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污降碳
icon
搜索文档
江南水务: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证券日报· 2025-07-31 21:09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公司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 - 公司深化智慧水务2.0管理系统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智慧水务管理系统[2] - 在污水处理业务中采用智慧排水系统 通过传感器技术、网络和移动应用与水务信息系统结合实现数据化监控和智慧化管理[2] 绿色低碳发展 - 公司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着力打造零碳水厂等示范项目[2] - 加快企业生产运营标准体系建设 推进标杆水厂建设[2] - 支持厂站向绿色低碳转型[2]
减污降碳协同绿色发展 AI大数据赋能我国工业水处理
央广网· 2025-07-31 16:47
行业转型趋势 - 污水处理行业正从单一污染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绿色发展转变 [1] - 政策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5] - 过去为追求高出水标准导致能耗与碳排放增加 执行一级A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单位电耗强度比一级B标准高1.5倍 间接碳排放占比超过50% [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采用优化生物处理工艺 设备节能改造和光伏发电耦合实现场内能源自给 [6] - 大数据和AI技术在工业水处理领域取得显著应用成果 [1][6] - 通过源头控制 分质处理 分质回用和资源循环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2] 标杆项目分析 - 鄂尔多斯蒙苏经开区水资源再生厂是全国最大光伏废水零排项目 日处理能力10万吨 回用率达95% [2] - 项目采用"敞开空间+光伏电站"池体组合设计 年提供约600万度绿色清洁电能 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968吨 减排二氧化碳5983吨 [2][3] - 浓盐水通过蒸发结晶工艺产出氯化钠 硫酸钠等工业盐进行二次销售 [2] 项目扩展与效益 - 鄂尔多斯高新区新建水处理厂服务光伏 云计算产业 处理规模达7.2万立方米/天 其中工业废水处理规模3.7万立方米/天 净水处理规模3.6万立方米/天 [3] - 高新水厂投运后可使零碳产业园工业用水再生重复利用率达94%以上 实现近零排放和场区水资源自平衡 [3] - 项目作为新能源产业升级重点配套保障工程 预计今年9月30日投运 [3]
工厂烟囱装上“超级净化器”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20
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研发的"智能化烟气碳污协同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1][2] - 该技术通过AI赋能实现碳污协同治理,在提升处理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达到高效减排 [1][3] - 技术已在多个行业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1] 技术原理 - 研发多参量联控的源头碳污减排智能调控技术,建立锅炉风-燃比等关键参数优化梯度的动态辨识方法 [7] - 开发知识与数据协同驱动的烟气治理过程精准建模及智能调控技术,建立智能调控大模型 [10] - 首创"源头-末端全流程智能化碳污协同减排系统",解决多行业燃用复杂燃料、多变工况下烟气多污染物高效精准治理协同降碳难题 [11] 技术优势 - 能实时监测燃料变化并自动调整最优风量和燃料比例,适应不同燃料混合和负荷波动 [8] - 智能调控大模型可提前至少90秒精准预测污染物浓度变化,为调控留出充足时间 [10] - 实现对氮氧化物、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精准控制,确保超低排放要求 [10] - 显著降低污染治理过程的能源消耗,提升经济效益 [10] 行业应用 - 电力、热力、钢铁等重点耗煤行业排放全国30%以上大气污染物和60%以上二氧化碳 [3] - 我国燃煤电厂排放限值显著严于美国和欧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限值分别不超过35、50、10毫克/立方米 [3] - 碳排放双控约束下燃料复杂多变,负荷波动频繁,传统治理系统难以适应 [4] - 该技术解决了燃料/负荷波动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波动大、瞬时超标及能耗物耗高等问题 [4][5]
济南起步区目前已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
齐鲁晚报网· 2025-07-12 10:10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成效 - 济南起步区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经过一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 建材行业企业组团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年氮氧化物减排15.8% 温室气体减排18.6% [3] - 济南达利食品35蒸吨燃气锅炉实现绿色蒸汽全替代 济南光大能源开展垃圾焚烧炉减污降碳深度治理试点 济南比亚迪全链条深度减排达环保绩效A级标准 [3] 能源体系低碳转型 - 全区光伏装机容量37.1MW 年减排温室气体3.5万吨 [5] - 投入40辆氢能重卡和16辆氢能环卫车 年减排温室气体2600吨 [5] - 浅层地热能冷热联供项目年减排温室气体3800吨 建成国内首座全要素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 [5] 绿色建筑发展 - 新建建筑要求达到绿建二星以上标准 已建在建绿色建筑1400万平方米 其中高星级占比78%(1090万平方米) [5] - 超低能耗建筑22万平方米 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零碳智慧运营中心获全球奖项 年发电量95万度 [5] 绿色低碳产业布局 - 爱旭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投产 山东能源建成全省首条百兆瓦钙钛矿光伏电池中试线 [7] - 济南绿动氢能公司"氢腾"燃料电池应用于南极秦岭站 推动氢能技术国际化 [7]
