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财政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早苗经济学,安倍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21:33
高市早苗的政策立场 - 明确继承安倍经济学,核心包括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1] - 政策目标为对抗通缩,刺激物价和工资上涨以激活经济[1] - 面临高通胀新环境,日本通胀率已连续多月超过2%的目标[1] - 主张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不惜增发赤字国债[2] - 提出支持企业涨薪,为加薪企业特别是亏损中小企业减免税收[2] - 提出压制物价举措,包括降低汽油税和增加地方补贴[2] 日本宏观经济背景 - 政府债务占GDP比例高达240%,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最高[1] - 当前经济状况与安倍时期相反,面临高通胀而非通缩压力[1] - 民众购买力因高通胀而下降[1] 政策预期与挑战 - 评论质疑减税措施对亏损中小企业涨薪的实际效果,可能杯水车薪[2] - 在严格财政纪律下,直接补贴的力度和可持续性存疑[2] - 选前已淡化对央行加息的批评立场,执政后可能趋向务实[2] - 短期内更可能推出温和、增长导向的政策,而非激进财政扩张[2] - 安倍经济学2.0大规模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很小[2]
高市在欧美媒体眼中是撒切尔还是默克尔?
日经中文网· 2025-10-22 11:07
欧美媒体对日本新首相的政治定位 - 欧美媒体广泛报道高市早苗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视其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4] - 多家媒体将高市早苗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相提并论,并以“日本铁娘子掌权”为题进行报道[2][4][5] - 部分德国媒体将其比作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认为她可能在动荡时代以实用主义者身份开启政治生涯[2][5] 新首相的政治立场与政策倾向 - 媒体指出高市早苗秉持保守立场,上台后将使日本走向右倾[2] -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称,为顺应民粹主义浪潮,高市可能像前首相安倍晋三一样使日本进一步右倾化[4] -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高市为“主张强化军力的保守派首相”,对中国态度强硬,且长期主张积极财政政策[4] - 法国《世界报》认为高市是反对女性天皇及同性婚姻的“极端保守派”[5] 经济政策与潜在影响 - 《华尔街日报》解读高市长期主张积极财政政策,若与倡导减税、放松管制的日本维新会组建联合政府,相关政策实施可能激活日本经济[4] - 《华盛顿邮报》关注到高市曾发表“摒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言论,并要求同僚议员“像马一样努力工作”[4] 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评估 - 德国《图片报》指出高市信奉实力主义,而非为女性分配一定比例职位或议席的配额制[5] - 法国《世界报》表示其出任首相恐怕无法推动日本女性社会处境的改善[5] - 德国编辑部网络(RND)提到高市出任首相是自民党逐渐衰落这一制度性危机下的产物[5]
宏观数据观察:东海观察三季度GDP增速放缓,经济整体稳健增长
东海期货· 2025-10-20 13: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三季度GDP增长符合市场预期,经济稳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不过高于市场预期;9月内需经济数据整体下降且低于市场预期,投资大幅继续放缓且低于市场预期,消费增速继续回落但符合市场预期,工业生产短期大幅加快;短期国内商品供需端呈需求偏弱供给偏充裕,“反内卷”政策预期持续性减弱,对内需型大宗商品价格支撑明显减弱;此次公布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短期对内需型大宗商品市场影响不大;中长期来看,政策层面或继续出台增量刺激政策,“反内卷”工作有望实质推进,利好国内市场回暖;海外方面美国贸易政策缓和但短期关税风险升温,外需型商品价格分化,贵金属受避险需求支撑增强 [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宏观数据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环比1.1%,增速放缓但高于市场预期 [1][2] -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增速回落但符合市场预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远高于市场预期;1 - 9月固定资产投资 - 0.5%,大幅下降且远低于预期 [1][2] 各领域情况 工业生产 - 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较前值上升1.3个百分点,远高于市场预期;主要因外需强劲、工业企业开工率上升,生产增速大幅回升;分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有不同表现;四季度工业生产增速可能回落但有望保持较高增速 [4] 国内消费 -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较前值下降0.7个百分点但符合市场预期;耐用消费品置换需求消退、部分品类基数高制约社零改善动力;短期商品消费增速预计继续回落,后期国内整体消费有望保持恢复回升态势 [5] 固定资产投资 - 1 - 9月固定资产投资 - 0.5%,大幅下降1%且远低于预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基建投资增速短期降幅收窄,地产投资仍旧偏弱 [5] 房地产市场 - 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增长 - 21.3%,降幅扩大;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 11.9%,降幅扩大,销售额同比增长 - 12.4%,降幅缩窄;房地产市场继续修复但景气度放缓,增量政策出台落地或提供一定支撑;资金来源压力仍大,新开工、施工、竣工端整体仍偏弱 [6][7] 基建投资 - 9月基建投资当月同比 - 4.6%,降幅较前值收窄1.3%,整体放缓;光伏抢装机行情回落、地方化债约束项目储备和资金,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回落 [8] 制造业投资 - 9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 - 1.9%,降幅较前值扩大0.6%,继续回落;高科技行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但关税不确定性、政策资金支持退坡等因素影响,投资意愿下降;未来企业资本开支意愿可能上升,但短期投资动力减弱 [8] 大宗商品影响 - 需求端短期投资端继续放缓,国内商品需求整体放缓且不及市场预期;供给端工业生产整体加快;短期国内商品供需呈需求偏弱供给充裕,“反内卷”政策对内需型大宗商品价格支撑减弱;数据对内需型大宗商品市场短期影响不大,中长期政策利好国内市场回暖;海外关税风险影响外需型商品价格,贵金属受避险需求支撑增强 [9]
增量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证券日报· 2025-10-20 01:28
