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从海上起点到空中班车,上海激活跨境物流“新动能”
央广网· 2025-09-15 11:09
港口运营效率提升 - 洋山深水港作为跨境贸易主力通道,年吞吐量达2600万标箱,展现出强劲动能[3] - 2024年1至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00万标箱,继续稳居全球第一[3] - 5至8月跨境电商旺季期间,洋山港区处理跨境电商集装箱量达12.8万标箱,同比增长27%[3] 通关模式创新 - 行业创新推出“联动接卸”模式,将洋山港与周边港口视为整体作业区,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3] - 自2021年实施该模式以来,出口集装箱每箱节省成本400元,进口每箱节省200元,显著降低企业跨境物流综合成本[3] 航空货运网络构建 - 浦东机场作为“空中班车”,与洋山港通过“海运”配合“卡车航班”无缝衔接构建物流网络[5] - 上海海关打造覆盖全国26个国际机场的监管体系,目前有42家国内外航司在浦东机场运营,日均处理货物超300吨[5] 物流效率优化 - 苏州“前置货站”项目打通苏州货站至上海机舱直通通道,货物在苏州完成安检和海关查验,到浦东机场后可直接装机[5] - 该模式较常规模式节约物流时间最短12小时,最长24小时[5] - 2025年6月以来,浦东机场国际中转货运量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前8个月监管国际中转货物1.7万吨,同比增长153%[5] 贸易规模增长 - 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达11.07万亿元,相较2020年规模增长26.5%,保持世界城市首位[6] - “十四五”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81万亿美元,超额完成“十四五”2.5万亿美元的预计目标[6]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2022-2025)
搜狐财经· 2025-09-14 10:34
政策演进 - 2022年政策奠基 民航局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物流无人机行业标准 工信部出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要求[3] - 2023年战略升级 6月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全链条管理条例 10月明确eVTOL发展路径 年末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3] - 2024-2025年全面开花 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低空经济 国家发改委成立专职部门 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明确空域划分需兼顾低空经济发展[4] 地方实践 - 广东省构建"1+3+N"发展平台 计划2026年实现3000亿元产业规模 深圳通过首部地方立法 无人机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50%[5] - 湖南省作为全域低空开放试点 分类划设179个空域和97条航线 3000米以下空域监视覆盖率95% 2024年通航飞行量增长36%[5] - 内蒙古发展"低空+"多元场景 培育300余家无人机企业 提出2027年完善协同管理体系目标[6] 制度创新 - 探索分类划设和动态空域分配机制 湖南省空域利用率提升30%以上[7][17] - 建立分类分级适航管理体系 通过低空智联网实现技术管安全[7] 产业规模 - 低空经济规模从2023年5059.5亿元增长至2024年6702.5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8500亿元 2026年达10644.6亿元[1][13] - eVTOL产业规模2024年约32亿元 预计2026年增长至95亿元[13] 产业链架构 - 基础设施环节通用机场499个 与美国3万个存在差距 各地创新建设垂直起降场和无人机自动机库[9] - 飞行器制造领域2024年无人机实名登记198.7万架 eVTOL取得突破但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9] - 运营服务实现多点突破 包括跨境物流、海岛运输和应急救援等场景[10] 区域发展 - 长三角地区技术引领 合肥建设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航空器商业运营中心 杭州设立eVTOL适航审定中心[11] - 珠三角地区制造+应用双轮驱动 深圳无人机产值占全国50%以上 珠海建设产业园和测试基地[11] - 成渝地区聚焦特色场景 成都开通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 重庆部署高层建筑无人机巡检系统[12] 技术进展 - 无人机续航时间从2022年平均30分钟提升至2025年60分钟以上 eVTOL载重量突破500公斤[13] - 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 但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22] 安全监管 - 2024年发生无人机干扰机场事件127起 较2022年增长40%[23] - 需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和分级分类监管模式[18] 基础设施 - 呈现东密西疏格局 东部通用机场密度是西部5倍以上 全国通用机场利用率不足40%[21] - 低空通信网络山区覆盖率仅为平原地区50%[18] 学术研究 - 深圳、北京、成都在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中位居前三 呈现马太效应[16] - 低空经济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和提质增效三方面赋能高质量发展[16]
长三角示范区6年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苏州日报· 2025-09-14 08:30
制度创新成果 - 6年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57项制度创新经验向全国发布推广 [1] - 构建"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 [1] - 出台省级人才计划跨域申报 "金融16条" "知识产权16条" "数字经济20条"等政策 [1] - 中央区域办赋予两批18项改革授权事项 已承接落实14项 第三批授权事项清单制定中 [1] 项目建设进展 - 实施两轮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 18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6456亿元 [2] - 43个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21.33亿元 [2] - 水乡客厅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 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落户 [2] - 加快建设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 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 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2] 产业发展现状 - 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 [2]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50家 上市公司82家 [2] - 去年示范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2% 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 [2] - 构建"三新两高一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绿色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 高端现代服务 生命健康 [2]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跨省域高新区建设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2] - 2030年水乡客厅建设框架全面成型 "三片"形态开发基本完成 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3] - 研究制定环淀山湖世界级湖区建设方案 打造创新绿核 [3] - 加快推进"轨道上的示范区""水上示范区"建设 推动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 太浦河后续工程等项目落地投用 [3]
