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东风汽车接连出售资产,现在还有人买发动机工厂吗?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18:31
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股权出售 - 东风汽车预挂牌出售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50%股权,转让底价待定,挂牌截止日期为9月12日 [2] - 发动机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1.22亿美元(约8.73亿元人民币),职工827人,股东为东风汽车(50%)、本田技研工业(40%)及本田中国(10%) [2] - 2024年发动机公司营收95.66亿元,净亏损2.28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38.07亿元,净利润3.71亿元,资产总额52.30亿元,净资产25.12亿元 [2] 东风汽车战略转型背景 - 东风汽车1-7月累计销售整车97.85万辆,同比下滑8.9%;上半年归母净利润0.3亿-0.7亿元,同比降幅达90%-95% [4] - 公司加速新能源转型,近期已出售武汉云峰工厂(作价7.23亿元给岚图汽车),并计划缩减合资品牌资产,将资源向自主品牌(如奕派、岚图)倾斜 [4][5] - 神龙汽车闲置产能已用于生产新能源车型,东风日产产能拟转向出口业务,合资品牌调整方案差异化 [5][6] 行业与产能现状 -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5%,发动机公司48万台/年产能成为负担,2024年东风本田产能利用率55.46%(产量42.59万辆/设计产能76.8万辆),优于东风日产的43% [6] - 发动机工厂改造价值存疑,新能源转型下传统发动机资产需求锐减 [6]
东风拟转让本田发动机全部股权
第一财经· 2025-08-18 23:40
行业背景 - 中国新能源汽车月渗透率逼近50%,燃油车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在华面临严峻考验 [1] 公司动态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将持有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全部转让,项目已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预挂牌 [1] - 东本发动机由东风集团股份和本田按50:50比例合资成立于1998年 [1] 财务数据 - 东本发动机今年上半年营收约38亿元,同比缩水6成 [1] - 东本发动机上半年净利润扭亏为盈,约3.71亿元 [1] - 东本发动机共有员工827人 [1] 战略调整 - 东风集团股份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自主及合资企业都将面临更多挑战,公司希望优化与调整自身的燃油车资产结构 [1] - 东风集团股份希望更好地支持本田中国汽车事业战略部署,同步加快公司新能源转型 [1] - 基于有关部门对汽车央企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东风对新能源盈利的压力稍缓,将更多资源倾向自主新能源 [1] - 东风集团股份从体制机制层面大胆创新,同时帮助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 [1] - 东风集团股份认为对东本发动机发展的历史任务已经暂告一段落 [1]
推动转型,东风汽车将出售所持东风本田发动机股权
观察者网· 2025-08-18 18:39
股权交易信息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预挂牌出售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 转让底价待定 挂牌截至日期为9月12日[1] - 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股东结构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持股40%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3] 公司经营状况 - 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2024年营收95.66亿元 净亏损2.28亿元[3] - 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收38.07亿元 净利润3.71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3] - 公司主要负责开发、生产、销售轿车用发动机及零部件 产品主要供应广汽本田乘用车型 同时向东风本田供应缸体、缸盖、传动轴等零部件[3] 行业转型背景 - 本田中国2024年7月宣布实行产能优化和电动化转型[5] - 本田在华销量2024年仅为85万辆 同比减少三分之一 9年来首次跌破100万辆[3] - 2024年1-7月本田在华销量36万辆 同比下降23%[6] - 本田将东风本田发动机产能从每年52万台减少50% 相当于中国销售燃油车发动机产量的30%[5] 产能调整措施 - 广汽本田2024年10月关闭年产能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5] - 东风本田2024年11月将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停产[5] - 本田在中国汽车总产能由149万辆减少至120万辆[5] - 广汽本田2023年12月和2024年5月进行两轮减员 涉及约3200名员工[5] - 东风本田裁撤约500名劳务派遣人员[5] 新能源转型布局 - 本田2024年在中国上市新车中70%为新能源汽车 2025年比例将进一步提升约10个百分点[5] - 东风本田新能源汽车专用工厂2024年9月投产[5] - 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汽车工厂2024年11月投产[5] - 新增产能为每年24万辆纯电动汽车[5] - 东风本田2024年3月上市纯电动汽车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 起售价接近20万元 但市场反馈不佳[5]
“听见炮火”、拥抱华为,汽车央国企如何蹚过转型深水区
第一财经· 2025-08-15 14:15
