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GPU
icon
搜索文档
摩尔线程顺利过会,“国产GPU第一股”即将诞生
36氪· 2025-09-27 12:01
上市审核进展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于2025年6月30日获受理 2025年9月26日通过上市委会议审核 自受理至过会用时不足3个月 [1][2] - 此次IPO募资计划规模达80亿元 为科创板2025年在审最大规模IPO项目 [1][2] - 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会计师事务所为安永华明 律师事务所为竞天公诚 评估机构为亚泰兴华 [2] 融资与估值 - IPO前累计融资金额超100亿元 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 腾讯 联想等数十家知名机构 [4] - 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298.45亿元(对应52.25亿元融资额) 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估值310亿元 [4] - 2025年1-2月机构通过老股转让方式入股 价格创历史新高 参与方包括厚雪资本 深创投等 [4] 股权与控制结构 - 无单一持股超30%股东 创始人张建中直接持股11.06% [4] - 通过一致行动人协议及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36.36%股份 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4] 团队与技术背景 - 公司2020年成立 专注于全功能GPU芯片设计 [3] - 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 大中华区总经理 14年任期内将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从不足50%提升至超80% [3] - 核心团队来自英伟达 英特尔 AMD 微软等国际巨头 [4] 行业竞争格局 - 沐曦 燧原科技 壁仞科技等GPU初创企业同步推进IPO [5] - 公司有望成为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国产GPU企业 [1][5] - IPO进展引发二级市场关注 参股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上涨 [5]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过会,冲刺“国产GPU第一股”
南方都市报· 2025-09-26 19:01
IPO进展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于9月26日通过上市委会议 有望成为国产GPU第一股 从申请受理到过会用时不足3个月 [1] - 后续需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注册并等待批复 [3] - IPO募资80亿元将用于AI智算 图形加速和智能SoC三大产品线研发 [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02亿元 超过2024年全年营收4.38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71亿元 同比降56.02% 环比降69.07% [4] - 2022-2024年累计净亏损约50亿元 亏损呈逐年收窄趋势 [4] - 预计最早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含政府补助) 扣除补助后为微利 [4] - 2025-2027年政府补助收益预估分别为2000万元 2亿元和3亿元 [4] 产品结构 - AI智算产品占2025年上半年营收94.85%(2024年占比77.63%) [6] - 图形加速产品营收占比从2024年22.06%降至2025年上半年4.68% [7] - 智能SoC产品面向消费电子 智能座舱和具身智能等边缘计算领域 [5] 技术进展 - 已推出四代芯片:苏堤 春晓 曲院 平湖 [5] - 2024年末推出平湖架构S5000芯片 支持FP8精度 片间互联带宽800GB/s(达英伟达H20的900GB/s的89%) 最大显存80GB(达英伟达H20的96GB的83%) [5] - AI智算产品以集群和板卡销售为主 2024年销售3套集群 2025年上半年销售5套集群(含1套平湖+4套曲院) [6] - 集群产品毛利率2024年61.26% 2025年65.59% [6] - 单套集群平均售价超1亿元 其中平湖集群2025年上半年贡献近4亿元营收(占同期总营收57%) [6] - 已销售集群最大板卡规模为2048张 平湖架构支持万卡互联 [6] 市场竞争 - 2024年国内AI芯片市场份额:英伟达54.4% 华为海思21.4% AMD15.3% 摩尔线程不足1% [8] - 面临英伟达 寒武纪 海光信息等先发企业竞争 高端GPU性能及生态存在差距 [9] - 图形加速产品面临英伟达中低端产品竞争 两款在售显卡毛利率持续为负 [7] 政策影响 - 2023年10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导致先进制程代工受限 核心零部件采购受阻 [9] - 国际技术合作渠道收窄 研发生产成本提高 [9] - 国内GPU赛道中低端市场出现同质化竞争 [9] 业务拓展 - AI智算领域在谈项目合同金额超17亿元 以平湖系列板卡集群为主 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部分交付 [6] - 图形加速产品已推进新一代芯片研发与产业化布局 [7] - 消费级显卡作为少数公开售卖的国产显卡 具有战略意义 [7] 市场反应 - IPO进程带动A股衍生"摩尔线程概念股" 十余家披露投资或合作的公司股价大涨 [3]
国产GPU第一股来了!摩尔线程IPO成功过会,半年营收超过往3年!