财政政策安排 - 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 [1] - 总规模较2024年增加1000亿元 [1] - 各地正在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力争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 [2] 资金使用方向与特点 - 5000亿元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 [1] - 与2024年相比,此次安排范围有拓展,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1] - 提前下达的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3] 政策目标与影响 - 相关结存限额的使用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 - 四季度外部环境挑战性加大,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会更加受重视,财政政策加力为稳定四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关键支撑 [2] - 提前下达2026年债务限额旨在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支持重点项目2026年一季度建设资金需求 [3] 未来工作安排 - 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尽早下达限额 [3] - 提前下达的限额重点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重点项目 [3] - 财政部将持续指导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储备,优化项目审核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 [3]
财政部: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额外安排结存限额5000亿元
搜狐财经· 2025-10-18 12:25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增幅逐季回升,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增长0.6%,三季度增长2.5% [2][10]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财政支出靠前发力 [12]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万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02亿元,下降4.2% [8]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主要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出4.21万亿元 [2][13] 税收收入表现 - 税收收入同比增长0.7%,国内增值税52271亿元增长3.6%,企业所得税32527亿元增长0.8%,个人所得税11799亿元增长9.7% [7][11] - 证券交易印花税1448亿元,增长约1倍,整体印花税3142亿元增长34.5% [7] -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8.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13.4% [11] - 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13465亿元下降5.7%,关税1750亿元下降4.6%,出口退税17018亿元增长8.6% [7] 重点领域财政支出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928亿元增长10%,教育支出31599亿元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15712亿元增长4.7% [8][12] - 科学技术支出7105亿元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3928亿元增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652亿元增长4% [8][12] - 上述六项重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12] 地方政府债务安排 - 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重点支持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 [2][16] - 提前下达的限额除用于项目建设外,还支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3][17] - 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规模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 [4][5][25] - 此次5000亿元结存限额除用于补充地方财力和化解债务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 [5][25]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调整 - 政策调整集中在扩大消费需求和丰富商品供给两方面,新增五项措施 [19][20] - 扩大政策适用人群,允许离境旅客在离岛免税店购物消费 [19] - 丰富商品品类,新增宠物用品和乐器等,商品大类由45类增至47类 [20] - 增加科技智能商品,如扫地机器人、微型无人机等,并允许国货入店免税销售 [20] - 便利岛内居民购物,对有离岛记录的居民允许年内不限次购买15类"即购即提"商品 [20] - 自2020年新政实施5年来,离岛免税累计购物金额约1958亿元,购物人数约2858万人次 [18] 财政支持减灾救灾 - 财政部建立中央财政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今年以来已启动16次,如在西藏地震后6小时内紧急拨付1亿元资金 [22][23] - 2025年安排中央救灾资金近350亿元,目前已据实拨付105亿元 [23] -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农业保险今年以来已向超2000万户次农户赔付超900亿元 [23]
财政部:四季度加码50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1:40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税收收入13.27万亿元增长0.7%,非税收入3.12万亿元下降0.4% [5]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 [3] - 财政收入逐季回升,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增长0.6%,三季度增长2.5% [5]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万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万亿元下降4.2% [7] 税收收入结构分析 - 主要税种中,国内增值税5.23万亿元增长3.6%,企业所得税3.25万亿元增长0.8%,个人所得税1.18万亿元增长9.7% [6] - 证券交易印花税1448亿元,增长约1倍 [6] - 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8.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13.4% [7] -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35万亿元下降5.7%,出口退税1.7万亿元增长8.6% [6] 积极财政政策举措 - 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带动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23.9% [3][8] - 中央财政安排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用于化债和扩大投资,规模较去年的4000亿元增加1000亿元 [3][12] - 5000亿元资金将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并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项目建设 [3][12] - 2025年新增地方债券共计5.2万亿元,包括新增地方一般债券8000亿元和专项债券4.4万亿元 [10] 支出重点与政策导向 - 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等6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8] - 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8] - 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 [11] - 9月底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始加快投放使用,主要用于扩大投资 [3]
