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创投的逻辑,正在重构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9 16:54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投行业近年来热度下降,融资、项目活跃度和退出案例减少,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理性发展阶段[1] - 2025年可能成为行业分水岭,创投生态面临结构性重构,募资压力持续,项目质量分化加剧[2][3] - 行业正经历投资逻辑、退出机制与制度环境的深层次演进[4] 募资端变化 - 人民币基金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达99%和96.1%,但募资规模显著下滑[5] - 2024年人民币基金募资规模为13,890.17亿元,同比下降19%,外币基金募资规模559.12亿元,同比下滑48.6%[6] - 中小型GP受冲击最严重,LP出资节奏放缓且回报要求提前,耐心资本稀缺[7][8] - 头部机构调整策略,从强调高收益转向突出国家战略和产业赋能[8] 投资端演变 - 2024年VC/PE机构出手次数同比下滑超20%,项目尽调周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快进快出模式失效[12] - 投资标准转向底层逻辑评估,关注商业模式抗周期能力、技术壁垒和团队耐力[13] - 硬科技领域(半导体、先进制造、算力、生物医药)持续吸引资金,但项目资源属性增强,国家队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度提升[13][14] - 马太效应加剧,头部项目资源集中,中腰部项目融资困难,行业进入去泡沫阶段[15][17] 退出机制与挑战 - 2024年IPO退出案例1,333笔,同比下降37.2%,仍占退出总量的36.1%[19] - 股权转让和回购交易合计占比57%,同比增长33%,并购交易占比7%[20] - 退出缓慢主因:项目上市审查趋严、二级市场估值回调、境外上市窗口收紧[23][24] - 积极信号:政府引导基金试点有条件退出机制,头部LP探索回购+利润分成新模式[26][27] 行业逻辑重塑 - 机构角色从资本提供者转向发展合伙人,深度介入企业战略、融资及产业落地[30][31] - 新要求:需具备公司治理、政策解读及组织构建能力,单一领域深耕机构更受青睐[32][34] - 关键发展问题:本地产业融合能力、企业成长支持体系、稳定退出机制构建[36] 长期趋势 - 行业从项目驱动转向系统能力建设,强调长期陪伴企业成长[38] - 投资逻辑从短期收益转向深耕模式,价值关系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39][40] -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趋势判断与周期穿越能力[41]
有GP用自有资金炒股,一个季度就挣了60%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7 17:32
一级市场机构转向二级市场 - 越来越多一级市场机构正在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度,部分机构已开始配置二级市场团队并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1] - 某VC机构通过二级市场投资在一季度获得60%收益率,显示出短期高收益特性[2] - 一二级市场联动并非新现象,但近年参与机构从头部GP扩展到更多中小型GP[3] 转型动因分析 - 一级市场面临募资难(2024年新设基金数量同比下降44.1%)和退出难的双重压力,迫使机构寻求二级市场流动性[4] - 2024年私募股权基金新备案募资总额4121.42亿元,同比减少近40%,单支创投基金平均规模1.338亿元创十年新低[5] - 行业监管趋严,2024年116家新登记管理人的同时有928家注销,注销数量达新登记量的8倍[6] 行业生存现状 - 2024年12083家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较2023年减少810家,百余家因"12个月无在管"被注销[7] - 2025年被视作中小GP生死存亡关键年,硬科技投资周期长、回报倍数收窄加剧生存压力[8][9] - 行业出现"募投管退都难"现象,2015-2016年基金普遍延期,2024年大量机构"零出手"[10] 转型策略与争议 - 二级市场定增成为部分产业投资人的重要转型策略[5] - 头部机构通过二级市场实现资产配置,但单纯因一级市场困难转向二级被视为冒险行为[11] - 当前项目竞争导致硬科技等领域估值高企,机构更重视DPI指标筛选项目[10]
多家中小公募机构股权被挂牌转让
快讯· 2025-06-27 17:01
金十数据6月27日讯,浙江产权交易所披露,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持有的20% 德邦基金股权,转让底价为1.42亿元。对于转让原因,公告表示,是为了"盘活存量资产、集中精力发 展主业"。资料显示,德邦基金成立于2012年3月,注册资本5.9亿元,目前德邦证券持股80%,浙江土 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持股20%。业内人士表示,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此次转让德邦基金股 权,或是近年来国有企业非控股股东退出公募基金股权趋势的延续。近期,嘉合基金、东海基金的部分 股权也被公开挂牌转让。山东通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转让持有的4.9%嘉合基金股权,转让底价为 3196.37万元。东海基金22%股权目前在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上架,采取的是询价模式,目前意向竞 买人数为两名。 (中证金牛座) 多家中小公募机构股权被挂牌转让 ...
