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农业大咖对话预热,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0月将在北京平谷举行
新京报· 2025-07-23 15:29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 - 大会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 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 将于2025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平谷举行 [1] - 活动形式包括开幕式 全体会议 专题会议 平行会议 边会 创新秀 博览会等多类型同期活动 [1] - WAFI对话是大会系列预热活动 旨在传递全球农业领域科学家 教育家 企业家和青年关于"创新农业共享未来"的声音 [1]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 - 成立于1971年 是全球最大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综合性国际机构 被誉为"世界农业科学院" [2] - 核心使命是通过农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等领域研究 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和减贫 [2] - 拥有超过10000名科学家 在108个国家与3000多个合作伙伴开展科研合作 [2] - 掌握全球最大种质基因库 库存资源达77万份 是全球农业绿色革命发起者和主要技术支撑力量 [2] - 中国从该组织引进种质资源占"国外引进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比例超五分之一 [2]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合作 - 校长孙其信表示学校近20年持续扩大国际合作 目标2035年成为世界领先农业大学 [2] - 强调需通过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农业系统转型成功经验 [2] - 目前统筹的大会平行会议及活动已达40余场 [2] 大会筹备进展 - 已邀请93个国家和地区290余名科学家 教育家 企业家 驻华使节 国际组织负责人及青年代表参会 [2] - 确认参会嘉宾包括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 [2] - 本届大会将成为历届外宾规格最高 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盛会 [2]
为“蓝色粮仓”筑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0:49
学科建设与战略发展 -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强化优势特色,打造学科新高峰,支撑食品领域优秀人才自主培养和原创性科技攻关[3] - 作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诞生地,学院历次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浪潮,聚焦"蓝色食品"和"大食物观"[3] - 学科源头可追溯至1946年水产加工专业组,2002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05年正式成立学院[5] 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 - 学院初步建立大宗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理论和技术体系,带动我国水产品加工工业整体水平跃升[6] - 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聘请董事长张国防为顾问教授,深化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6] - 推行全体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7] 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 - 薛长湖团队引领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发展,带动产业升级[6] - 苏海鹏博士项目"'智'糖先锋"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成立创业公司解决大健康领域关键原料问题[11] - 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优化企业生产线,实现节水70%,原料增值近10000元/吨[14] 社会服务与科技帮扶 - 汪东风教授团队无偿捐赠近50万元茶叶国家发明专利,指导云南绿春县茶叶种植与工艺改进,研发热销茶产品[13] - 科技小院采用"实践调研—技术服务—实践成长"模式,学生年均驻院180天,推动产学研用融合[14] - 学院累计开展600余次科普活动,服务时长2万小时,获团中央"七彩四点半"示范队伍等荣誉[15]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明日在沈开幕
辽宁日报· 2025-07-11 09:07
展会概况 -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将于7月12日在沈阳开幕 这是辽宁省首次承办该展会 [1] - 预计参展企业超过4000家 参会行业人员达5万余名 展会规模创历届之最 [1] - 采用"1+2"模式布局 包含沈阳主会场及盘锦 朝阳两个分会场 总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 [1] - 设置脱贫地区消费帮扶展区 优质粮油产品展区 粮油机械设备展区 美食品鉴区 推介区等专业分区 [1] 展会主题与目标 - 以"粮安天下聚合力 产销融通促发展"为主题 聚焦粮食产业链现代化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1] - 旨在践行大食物观 强化全链条协同 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 搭建全国性产销合作平台 [1] 配套活动 - 同期举办品牌推介 招商引资 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 [1] - 辽宁展区总面积达7400平方米 包含粮油展区 粮油机械展区 美食品鉴区三大板块 [1] 区域产业发展 - 辽宁省实施"五优联动"工程 推动粮油全产业链升级 [2] - 打造"辽宁好粮油"省级区域公共品牌 提升粮油产品市场认可度与品牌影响力 [2] 主办机构 -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粮食行业分会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交易协调中心联合主办 [2] -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 省粮食和储备局 沈阳市政府共同承办 [2]