财政部:四季度加码50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1:34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 同比增长0.5% 增速逐季回升 其中一季度下降1.1% 二季度增长0.6% 三季度增长2.5% [3][5]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万亿元 同比增长3.1% 支出强度维持较高水平 [3]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万亿元 同比下降0.5%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万亿元 下降4.2% [7]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万亿元 同比增长23.9% 主要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出4.21万亿元带动 [3][8] 税收收入结构分析 - 前三季度税收收入13.27万亿元 增长0.7% 非税收入3.12万亿元 下降0.4% 非税收入为年内首次负增长 [5] - 主要税种中 国内增值税5.23万亿元增长3.6% 企业所得税3.25万亿元增长0.8% 个人所得税1.18万亿元增长9.7% 证券交易印花税1448亿元增长约1倍 [6] - 分行业看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12% 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8.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13.4% 显示新兴行业和服务消费增势较好 [6][7] 积极财政政策与债务安排 - 中央财政安排使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 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 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并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 [3][12] - 2025年新增地方债券共计5.2万亿元 财政部将在四季度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最高可达3.12万亿元 [10] - 按照中央化债政策安排 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用于化债 [11]
财政部: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上海证券报· 2025-10-18 02:38
财政政策动向 - 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并巩固经济回升势头[1] - 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并支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及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1] - 中央财政近期已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总规模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1][2] 债务限额使用安排 - 此次5000亿元结存限额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2] - 与去年相比,今年结存限额使用范围拓展至精准支持经济大省扩大有效投资,以发挥其挑大梁作用[2] - 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大于余额的差额,主要通过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到期法定债务形成[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与债券支出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万亿元,同比下降0.5%,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3] -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主要因各级财政持续加快债券资金使用[3] - 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用以增强经济发展动能[3]
地方“钱袋子”更鼓了!前三季27个省份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比去年多了6个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7 23:24
10月17日,财政部召开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其 中,全国税收收入132664亿元,增长0.7%;非税收入31212亿元,下降0.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 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008亿元,增长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056亿元,增长2.4%。 前三季度,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0.7%。分税种看,主体税种表现亮眼,国内增值税是第一大税 种,综合反映工商业、服务业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 企业所得税是第二大税种,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反映出下半年以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 场建设纵深推进,市场活力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回升。国内消费税等其他税种也均保持总体平稳。 分行业看,随着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 1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新华财经· 2025-10-17 22:05
财政政策动向 - 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额度为当年新增限额的60%以内 [1] - 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 总规模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 [1][2] 政策目标与作用 - 提前下达债务限额有利于加快新增债券发行使用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并推动政府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1] - 政策旨在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支持重点项目2026年一季度建设资金需求 [1] - 安排5000亿元结存限额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 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并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 [2] 项目安排与资金使用 - 提前下达的限额重点支持党中央 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 并指导各地加快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2] - 资金使用方向除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 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2] - 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大于余额的差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