知名基金公司股权,挂牌出售!
中国基金报· 2025-06-27 11:21
【 导读 】 德邦基金 20%股权挂牌出售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募基金公司与股东有业务隔离的要求。德邦基金包括基金管理、投资决策在内的各业务环节均遵循监管要求及公司制 度,与股东保持独立。本次浙江省土产畜产集团的股权挂牌属于非控股股东方的正常战略调整,不会对德邦基金日常经营产生影响。 近年来,德邦基金发展稳中向前。 规模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德邦基金管理规模约为466.94亿元,全行业位列第84 名;在管基金数量(按不同份额合并统计)31只,其中非货基金29只,规模为366.77亿元。 财务表现方面,德邦基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66.6%;实现净利润1332.4万元。 产品业绩方面 ,根据国泰海通证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截至2025年3月31日,德邦基金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近1年、 近2年、近3年业绩排名 分别为 12/167、19/161、12/158 ; 固定收益类基金绝对收益近1年、近2年、近3年业绩排名 为69/177、 24/166 、 52/150 。 金融领域非控股国有股东退出频现 记者从浙江产权交易所网站获悉,浙江省 ...
A股港股IPO双升温:VC/PE迎退出新局
36氪· 2025-06-27 09:48
创投行业复苏 - 创投行业迎来久违的振奋时刻,IPO市场密集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1][2] - 证监会明确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企业融资 [2] - 时隔两年,创投行业终于等来退出曙光 [3] A股市场动态 - 2024年股权投资市场面临压力,IPO政策阶段性收紧导致退出机制遇挑战 [4] - 2024年共发生3,69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1,333笔,占比36.1% [4] - 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募资端LP出资总认缴规模约1.48万亿,连续4年下滑,同比下跌19.57% [4] - 2025年一级市场显著回暖,A股已受理71家企业,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超九成 [6] - 6月新受理44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61.97% [6] 医疗和消费赛道新契机 - 科创板审议禾元生物发行上市申请,为首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上会企业 [7] - 科创板已有20家公司使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其中19家为创新药研发企业,1家为高端医疗器械企业 [7] - 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企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服务消费领域 [7] - 消费行业投资人认为政策为消费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强大动力和更多机会 [8] 港股市场狂飙 - 2025年港股股权融资额总计2,133.01亿港元,同比增幅超300% [9] - IPO融资额为779.88亿港元,同比增长超500% [9] - 港交所第一季度共有17家公司上市,总集资额达187亿港元,是2024年第一季的近四倍 [9]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市场有望迎来约80只新股,融资金额达1,300亿~1,500亿港元 [10] - 投行、律所等中介机构因港股IPO趋热进入高负荷运转 [10] 监管政策调整 - 2024年监管层调整IPO节奏,注重上市公司质量,为2025年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1] - 2025年监管层推出系列增量政策,重塑GP和LP对一级市场的信心 [11] - 科创板到港股18C章节的优化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行业对长期投资的预期 [11] 行业展望 - 2025年创投行业充满希望,A股与港股IPO市场双向复苏提供退出通道 [11] - 行业需积极探索多元化退出机制,如并购与S基金应用 [12] - 通过灵活退出策略、有效政策引导和良好市场环境,创投行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 [12]
复星医药20250625
2025-06-26 22:09
复星医药的主营业务板块有哪些?各板块的收入情况如何? 复星医药共有三大主营业务板块,分别为制药板块、器械诊断板块和医疗服务 板块。2024 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为 410 亿元,其中制药板块占比超过 70%,约 为 289 亿元;器械诊断收入占比约为 10%,即 43 亿元;医疗健康服务占比近 19%,约 76 亿元。 复星医药在创新药品方面有哪些亮点? 复星医药 20250625 摘要 复星医药 2024 年总收入约 403 亿元,创新药收入近 80 亿元,占比持 续提升。其中,汉斯状和汉曲优是核心品种,分别实现超过 13 亿元和 28 亿元的收入,预计未来几年创新药收入增速保持在 20%水平。 公司战略聚焦创新药和高值器械,通过退出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约 30 亿元人民币,用于加码创新资产,如增持翰林医药至 63%股权,优化资 产结构,实现深度聚焦与创新转型。 器械诊断板块收入 43 亿元,明星产品包括 Assystem 的长效肉毒素达 西斐(已获批适应证)和直观复兴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4 年装机 量 58 台),同时推进进口设备国产替代。 医疗服务板块收入约 76 亿元,虽受大环境影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 ...
