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GC
icon
搜索文档
4月企业盈利延续改善的信号
国盛证券· 2025-05-28 10:51
核心观点 - 尽管基数回升1 - 4月工业企业利润延续改善,生产数量偏强是支撑,体现“抢出口”“抢转口”导致的出口韧性及“两新”政策支持影响,价格和利润率延续低位;中游设备相关行业景气度相对偏强,上游采矿、下游消费等景气度仍在低位;5.12中美贸易日内瓦协议初步达成,但后续关税不确定性大、预计对2025年出口有拖累,叠加PPI延续低位震荡,后续工业企业利润可能仍会面临约束 [2] - 波长光电聚焦精密光学领域,营收稳健增长,下游应用广泛多维驱动增长,产品矩阵逐步完善,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可观,相较于可比公司具备估值优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3][7] 行业表现情况 行业表现前五名 - 轻工制造1月涨幅7.7%、3月涨幅0.5%、1年涨幅2.4% [1] - 美容护理1月涨幅7.2%、3月涨幅12.2%、1年涨幅4.9% [1] - 纺织服饰1月涨幅6.7%、3月涨幅2.5%、1年涨幅3.1% [1] - 环保1月涨幅6.5%、3月涨幅2.8%、1年涨幅14.2% [1] - 国防军工1月涨幅5.8%、3月涨幅1.3%、1年涨幅17.5% [1] 行业表现后五名 - 钢铁1月涨幅 - 1.3%、3月涨幅 - 6.1%、1年涨幅1.3% [1] - 电子1月涨幅 - 1.0%、3月涨幅 - 15.7%、1年涨幅29.6% [1] - 社会服务1月涨幅 - 0.8%、3月涨幅 - 3.9%、1年涨幅8.2% [1] - 房地产1月涨幅0.1%、3月涨幅 - 8.2%、1年涨幅 - 6.5% [1] - 建筑材料1月涨幅0.3%、3月涨幅 - 1.1%、1年涨幅 - 5.7% [1] 波长光电公司情况 公司概况 - 波长光电成立于2008年,2023年在深交所上市,产品应用于激光光学、红外光学设备及消费级光学领域,覆盖多波长范围,生产能力覆盖整套工艺流程,是国内精密光学元件、组件主要供应商,产品性能优越,两大品牌享誉全球 [3] - 公司营收持续稳健增长,2024年实现营收4.16亿元,同比增长14.32%,25Q1实现营收1.0亿元,同比增长20.87%,2019 - 2024年5年营收CAGR为13.0% [3] 下游应用驱动增长 - 半导体领域:精密光学系统为光刻机及量/检测设备重要组成,量检测及光刻设备市场规模提升带动精密光学元件需求上升;公司成立先进制造工艺中心,推进“半导体与微纳光学研究中心”落地,组建人才加速研发转换效率;2024年在半导体及泛半导体制造领域收入5,108.65万元,同比增长82.32% [4] - 泛半导体领域:PCB、显示面板等泛半导体行业与激光技术深度融合,PCB向高精密度、高性能发展催生高端激光钻孔、LDI设备需求,显示面板从LCD向OLED发展催生对激光工艺设备全新需求 [5] - 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加工技术是智能制造核心驱动力,公司在多领域深度渗透与协同创新,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催化,2024年中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899亿元,后续受益于应用催生的设备需求提高 [5] - 红外成像领域:民用市场快速拓展,新兴产业需求带动全球民用红外成像市场规模从2023年约75亿美元提升至25年的85亿美元 [5] - AR/VR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万物互联时代到来,AR技术与行业应用融合加速,AR设备市场渗透率将提升;预计2027年全球VR年度销量达830万台,AR年度销量达150万台 [5] 产品与业务情况 - 公司产品品类不断完善,客户资源丰富,重视研发,围绕高精度光学器件研发、半导体领域创新应用等方向开展工作 [6]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有望实现营收5.6/7.4/9.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5/0.7/0.9亿元,对应PS为12/9/7x,相较于可比公司具备估值优势 [7]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文化科技齐飞 创作传播共赢
科技日报· 2025-05-28 09:49
数字文化创新 - 敦煌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采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藏经洞,支持多语言沉浸式体验以促进敦煌文化全球传播[1]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开辟新空间[1] AIGC技术应用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增效降本,未来可能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3] - 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如Suno实现3分钟音乐创作)、生产智能化(跨模态转换重构工作流程)、生态普惠化("AI平权"推动全民创作)[4] - 单个创作者借助AI工具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例如影视领域通过Agent系统完成剧本构思至后期制作全流程[4] 文化传播技术革新 - 多语言智能系统需具备情感识别、语义推理和文化迁移能力,从"翻译准确"升级为"触达文化意蕴"[6] - 小红书整合自然语言处理、OCR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例如解析表情包谐音梗[7] - 多模态AI模型推动技术成为文化桥梁,使中国声音以更自然准确的方式传播全球[6][7]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论坛: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
