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丨枯竭矿脉上长出“美丽经济”长春马鞍山村生动践行“两山”理念
搜狐财经· 2025-08-06 12:52
吉林省乡村振兴实践 - 马鞍山村从资源枯竭型贫困村转型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的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绿色逆袭 [2][4][5] - 2023年启动田园综合体二期建设,新增欢乐谷主题乐园、房车营地等项目,2024年完善充电桩、太空舱民宿等配套设施,春节期间山野菜包子销售超500份 [6][23] - 采用村企联营模式成立吉林省上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60%,年贡献税收超1500万元,提供20个长期岗位和2000人次临时用工 [10][26] 长春市文旅产业增长 - 2024年长春市接待游客1.7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026.1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01.75%和182.12% [11][27] - 2024-2025雪季接待游客7819.49万人次,创收1303.82亿元,通过挖掘秧歌、剪纸等非遗资源开发"长春礼物"系列商品 [11][27] - 马鞍山村氿遇山居民宿群拥有147间客房和1500平方米餐厅,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和民宿服务实现月收入4000元 [9][25] 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 - "梨树模式"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使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推广面积从2020年124万亩增至2025年350万亩 [15][16] - 鸿翔种业建立玉米种质资源样本库,年产量占吉林省三分之一,公主岭55家种子企业年产7400万公斤种子 [17] - 吉林卓远植物工厂采用智能环控系统实现全年生产,金属食品年加工10万吨鲜蛋,带动2000农户人均年增收3万元 [18][19] 三产融合创新案例 - 马鞍山村通过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IP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红色文旅+民宿+农特产品的产业链 [5][22] - 农嫂食品开发30余款玉米深加工产品,年销量突破5000万罐,带动种植规模扩至3万亩 [19] - 长春农高区构建玉米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建设区域育种中心,推动种子培育到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 [17]
彭毅萍:用科技赋能发芽糙米产业
中国经营报· 2025-07-31 01:57
发芽糙米市场前景 - 发芽糙米是以稻谷或鲜活糙米为原料经过预处理、发芽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全谷物糙米产品,含有更丰富的营养功能成分 [3] - 目前大部分人吃的米中95%的营养流失,只留下与肥胖、慢病有关的碳水 [3] - 2022年小麦和大米总产量6.9万亿斤,以9.9元/斤计算,未来五年十年中国只要有1%的人食用发芽糙米,市场规模可达千亿级 [3] - 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做饭团、代餐、奶昔、发芽糙米茶、发芽糙米酒等,可叠加零售、特色餐饮、美容、养老机构、传统点心等行业 [3] 科技赋能产业链 - 公司与韶关市政府、农业企业组成合资公司,对数万吨白米产能进行产业升级,产品从单一白米升级为白米、米糠宝、糙米、发芽糙米及深加工产品 [4] - 种植环节采用"1亩田8只鸭"的"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结合物联网技术部署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 [4] - 发芽糙米机通过AI算法精准控制环境参数,使发芽率从68%提升至95%,活性营养提升300% [4] - 加工环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操作,提升生产效率 [4] - 流通环节为每袋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记录全链条信息,消费者可通过二维码查询追溯 [4] 公司发展规划 - 2024年与韶关市始兴县共建"发芽红"发芽糙米有机种植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 未来将推出新品牌"米宰相",持续助力产业升级 [5] - 计划向更多渠道和城市拓展,推广发芽糙米及相关产品 [5]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高原上的"新农人"
人民网· 2025-07-27 17:20
高原现代农业转型 - 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跨越,种植草莓、西瓜、葡萄等非传统高原作物[1][3][7] - 园区培育的葡萄新品种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并筛选出3个适合高原种植的优质西瓜品种,具有高甜度和耐储运特性[8] - 采用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广有机种植并禁止使用农药,同时研究解决土地复种减产和病虫害问题[8] 科技应用与产业规模 - 园区配备精准温控系统、节水灌溉设备和气象环境监测等智能化设施,显著提升高原农业效率[7][10] - 总规划面积2万亩(核心区2000亩),2024年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接待游客15.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67.7万元[11] - 立柱式水培等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优化种植模式[10] 社会经济效益 - 2024年园区解决就业897人,带动人均增收1.51万元,实现本地劳动力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11] - 园区作为拉萨高原特色农业载体,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产业融合(农业+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4][11]
用青春守护把爱粮节粮意识“植入”心田