华尔街见闻· 2025-09-26 18:38
IPO审核与市场地位 - 公司首发申请于9月26日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会议审议,成为国产GPU第一股 [1] - 从6月30日上市申请获受理到成功过会,公司仅用时88天,创下科创板审核周期的最快纪录 [1] - 此次IPO计划募资80亿元人民币,是年内A股过会项目中募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同时也是年内半导体领域最大规模的IPO [3] 财务表现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7.02亿元,已超过前三年营收总和 [3] - 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8% [3]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70.08%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0.71% [3] - 2022至2024年间,营业收入由0.46亿元增至4.38亿元 [4] - 报告期各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8.40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和-2.71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4.78亿元 [6] 募资用途与战略规划 - 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新一代AI训练与推理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芯片的研发 [3] - 资金重点投向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研发,以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5] - 公司管理层预计最早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3] 技术与产品实力 - 公司用极高研发投入(累计43亿元、研发人员占比逾75%)锻造出全自主MUSA架构 [4] - 迄今已推出四代GPU并覆盖AI训练推理、专业图形、消费级、智能SoC等全应用场景 [4] - MTT S80、S5000等产品单项性能对标国际先进,部分指标接近英伟达 RTX 3060,集群算力效率超国际同级别 [4] - 公司是国内首家量产DirectX 12图形加速的厂商,广泛兼容主流开发工具链 [4] - 面向汽车智能座舱的"长江"SoC芯片性能目标对标高通骁龙8295,预计将于2026年导入并量产 [5][6] 市场拓展与客户基础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正在洽谈的客户预计订单合计将超过20亿元 [3] - 客户涵盖互联网、制造、能源、智能座舱、教育等多个关键新兴行业领域 [5] - AI智算集群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并成为核心增量驱动 [5] - 公司是信创、数字经济等行业重要供应商,已实现AI智算集群、桌面图形加速等全领域量产和商业化落地 [4] - 2024年公司AI智算产品、图形加速产品及智能SoC产品在国内市场相应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 [6] 行业背景与股东结构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9年中国AI智算GPU市场规模将达到10,333.40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7% [6] - 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36.36%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 [5] - 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包括红杉资本、深创投、腾讯和字节跳动等知名机构 [5]
A股大消息!摩尔线程IPO过会,国产GPU第一股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26 18:21
