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青岛“链万企”平台服务企业超1300家 促成合作意向61项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18:22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7日电(张婧 李国庆)记者近日从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该局联合有关单位持 续提升"链万企"供需对接平台服务功能,通过"线上匹配、线下对接,链接资源、共促发展"的服务模 式,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今年以来,平台已开展供需对接活动28场,服务企业1300余 家、机构90余家,达成合作意向61项,促成合作14项。 平台资源持续充实,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企业(机构)8.63万家,发布需求11.71万个,涵盖创新研 发、物料采购、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领域;发布供给资源7.36万余个,包括科技成果2.85万项、产 品1.91万款。 平台还推动开放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配套合作。例如,在北汽制造(青岛)公司组织的供需对接活动中, 促成6个项目签约;协助青岛卓英社公司与海湾化学达成PS树脂采购合作,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 也保障了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平台链接高校及科研机构106家,发布前沿技术应用目录,构建智能匹配体 系。同时,组织科技团队与企业开展线下对接活动,推动成果落地转化。今年9月,平台为某机械制造 企业精准匹配青岛理工大学专家团队,在十天内促成双方就 ...
特殊食品技术标准与审评实践会议在西安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10-28 15:05
作为第十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的重点会议之一,特殊食品技术标准与审评实践会议近日在西安举 办。本次会议以"释放技术审评科研能量,以成果转化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扣行业高质量发 展需求,聚焦保健食品、婴配食品、特医食品等产业标准体系和审评情况、科研成果转化等关键议题, 旨在以技术创新支撑食品安全监管,为我国特殊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会议由中国营养保健 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主持。 聚焦行业关注的特殊食品技术审评工作热点,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法规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李文军介绍,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法规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法标委")旨在反馈行业热点、探讨前 沿技术、解决创新需求等方面提供行业智慧。法标委主要通过调研问卷、建议反馈、问题搜集等建立行 业和食审中心的连接,推动行业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功能的创新发展,并联合食审中心开展各 项专项课题研究。 中营保研发基金发布。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倩/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保健食品功能审评部主任刘洪宇以"新时代保健食品功能评价 的改革与思考——立足产业发展,深化审评改革"为主题展开分享,总结了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保健食品 类似产品管理制 ...
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集聚广州!共探科技发展趋势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12:03
活动概况 - 活动于2025年10月26日在广州·鹏瑞1号湾颂艺术中心举行,主题为“瑞聚广州 连接世界”顶尖科学家湾区行 [1] - 活动特邀三位国际科学巨擘参与,包括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2007年图灵奖得主,围绕生命科学、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进行深度分享 [1] - 这已是公司第三年承办此项高端科学盛会,旨在汇聚全球顶尖智慧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动能 [1] 政社协同与合作 - 会议汇聚了广州市天河区副区长、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等政府领导,高校代表以及公司发起人、董事局主席等,共300多位湾区企业家和教授出席 [3] - 公司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表示,基金会秉持“真挚凝聚大爱、智慧成就美好”的使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国际科学交流 [3] - 此次活动是政社协同的典范,通过导入全球高端智力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能级提升注入新动力 [3] 人才培养与平台构建 - 活动设置了与科学家对话环节,学生代表踊跃提问,科学家们引导青少年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完成高质量的科学启蒙 [5] - 三位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代表共同培植“顶尖科学家湾区纪念林”,这一延续三年的传统象征着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 [5] - 广州·鹏瑞1号作为活动指定会址,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科技创新的高端平台,每年一度的活动是广州建设“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 [5]
积蓄“硬核力量”,创新引擎再加码
南京日报· 2025-10-28 10:35
