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让实验室“金点子”加速变成产业发展“金钥匙”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20:59
公司研究:大连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铝晶种工程化制备技术,该技术起源于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经过4000余轮试验及30余年研发历程实现产业化[1] - 公司成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展示从博士论文到实验室材料、样品、试制品直至产业化应用商品的全链条转化过程[1][10] - 企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实现技术推广,两款参展产品均为与下游企业联合研发[2] 行业趋势: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第三届链博会首次设立创新链专区,吸引14家机构参展,包括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及科创企业,旨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2] - 产业基础"一条龙"应用计划由工信部发起,已覆盖113个应用方向,带动16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186项标准及1300项发明专利授权[4][8] - 中储国能与卧龙电气联合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2极高速电机"储龙105",填补国内百兆瓦级双工况电机产品空白[4] 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展示3条产业协同创新链,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专攻不同环节实现技术突破[3] - 上海技术交易所构建技术定价机制,结合产业大数据形成公允价格参考,已促成超100亿元金融授信[5][12] - 创新链专区首日即收到多项专利技术转让申请,通过服务打通信息壁垒加速供需对接[6]
推动顶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山东产研院举办院士座谈交流会
齐鲁晚报· 2025-07-17 13:59
科技创新合作 - 山东产研院举办院士座谈交流会 邀请生物学领域顶尖科学家团队及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参会 聚焦前沿科技转化与区域创新发展路径 [1] - 山东产研院领导介绍科技创新及产业孵化实践成果 向科学家发出合作邀约 共同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3] - 与会专家分享核心研究成果 探讨落地转化可行性 包括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噬菌体生物工程、纳米医学、纳米药物递送等领域 [3] 科技成果展示 - Antonios G Mikos院士分享国际领先的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经验 为山东医疗器械升级献策 [3] - 毛传斌教授展示噬菌体生物工程、生物材料及纳米医学等交叉领域领先研究 [3] - 梁兴杰院士介绍纳米药物递送与生物安全性评价进展 双方就共建平台、加速成果转化进行深入交流 [3] - 樊海明、邢孟秋、刘宏、崔基炜分别就医用磁性纳米材料诊疗技术、智能生物材料与电子皮肤、生物传感与体外诊断、胶体材料的可控制备等方向分享创新成果 [3] 创新生态建设 - 与会专家与山东产研院、参会企业就打造创新生态环境、构建成果转化机制、链接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4] - 专家提出前瞻性和建设性方案 为山东产研院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丰富思路 [4] 未来发展计划 - 山东产研院将持续深化与国际顶尖科学家及团队的战略合作 加速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山东产业需求 [6] - 推动更多顶尖科技成果落地山东 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6]
聚焦Micro LED,厦门光电显示转移转化中心成立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7-17 13:43
光电显示转移转化中心成立背景与定位 - 光电显示转移转化中心由厦门火炬集团全资发起,聚焦光电显示产业,重点布局新型显示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第三代半导体领域[1] - 中心旨在构建"技术挖掘-项目对接-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 厦门作为全国唯一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城市,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000家,包括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等台企[2] 中心运营模式与资源整合 - 采用"市级统筹+专班推进+多方协同+国企运作"模式,由火炬集团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建设[4][5] - 火炬集团已建立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入16个技术转移机构,推动30多个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储备70余个潜力项目[2] - 中心将统筹厦门市现有20余个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并计划新建17个"全链条"公共技术平台[7] 核心能力建设规划 - 推进"团队+专家"双轨服务体系,组建包含科学家、技术经理人、投融资顾问等专业化服务团队[6] - 以美峰创谷和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为核心区,重点建设G6级别Micro-LED巨量转移与集成封装中试平台[7] - 组建50亿元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形成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产业基金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8] 两岸产业融合与项目进展 - 发挥厦门作为两岸光电产业"第一基地"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两岸产业融合[1] - 中心已面向全国高校和初创团队发出邀请,遴选储备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应用潜力大的项目[3]
临沂(京津冀)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22个项目
新京报· 2025-07-16 22:45
招商引资成果 - 临沂市在北京举行招商引资推介会,现场签约22个项目,涵盖新能源、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1] - 近年来面向京津冀招引落地项目485个,设立人才飞地7处,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城市创新能力"双百强" [2] 经济发展基础 - 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2022年生产总值6556亿元,居全国地级市第21位 [2] - 地处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地带,交通便利,京沪二线建成后到北京、上海仅需2.5小时 [2] 物流与商贸优势 - 拥有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专业批发市场136处,年交易额全国地级市第1 [3] - 物流成本低于全国平均30%,2022年商城物流总额过万亿,快递业务量列北方第2城 [3] - 作为北方最大电商基地,发展电商园区60处、网商21万家,2022年网络零售额825亿元 [3] 工业发展现状 - 聚力打造13条标志性产业链,包括高端板材、绿色智能家居、新能源商用车、生物制造等 [4] - 2022年工业总产值868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4907家,105种产品产值或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3 [4] 营商环境政策 - 市场主体154万户(山东第2),民营经济贡献全市90%以上营收、税收和就业 [5] - 配套产业基金107只、规模500亿元,设立山东首家市级技术成果交易中心 [5] - 政务审批全流程网办,项目签约即入场、拿地即开工,获中国营商环境执行力奖 [5] 城市品牌建设 - 在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中位居全国第3名 [5] - 将举办第三届国际采购商大会和第二届临商大会,加强全球招商 [3][5]
