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丽中国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关注哪些要点?
中国环境报· 2025-09-09 09:49
碳达峰目标规划 - 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明确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 - 区域碳达峰需立足能源资源禀赋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提升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 [2] - 坚持安全自主可控和先立后破原则 以保障经济安全为底线 有序推动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2]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 构建美丽城市 美丽乡村 美丽河湖 美丽海湾 美丽园区 美丽社区多维体系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 [3] - 重点关注臭氧与PM2.5协同控制 VOCs综合治理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污水零排放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3] - 坚持依法治污 精准治污 科学治污 实施系统生态修复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 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将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 [4] -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 发展绿色技术 绿色产品 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4] - 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节能降碳改造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云计算等未来产业 为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注入动力 [5] - 推动传统产业智力升级 建设自主可控现代化产业体系 促进环境治理技术向低碳化 资源化 生态化发展 [5] - 构建高效科技资源配置体系 打通实验室至产业链转化堵点 提升绿色科技创新应用效能 [6] 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 强化源头防控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差异化管控 完善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制度 [7] - 建立人防物防技防协同防控体系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 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7] - 统筹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活力 [7] 环境治理体系完善 - 发展全国碳市场 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8]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构建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8] - 推动环境要素市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制度创新 完善监管和法律政策体系 [8]
武汉控股: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1.08%
中证网· 2025-08-29 11:2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0.76亿元 同比增长14.76% [1] - 扣非净利润7427.58万元 同比增长21.08% [1] - 污水处理业务收入10.06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664.35万元 [1] - 水务工程收入9.1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2.6亿元 [1] - 自来水业务收入8320.04万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289.89万元 [2] 业务运营 - 总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达341.61万吨/日 同比增加0.61万吨/日 [1] - 各污水处理厂共处理结算污水53081万吨 [1] - 售水代销价格由0.55元/吨上调至0.60元/吨 [2] - 隧道运营板块中标海湾隧道运维项目 合同金额6307.33万元 服务期三年 [2] 战略发展 - 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污水处理/水务工程/自来水生产/隧道运营齐头并进 [1] - 水务工程板块加速向水生态环境技术建设转型 新签盘龙城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等重点工程 [1] - 宗关/白鹤嘴水厂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运维强化保障供水稳定 [2] - 未来将聚焦厂网一体化与智慧水务建设 依托科技创新与管理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 行业机遇 - 水务环保行业迎来美丽中国建设/水环境治理/城市更新等战略发展机遇 [2]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 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1] - 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 同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1] - 发展智慧农业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10] - 加快开发行业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 在设备更新专项中单列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3] - 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程序控制升级为智能控制 开发更多智能服务机器人[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增加基础研发投入 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1]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1] -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体系[1] - 推动企业间行业间数据互联互通 明确公共数据和个人数据权属 实行数据开放共享[3] - 健全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 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6] - 部署量子科技 脑机接口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 - 加强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发现和支持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6] - 整合国家级能源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核能新能源储能关键技术突破[21] 内需扩大与消费升级 - 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规划战略基点 突出宏观政策积极有为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2] -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2] -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生育支持投入[2] - 提升消费能力 稳住就业 落实稳企惠企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补助标准[4] - 提振消费意愿 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入 支持兴办高质量托儿所幼儿园[4] - 拓展消费场景 打造具有社会体验和情感的消费场景满足现代消费需求[5] - 扩大消费供给 放开外资民资兴办医院康复中心准入 加大国家养老卫生教育支持力度[5] 能源资源与绿色发展 -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大力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1] - 完善能源矿产探产供储销统筹体系 分类推进资源全过程开发与供应[21] - 推动新能源转化为绿氢绿氨绿醇等绿色油气 替代化石燃料和化工原料[21] - 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支持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新业态[22] - 设定PM2.5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为约束性指标 2030年PM2.5年均浓度保持降幅 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19] - 推动新三样产业双向延链 向上游延伸关键金属研发储备循环利用体系 向下游延伸链主企业产业集群协同[19] - 前瞻布局绿氢蓝碳碳移除等绿三业产业集群[19] 教育人才与人口发展 - 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7] - 扩大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 适应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峰需求[7]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小班化个性化教学[7] - 结合人口变化趋势 优化教育规模类型层次结构 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需求[8] -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优化生育补贴生育休假制度 构建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15] -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提升人口健康教育技能素质[15] - 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银发经济释放消费潜力[1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10] - 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 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确权授权规则[10] - 创新金融支持工具 设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0]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建立联县包乡兴村梯次结对机制 强化产城互促政策导向[11] - 统筹发展产业与带动就业 完善产业扶持与吸纳就业挂钩机制[11] - 探索村集体农民以项目合伙人方式嵌入产业链价值链 获取增值收益[11]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17] - 建立社会治理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征求群众意见机制[18] - 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平台[18] -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健全重点领域疑难问题协调化解机制[18] - 健全源头防控纠纷化解的基层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推进社会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8]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5:48