汽车央国企改革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至45%,推动汽车央国企加速整合改革 [3] - 改革聚焦三大方向:打通研发/产品/营销链条、深化ICT企业合作、坚持自主+合资双线发展 [3] - 国资委对三大汽车央企实施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重点考核技术/市占率/发展潜力 [6] 行业整合动态 - 东风汽车整合纳米/奕派/风神品牌成立东风奕派科技,实现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闭环管理 [3][7] - 广汽集团实施"三年番禺行动",整合传祺/埃安/昊铂营销体系,导入IPD/IPMS流程体系 [7] - 长安汽车成立新集团,同步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智能化"北斗天枢"、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 [8] 跨界合作进展 - 东风与华为合作推进至DH项目阶段,涉及联合定义/开发/营销的全链条协作 [10] - 广汽投资15亿设立华望汽车,与华为合作开发30万元级高端车型,首款车2026年推出 [10] - 长安汽车通过阿维塔科技持股华为车BU剥离的引望智能10%股权 [11] 经营效率提升 - 东风奕派科技通过组织整合解决信息传递偏差,决策周期缩短30% [7] - 广汽总部迁至番禺实施"前线决策"模式,运营成本降低15% [8] - 三大央企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合计100万辆,但落后比亚迪214.6万辆的规模 [6] 技术突破方向 - 重点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汽车芯片领域,攻关全固态电池/高算力芯片前沿技术 [12] - 通过差异化外观设计和个性化功能解决华为方案同质化问题 [12] - 11家车企已与华为车BU达成合作,需强化上层智能化服务定制能力 [12]
“听见炮火”、拥抱华为 汽车央国企如何蹚过转型深水区
第一财经· 2025-08-15 11:43
近半个月来,汽车央国企改革动态密集。继新长安汽车集团正式成立后,东风汽车为壮大旗下自主品牌 发展,将纳米、奕派、风神三个子品牌整合成东风奕派科技,新公司将纳米并入奕派,形成奕派、风神 两个汽车品牌,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规划。同时,加强与华为的合作。 从行业看,东风汽车的整合只是汽车央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中汽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 ~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45%。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东风汽车、长安汽 车、广汽等汽车央国企正加速整合改革。 梳理汽车央国企整合资源的改革举措,主要表现有三大特点。第一,打通研发、产品、营销三个领域, 提升效率。第二,加大与华为、腾讯等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的跨界合作,甚至合资入股,"亲上 加亲"。第三,坚持自主研发、合资合作"两条腿走路"。 根据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当前,汽车产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期,技术创新快速迭代,新车型持续"井喷",市场格局加速重构,传统的"大鱼吃小鱼"正转变为"快鱼 吃慢鱼",企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下一步,汽车央企应把握好产业变革的 机遇期,聚焦市场反应慢、人才不担当 ...
“听见炮火”、拥抱华为,汽车央国企如何蹚过转型深水区
第一财经· 2025-08-15 11:38
产品差异化成为新课题。 近半个月来,汽车央国企改革动态密集。继新长安汽车集团正式成立后,东风汽车为壮大旗下自主品牌 发展,将纳米、奕派、风神三个子品牌整合成东风奕派科技,新公司将纳米并入奕派,形成奕派、风神 两个汽车品牌,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规划。同时,加强与华为的合作。 从行业看,东风汽车的整合只是汽车央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中汽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 ~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45%。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东风汽车、长安汽 车、广汽等汽车央国企正加速整合改革。 梳理汽车央国企整合资源的改革举措,主要表现有三大特点。第一,打通研发、产品、营销三个领域, 提升效率。第二,加大与华为、腾讯等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的跨界合作,甚至合资入股,"亲上 加亲"。第三,坚持自主研发、合资合作"两条腿走路"。 根据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当前,汽车产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期,技术创新快速迭代,新车型持续"井喷",市场格局加速重构,传统的"大鱼吃小鱼"正转变为"快鱼 吃慢鱼",企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下一步,汽车央企应把握好产业变革的 机遇期,聚 ...
又一家车企牵手华为!月销2.8万台一飞冲天?
电动车公社· 2025-08-09 00:01
品牌整合与战略调整 - 东风汽车将奕派、风神、纳米三个品牌合并为奕派科技,旨在资源深度整合与发挥协同效应[5][6][7] - 合并后品牌定位清晰:奕派主打智能电动,风神负责节能车与海外市场,形成互补[26][33][35] - 品牌整合基于2023年启动的"跃迁行动"一体化管理改革,并非仓促决策[29][30] 技术合作与产品规划 - 奕派科技与华为达成全方位合作,将搭载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首款高端智能SUV预计2026年上市[10][49][54] - 技术储备包括:350Wh/kg固态电池、1200V高压架构、线控底盘及天元智驾方案等[45] - 计划至2028年推出10款新车,采用华为IPMS体系实现研发-营销-制造协同[51][57]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奕派科技月销已超埃安、极狐等新势力,接近长安启源水平[1][2] - 承担东风新能源走量任务,目标覆盖主流家庭用户市场[28][35][64] - 通过华为合作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解决原有品牌声量不足问题[47][53][54] 行业背景与转型压力 - 东风面临合资品牌转型阵痛,自主品牌需承担更多销量任务[40][62] - 对比长安保持品牌独立策略,东风选择整合以应对新能源市场竞争[36][38][39] - 2025年目标:自主与合资销量1:1(各200万辆),新能源占自主乘用车70%[42] 运营体系优化 - 建立"10分钟响应-1小时方案-1天闭环"的用户服务机制[59] - 引入华为用户思维重构产品定义流程,强化市场导向[51][53] - 聚焦效率提升,解决多品牌资源分散与定位重叠问题[14][44][48]
