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举国体制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赛季”来了!借政策支持“东风” 做大做强网球市场 激活经济新“动”力
央视网· 2025-09-20 16:09
中国网球赛季启动 - 2024年职业网球中国赛季于9月正式启动 横跨3个月 覆盖北京 成都 杭州 九江 香港等城市 包含中国网球公开赛 上海网球大师赛等9站巡回赛 [1][3][5] -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首次将9站赛事联合打造"中国赛季"品牌 旨在学习四大满贯模式 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 目标打造世界第五级或第五大满贯赛事 [5][7] - 作为年终总决赛前关键积分窗口 中国赛季吸引全球顶尖选手 其中中国网球公开赛吸引14位大满贯冠军参赛 北京作为首任轮值主席城市牵头9城联合推广 [9] 网球人口与市场规模 - 中国网球人口达25188388人 较2021年增长5514891人 增长率28.03% 广东以281万人居首 四川219万 湖北 北京 浙江位列前五 [14][16] - 2024年网球运动市场规模达367.5亿元 较2023年增长14.4% 预计2029年达624.9亿元 [22] - 网球场地数量达53805片 较2021年增长4038片 增长率8.12% [20] 赛事经济效应 - 通过票务联动 整合招商 矩阵传播等合作 预计2025年网球中国赛季9站比赛吸引超100万人次观赛 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超20亿元 [13] - 郑钦文巴黎奥运会女单冠军直接带动赛事门票 周边产品销售 网球培训等行业快速增长 [19] 青少年参与与人才培养 - 青少年成为网球新增人口主力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5402人 另有50.6万未注册但参赛记录的青少年选手 [20][22] - 国家将创新打造青少年网球"四大满贯"品牌赛事 通过青训中心网络和星探机制挖掘潜力运动员 [35] - 推行新型举国体制 结合行政管理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由国家 省市 社会 家庭及企业形成合力培养人才 [37] 职业化改革进展 - 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 从大众服务 国家争光 经济助力 社会赋能四方面推进改革 [31] - 面向全球公开选拔国家队运动员 优化奖励政策 支持以运动员为核心组建个人团队 建立"大国家队"联合培养体系 [31] - 职业球员认可国家在教练团队 治疗师 陪练等方面的个性化支持体系 [33]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我国不断夯实科技强国根基
央视网· 2025-09-18 20:03
研发投入与资源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科技创新成就与布局 - 区域科技创新中“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2] - 科技支撑农业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2] 科技管理体制与国际合作 - 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格局 [1]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2] - 牵头发起“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2]
干春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9-18 08:06
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 被视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 [1]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1] - 肩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任 通过稳就业促就业筑牢民生保障基础 [1] 转型升级方向 -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垄断 [2] - 通过价值跃升打破低端锁定 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 [2] - 探索兼顾效率与公平 协同技术进步与文明演进的新路径 [2] 思想理论引领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 通过促进充分就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以建设绿色工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3] -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则 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筑牢产业安全根基 [4] 科技创新驱动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4] - 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包括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 [4][12] -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发展 [4] 发展历程与成就 - 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首位 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7] - C919大飞机 复兴号高铁 特高压输电技术领跑全球 [7] -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 [8] 并联式发展模式 - 工业化 信息化 智能化三重变革叠加推进 [8]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 [8] - 通过超大规模市场加速技术迭代 [8] 全球合作与实践 - 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实现专业知识与技术留在当地 助力人才培养 [9] - 特高压输电技术解决巴西北电南送难题 输送容量大距离远造价低损耗小 [9] - 蒙内铁路采用中国标准打造建营一体化体系 [9] 绿色转型成果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13] - 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 原料无害化 生产清洁化 废物资源化 能源低碳化 [13] -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水电 年减少约40万吨碳排放 [10] 三化协同实践 - 高端化是方向引领 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攻克核心技术壁垒 [12] - 智能化通过数字技术重塑制造业 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万家工厂 [13] - 绿色化转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证明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 [13]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15: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十四五”以来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3:41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去年达1.1万亿元[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去年接近1000亿元投入基础研究[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1] - 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1] 创新效能与成果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2]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攻关[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2] -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4]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注资[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3] - 对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3] 重大工程与战略成果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4] - 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推动产业安全发展[4]
国资委主任答一财:探索“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
第一财经· 2025-09-17 11:32
央企科技创新投入与政策支持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超过1万亿元 2023年达到1.1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3]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资金用于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任务的企业注资 [1]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政策 [1] 创新资源与平台建设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 [3] - 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3]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8.8% [3] 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融合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 [5]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5]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5] 重大科技成果与产业突破 - 2023年中央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 [6]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6]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6] 创新机制与生态优化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政策支持 [1]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1]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形成三层联动攻关体系 [5]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能源科技实现历史性跨越,一大批大国重器传来好消息