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统筹中长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有效衔接 [1] -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 供应链和市场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 [1] -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1]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1] - 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增加基础研发投入 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 [1][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6] - 分行业开发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 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3] - 部署量子科技 脑机接口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 [6] - 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升级 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 [3] - 构建"关键金属研发+战略储备+循环利用"体系 实现关键金属自主可控 [19] 内需扩张与消费升级 -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2] -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2][4] -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投入 [2] - 通过稳就业 稳岗政策提升消费能力 [4] - 提高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投入力度 提振消费意愿 [4] - 打造社会体验型消费场景 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5] 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 -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1] - 健全数据产权 交易流通 收益分配 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 [1] -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 - 推动企业间 行业间数据互联互通 实行数据开放共享 [3] - 探索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 完善数据要素规则 [10] 能源资源保障 -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21] - 推进核能 新能源 储能关键技术突破 [21] - 推动新能源转化为绿氢 绿氨 绿醇替代化石燃料 [21] - 完善重要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制度 [22] - 建立探产供储销全过程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 [22]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 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10] - 积极推进"种业芯片"攻坚 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10] - 发展定制农业 共享农场 农产品电商直供等新业态 [10] -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 [10] - 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智慧系统 发展农业碳汇智能监测与交易 [10] 教育资源配置 - 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7] - 扩大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 [7] - 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提高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7] -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适应国家战略需求 [8] 生态环境保护 - 设定PM2 5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 [19] - 2030年全国PM2 5年均浓度保持"十四五"降幅 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 [19] - 推进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20] - 加强减污降碳扩绿 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20] 国际创新合作 - 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22] - 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2] - 鼓励外资企业参与产业应用研究项目 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流程 [23] - 完善与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23]
学好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09
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 -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强调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2]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核心理念 阐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3] -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宗旨要求 强调环境就是民生 需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3]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路径 -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强调走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4] -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完善制度体系 强化制度执行[4] -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5]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举措 - 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 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着力点打造示范样板[7] -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以PM2.5控制为主线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7] - 加快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构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8] 制度保障与全球合作 - 完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8] - 坚定履行气候行动承诺 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8] - 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南南合作 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8]
为绘好“十五五”发展新蓝图献计出力——全国政协常委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协商议政
新华网· 2025-08-26 19:51
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 统筹中长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有效衔接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重视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全面发力关键时期 [1] - 破解内卷式竞争需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产业结构高端转 市场生态公平优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 [4] 农业与乡村振兴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 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重组与产业深度变革 破解发展瓶颈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探索建立联县包乡兴村梯次结对机制 健全项目信息库 强化企业发展特点与城乡资源禀赋适配性结对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破除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障碍 [2] 人口发展与社会建设 - 人口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实现人口素质优良 总量充裕 结构优化 分布合理及其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态平衡 [2] - 部署加强养老服务科技创新 研究涉及养老服务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 - 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1]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3]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3] 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 - 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3] - 支持中央企业 地方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建设高水平海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创新联合体 加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优化开放环境 [3] - 加快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1]