东风集团预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0%至95%,仅剩0.3亿至0.7亿元
金融界· 2025-08-08 14:09
业绩预警 - 公司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0%至95%,仅为0 3亿元至0 7亿元,与去年同期形成鲜明对比 [1] - 业绩下滑主要由于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持续下探,导致合资乘用车业务销量和利润大幅下降 [1] - 公司在自主事业领域的研发、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市场营销投入显著增加,进一步影响短期利润 [1] 合资业务困境 - 合资乘用车业务遭遇严重冲击,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销量和利润双双大幅下降 [3] - 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等传统利润支柱品牌面临发展阻力,难以维持过往盈利水平 [3] - 合资品牌在技术转型、产品更新方面滞后,加剧了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3] 新能源转型投入 - 公司持续加大对高端新能源品牌建设、平台开发、商品研发、关键总成及核心技术的资源投入 [4] - 计划未来三年内投入500亿元用于新能源事业发展,显示出对转型的坚定决心 [4] - 前期投入尚未转化为实际收益,而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形成当前业绩压力 [4]
星海S7季度销量环比暴涨358%:传统车企回归家庭场景 重构新能源造车逻辑
证券日报· 2025-08-07 11:49
销量表现与市场格局 - 东风风行新能源中大型轿车星海S7第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358%,成为细分市场增速最快车型 [1] - 小米SU7同期销量近8万辆,单月峰值超2.8万辆,与星海S7形成"双S"格局 [1] - 星海S7通过空间、安全、舒适、价格等基础指标重塑,定位主流家庭用户新能源选择路径 [1] 产品定位与差异化策略 - 星海S7核心定位为"场景复用率最高的第一台家庭轿车",车身长度4935mm,轴距2915mm,后排膝部空间达830mm [2] - 掀背尾厢496L容量可容纳婴儿车及露营装备,后排座椅放倒形成1.8米平整空间 [2] - 内饰材料98%可回收,胶水100%水性环保配方,空调系统抗菌除菌率99%,瞄准母婴用户需求 [3] 技术配置与成本控制 - 提供纯电(555km/650km续航)与增程版本,起售价下探至10万元级,显著低于市场中大型轿车均价 [4] - 语音系统支持粤语等方言,120秒连续交互,FaceID在-30℃极寒环境下100%启动 [4] - 搭载FSD悬架系统,60km/h过弯侧倾控制优化42%,麋鹿测试成绩81.9km/h [5] 安全性能与制造标准 - 车身采用1500兆帕热成型钢覆盖A/B柱,电池安全舱体使用高强度材料 [5] - 电池穿刺测试采用10mm钢针100%电量标准,远超行业5-8mm/30%电量测试要求 [6] 企业战略与行业背景 - 东风风行依托东风柳州汽车70年制造经验,将星海S7作为新能源产品重构关键一环 [7] - 划分"星海新能源"序列聚焦家庭用户,在智能化趋势下选择"技术下沉"普惠路线 [7] - 当前新能源市场从增量向存量转换,需要服务普通用户的"耐用品"型产品 [7]
全新MG4承诺自燃就赔车 上汽新能源打响突围战
北京商报· 2025-08-06 22:50
全新MG4技术特点 - 采用铝稀土合金材料热管理系统 研发投入超5亿元 熔点突破630℃ 抗拉强度达200MPa 整车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35℃—55℃ 冬季制热效率提升30% 空调能耗降低50% [3] - 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车身扭转刚度达31000N·m/deg 配备IP67+IP69K防尘防水等级 高压防护超越国标及欧洲ENCAP标准 通过8项安全考验 [3] - 全球首款批量搭载半固态电池车型 通过10针三向穿刺实验无冒烟不自燃 半固态安芯版将于9月公布价格 [4] - 提供三电终身质保 承诺电池自燃即免费赔付新车 权益覆盖所有车主 [3] 上汽集团新能源转型进展 - 2025年一季度整车销量达94.5万辆 同比增长13.3% 3月以38.57万辆单月销量重返国内销量冠军 [6] - 2025年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73万辆 同比增长64.91% [6]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2%至16.67亿元 但2025年显现回暖迹象 [6] - 新管理团队于2024年6月成型 明确聚焦自主品牌和智电技术主攻方向 [7] - 与大众汽车集团延长合资协议至2040年 计划2030年前推出15款新车型 [7] 新能源汽车行业态势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 [5] -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多月超50% 上半年整体市场渗透率达44.3% [5][1] - 2024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 降幅9.2% 燃油车平均降价1.3万元 降幅6.8% 行业利润率为4.3% [6] - 工信部发布电池安全强制性新国标 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要求 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安全/热扩散测试 2026年7月实施 [4]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技术研发与用户体验 需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卖点 [8][9] - 消费者更注重使用场景 对舒适度/操控性/智能化水平要求提升 [9] - 三电系统和智能网联系统成为核心技术 技术自主是实现产品升级的关键条件 [9] - 车企需通过全球销量摊销研发成本 反哺国内定价话语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