央广网· 2025-07-22 21:57
农业科技应用 -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达人工30倍,每分钟可完成半亩地作业[1]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配合传统插秧工具与智能育种箱展示技术迭代[1][3] - 稻米加工需经28道科技关卡,包括种子12项检测、色谱仪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等精密流程[5] 粮食生产与产业升级 - 当前亩产达1200斤稻谷,较粮食短缺年代产量翻倍[3] - "津川1号"稻米收购价高出普通品种30%,体现优质稻米附加值[4] - 中国以全球7%耕地养活22%人口,但优质稻米自给率仍需提升[4] 教育与实践融合 - 大中小学通过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等劳动实践理解农业全产业链[4][5] - 三级实践体系(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覆盖育种至加工环节,学生记录"生态价值""产业链延伸"等关键词[4][5][9] - 大学实验室与智能化无人机室展示测绘无人机、土壤水质检测等农业科技设备[5] 品种与技术创新 - 种子检验涵盖发芽率、纯度等指标,决定后续种植方案[5] - 糙米通过去壳、抛光、色选转化为精米,技术提升成品品质[5] - 不同稻穗品种标本对比及生长数据采集支撑品种优化[1][4]
海南榴莲产销对接活动签多项合作,中国首条智能化榴莲AI检测分选线落地
行业活动与规模 - 活动汇聚国内外榴莲产业专家学者、产业链企业及经销商代表逾500-600人 [1] - 活动聚焦海南榴莲三产融合发展成果并推动国产榴莲品牌国际化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首条智能化榴莲AI检测分选线正式投入应用 实现品质管控智能化、精准化和无损化 [3] - AI分选技术有效解决榴莲品质把控难题和消费者痛点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3] - 优旗农业通过智慧种植和绿色肥业闭环推动国产榴莲实现树上熟高端化发展目标 [8] 产业链合作与签约 - 举行智能化榴莲AI检测分选线战略合作首发仪式及多项签约 包括榴莲林鲁布拉区域公共品牌与三亚市榴莲协会签约 [5] - 亚果会与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签约 抖音集团与大嘴鸟食品集团签约 快手农资与鸿翔集团签约 [5] 种植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 优旗农业基地在品种选育、智慧农业应用、精准水肥管理及绿色防控方面有创新实践 [6] - 鸿翔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自主研发的生态肥料生产线 体现科技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8]
科技赋能,市场破局!“双百行动”助力从化荔枝产业跑出振兴加速度
南方农村报· 2025-07-20 13:25
科技创新 - 推广华农自主选育的"仙桃荔""岭丰糯"等晚熟耐储新品种,新品种效益较传统品种提升4-5倍,商品果率从75%跃升至90% [2] - 集成"低温预冷+气调包装+冰温贮藏"技术,将荔枝保鲜期从"一日色变"延长至常温72小时、冷链28天 [2] - 应用"荔知君"AI种植系统、六自由度采摘机器人(损伤率<3%)、北斗无人运输车及5G+空天地监测系统,实现农药减量20%、人力成本降40%、管理效率提3倍 [2] 品牌塑造 - 制定《从化荔枝等级规格》团体标准,特级果均价达25元/斤(溢价100%) [5] - 挖掘"北回归线明珠""荔枝蜜文学"等内涵,举办荔枝包装设计大赛,增加荔枝附加值 [5] - 推动"从化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68亿元,鲜果均价上涨20% [5] 产销贯通 - 创新探索"二进二出"(进高校、进商区,出境、出海)模式,联动六所高校工会、食堂常态化采购 [7] - 承办青创主播大赛、荔枝直播赛,培训大学生电商团队,推动"线上直播+线下供应链"融合 [7] - 推动荔枝、花卉首次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助力从化荔枝销售超1.8万吨、金额超2亿元 [7] 人才筑基 - 实施"荔才计划",国家荔枝龙眼体系10名专家驻点从化,开设"田间课堂"培训2000人次,培育"土专家"120名 [8] - 孵化"90后"荔枝种植大户25户、电商运营团队3个,开设乡村振兴专业硕士班 [8] - 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带动果农人均增收5000元 [8] 产业成效 - 从化区第一季度农业总产值增速达7.5%,位居广州各区第一 [7] - 持续深化"技、品、销、人"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从化农业向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跃升 [9]
我省科技赋能地瓜全产业链加速发展,带动5万户农民致富
海南日报· 2025-07-15 09:00
行业概况 - 海南地瓜产业年产值达40亿元 带动5万户农民致富 [1][4] - 地瓜产量年均增长约10% 优质果率显著提升 [3][4] - 产业加速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 标准化 品牌化 高值化转型 [4] 科技赋能 - 科研部门选育出"高系14""鸣门金时""小香薯"等优质品种 多个品种亩产突破5000斤 高产品种可达1.2万斤/亩 [2] -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地瓜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数据确定最优种植密度(如小香薯5000-5500株/亩) [2] - 构建"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控体系 采用黄板 天敌 低毒农药等手段保障产品安全 [3] - 应用高温愈合技术使地瓜货架期从1个月延长至半年 损耗率从15%降至10% [3][4] -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覆盖种植 加工 流通全链条 [4] 企业案例 - 昌江广凌农业科技公司筛选适应当地高温干旱特性的品种 已向加拿大出口152吨地瓜 [3] - 企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昌江地瓜出口零突破 带动农民增收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4]