科技日报· 2025-05-28 09:49
技术驱动的媒体系统性变革 - 技术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 [1]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化人工智能、5G、超高清等技术应用,推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 [1] - 上海报业集团通过重构技术基座、创新大模型应用场景、布局未来传播赛道提升科技浓度 [1] 媒体集团的技术实践 - 上海报业集团建设智能生产传播平台,实现AI全链路应用升级,打造"融媒创新空间"支持采编 [2] - 该集团布局数据库语料生态,将70个数字人升级为全流程智能化融媒生产工具 [2] - 重庆广电集团自主研发"华龙芯"数智大模型,建成省级XR虚拟演播室,与华为、腾讯共建AI创新中心 [2] 基层媒体转型与协同创新 - 盐阜大众报通过"三层协同"推进系统性变革,用AI技术构建"数智大厦"底层生态 [3] - 行业专家建议建立"媒体出题—产学研解题—市场验证"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3] - 共建共享中国媒体核心数据库(语料库)被视为未来智能传播的核心竞争力 [3] 技术迭代与价值引领 - 技术重塑媒体生态,主流媒体需通过AI创新抢占全球信息战阵地而非被动跟随 [3] - 行业强调技术应用需以"抵达人心"为目标,避免单纯炫技 [3]
上海首个交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问世,有望让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曝OpenAI首款AI硬件明年登场丨AIGC日报
创业邦· 2025-05-28 07:59
交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 - 上海首家国资背景垂直领域大模型企业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发布"通达大模型" 该模型为上海首个交通专用大模型 具备专家顾问和辅助交通组织管理两项核心能力 [1] - 在试点城市应用中 该模型使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左右 [1] 开源生成式AI项目 - 红帽公司推出新开源项目llm-d 旨在满足生成式AI大规模推理需求 创始贡献者包括CoreWeave Google Cloud IBM Research和NVIDIA [1] - 该项目利用突破性大规模生成式AI推理技术 使大语言模型推理云能满足最苛刻的生产服务级目标 [1] 科学智能发展 - 复旦大学主办科学智能国际学术会议 与施普林格·自然合作推出新刊《科学与智能(英文)》并发布《科学智能白皮书》 [1] - 复旦大学发布"AI大课"2 0白皮书 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 同时推出CFFF智能计算平台2 0 [1] OpenAI硬件产品规划 - OpenAI计划2026年推出由ChatGPT驱动的硬件产品 目标是将AI融入用户生活的各种场景 [1] - 产品功能涵盖日常生活助手 出行导航 办公辅助等场景 包括回答问题 播放音乐 记录会议笔记等功能 [1] - 公司强调"最好的AI是随时陪伴的AI" 暗示正在开发原生运行ChatGPT的硬件设备 [1] 行业研究服务 - 提供人形机器人 商业航天 AGI等热门赛道的行业图谱和报告研究服务 [2]
网传“银行存款1000万可获得实习机会”,字节回应;腾讯回应微信朋友圈可查看访客记录;美团澄清:“不惜一切代价”指反内卷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05-28 07:59
兴业银行实习计划争议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高净值客户增值服务,要求新增资金1000万以上可推荐名企实习机会,包括摩根大通、中金资本等企业[3] - 项目由第三方机构执行,负责收集岗位信息并提供职业培训,最终录用权在企业方[3] - 因舆论争议兴业银行已暂停该项目,字节跳动声明否认与银行储户实习推荐存在关联[3] 小米芯片研发进展 - 小米澄清玄戒O1芯片非Arm定制,强调基于Arm标准IP授权自主完成3nm SoC设计[4] - 该芯片历时4年研发,多核及访存系统级设计、后端物理实现均由团队独立完成[4] 腾讯微信功能澄清 - 腾讯客服明确微信朋友圈暂无访客记录查询功能,网传教程涉及第三方付费小程序[6] - 公司表示将持续优化产品体验[6] 京东集团动态 - 刘强东出席青年企业家大会,通过京东外卖体验杭州美食并高度评价城市形象[7] 小米集团财报表现 - 2025Q1总收入111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4%[9] - 手机×AIoT分部收入927亿元(+22.8%),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9] - 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64.5%)[9] 深蓝汽车舆情处理 - 深蓝汽车CEO就车机广告事件道歉,解释本意为推广车主专属福利[11] - 公司承认权益提醒信息影响用户体验并致歉[11] 美团竞争策略 - 美团澄清"不惜一切代价"指反对低价低质内卷式竞争,将加大骑手福利和商家助力金投入[12] - CEO王兴4次强调公平有序竞争原则[12] OpenAI硬件规划 - OpenAI计划2026年推出ChatGPT驱动的AI硬件,拓展多场景应用[12] - 产品将集成会议笔记、导航、社交等综合功能[12] 特斯拉欧洲市场 - 4月欧洲新车注册量5475辆(-52.6%),前4月累计下滑46%[23] - 分析师认为品牌形象受马斯克争议影响,同期欧盟纯电汽车市场份额达15.3%[23] 融资并购动态 - Neuralink以90亿美元估值融资6亿美元[24] - Salesforce拟80亿美元收购Informatica[24] - 创晟半导体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车规芯片MBUS1.0系列预计2025年7月量产[24] - 澄瑞科技获数亿元B+轮融资,隐山资本领投[24] 产品技术发布 - 苹果测试2亿像素主摄传感器,预计2026年后应用于iPhone[25] - 红魔10S Pro游戏手机发布,搭载骁龙8超频版芯片及7500mAh电池,起售价4499元[27] - 雷鸟X3 Pro AR眼镜采用Micro-LED光引擎,支持3D透明屏显示和AI交互[29] 行业数据 - 2025年1-4月汽车行业收入32552亿元(+7%),利润1326亿元(-5.1%)[31] - 行业利润率4.1%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5.6%[31]
设立3亿元产业资金 无锡发布电影扶持新政
江南时报· 2025-05-28 07:53
记者获悉,在扶持新政中,无锡设立了总规模达3亿元的电影产业资金,对影视科技企业研发、制作给 予最大力度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引进国外重大影片的后期制作给予额外奖励,对省、市重点实验室给 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 李秋峰说,无锡将以"真金白银"推动电影全域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锡西文创园两 大基地,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投入超5000万元扶持企业。还将强化金融赋能,设立4亿元 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基金、3亿元的鼎祺华莱坞文化基金,为电影全域发展保驾护航。 无锡还将致力于电影产业服务,构建"策划立项—拍摄制作—宣传发行—IP衍生开发"的全链条服务体 系,对国家、省重点影片最高给予4000万元扶持。结合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对引进电影人才给予最高 200万元扶持,让无锡成为电影人的安心之所。 5月27日上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无锡发布电影扶持新政,以 真金白银打造"电影工业4.0"的行业标杆。 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表示,作为百年工商名城,无锡引领数字影视产业的潮流。目前,国 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已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国内最大的电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 AIGC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
深圳商报· 2025-05-28 04:00
【深圳商报讯】(记者王海荣陈晓玲)"AIGC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在5月27日举行的文 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回应称,在文化 与科技融合大潮中,AIGC将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在未来艺术创作中会发展出更强烈、更加充满 想象力的空间。 "这些问题都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相信伴随技术问题的突破,AIGC会在今后的艺术创作过程 中,发展出更强烈、更加充满想象力的空间。"丁文华说。 丁文华在"AIGC赋能艺术创作的思考"主题发言中指出,当前AIGC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感知世界的方 式,"我们可以通过提示词把它生成一个文本,通过一个文本,甚至一些描述,生成一幅图像。也可以 通过图形、文本、图像生成一些视频、一段旋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AIGC创作尚处于起步阶 段。他举例说,当前AIGC的能力局限,受限于训练素材,目前AIGC生成视频最高质量为HD (1920×1080),尚不具备4K/8K生成能力;在故事叙述方面,当前AIGC在事件、故事层面仍有较大差 距,不支持正述、倒述、插述、闪回等叙事手法,无法达到蒙太奇式呈现效果。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
科技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破圈出海” 各方共探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机制
上海证券报· 2025-05-28 02:08