海上牧场“牧歌”嘹亮
金融时报· 2025-07-08 09:43
政策支持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深远海养殖和海上牧场建设 [1]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动沿海地市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如珠海签署合作备忘录、阳江提出20条措施、潮州设立"蓝色网点"、汕尾建立全产业链主办行制度 [2] - 广东省出台全国首个《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 [4] 行业发展 - 广东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 [1] - 海上牧场贷款余额达325.4亿元,其中海水养殖贷款71.4亿元占比21.9% [1] - 金融支持市场主体达1.8万户 [3] - 行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21个基点至4.05% [3] 金融创新 - 推出"海洋渔业贷""蚝享贷""塑胶网箱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3] - 农业银行阳江市分行推出单户最高1000万元的"海洋牧场冷链贷" [3] - 农业银行珠海分行发放超3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产业园建设 [3] - 运用"再贷款+贴息"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3] 产业链布局 - 金融资源向海水种业、养殖加工、冷链物流、海工装备等全产业链聚集 [4] - 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4] - 海上牧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和"蓝色粮仓"重要组成部分 [4]
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新华日报· 2025-07-04 06:27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南京国家农高区作为长三角唯一国家级农高区 通过校地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 人才与政策支持 - 引进高层次人才131人次 实施"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机制 选派30余名科技人员下沉服务 包括江苏省农科院草莓新品种转化和南京林业大学冬青种植技术产业化 [2] - 联合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新农科基地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7500人次 [2] - 省市级专班统筹资源 优先保障土地与资金 划拨土地建设三大研发平台 投资19亿元打造22.6万平方米科技创新港 设立食品科技产业基金(首期4亿元)和股权投资基金(3亿元) [2] 科研平台建设 - 集聚7家高校院所 布局55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 包括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国际最大)和华东最大P3实验室 [3] - 南林大与创新港共建"碳谷"项目 涵盖智慧生态与林木生物质利用研究中心 联合江南大学建成江苏省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 [3] - 实现世界首次细胞培养猪脂肪中试放大生产(500L生物反应器) [3] 产业转化成效 - 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联盟 挂牌成果转化交易中心 2024年举办6场对接活动 发布500余项成果 技术交易额破2亿元 [4] - 种业创新成果显著 中科院植物所蓝莓黑莓推广超10万亩(经济效益20亿元) 江苏省农科院南粳系列水稻推广超1亿亩 [4] - 本地蓝莓产业2024年鲜果产值1.6亿元 深加工产值4.2亿元 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4]
药食同源产业已成为大健康领域的核心风口
中国食品网· 2025-07-01 17:38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达2650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25年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2万亿元)[1] 核心驱动因素 - 药食同源产业核心价值在于以"治未病"理念填补健康管理空白,增长由政策扩容、消费升级、产业创新及社会价值共同驱动[1] 政策红利 - 国家卫健委加速更新《药食同源目录》,2024年纳入地黄、麦冬等4种物质,目录总数达106种(2025年6月数据)[1] - 2024年启动"食品安全全链条追溯"体系,要求企业上传全流程数据,两会提出"负面清单管理"强化原料安全与功效宣称管控[1] 消费需求 - 90%的90后具有养生意识,超半数已付诸行动,"养生咖""水替"等新概念席卷市场,如人参咖啡、黄精拿铁等受年轻人追捧[2] - 场景多元化延伸,从滋补品向日常消费渗透,如盒马迭代3.0版"经方养生水",药膳预制菜茯苓鸡汤、山药排骨汤等[2] 产业创新 - 食品类占比升至60%(即食化、零食化趋势),如"玉竹百合饮"通过低温萃取保留90%多糖成分[3] - 头部企业采用AI气候模型种植,使人参皂苷含量提升20%,酵母合成灵芝酸等技术降低成本40%[3] - 跨界融合加速,老字号同仁堂、李良济联手盒马推养生下午茶,咖啡品牌植入人参、灵芝等原料[3] 社会价值 - 药食同源原料种植带动多地规模化发展,如贵州元坤药业依托刺梨、天麻等道地药材建立GAP基地,形成"种植-加工-品牌"产业链[4] - 名录扩容推动药材食品化,拓展食物来源并提升附加值,践行"大食物观"[4]
精深加工助力贵州特色竹笋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30 06:34