济南起步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1 17:56
降碳减污举措 - 组织20余家建材行业企业组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年氮氧化物减排15.8%、温室气体减排18.6% [1] - 济南达利食品35蒸吨燃气锅炉实现绿色蒸汽全替代,济南光大能源开展垃圾焚烧炉减污降碳深度治理试点,济南比亚迪全链条深度减排达到环保绩效A级企业标准 [1] - 全区叉车电气化比率达到60%以上,淘汰77辆国三以下排放标准非运营车辆 [1] 能源转型进展 - 全区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7.1MW,每年可减排温室气体3.5万吨 [2] - 投入40辆氢能重卡和16辆氢能环卫车,每年可减排温室气体2600吨 [2] - 起步区创新中心、山大二院北院区实现浅层地热能冷热联供,每年可减排温室气体3800吨 [2] - 建成国内首座全要素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实现全绿电、零碳排 [2] 绿色建筑发展 - 新建建筑要求达到绿建二星以上标准,已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其中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78%(109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约22万平方米 [2] - 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零碳智慧运营中心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建成运营后年可发电95万度 [2] 绿色低碳产业 - 济南比亚迪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3] - 爱旭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建成投产,山东能源全省首条百兆瓦钙钛矿光伏电池中试生产线建成投产 [3] - 济南绿动氢能公司生产的"氢腾"燃料电池点亮南极秦岭站 [3]
杭州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
杭州日报· 2025-06-24 10:26
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连续9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 连续18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10] - 2022年9月被列为全国首个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10] - 2023年7月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获评优良且排名靠前 [10] - 2024年10月成为全国首个C40中国零排放施工机械试点城市 [11]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 出台《杭州市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形成15项量化指标和79项任务 [12] - 实施7项碳达峰重点工程 相关做法在全国现场会作典型交流 [13] - 实施7大类91个双碳重大项目 总投资1200多亿元 [13] - 2024年新增光伏并网137.34万千瓦 新增新型储能53.87万千瓦 [13]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水平全省第一 全国领先 [13] 绿色交通建设 - 主城区公交车100%新能源化 出租车新能源化比例达89% [14]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02.5万辆 全国第五 [14] - 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4.5% [14] - 2025年出台新能源工程渣土车补贴政策 单车最高补贴21.2万元 [14] - 已投用新能源渣土车110辆 建成首座新能源渣土车换电站 [14] 能源领域发展 - 2024年全市光伏发电量33.8亿千瓦时 较试点前增长53.5% [15] - 形成青山湖科技城综合能源中心 医药港综合能源站等典型案例 [16] - 首座氢能利用站正式启用 [16] 绿色建筑推进 - 2024年实施绿色建筑面积4041万平方米 高星级占比81.7% [16] - 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全省首位 [16] - 创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51个 [16] 低碳治理创新 - 《杭州四季青街道低碳楼宇经济》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全球案例库 [17] - 建成全国领先碳监测网络 含6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点和24个中精度站点 [17] - 完成全省首个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 [17] 产业绿色转型 - 创建国家级绿色低碳工厂11家 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2个 [18] - 减污降碳标杆项目41个 [18] - 新奥能源-贝达药业有机废气协同治理模式被推广 预计年减排CO₂约6600吨 [18] 数字技术应用 - 创新打造余杭碳眼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平台 [20] - 实现30分钟自动生成环评报告 15分钟完成审核 [20] - 推动29项双碳科技成果转化 4项入围国家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 [20]