文化出海表现 - 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创历史新高[1][2] - 2024年中国网文签约海外出版授权书同比增长80%,授权金额同比增长超200%[1][4] - 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游、网剧)通过数智技术驱动和IP赋能实现海外走红[1] IP赋能与数字技术融合 - 经典文化IP通过虚拟现实、AI生成等技术突破传统媒介边界,重构内容叙事[1] - 数据算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偏好,反哺IP良性发展,形成用户参与的生态共创[1] - 数字中台实现IP多模态联动,构建"漫画+流媒体+电商"生态,实现跨领域流转和指数级传播[2] - 游戏出海本质是IP内容出海,网文出海模式从内容、模式升级至IP出海阶段[2][4] AI技术应用进展 - AIGC技术在视频内容创作中实现多模态理解、物理模拟等辅助作用,提升创作效率并降低成本[5] - AI技术通过云端智能实现"平权",使文化内容创作在供给量、效率、质量和创意上全面提升[5] - 大模型和机器翻译推动翻译从统计方法迈向通用化,实现零样本翻译和上下文理解[5] - 小红书基于多模态AI模型的翻译功能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5] 文化与科技融合挑战 - 文化科技融合需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懂文化、科技、商业的复合型人才[6] - 高质量文化资源分散导致大模型训练数据不足,限制数字文化产品转化[6] - 建议组建跨行业数据共同体,建立资源确权标准并构建文化领域专用大模型[6]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观察
新华社· 2025-05-28 00:42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 旨在应对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市场环境的冲击 [2] - 多家主流媒体通过叙事方式转变、传播渠道重构和技术手段革新实现突破 例如某工作室主持人从"小透明"成长为百万粉丝大V [2] - 重庆广电创新采用无人机作为新媒体介质 五一期间展演画面全网传播量过亿次 [2] - 上海报业集团实施"3+3+N"全媒体集群战略 关停5个客户端、转变2份报刊出版方式 [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盐阜大众报业集团合资成立技术公司 加快建设AIGC平台、众媒云技术平台和AI工具集 打造数字人、智能体、数字化视频"三大件" [3] - 重庆广电形成"媒体+移动互联网+低空经济"新业态 无人机串联起内容、技术和产业三个维度 [3] - 深圳两大传媒集团公布系统性变革方案 深圳报业集团推进"七大变革" 深圳广电集团从五个维度打造数智化传媒 [5] 内容与人才变革 - 中国日报社记者提出"穿越算法"理念 强调严肃内容与轻量化形式可以共存 关键在于重构沟通的时空关系 [4] - 上海报业集团创新人才选育体系 针对3000名40岁以下青年打造多个工作室 推行"主理人"和"项目小组"机制 [6] - 行业构建"高质量、正能量、大流量"并重的新型评价体系 [6] 战略方向 - 主流媒体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在竞争中强筋壮骨 [7] - 系统性变革不仅是设备更新 更是思想觉醒和战略自信的体现 [4][7]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探讨AI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环球网资讯· 2025-05-27 22:45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 文明的跨越依赖于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奔赴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走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3] - 深圳市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3754家 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 占全省51.5%和全国9.1% 同比增长12.1% [3] 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 AIGC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各环节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尽管面临价值观、伦理、算力等挑战 但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3] - 大模型技术带来文化内容产业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生产智能化、生态普惠化 未来将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催生更多小微创意公司 [5] 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 敦煌研究院已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 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推出的"数字藏经洞"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促进敦煌文化全球传播 [5]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不仅是理解中国的钥匙 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的基石 [5] 科技文化融合实践 - 深圳正探索具有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之路 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规模显著 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3] - 圆桌对话聚焦"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涉及多智能体、具身智能等领域 产学研多方参与交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