拓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7-15 06:0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挑战 - 当前存在"四不"难题:对接环节不协同导致"不能转" 评价环节不精准导致"不好转" 激励环节不到位导致"不想转" 教育环节不配套导致"不协同" [1] 科技创新新范式探索 - 推进基础研究"1820"策源行动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赋予科研自主权 [2] - 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建设三个基础研究中心 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2] - 出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用好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 [2] 科研攻坚新方式 - 建立全省科研任务统筹协调平台 优化"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机制 [2] - 促进"产学研用金"横向融通和"科学—技术—创新"纵向贯通 [2] -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吸引外籍科学家合作 争取央地协同科技项目试点 [2] - 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支持模式 [2] 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 建立"孵化—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机制 [3] - 搭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推动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 [3] - 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 完善"揭榜挂帅"分类激励 [3] 应用场景新模式 - 编制太空场景、超人场景、泛在智能物联场景等应用规划 [3] - 建立"社会需求+场景应用"牵引模式 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所 [3] - 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 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 [3] 产业创新布局 - 打造"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南京苏州主承载区 三大科创圈 [4] - 构建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 形成"五沿"融合新格局 [4] - 完善"1650"和"51010"产业集群体系 [4] 创新载体建设 - 培育100家"链主"企业 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 [5] - 建设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矩阵 [6] - 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5] 产业升级路径 - 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 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7] -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7] - 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7] - 加快"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发展"数智云网链"数字产业 [7] 创新生态营造 - 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发挥政府基金作用 [8] - 完善"1+5+13+N"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 [8] - 推进"一件事"全流程线上办理 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 [8]
最牛天使投资人:如果未来10年只能投一个领域,那我投……
新浪财经· 2025-07-13 07:25
天使投资哲学 - 天使投资本质是信仰与信心的较量,需在孤独时下注并长期陪跑[13][20][54] - 逆向投资思维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如2018年预判中美脱钩[29][31] - 成功案例包括海康威视(245万元投资获2万倍回报)、芯原股份(接盘40余投资人股份后科创板上市)[3][15][19] 硬科技投资逻辑 - 国产替代领域存在重大机遇,如达梦数据库经历24年发展终成国产数据库第一股[23][25][26] - 底层技术创新需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如国资委推动央企使用国产数据库替代IOE体系[26][27] - 芯片领域面临光刻机等设备卡脖子问题,但设计环节已实现突破(芯原股份市值达500亿元)[13][31] 创业者特质 - 优秀创业者需具备学习能力、领导力及跨学科融会贯通能力[65][66] - 核心团队需将事业视为使命而非短期雇佣,否则易在攻坚期溃散[67] - 天才型人才往往存在明显能力熵增分布,需特殊包容机制[45][67] 行业趋势判断 - 乡村振兴战略将释放三分之二人口消费潜力,形成新基本盘[32][33] - 健康产业是未来十年核心赛道,涵盖中医药、干细胞、精准诊断三大领域[86][89][90] - AGI发展将重构办公场景,远程协作与心流状态成为效率关键[82][83] 投资方法论 - 早期项目评估需3倍资金冗余,成功率仅4%但回报非线性[47][49] - 科学家创业需区分学术型与商业型,后者需完整见证创业诱惑[39][40] - 计划书筛选采用分级分发机制,日均处理量导致工作至凌晨[78][79]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赴云南调研 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快讯· 2025-07-11 19:03
金融监管总局调研云南 -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赴云南调研 围绕支持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央地监管协同等议题与地方政府座谈交流 [1] - 调研对象包括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等企业 重点关注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运行情况 [2] 金融服务重点方向 - 强调银行保险机构需推动金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 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2] - 要求优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 强化数字赋能以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 [2] - 提出要助力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 政银协同合作 - 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与云南地方政府持续深化合作 共同优化金融服务并防控金融风险 [1] - 明确支持云南省深化"三个定位"建设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 [1]