IPO审核进程 - IPO申请从受理到成功过会用时仅88天,速度相当快[2][7]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于9月26日召开,确认公司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2]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兼顾图形渲染与AI计算的国产GPU公司,选择了技术门槛极高的全功能GPU路线[8] - 基于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架构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编解码的技术突破[8] - 成为国内少数能够提供从FP8到FP64全计算精度支持的GPU厂商之一,也是国内率先推出支持DirectX12图形加速引擎的国产GPU企业[8] 募资用途 - 此次IPO拟募资80亿元,将应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8] 监管关注点 - 上市委会议问询问题涉及市场GPU相关产品主要厂商的技术路线差异、市场竞争格局和贸易环境影响,要求说明公司竞争优劣势及未来经营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6] - 问询问题还包括结合报告期内主要客户情况、收入确认时点和方式等,说明相关产品收入确认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6]
“中国英伟达”投资人,赚翻了
投中网· 2025-09-26 16:27
核心观点 - 摩尔线程作为"国产GPU第一股"即将登陆科创板 引发二级市场概念股暴涨和投资热潮 被视为"中国英伟达" [3][4][18] - 公司5年推出四代GPU架构芯片 收入从2022年不足5000万元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超7亿元 展现高速增长 [10][9] - 累计融资超百亿元 估值达310亿元 创始人张建中持股12.73%对应身价近40亿元 预演财富盛宴 [4][16][12] 公司发展历程 - 2020年6月由英伟达前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创立 团队具备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国际芯片厂商背景 [6][8] - 成立一年半即研制首颗全功能GPU 2022年发布MUSA统一架构及首颗芯片"苏堤" [8] - 2022年11月推出"春晓"芯片 2023年9月发布"曲院"芯片及AI计算卡MTT S4000 自研千卡智算集群和大模型MusaChat [8] - 5年推出"平湖"等四代GPU架构 产品覆盖AI智算/图形渲染/虚拟化/智能媒体等多领域 [9] 财务与上市进展 - 收入跨越式增长:2022年不足5000万元 2023年1.23亿元 2024年4.38亿元 2025年上半年突破7亿元 [10] - 2025年6月30日申请科创板上市 经过88天等待于9月26日上会 计划募资80亿元用于研发 [10][4][22] - 三年半累计亏损超52亿元 同期研发投入超43亿元 [21] 融资与估值 - 成立百天内完成两轮融资获数十亿元 跃升独角兽 [12] - 2021年11月完成20亿元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五源资本/招商证券等 [13] - 2024年10月股改后完成超52亿元Pre-IPO轮融资 投资方含五源资本/厚雪资本/联美控股等 [14] - 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估值达310亿元 [16]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与沐曦股份/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并称"国产GPU四小龙" 均处于亏损状态但估值超160亿元 [19][21] - 沐曦股份估值210亿元 燧原科技205亿元 壁仞科技160亿元 [21] - 四家公司均已启动IPO进程 摩尔线程有望成为首家上市企业 [22] 技术成果 - MUSA架构涵盖芯片设计/指令集/编程模型/驱动程序等 兼容英伟达生态 [8] - 夸娥(KUAE)千卡智算集群支持大规模AI训练 [8]
摩尔线程还没上市,“概念股”已经抢飞了
36氪· 2025-09-23 19:10
对于外界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GPU行业的后续生态发展。 历时88天,国产GPU企业摩尔线程的IPO关键时刻来了。 据披露,9月26日摩尔线程将在科创板迎来IPO审核。此次IPO预计募资80亿元,若成功过会,摩尔线程将成为"国产GPU第一股"。在摩尔线程IPO审议的 前几天,A股市场上多只与其相关的概念股出现了显著异动,连续多日涨停。 截至9月23日收盘,初灵信息、盈趣科技、和而泰、联美控股等多只与摩尔线程概念相关的股票继续涨停,其中,和而泰更是4天3板,联美控股2连板。 据了解,部分公司股价上涨,主要因其前期曾披露对摩尔线程持股。如和而泰此前在半年报中披露,公司对摩尔线程进行了投资,直接持有摩尔线程股 份。 然而,此番市场的火爆,还是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不少投资者跟风而动,引得其他企业如张江高科、超声电子等企业急忙下场解释,公司没有对摩尔线 程等企业进行投资。 01 一场算力豪赌 别看现如今包括摩尔线程在内的这一批国产GPU企业开始炙手可热,如果把时间推移到七年前,他们不过是刚刚诞生的新企业。 自2019年起,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愈演愈烈,尤其是高端GPU芯片的断供,让国内AI、云计算、自动驾驶等行业 ...