新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概况 - 南京市新增69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国家级新区、行政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全覆盖 [1] - 新增中心在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各占16家,未来产业占13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占9家 [1] - 江宁开发区新增13家,江北新区新增12家,江宁区和雨花台区各新增8家 [1] 平台创新实力与投入 - 近30%平台具备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资质条件 [2] - 61家依托企业在2024年平均研发经费达到2500万元以上 [2] - 69家依托单位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1500件,2024年申请专利近1000件 [2] - 平台拥有博士、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 [2] - 35家依托单位主持(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计划49项,62家单位主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计划87项 [2] 历史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 - 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工程研究中心758家,其中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459家 [3] - 各级工程研究中心年度销售收入总额从2011年的40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3360亿元 [3] - 工程研究中心销售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从2011年的0.4%增长至2024年的20% [3]
湖北加速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目标2027年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000亿
长江商报· 2025-10-27 09:52
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方案核心目标 - 湖北省政府发布方案 目标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平台资源整合并挂牌运行 到2027年基本形成全省统一技术交易体系 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00亿元 [1][3] 中心发展历程与架构 - 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于2014年11月经科技部批复成立 为全国12个区域中心之一 总部位于武汉 [2] - 截至2025年 中心已形成“秘书处+分中心+基层站点”三层架构 建立9家区域分中心及200余家基层站点 构建覆盖中部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 [2] 湖北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 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 从2014年的394.97亿元增至2024年的4802.24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亿元 同比增长10.55% [3] 交易体系建设任务 - 方案提出打造枢纽交易机构 集成线上平台资源 制定服务标准指引 规范交易服务流程等4项任务 [4] - 支持中心整合湖北技术交易所 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全省重点技术交易机构及同类国企资产 加快推进公司化运营 [4] - 整合科惠网 武创通 科创供应链平台等线上技术交易平台 建设省级科创数据“资源池” [4] 公益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 方案提出建设一站式服务窗口 成果登记发布 技术合同管理 科技决策研究 跨区域创新协同等5项任务 [5] - 要求利用国资房产构建集交易撮合 路演推介 科技金融等一体的实体性交易场所 [5] - 加强跨省技术合同认定 成果评价 技术经理人资质互认 [5] 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 方案提出技术交易撮合 科技成果路演 科技成果孵化 科技服务人才培育 科技金融服务 区域分中心建设等6项任务 [6] - 要求组建专业撮合团队挖掘企业需求 联动科技服务机构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及交易风险评估 [6] - 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推进与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接 [6] 资金与政策支持 - 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楚天凤鸣科创母基金及参股基金作用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3] - 市县政府需履行属地责任 通过提供办公场所 实施公益性业务奖补等措施支持中心建设 [3]
科技成果 落地成“金”
广西日报· 2025-10-27 09:13
工作人员在中试基地利用激光干涉仪检测样品。韦君勇 摄 "我们公司靠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开拓了国内外市场,近期正全力以赴推动深圳科创飞地建设,这恰 好跟广西刚刚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内容一致。这一利好政策来得及时,给我们吃了定心 丸。"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承点赞科技新政很给力,更坚定了加大投入加速科技成 果转化的做法。 我区近日发布《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多措并举破解成果转化堵点难点,让企业主体"动"起来,体制机制"活"起来,科技成果"转"起来。 记者采访获悉,《行动方案》围绕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 化主体地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合作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 制改革提出了20项具体任务。 打造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如何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补齐成果转化短板,健全对科研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的支持机制? "全区突出抓好策略、整合、场景,以开放姿态汇聚各方科技成果,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 东盟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高地。"自治区科技厅 ...