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开幕
新华日报· 2025-07-11 07:02
会议背景 - 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在苏州开幕,主题为"汇聚全球智慧 打造创业天堂" [1] -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视频致辞,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并致辞 [1] 政府战略方向 - 江苏省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2] - 聚力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深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部省共建机制 [2] - 优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政策,完善全链条平台服务体系 [2] - 构建全球视野的合作格局,扩大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2] - 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重点发展领域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2] - 推动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2] 苏州具体举措 - 全力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分中心建设 [3] - 提供优质创新环境,吸引科技创新项目落地 [3] 教育部支持 - 教育部希望江苏推动物理空间、建设资金、政策支持"三个到位" [3] - 提速公共转化平台建设,培养高水平技术经理人 [3] - 加快科技金融赋能,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3] 会议成果 - 聘任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首批技术经理人 [4] - 发布成果转化重大案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相关政策 [4] - 发布"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和"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 [4] - 设立相关基金,对创新团队、青年科学家、创业企业进行颁奖授牌 [4]
挖掘“中水区”前沿科技,上海“超前孵化”打通任督二脉|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7-10 21:02
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 上海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和前沿赛道,启动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孵化出36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36家估值超亿元的企业 [1][2] - 孵化器建设主体中民营(含混合)占比达75%,运营团队偏重新技术和新模式孵化,甚至超前孵化 [2] - 超前孵化指关注细分赛道新趋势,跟踪基础研究项目,从论文和知识产权入手实现超前布局 [2][7] 孵化器运营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 [5] - 2024年1~5月孵化器营收达6500万元,同比增长15%,专业服务收入占比51%,为全市科创载体平均水平的2倍 [5] - 同期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 [1][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3] - 2023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刊发表论文158篇,占中国大陆总数30%,2024年1~6月发表101篇,占比提升至31.6% [3] - 复旦大学团队孵化的原集微科技启动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其"无极"处理器为全球集成度最高的二维半导体芯片 [8][9] 典型案例与模式创新 - 莘泽"智星港"培育的维昇药业专注内分泌罕见病治疗,2025年3月港股上市 [4] - 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创研发OrcaⅠ机器人,实现全球首创"拟人直膝"行走 [4] - 中科创星采用超前孵化模式,已落地七八个项目,如华科冷芯公司的无槽液体-电磁耦合悬浮微泵项目 [9][10] 政策与生态支持 - 上海2017年启动"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23年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2024年5月推出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4] - 长三角在上海引领下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区域共同体,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第二 [3] - 建议利用上海产业应用场景优势,推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转化孵化 [10][11]
“绿洲行动”启动仪式暨首场专题活动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
环球网· 2025-07-10 15:43
绿洲行动启动仪式 - 北京科大科技园与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联合发起"绿洲行动",旨在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三方高端合作平台 [2][16] - 活动吸引了来自高校、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多方代表参与 [2] - 启动仪式后举办了首场新材料专场活动 [14][16] 参与方表态与支持 - 北京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介绍行动建设初衷和筹建历程 [2] - 人大文化科技园总经理白连永强调人大在人文社科、科技创新和校友资源方面的优势 [2] - 北科大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期待行动实现共创、共研、共享 [2] - 元禾厚望投资创始合伙人潘海东呼吁聚焦"硬科技"发展并融入文化元素 [2] - 工商银行海淀支行承诺提供全面金融支持与服务 [3] - 金木资本创始合伙人冯会波评价行动能汇聚多方资源弥补个体能力不足 [3] - 国新风险投资表态开放基金资源支持行动 [3][5] 政府与高校支持 - 北京市科委园区发展建设处副处长刘亚军强调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 [5][7] - 北科大副校长张卫冬指出行动旨在破解成果转化痛点,未来将打造"绿洲联盟" [8] -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高度评价两校学科互补性 [10] 行动目标与模式 - 行动旨在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堵点 [16] - 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8][16] - 促进三方深度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