A股港股IPO双升温:VC/PE迎退出新局
FOFWEEKLY· 2025-06-26 17:59
IPO市场回暖 - 沉寂许久的IPO市场近期密集释放政策积极信号,包括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以及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4] - 过去几年受IPO审核趋严影响,退出持续承压,尤其是医疗和消费赛道低迷,现下监管持续释放利好动能 [4] - 时隔两年创投行业终于迎来退出曙光 [5] A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面临压力加剧,IPO政策阶段性收紧导致退出机制遇挑战,全年退出案例3,696笔同比下降6.3%,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1,333笔占比36.1% [7] - 2025年一级市场呈现显著回暖迹象,A股已受理71家企业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超九成,6月新受理44家创今年新高占比全年61.97% [8] - 医疗和消费赛道迎来新契机,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后首家上会企业,科创板已有20家公司使用该标准上市(19家创新药企+1家医疗器械企) [9]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在政策红利与流动性改善驱动下呈现激进复苏态势,2025年股权融资额达2,133.01亿港元同比增超300%,其中IPO融资额779.88亿港元同比增超500% [12] - 港交所制度创新(18A/18C章节、科企专线等)推动上市热潮,2025Q1上市17家总集资187亿港元达2024Q1近四倍,全年预计约80只新股融资1,300-1,500亿港元 [13] - 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及沪上阿姨、蜜雪冰城等新消费品牌扎堆登陆,6月24日单日3家公司集体上市 [12][1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政策动态调整重塑市场信心,2024年注重上市公司质量的调整为2025年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5] - A股与港股IPO市场双向复苏为资本提供退出通道,重新点燃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投资热情 [17] - 创投机构需积极探索并购与S基金等多元化退出机制,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 [17]
5月,IPO及上市后减持退出大幅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6-26 17:19
IPO市场概况 - 2025年5月全板块共18家公司上市,其中A股6家、港股10家、美股2家,IPO总数同比上升5家,环比减少1家 [1][4] - A股上市分布:深交所3家、上交所2家、北交所1家 [7][8] - 投资机构渗透率:A股及港股市场达到100%,与2024年同期持平 [10][12] - 行业分布:生物医药赛道4家、生产制造3家,其余分布在新消费和新能源领域 [12][13] - 地域分布:江苏省4家、福建省2家、上海市2家、安徽省1家,另有2家香港注册实体为内地企业 [15][18] 重点IPO案例 - 恒瑞医药完成港股上市,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及2025年度第二大港股IPO [16] - 建银国际、仁发新能基金、红杉中国各收获2家IPO项目 [16][17] - 高投集团通过MINGLY CHINA GROWTH FUND投资派格生物医药-B获得26.26倍回报,为当月最高收益案例 [20] 减持交易动态 - 全市场减持事件337起,涉及191家上市公司,减持股数环比上升27.54%,金额环比上升40% [25][26] - 投资机构参与减持145起涉及85家公司,减持股数环比上升70.64%,金额环比上升28.92% [1][25] - 板块表现:上交所主板减持金额63.41亿(环比+40%),深交所创业板金额增速最快(环比+100%,同比+500%),北交所同比上涨11倍 [26][27] - 重点机构:君联资本减持9.97亿元(平均回报45.1倍),中国航天、中信产业基金、红杉中国等活跃 [30] 老股转让与回购 - 老股转让134起,数量环比下降14.71%,同比下降19.44%,投资机构占比达92.41% [1][32] - 回购事件104起涉及103家公司,数量环比下降27%,同比下降4%,投资机构占比提升 [1][32][35] - 行业变化:老股转让中电子信息/生产制造赛道下降6%,新增金融服务/新能源;回购交易中电子信息占比+2%,新材料-5%,人工智能首次出现 [35][36]
“脱口秀”创投大佬为何被法院冻结2亿财产?