减污和降碳 找到“连接点” 清华SIGS团队最新发现登上《自然》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4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关联研究 - 清华大学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研究,揭示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通过甲烷损耗路径存在直接关联,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视角 [1][3] - 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物(如臭氧)通过影响OH自由基的生成与损耗,间接调控甲烷浓度变化,需在政策制定中统筹考虑协同效应 [3][5] 甲烷收支机制 - 甲烷浓度变化受排放源(湿地、能源、农业等)和损耗过程(90%由OH自由基介导)双重驱动,OH自由基是大气甲烷的关键"清除剂" [2] - 团队突破传统研究局限,首次系统量化全球空气污染物对甲烷损耗速度的影响,发现污染物减少可能意外导致甲烷浓度上升 [3][5] 研究历程与拓展 - 研究灵感源于2023年《科学》期刊发表的野火碳排放成果,但后续发现2021年野火对甲烷影响微弱,转而探索更广泛的大气活性成分作用 [4][5] - 团队转向全球尺度研究,建立20年跨度的OH自由基综合评估模型,开发新工具监测OH浓度对甲烷汇的影响 [5] 政策启示 - 研究为气候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强调需同步评估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对甲烷收支的潜在连锁反应 [3][5] - 成果提出"减污降碳"融合治理路径,避免单一环境政策可能引发的反效果 [1][3]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清华团队成果发《自然》
北京青年报· 2025-06-08 14:06
研究核心观点 - 清华大学郑博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研究,提出减污与降碳的融汇新理念,为气候与环境政策提供全新视角 [1] - 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物通过影响OH自由基的生成与损耗,间接调控甲烷浓度变化,揭示减污措施可能意外减缓甲烷损耗速度 [2] - 该成果首次系统阐明全球尺度上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要求政策制定时需兼顾两者关联性 [2][3] 科学机制发现 - OH自由基作为甲烷"清除剂",其活性受人类排放的强化学反应性气体(如空气污染物)直接调控 [2] - 部分空气污染物会加速甲烷损耗,治理过程中若忽视该机制可能导致甲烷浓度反升 [2] - 研究构建了"空气污染-OH自由基-甲烷收支"的全球相互作用模型 [4] 政策启示 - 传统分领域治理模式存在局限性,需建立跨学科协同治理框架 [3] - 类比医学多学科会诊,环境治理需整合大气化学与气候科学专家资源 [3] - 研究成果为《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议的落地实施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2] 学术价值 - 突破性连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两大研究领域,开辟交叉学科新方向 [1][2] - 首次量化揭示全球空气污染物对甲烷收支趋势的年际影响机制 [2] - 方法论上实现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到多系统耦合分析的范式升级 [3]
以“蔚蓝”为名,这支高校先锋队“智”理大气污染
中国青年报· 2025-06-08 09:03
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 - 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较2013年增加114天,创历史新高[1] - 北京工业大学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首都大气治理的核心科技力量,累计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 - 实验室荣获202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科技支撑[1] 蔚蓝先锋队概况 - 团队成立于2018年,由博士生闻超玉领导,成员来自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2] - 团队开创"科研+公益"双轮驱动模式,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和公众环保意识提升[2] - 通过科技调研、技术宣讲等形式深入城乡基层普及环保知识[2] 农村清洁能源转型实践 - 团队在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覆盖80个县393个村开展入户调研,构建国内最大规模农村取暖排放数据集[4] - 研发AI赋能的减污降碳热点识别模型,从空间、能源、污染三维度精细识别治理优先区域[4] - 提出分级治理策略:清洁能源可达区域优先替代,经济落后区域保留高效煤炉并强化排放控制[5] 秸秆焚烧治理创新 - 团队在吉林、河北邯郸等地调研秸秆焚烧现状,走访农户和基层管理人员[5] - 提出"可控焚烧边界"治理思路,平衡农民需求、环境承载和政策可持续性[6] - 自主研发秸秆焚烧环境影响评估平台,整合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开发智能监管系统[6] 产学研融合与社会责任 - 实验室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一线,探索科研创新与社会责任融合路径[1] - 团队通过基层实践彰显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6] - 实验室持续服务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6]
节能环保板块表现强势,博世科、启迪环境等多股涨停
第一财经· 2025-05-28 11:10
节能环保板块市场表现 - 博世科20%涨停 启迪环境 福龙马 侨银股份等涨停 保丽洁 万邦达等跟涨 [1] - 博世科涨幅达+20.00% 启迪环境+10.11% 福龙马+49.99% 融发核电+49.99% 侨银股份+9.98% 保丽洁+8.02% [2] 政策动态与行业趋势 - 生态环境部将聚焦美丽中国建设 推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持续升级 包括加快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升级 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等 [3] -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标准体系 修订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 [3] - "十四五"期间国家对环境质量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3] 行业投资机会 - 水务&垃圾焚烧板块作为运营类资产 盈利稳健上行 现金流持续向好 叠加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优质运营类资产有望迎戴维斯双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