“实验田”硕果盈枝 长三角示范区“加速”启新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9-13 20:30
中新网嘉兴9月13日电 九月的清晨,站在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边放眼望去,两岸绿意葱茏,货船悠然 划过水面。河畔,标志着"长三角原点"的方厅水院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13日,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位于浙江省嘉善 县的方厅水院长三角馆召开。自2019年揭牌成立以来,示范区始终肩负战略使命,以闯关探路的锐气、 久久为功的韧劲,奋力跑出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度"。 "示范区成立五年多来,我们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 效。"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顾军在会上介绍,示范区已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7项经验面向全 国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据介绍,接下来,示范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完善跨区域制度体系和改革授权机制,不断提升制 度"含金量"与系统集成能力。同步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三新两高一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 跨省域高新区建设,加快数据中心集群、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区域创新活力。 在功能培育与国家战略统筹方面,示范区将加快推进"一厅三片"、水乡客厅、环淀山湖世界级 ...
累计入库项目数全市第一,多项政策全国首创 北京顺义交出“两区”建设五周年答卷
北京商报· 2025-09-13 15:36
制度创新成果 - 完成200余项"两区"重点任务并探索形成16项突破性政策和模式创新 其中8项为全国首创[1] - 全国首创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 "保税+消费"升级 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等民生政策突破[1] - 航空服务领域首创国际包修飞机发动机等关键航材免抵退税试点 开通北京自贸区首条第五航权航线[1] - 建立罕见病药品保障"北京模式" 通过"一次审批、多次进口、保税备货"提升医药供应链效率[3] 产业发展成效 - 推动航空服务 医疗健康 金融 会展 文化贸易等多领域提质升级[1] - 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预计2026年投入运营 带动航空高端制造与科技研发集聚[1] - 医疗健康领域实现全国首单商业规模批次医药产品进口 跨境电商医药销售试点上半年完成37万单[1] - 金融领域吸引安联保险资产管理 贝宝支付 汇丰保险经纪等全国首家外资机构落户[2] - 文化贸易创新"区内仓储+区外展拍"模式 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流重要窗口[2] 园区建设进展 -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形成航空全链条产业集群 吸引国际航协北亚办事处等国际组织入驻[2] - 天竺综保区在全国发展绩效评估中连续三年位列前十 进出口值达1235亿元 2020年以来年均增速19%[2] - 中德产业园集聚德资及相关企业超120家 年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2] - 打通国际快件 跨境电商 生鲜产品等13类特色口岸功能 创新"联程直转""双枢纽"协同监管措施[3] 企业集聚与便利化 - 累计推动4676个"两区"项目入库 项目数量位居全市首位[1] - 外资企业数量达2181户 较五年前增长50%[3] - 支持外籍人员在线身份认证 外资企业全程网办 提供中英文双语政务指引[3] - 设立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提供个性化服务[3] 标准化与通关效率 - 拥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16个 其中市级试点2个[3] - 天竺综保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实现货物落地后6小时内提货 通关效率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 - 构建高效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通关平台[1]
2025服贸会|累计入库项目数全市第一,多项政策全国首创 北京顺义交出“两区”建设五周年答卷
北京商报· 2025-09-13 15:33
9月13日,北京市"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顺义专场在首钢园举行。顺义区商务局局长杨蓬勃在会上介绍,五年来,顺义区紧紧围绕"两区"建设打头阵 的目标,累计推动4676个"两区"项目入库,项目数量位居全市首位。在2024年全市"两区"建设和重点园区综合考评中,顺义区均获评"A"类,展现出强劲的 发展动能和制度创新活力。 创新密度名列前茅 顺义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李光明表示,五年来,顺义区聚焦外资企业准入与跨境贸易便利化,推动许可服务能级跃升。通过支持外籍人员在线身份认证、外资 企业全程网办,并提供中英文双语政务指引,顺义有效提升了外资企业设立和运营效率。设立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为企业提 供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顺义区外资企业数量达2181户,较五年前增长50%。 五年来,顺义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一批引领性政策落地。在北京市"两区"办及市级部门指导下,顺义区已完成200余项"两区"重点任务,探索形成16 项突破性政策和模式创新,其中8项为全国首创,创新密度居全市前列。依托天竺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顺义在全国率先实现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保税 +消费"升级、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等 ...