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 - 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构建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与节约长效机制,重点发展竹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1] - 贵州省笋用竹林面积达300万亩,鲜竹笋年产量超58万吨,其中方竹笋28万吨、毛竹笋30万吨 [1] - 竹产业被纳入"森林粮库"开发战略,成为落实大食物观理念的重要实践 [1] 竹资源分布与品种优势 - 贵州省竹林总面积506万亩,实现全域化覆盖,形成"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生态格局 [2] - 方竹笋蛋白质含量12%、脂肪仅0.4%,具有高营养低热量特性,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500米的大娄山地区 [2] - 桐梓县拥有全球最大原生方竹资源(超100万亩),赤水市主产楠竹笋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 - 形成大娄山、赤水河、武陵山、清水江四大竹产业带,覆盖桐梓、赤水、习水等核心产区 [3] 竹笋加工产业现状 - 桐梓县建成中国最大方竹笋加工枢纽,年加工能力1.2万吨,年产值1.28亿元,配备12条现代化生产线 [4] - 赤水市2024年竹笋全产业链产值10.76亿元,加工销售14万吨,全市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90亿元 [4] - 采用液氮速冻工艺使水煮笋保鲜期达24个月,赤水市引入压榨技术解决鲜笋储存难题 [4] - 红赤水集团开发调味笋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量超3万吨,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4] 市场拓展与销售网络 - 销售市场从川渝扩展至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赤水合作社2024年向上海销售竹笋收入3484万元 [5] - 赤水合作社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建立分拣加工中心,成为珠海菜篮子稳供企业,与上海蔬菜集团等建立直供合作 [5] - 通过价格联动机制将赤水冬笋收购价与上海杭州市场接轨,带动数万户竹农增收 [5]
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访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
河南日报· 2025-06-26 15:00
会议背景与战略部署 - 会议召开于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刻,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 - 会议全面总结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系统部署当前重点工作[1] - 漯河市将把本地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实施"1+2+4+N"目标任务体系[2] 经济发展数据 - 漯河市食品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2] - 2023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2] 产业发展规划 - 统筹食品产业优势发挥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2] -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其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2] 城市发展策略 - 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2] - 实施高效能治理,建立市域一体治理机制[2] -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2]
新华时评丨牢固树立大土地观
新华社· 2025-06-25 22:34
土地保护与利用 - 树立大土地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妥善保护、合理利用 [1] - 将耕地保护作为战略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严格占补平衡、强化用途管制,确保粮食安全 [1] - 耕地与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重叠率高,需平衡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如东北黑土区通过轮作休耕试点提升地力并增加碳汇能力 [1] 大食物观与大土地观 - 践行大食物观需充分发挥森林草原的"食物宝库"功能,为耕地减负,满足多元化饮食需求 [2] - 大食物观与大土地观辩证统一,构成新时代土地保护利用的重要维度 [2] 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 - 尊重土地差异性,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的治理智慧 [2] - 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与韧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福建粮洽会签约38.5万吨揽金11.5亿元 河南优质粮油迈向大市场
河南日报· 2025-06-20 07:27
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成果 - 河南省组织40多家企业参展,签约意向订单38.5万吨,交易金额达11.5亿元 [1] - 三全食品速冻水饺、汤圆、手抓饼等样品供不应求,展会首日即有十几家客商洽谈合作 [1] - 粮洽会汇聚超500家粮油企业参展,河南首次以特装展位亮相,组织44家企业携近百种产品参展 [1] 河南粮油产品展示 - 河南展区展示产品包括三全、思念的速冻美食,豫道酸辣粉、三源粮油特色产品,以及智能储粮设备与绿色杀虫技术 [1] - 现场品鉴区排起长队,河南展区成为展馆人气焦点 [1] - 麦客多食品展示多款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的特色产品,如挂面、烘焙粉 [2] 焦作优质小麦推介 - 焦作优质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4亿公斤优质小麦种子,占全国1/12 [2] - 焦作小麦种子销售辐射全国200多个市县,年推广面积3500万亩 [2] - 怀川66号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填补我国面条专用小麦空白,成品色泽亮黄、面筋品质好、淀粉黏度高 [2] 未来发展规划 - 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持续挖掘"美豫粮油"品牌潜力,组织更多产销对接活动 [2] - 企业计划深耕优质原料,开发更多高品质粮油产品 [2] - 目标是将河南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让更多优质粮油产品走向全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