服贸会环境专题展聚焦绿色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8-18 10:57
展会概况 - 202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专题展聚焦绿色发展主线 展示新能源 绿色低碳数字化 环境服务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1] - 环境服务专题深度融入双碳目标 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布局 致力于打造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链接全球绿色资源要素的重要窗口 [1] - 展会主题为绿色生产力赋能地球家园 集中展出新能源与能源低碳服务 环境生态服务与循环经济 绿色低碳数字化技术与服务三大领域前沿成果 [1] 参展企业与活动 - 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 京能集团 朝阳环境 北京化工等企业将在展会亮相 [1] - 同期举办9场会议论坛活动 围绕环境服务领域最新技术突破与示范应用展开交流 [1] - 展示近30项代表性成果和实际应用场景 包括智慧水利系统 人工智能固废焚烧系统 危化品运输管理服务等 [1] 区域特色展示 - 形成覆盖生态保护 污染防治 低碳转型的综合性北京服务展示集群 [1] - 北京水务科技创新大会及水务科技创新展区 智慧管网展区 绿色经济特色主题展区正在筹备中 [2] - 通过多场对接洽谈 成果发布活动推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深度衔接 [1]
“十五五”时期,如何推动生态环境重大工程体系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7:20
生态环境重大工程体系框架 - 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性抓手,由谋划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实施支撑体系三方面构成,涉及工程结构、科技、投融资等8个关键领域 [1] - 重大工程结构框架需建立"一级领域—二级维度—三级类型—四级项目"层级体系,一级领域包括减污降碳协同工程、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等5大类,需明确各层级具体内容以指导地方实践 [2] - 工程谋划需采用"五导向"法(问题/目标/需求/定位/资金导向),编制项目策划设计书并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形成系统性项目清单 [3] 工程管理与科技创新 - 建立"一顶四梁八柱"全过程管理制度:"一顶"为管理指导意见,"四梁"涵盖谋设/调管/资保/评宣4环节,"八柱"包括规划编制、投融资管理等8项具体制度 [4] - 强化工程科技属性,在策划/实施/评估各阶段嵌入创新要求,包括关键技术指标、专利标准等评价维度,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5] - 需建立综合成效评估技术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确定差异化指标权重,实现定量定性结合的科学评估 [5] 组织与投融资机制 - 将工程管理组织延伸至地市县层级,组建固定工作专班,强化顶层设计、部门协同等职能,解决谋划能力薄弱问题 [6] - 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对综合性项目的支持,放开前期资金限制 [7] - 建设智慧管理平台,集成AI、物联网技术实现动态监管和风险预警,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 [8]
为“两山”转化注入更强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8-17 06:30
全国生态日与"两山"理念发展 -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该理念于2003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 [1] - 截至2022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 [1] - 2022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 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 - 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手段,实施分区分类施策 [2] - 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制定跨区域、跨要素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多地通过建立碳汇交易平台、"两山"银行等创新模式,形成"生态+"复合产业、生态金融、市场化交易等多种转化路径 [2] - 数字技术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可赋能生态产品生产、核算、管理全环节,建立全链条覆盖的生态产业化运行模式 [2] 生态保护制度创新 -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于2023年6月实施,推动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 - 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林长制显著提升了山川河湖治理效能和管理水平 [3]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兴业银行“点绿成金”探索实践之路
中金在线· 2025-08-15 20:31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历程 - 2006年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国内首个能效项目融资产品并引入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 [2] - 2007年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碳金融业务的银行并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交流合作 [2] - 2009年设立业内首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 [2] - 2012年将可持续金融中心升级为总行一级部门提升战略地位 [2] - 2010年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信用卡 [3] - 2013年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支持浙江省"五水共治"项目108个信贷投入288亿元 [4] - 2015年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核心规划业务之一 [5] - 2016年提出打造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的目标 [5] - 2019年底提前实现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和客户突破1万户的"两个一万"目标 [5] - 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落地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 [6] - 2023年落地全国首批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开发挂钩贷款 [6] - 2022年将绿色金融部与战略客户部合署形成新格局 [8] - 2023年上线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帮助客户算好减碳账 [7]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与成效 - 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融资规模达2.4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6.07% [1] - 绿色金融客户数8.65万户年均复合增长率52.87% [1] - 绿色贷款支持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745.32万吨 [1] - 截至2025年6月末投向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融资规模超2300亿元 [11] - 截至6月末"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超5800亿元"减污"领域超14400亿元 [1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构建"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专案"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1] - 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金融债券等产品 [3] - 推出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产品排污权综合金融服务 [3] - 加快推广复制碳挂钩贷款碳配额质押贷等碳金融产品 [6] - 落地气候友好型债券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 [11] - 首家推出"节水贷"项目支持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修复 [11] 战略布局与行业支持 - 围绕"双碳"战略将重心从治污转向协同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6] - 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降低资产碳排放量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 [6] -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内涵 [9]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绿色发展 [10][11] - 布局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产业新机遇 [11] - 支持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助力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效提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