助农有“芯”招,驻化州新安镇帮扶工作队“果”然给力丨驻在千镇万村⑭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1:05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电网公司组成的驻化州新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科技赋能、产销渠道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安镇番石榴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9][10][15] 产业升级 - 新安镇是广东省番石榴种植专业镇,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 [9] - 工作队推动成立"番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特派员之家",整合省市两级农业科技力量 [19][20][21][22][23][24][25][26] - 建成45亩红宝石番石榴示范园,种植3000多株新苗 [28][29] - 与茂名市粤美生物科技合作建立现代化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预计年供番石榴脱毒苗木30万株 [30][31][32][33] - 计划免费发放45000株番石榴苗木支持产业发展 [34][35] 产销拓展 - 推动建立新安水果购销站,为果农开辟更广阔销售渠道 [38][39][40][42] - 成立新农人之家,聚集超100位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推动产业发展 [46][47][48] - 发展花生油产业,打造"田公""正树橘"等品牌,产品覆盖茂名、惠州、清远等地 [50][51] - 花生油厂与优诚农品签订代工协议,形成"自主品牌+代工生产"模式,预计2025年营收超300万元 [52][53][54] 基础设施 - 投入160万元建设536千瓦屋顶光伏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60][61][63] - 投资50万元建成两个标准化体育广场 [64][65] - 争取56.5万元捐赠资金修缮三所学校设施 [65][66] - 投入81.6万元专项资金修复水毁道路 [66][67]
一根黄瓜撬动百亿市场,临沂小县城何以创造奇迹
齐鲁晚报网· 2025-07-08 23:37
产业规模与历史 - 沂南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夏、秋黄瓜生产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1] - 黄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栽培,1999年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10亿多斤[2] - 目前常年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量65亿斤,产值120亿元,新品种覆盖率超80%[3] 种植技术与品种优势 -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3] - 与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建立多个黄瓜研究基地,每年测试1000多个新品种组合[3] - 推广20多个优质抗逆高产新品种,平均3~5年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3] - 新品种"中农脆玉3号"含丙醇二酸是大黄瓜的3-5倍,具有减脂美容功效[2] 科技应用与智能化 - 智能育苗大棚采用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装置和全光谱LED补光灯[4] - 年培育优质种苗4000余万株,与顶尖机构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4] - 建立数字化交易平台"商易通",覆盖500余家客商和1.1万种植户[5] - 智能交易系统使效率提升20倍,纠纷率下降95%,年交易量突破5亿斤[5] 产业链延伸与深加工 - 开发黄瓜青汁等饮品,采用冷榨技术使附加值提升5倍多,年加工能力1万吨[6] - 拓展黄瓜饮料、黄瓜面膜等系列产品研发[6] - 发展黄瓜腌渍、黄瓜酱等深加工产品,构建全产业链体系[7] - 已建设38家育苗场、10处交易市场、7家深加工企业[7]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温室黄瓜种植户1亩地年收入可达6万元[2] - 带动就业创业10万余人,成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7] - 2024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7]
从“智能烘粮”看科技赋能农业
新华日报· 2025-07-02 05:44
粮食烘干技术发展 - 泗洪县大华种业有限公司拥有19台高效烘干设备 日烘干能力达1200吨 彻底改变传统"靠天晒粮"模式 [1] - 江苏省今年夏收累计投入使用烘干机约3.7万台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1] - 传统场地晒粮存在场地资源紧张 晾晒效率低下 粮食干燥均匀度难以保证等问题 且影响交通秩序 [1]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政府通过政策支持 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多管齐下推动粮食烘干产业发展 出台补贴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1] - 烘干技术使粮食从收购到烘干仅需四五个小时 粮食损耗控制在5%之内 相比传统晒粮每吨小麦可减损30公斤 [2] - 烘干后粮食售价每斤提高约五分钱 同时保证色泽 口感和营养成分 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多方协作与产业生态 - 种粮大户 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投入建设烘干中心 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 供电部门保障用电服务 [2] - 粮食烘干设备不断升级换代 烘干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形成智能化 绿色化 规模化发展趋势 [3] 产业转型意义 - 从"场地晒粮"到"智能烘粮"体现农业生产方式进步 彰显政府利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为 [3] - 该转型是各级政府科技赋能粮食安全保障的实践 体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谋划"的转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