36氪· 2025-06-26 16:25
吴世春资产冻结事件 - 梅花创投吴世春所掌控的超2亿元资产遭查封、扣押或冻结,具体金额为212618707.99元 [1] - 财产保全申请由某投资基金等四家机构提出,担保人为阳光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 [1] - 吴世春回应称此为正常诉前保全,涉及基调网络C轮融资后未上市触发的回购条款,仅以其持有的听云公司股权价值为限 [1] 吴世春投资风格与业绩 - 投资风格以"快、准、稳"著称,最快决策仅20分钟,陌生人项目回复周期不超过两三天 [2] - 第一期基金募资7000万元并在当年5月全部投完 [4] - 代表案例包括大掌门(1500倍回报)、趣店(超1000倍回报)、理想汽车、小牛电动等 [4] - 多个项目投后四年内实现上市,如小牛电动和悦安新材 [4] 个人IP与行业形象 - 2023年5月因募资转变短视频出圈,被称为创投圈"脱口秀演员" [4] - 积极布局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主张企业家应建立真实IP为主业赋能 [5] LP与GP关系现状 - 2023年私募股权市场LP出资总规模超1.8万亿元,同比下跌8.75% [10] - 部分基金DPI小于0.5,意味着多数LP本金回笼不足一半 [12] - 有LP指控梅花创投存在基金套利、职业操守等问题,涉及金额200万元 [12] 行业退出困境与解决方案 - 国内VC/PE机构90%以上依赖IPO退出,而美国市场并购退出占52%、S基金43%、IPO仅5% [14] - 2024年A股IPO收紧,并购退出因周期短、程序简单成为更理想选择 [16] - 思瑞浦收购创芯微85.26%股权案例显示并购退出可行性 [18] - 国内S基金存量占比不足10%,远低于国际43%水平 [18] S基金发展前景 - S基金通过收购二手份额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 [19] - 2020年至今国内已在7地成立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S交易 [21] - 未来可能允许金融机构设立S基金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1]
知名机构,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26 15:55
(原标题:知名机构,发声!) 并购退出方式正在蓄势 在此次研讨会上,安永华北区战略与交易咨询主管合伙人朱盎以最新市场数据,阐述了近年中国股权投 资市场退出的分布特征,包括方式、行业、地区等方面。 近年来,受资本市场IPO监管的影响,IPO估值下降以及投资机构对流动性需求的增加,投资机构也在 寻求更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在对比了美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并购退出的现状及相关成因后,朱盎表示,中 国控制权并购市场趋于活跃,并购退出方式正在蓄势,但整合过程将是长期的。 【导读】香港公司治理公会、安永、奋迅·贝克麦坚时等详解港股基金退出与并购秘籍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 2024年1月至今,香港恒生指数最高涨幅达65.43%。在此背景下,作为重要的资本运作平台,在基金投 资退出与企业并购领域,港股市场的作用愈发凸显。 6月24日,"港股市场的进与退:基金投资退出路径与并购实务"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安永大楼成功举办,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基金报、安永(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奋迅·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及思 治企业咨询联合主办。 围绕港股市场基金退出策略与并购实务,香港公司治理公会、安永、奋迅·贝克麦坚时等机构与会者进 行了深度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