国家能源局· 2025-08-28 17:24
能源科技创新总体进展 - 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5.9%提升至20%左右 [2] - 202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59.6亿吨标准煤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22.3亿千瓦占总装机60.8% [3] - 新能源成为系统第一大电源 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 [2][3] 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 - 光伏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 度电成本降至0.13元/kWh较2020年下降50% [3] - 陆上风电单机容量达16.2MW 26MW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 沙戈荒外送基地首批机组投产 [3] -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建成 抽水蓄能装机超5800万千瓦连续9年全球第一 [3] - 华龙一号 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成熟 高温气冷堆四代核电实现商用 [3] 化石能源清洁化转型 - 煤电三改联动规模超5亿千瓦 超超临界燃煤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4] - 深地塔科1井超万米科探井 深海一号10万吨级深水生产平台建成 [4] - 50万吨级泰州CCUS工程投运 珠江口盆地海上CCUS项目启用 [4] 多能互补系统建设 - 西电东送能力由2.6亿千瓦提升至3.6亿千瓦 [4] - PEM电解槽能耗降至4.2kWh/Nm³ 70MPa加氢站装备国产化 [4] - 磷酸铁锂储能成本降至0.4元/Wh 压缩空气储能单机达300MW级效率70% [4] - 钒液流电池储能时长4小时 循环寿命突破20000次 [4] 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突破 -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实现100%防御换相失败能力 2023年葛南直流工程示范应用 [5][6] - 首创半桥+直流断路器柔性直流技术 建成全球首个张北±500kV柔性直流电网 [6] - 高端电力装备出口德国北海海上风电工程 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6]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组建能源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联盟 探索任务制科研攻关模式 [8] - 灵活燃煤发电团队研制300MW级新型机组 调峰容量与速率国际领先 [9][10] - 600MW级超灵活燃煤机组计划在4个工程示范 1000MW级技术路线同步推进 [10] - 产学研团队涵盖10余家单位近100人 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 [9][10]
委托承办”国家队,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新京报· 2025-08-21 14:49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合作组建国家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办法(试行)》,共七章二十七条,核心思路是通过多方合作增加社会资源投入,强化训练和参赛保障、提升奥运备战效能[2] - 新增委托承办形式,主要针对国内普及程度不高、发展基础薄弱或长期落后没有突破的项目开展,合作机构原则上为省级体育行政部门[1][5] - 明确将合作分为联建共建和委托承办两类,联建共建类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主要形式,委托承办类则是全新队伍组建形式[5] 合作机制创新 - 放宽合作范围,明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组织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均可参与[4] - 委托承办类合作将转让国家队组建、参赛、市场开发及国际赛事申办举办等相关核心权利[1][5] - 通过委托承办有利于强化总局和地方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重点培育一批有条件的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在奥运备战中"独当一面"[5] 试点实施情况 - 今年3月体育总局以板球、壁球为试点开展委托地方承办国家队工作,确定委托浙江省体育局承办板球国家队、四川省体育局承办壁球国家队[1][5] - 2017年曾开展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的试点[4] - 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滑板等新兴项目取得成绩突破得益于国家队共建工作[3] 体制机制改革 - 推动项目管理单位由"办队"向"管队"转变,有序推动职能转变[1][5] - 建立共建共赢、多元发展的奥运备战新格局,完善竞赛制度、荣誉表彰、经费奖励补助等多元化激励体系[5][6] - 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明确责权边界、进入、退出、激励等机制体系,加强动态监督、细化管理规范[3] 社会力量参与 - 加快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政策体系,拓宽市场机制,促进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路径[2] - 保证各类主体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竞技体育公共资源,公平参与竞技体育各领域竞争并获得合理收益[2] - 采用资源扩容方式整合地方场馆、教练、科研、资金等方面,更好调动地方积极性[6] 战略意义 - 被业内人士称为"新型举国体制",是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1][3] - 深化体育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有效调动国家、社会、市场等各方面力量[3][6] - 国家队存在对运动项目社会化程度提升非常有帮助,为青少年提供努力方向并带动整个项目发展[6]
国产机器人实现毫秒级响应!中国电子学会徐晓兰:我国人形机器人整体水平处全球第一方阵【附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8-05 18:25
技术突破与全球地位 - 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1] - 通过AI控制算法优化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稳定性、灵活性与任务连贯性达国际先进水平 [1] - 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份额高达63%,其中物理构造环节集成商占比45% [1] 供应链与核心企业 - 中国拥有成熟供应链体系,在关键零部件如执行器、传感器、电池等领域表现突出 [2] - 拓普集团、宁德时代等企业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2] 专利与技术储备 - 过去五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达5688项,远超美国和日本 [6] - 2023年专利公开量2903项,占全球总量近40% [6] - 北京理工大学以181项专利位居申请规模榜首,高校与科研机构加速技术迭代 [6] 市场规模与政策目标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7.6亿元 [8] - 工信部提出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 [8] 产业发展生态 - 形成政府战略引导、企业创新驱动、科研机构底层支撑的闭环生态 [9] - 庞大制造业场景为机器人提供技术产业化转化环境 [9] - 中国正从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跃迁,成为全球规则制定者 [9]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2025-08-04 06: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战略意义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内在本质,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1] - 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从"点状突破"进入"群体迸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缩短了"科学—技术—市场"演进周期[2] - 深度融合是应对外部环境"脱钩断链"极限施压的必然要求,需加强重要领域和核心环节技术攻关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促进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跃迁[2] - 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需要,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创新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3] 深度融合的基本特征 - 创新过程深度耦合:打破传统线性创新模式,形成技术正向驱动与产业逆向牵引双向发力的非线性复杂创新过程,通过需求牵引推动科技创新转向有组织科研[3] - 创新主体深度协同:突破多元主体组织边界形成产学研协同格局,企业从技术应用者升级为创新生态组织者,产业组织形式向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演进[4][5] - 创新价值深度共创:以股权合作联合研发等机制实现科技供给方深度参与产业价值创造全过程,重构价值创造体系实现双向转化与增值[5] 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 - 构建高效创新策源体系:将产业需求嵌入研发前端形成需求导向科技供给模式,加强基础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底层问题,聚焦"卡脖子"领域实施新型举国体制[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以重大项目牵引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开放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融通生态[6]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场景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提升转化效能[7] - 深化创新要素支撑:建立产业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