“南”“北”携手 引才入宁
南京日报· 2025-10-27 07:48
人才引进活动与成果 - 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多家单位携180多家优质单位于10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开展“四对接”活动,精准对接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与高价值资本[1] - 活动期间举办“魅力南京”北京地区专题宣介会及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人数超2800人次,收到简历3700余份,初步达成意向近900人[2][8] - 中国科学院大学近5年有1062名毕业生初次签约落户南京,其中外省学子836人,占比近八成,南京对全国人才吸引力显著[2] 人才政策与支持措施 - 南京每年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超20万个,并通过“宁青驿站”等载体提供免费入住和研习补贴[2] - 人才安居解决方案提供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全方位保障,例如博士人才享受市级租房补贴后,月租金从2200元降至200元[2] - 南京聘请清华大学等9家在京“顶流”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担任“引才大使”,并聘请6位专家担任成果转化顾问,深化校地合作[6] 创新创业与项目落地 - 星智云开(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考察到完成公司注册及设备进场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已签下十余个订单,包括国内排名前三的知名药企[2][3][4]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在成像技术、新药研发等领域取得成果,其成立的南京脑观象台吸引了国内100多个团队的260多个课题项目[4][5] - 南京举办“赢在南京”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领域,组织全国32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融资金额近3亿元[6][7] 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 专家建议南京与在京高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成果清单共享机制,并探索科技成果公司先试用模式,以降低企业转化风险并提高效率[6] - 推动北京高校优秀团队与南京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共同孵化科研成果,将松散的项目合作升级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6] - 北大科技园将与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合作,在北京建科技人才会客厅对接资源,在南京设成果转化基地,以克服“成果转化死亡谷效应”[6]
科技筑巢 千头牦牛在高原“哞”幸福(人民网)
人民网· 2025-10-26 19:3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大学陈昭辉教授团队的两项发明专利及配套技术系统,在青海大通牦牛种牛场成功应用,通过智能控温通风等“黑科技”显著改善了高原牦牛的养殖环境,提升了养殖效率,是“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1][3][5] 技术应用与成效 - 智能控温牦牛热回收通风系统使冬季牛舍温度从-7℃左右提升并稳定在10℃,舍内温度提升5~7℃ [1][3] - 系统启用后环境稳定性提高30%,能耗降低约20%,犊牦牛平均日增重提高10%以上 [3] - 无应激快速称重系统可实现牦牛在4秒内完成称重,并自动识别编号、上传数据,解决了传统称重方式效率低、数据不准的问题 [4] - 技术体系还包括“Lora环境数据低功耗传输系统”等软件著作权,实现了由经验养殖向智能化管理的转变,一千头牦牛所需牧工从6-7人减少至2人 [3][5] 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 - “十四五”时期全国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专利盘点,筛选出68万件发明专利纳入可转化专利资源库,并与45万家企业对接 [6] - 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12.7万次,2020年至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80.05分提升至82.36分 [6]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标志着知识产权工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6] - 该智能养殖技术体系已在青海、西藏等多地的高原牦牛养殖场示范推广,显示出强劲的产业化势头 [5][7]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之六—— 科技筑巢 千头牦牛在高原“哞”幸福
人民网· 2025-10-26 10:32
智能养殖技术应用成效 - 智能通风系统使冬季牦牛舍内温度提升5~7℃,环境稳定性提高30%,能耗降低约20% [2] - 无应激快速称重系统可在4秒内自动完成牦牛称重并上传数据,大幅提升效率与准确性 [2] - 技术应用后犊牦牛平均日增重提高10%以上,牧场用工从6-7人减少至2人,实现远程管理 [2] 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 - 技术体系由两项发明专利(牦牛热回收通风系统及智能控温系统)和两项软件著作权支撑 [1][2] - "十四五"期间全国270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筛选68万件发明专利入库,与企业对接45万家 [3] - 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12.7万次,体现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趋势 [3] 行业宏观发展数据 - 2020至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80.05分提升至82.36分 [4]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4] - 智能养殖技术体系已在青海、西藏等多地高原牧场示范推广,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 [3][5]
香港应科院苏州科创伙伴合作计划启动
苏州日报· 2025-10-25 08:49
昨天(10月24日),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苏州科创伙伴合作计划启动仪式暨2025年度科技推介会举 行,精准对接苏州产业特色,进一步加速前沿科研成果在长三角地区的转化与应用。 面对苏港两地日益频繁的科创交流,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孙耀达表示,合作计划的启动, 标志着苏港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应科院将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 角色功能,持续深化与苏州企业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交流。未来,希望通过应科 院的科研实力与苏州的产业优势强强联合,不断推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共同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 量。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苏州科创伙伴合作计划,是香港应科院构建苏州本地科创合作生态圈的关键举 措,旨在依托应科院在核心科技领域的研发优势,紧密结合苏州雄厚的产业基础,推动更紧密的产业协 同与联合创新。合作计划聚焦半导体芯片、通信技术、高端制造与光学等关键领域,首批携手国芯科 技、维嘉科技等8家本土企业及潜在伙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开放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