纹瓶》深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原件收藏于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将龙的威严与灵动巧妙融入瓶身设计,瓶肩与瓶底以菊花瓣纹覆盖支撑,夔龙目圆齿尖、须发飘逸 [5]
三异绣针融时韵 四赴盛会绽华章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0:44
行业动态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云集全国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织绣大师,包括苏绣、云锦、缂丝、湘绣、粤秀、卞绣等非遗技艺代表[1][5] - 博览会为传统非遗技艺提供高规格展示平台,促进优秀手工技艺与工艺精品走进大众视野,提升行业整体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5][6] - 博览会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帮助传统技艺拓展市场,通过作品展示实现销售,创造经济价值[1] 公司表现 -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携《狮子 老虎》《雾隐秋林》《白孔雀》等创新苏绣作品参展,作品巧妙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苏绣技艺[5][6] - 卢福英第四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其作品《狮子 老虎》采用双面异绣技法,以平绣针法呈现狮虎双面异图,创新诠释东方美学[6] - 《雾隐秋林》运用乱针绣技法,以数十种色阶丝线呈现水墨画般的朦胧意境与西洋油画质感[6] - 《白孔雀》通过多变的针法层层叠加,展现羽毛细腻光泽与层次纹理,体现苏绣技艺的炉火纯青[6] 创新与传承 - 传统非遗技艺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的促进下与时俱进,焕发新活力[1] - 卢福英强调苏绣需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表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创新求变精神成为引领苏绣发展的主要动力[6] - 卢福英积极培养苏绣人才,担任学校刺绣艺术高级指导老师,将刺绣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学,让年轻一代了解苏绣文化历史[6] 未来展望 - 卢福英表示未来将与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携手共进,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诠释苏绣艺术的魅力与文化价值[7] - 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引领下,苏绣传承人共同努力,苏绣艺术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色彩[7]
姑苏雕玉赴榕城 龙凤玉牌证鸳盟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0:44
大师寄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喜: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传统技艺搭建了展示的窗口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标准引领、跨界融合、品牌塑造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深耕,着力 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现代化升级和年轻态转型。此次,龙凤玉对牌亮相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文 化的传承与交流,借助博览会搭建的大平台,与各地优秀作品同场竞技、交流互鉴,不断提升作品的知名度和艺术影响力,推动苏州玉雕产业 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前进。"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大师、省大师、大国工匠齐聚一堂,不同技艺流派、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佳作同台竞 艺,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激情碰撞中,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与创新活力。其中,苏州玉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喜此次展出近百对最新创作的"龙凤玉对 牌"作品。蒋喜的展区通过创意设计,将水乡、烟雨、家 ...
古贝春燃爆新青年音乐节!千年酒脉激荡青春节拍
齐鲁晚报· 2025-06-03 08:28
品牌年轻化战略 - 公司在2025德州天衢新区新青年音乐节设立展位,吸引大量年轻人排队体验高端产品"金牌百年老窖"和"古贝元1983" [1] - 通过音乐节场景实现品牌文化基因与年轻消费群体精神内核的"基因共振",展现"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发展路径 [1][3] - 将百年窖池的岁月醇香与青春音乐场景结合,创造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体验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品牌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东阳好酒",酿造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 秉持运河文化"开拓、融合"精神,形成"和合共生、开拓奋进"的核心价值观 [3] - 通过文化活动、品鉴会等形式推广中国酒文化,同时注重与现代文化融合创新 [5] 产品工艺与品质 - 严格把控选料、制曲、发酵、蒸馏、陈酿等全流程工艺环节 [3] - 每滴酒液凝聚酿酒师心血,体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品质的极致追求 [3] - 产品不仅是饮品,更承载中华民族数千年酿酒智慧和文化精髓 [3] 社会责任与未来规划 - 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5] - 未来将继续坚守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策略 [7] - 计划通过更优质产品和丰富文化内涵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7]
“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的DNA之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3 06:50
"中华文化流淌于两岸民众的血脉之中,不会被短暂的政治因素所消除""海峡两岸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和文化基因,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历史的自然,更是历史的必然"……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海 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叙中华文化,表 达反对民进党当局制造"文化台独"的共同心声。 本届峰会设有多场分论坛,并同步举办非遗展、摄影展、皮影戏布袋戏表演、两岸大学生电影展映等多 场展演展示。大家纷纷表示,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可以携手传承中华经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合作发展文化产业,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人心、走得更远更深。"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DNA之中。" 文化根基无法撼动 "端午节来临,两岸同胞都要吃粽子,这正源于我们有共同的饮食传统,共同的文化寄托。"本届峰会 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受访时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历史和未来,最能团结人、引领人、安慰人的就 是中华文化。 参与峰会的两岸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从语言文字到饮食习俗再到宗教信仰,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于台 湾社会,流淌于两岸民众的血脉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文化根基非政治操弄可动摇。 来自台湾的制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