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搜索文档
重磅发布会汇总!一揽子金融政策,与你有关
搜狐财经· 2025-05-07 11:22
货币政策措施 - 央行发布3类10项措施,包括数量型政策(降准0.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价格型政策(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和结构型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等领域)[5]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5] - 合并两项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额度,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6]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7] 金融市场表现 - 一季度金融市场表现良好,股市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去年末小幅升值1%左右[7] - 4月以来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上证指数在4月7日下跌后迅速反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1.6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升到7.2[8] - 货币信贷呈现数量增加、价格下降、结构优化的特征[8] 房地产与资本市场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8项政策,包括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等[11] - 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12] - 证监会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14] - 抓紧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指引,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并购主渠道作用[14][15] - 近期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的政策措施,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15] 上市公司表现与支持措施 - A股上市公司近九成收入来自国内,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6%,实体经济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4.3%[15][17] - 3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增持计划,体现对自身价值和发展信心[16] - 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方面增强监管支持,完善信息披露豁免规则[18] - 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18] 资本市场信心与前景 - 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新"国九条"政策落地以及股市科技叙事的逻辑清晰[15] - 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和潜在需求是最大底气,A股上市公司具备强大韧性和适应能力[15][17] - 证监会主席强调"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障",对实现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充满信心[18] - 价值长期投资、理性投资、努力回报投资者的基本理念不会因巴菲特退休而改变[20]
未知机构:5月7日金融三部委新闻发布会前瞻首先盘前9点开会非常罕见而且这个用的-20250507
未知机构· 2025-05-07 10:50
纪要涉及的行业 金融、基建、产业投资、服务消费、养老、房地产、股市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会议规格与政策预期**:盘前9点开会且用“负责人”可能指一把手,上次同规格2024年9月24日发布会释放降准降息等重磅政策,此次会议在4月PMI发布后经济初步走弱,预计有总量性政策推出[1][2] - **降准降息预期**:预计至少降准,降息不确定,此前央行专家调研显示最优先政策是降准,且银行净息差紧张可能到1.35%以下,若降息幅度大概率10bps[2]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布会可能介绍其细节,根据发改委主任表述应支持基建或产业投资用于补充资本金,预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高[2] -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央行会介绍设立有关举措,支持服务类企业扩大经营和养老基础设施或机构建设与发展,对宏观意义有限[2] - **房地产支持政策**:可能有支持政策但幅度不如924,二手房成交较好一线城市成交价降幅收窄,政治局会议表述变化,商品房销售数据走弱,可能进一步放松限购但影响不大[3] - **稳股市政策**:预计介绍阐述之前做法巩固信心,近期稳股市不错,回撤和波动小,可能不急于推出新举措[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无
财经老王|央行表态释放积极信号 让民企吃下谋发展“定心丸”
央视网· 2025-04-28 19:13
文章核心观点 央行透露重要信息,展现应对底气,政策具系统性和前瞻性,既解决当下贸易摩擦困境,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7] 政策工具箱内容 - 央行副行长邹澜称正研究丰富政策工具箱,将适时推出增量政策,至少包括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等 [1] 政策信号及影响 - 邹澜表态传递有充足预案信号,稳定国内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3] - 邹澜明确对外贸企业不抽贷、不断贷,给遇到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送“定心丸” [3] - 邹澜表示要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推广“两新”债务融资工具,增加民营企业融资选择,降低成本、优化结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