中国版英伟达摩尔线程IPO的资本赌局与国产算力突围
36氪· 2025-09-23 07:21
IPO进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26日迎来科创板IPO上会审议,从获受理到上会仅用不到三个月,刷新了科创板审核速度纪录 [1] - 公司IPO募资规模为80亿元,根据胡润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其估值达255亿元 [1] - 公司是国内全功能GPU领域的领军企业,其IPO吸引了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并正在重塑A股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体系 [1] 高管团队与技术背景 -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张建中曾在英伟达任职超过14年,担任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 [3] - 公司核心团队也多来自英伟达,例如联合创始人周苑曾任英伟达市场生态高级总监,张钰勃曾任英伟达GPU架构师,王东曾任英伟达销售总监 [3] 财务表现与业务增长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0.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8.44%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02亿元,超过了此前三年的营收总和 [4]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亿元、-14.9亿元,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2.1亿元 [5] - 公司AI智算业务占比超过80%,集群解决方案已获得多个省级算力节点的青睐 [10] 技术路线与产品竞争力 - 公司选择了全功能GPU技术路线,自主研发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架构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编解码的技术突破 [4] - 公司产品在部分性能指标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TT S80显卡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 [6] - 基于MTT S5000产品构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GPU集群计算效率 [6] - 面对英伟达CUDA生态优势,公司选择“兼容+开源”双轨战略,其MUSA架构通过MUSIFY工具实现CUDA代码迁移,目前已适配超千款应用 [7] 募投项目与资金用途 - 公司本次IPO拟募资80亿元,将主要用于三个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8][9] - 具体募投项目包括: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拟投入25.10亿元)、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25.02亿元)、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19.82亿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10.06亿元) [9] 行业影响与生态构建 - 公司IPO将为国产GPU产业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从“可用”向“好用”升级,缩小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8] - 公司上市表现将成为投资者观察国产GPU行业的“风向标”,若发展良好将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沐曦股份、燧原科技等国内GPU企业也将受益 [10] - 公司致力于构建“芯片-板卡-集群-软件”全栈生态,上市后将整合更多上下游资源,促进产业链协同,降低客户“迁移成本” [10] - 公司IPO将推动GPU供应链国产化,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上游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企业将获得更多订单,下游系统集成商与应用场景提供商将共同受益 [10] 资本市场效应与估值重构 - 公司IPO正值科创板“1+6”新政推出后,为硬科技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提供更强有力支持 [11] - 公司作为“未盈利但高成长”的科技企业,其IPO打破了市场对“盈利门槛”的固有认知,为同类科技企业提供了上市模板 [13] - 公司高达255亿元的估值及市场关注度有望形成示范效应,吸引增量资金流入,提升科技板块交易活跃度 [13] - 参股企业和而泰(持股1.244%)的股价已因市场预期提前上涨,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大族激光、东华软件也受到带动 [13] - 公司IPO已引发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新挖掘,带动芯片制造、芯片设计及配套、下游应用场景等三类企业受到市场关注 [14]
摩尔线程冲击国产GPU第一股
北京商报· 2025-09-23 00:31
IPO进程与市场影响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于2025年6月30日获受理 7月17日进入问询阶段 经历两轮问询后定于9月26日上会 排队时间不足三个月[1][3][4] - 募资金额达80亿元 成为年内沪深北交易所最大IPO上会项目[1][5] - IPO消息披露后引发GPU概念股集体上涨 9月22日海光信息涨10.7% 芯原股份涨17.34%[1][10] 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2020年成立 以自主研发全功能GPU为核心 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3] - 已推出四代GPU芯片架构(苏堤、春晓、曲院、平湖)并构建板卡、一体机、智算集群等全线产品矩阵[3] - 完成与PyTorch、Paddle-Paddle等主流框架生态适配 及超150家行业软件兼容认证[3]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608.83万元、1.24亿元、4.38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7.02亿元[6] - 同期归属净利润持续减亏:-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为-2.71亿元[6] - 三年半研发投入合计43.66亿元 研发费用率从2422.51%降至79.33%[6] - 研发人员873人占比77.81%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超75%[6] 客户结构与现金流 - 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持续超89% 2025年上半年对新增第一大客户R销售占比56.63%[7]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4.35亿、-11.29亿、-18.28亿、-10.37亿元[7]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GPU被纳入"新基建"关键领域 政策支持自主可控技术发展[4][10] - 国际GPU市场高度集中 国内已涌现景嘉微、海光信息等百亿/千亿级市值企业[10] - 壁仞科技、沐曦股份、瀚博半导体等同类企业均已启动IPO进程[10]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经理 拥有超30年行业经验[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张建中合计控制公司36.36%股份 为公司实际控制人[8]
“国产GPU第一股”即将诞生?芯片ETF天弘(159310)一度涨超5%,科创综指ETF天弘(589860)涨超2%
新浪财经· 2025-09-22 14:28
芯片ETF天弘(159310)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22日13:36 芯片ETF天弘(159310)一度涨超5% 现涨4.53% 成交1840.87万元[3] - 近1周规模增长1674.95万元 近1年净值上涨123.20% 排名可比基金第一[3] - 跟踪中证芯片产业指数 十大重仓股包括中芯国际、北方华创、海光信息、寒武纪-U等龙头股 寒武纪估算权重占比达12.26%[5] 科创综指ETF天弘(589860)表现 - 上涨2.11% 盘中换手18.23% 成交5909.19万元 市场交投活跃[4] - 覆盖科创板97%市值 全面覆盖硬科技 均衡配置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80%[5] - 跟踪指数成分股宏力达上涨20.00% 中科蓝讯上涨19.02% 芯原股份上涨18.02%[4] 成分股表现 - 芯原股份(688521)上涨18.02%[3][4] - 海光信息(688041)上涨14.17%[3] - 盛科通信(688702)上涨11.33%[3] - 江波龙(301308)和晶晨股份(688099)等个股跟涨[3] 行业热点事件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将于9月26日上会 由中信证券保荐 拟募资80亿元投向AI与图形芯片研发 若过会有望成A股"国产GPU第一股"[5] - 小米旗下基金入股旗芯微半导体 小米系第四次重仓该公司 其车规级MCU产品已批量上车 小米17系列将全球首发高通新一代旗舰芯片[5] - OpenAI与立讯精密计划共同生产AI硬件设备 设备原型在研 初定口袋便携形态 整合ChatGPT[6]
港股科技走强,中芯国际涨近6%,硬科技含量拉满的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涨近1%,连续8日“吸金”,规模创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9-22 14:26
指数表现 - 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下跌0.31% [1] - 成分股高伟电子领涨9.99% 瑞声科技上涨9.32% 舜宇光学科技上涨5.76% 中芯国际涨近6% [1] - 成分股美团-W领跌3.39%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下跌3.15% 快手-W下跌2.97% [1] ETF表现 - 港股通科技30ETF盘中最高涨近1% 现涨0.24% 报1.26元 [1] - 近1周累计上涨4.32% 涨幅排名可比基金第1位(共2只) [1] - 最新规模达44.92亿元 创成立以来新高 规模排名可比基金第1位(共2只) [1] - 最新份额达35.65亿份 创成立以来新高 份额排名可比基金第1位(共2只) [1] 流动性情况 - 港股通科技30ETF盘中换手率12.15% 成交额5.5亿元 [1] - 近1周日均成交额6.89亿元 [1] - 近8天连续资金净流入 合计5.65亿元 日均净流入7061万元 [2] - 上周五单日净流入3.11亿元 [2] 行业动态 - 摩尔线程IPO将于9月26日上会 拟募资80亿元投向AI及图形芯片研发 [4] -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 预计Q3营收环比增长5%-7% [4] - 华泰证券指出港股科技指数从7月低点累计上涨近20% [4] - 中泰证券建议采用杠铃策略配置高股息资产和成长性科技行业 [5] 投资主题 - AI需求指引持续好转 港股科技成为最值得期待方向 [5] - 港股通科技30ETF聚焦TMT行业 不含医药家电汽车 [5] - 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82% 新增地平线机器人-W提升科技属性 [5] - 支持T+0交易 不占用QDII额度 投资港股科技高效便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