扩大服务消费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在即 多手段激发增量
证券日报网· 2025-09-13 12:27
服务消费政策与趋势 - 商务部将于9月出台扩大服务消费政策措施 统筹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优化服务供给能力并激发新增量 [1] - 2020年至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 2023年1-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且占比持续提升 [1] - 消费形态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阶段 服务消费核心为满足人的需求 [1] 服务消费发展特点 - 规模持续扩大且增速高于商品消费 结构升级推动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和教育等改善型需求增长 [1] - 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催生数字消费、智能体育和在线医疗等新业态 消费者对高品质及个性化体验需求增加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强调需释放内需潜力 在扩大商品消费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1] 新增长点培育方向 - 扩大文化娱乐消费 through增加演出场次并提升网络文学与游戏质量 发展"音乐+旅游"等融合业态 [2] - 提升体育消费 via发展登山露营和自行车等兴趣消费 推动数字消费包括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在线教育 [2] - 拓展下沉市场休闲服务支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提供较大提升空间 [2] 供给侧优化措施 - 加大制度创新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 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并引导外资进入教育医疗等领域 [2] - 强化技术赋能 through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应用 鼓励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 [2] - 打造服务品牌并完善监测体系 依据需求层次分类推进且通过多渠道宣传提升影响力 [2] 政策与要素保障 - 健全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 围绕家政、文旅、数字、健康和体育等领域出台组合措施 [3] - 发挥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 加强要素保障 [3] - 需求侧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优化个税制度并结合实际发放服务消费券或补贴 [3] 休假制度与消费潜力 - 加快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探索弹性和错峰休假政策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3] - 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享受服务消费 [3]
海陆空无缝衔接,上海跨境物流链速度不断刷新
人民网· 2025-09-12 14:23
港口运营与效率提升 - 上海港2024年1-8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00万标准箱 稳居全球第一 [2] - 洋山港区2024年5-8月跨境电商集装箱处理量达12.8万标准箱 同比增长27% [2] - 联动接卸模式使出口集装箱每箱节省成本400元人民币 进口每箱节省200元人民币 [2] 航空货运与物流创新 - 浦东机场西区货运站日均处理货物超300吨 覆盖全国26个国际机场的监管体系 [3] - 苏州前置货站项目较常规模式节约时间12至24小时 [3] - 浦东机场2025年6月以来国际中转货运量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 前8个月监管国际中转货物1.7万吨同比增长153% [3] 贸易规模与增长表现 - 上海口岸2024年进出口货物总额达11.07万亿元人民币 较2020年规模增长26.5% [3] - 十四五期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81万亿美元 超额完成2.5万亿美元目标 [3] 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 - 洋山深水港年吞吐量达2600万标准箱 [2] - 浦东机场现有42家国内外航司运营 [3] - 通过海运配合卡车航班构建无缝衔接物流网络 [3]
海陆空无缝衔接 上海速度不断刷新 高效的跨境物流链背后 是持续推进的制度创新
解放日报· 2025-09-12 09:45
港口运营效率 - 上海港2024年1-8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 [2] - 洋山港年吞吐量达2600万标箱 5-8月跨境电商集装箱量12.8万标箱同比增长27% [2] - 联动接卸模式使出口集装箱每箱节省成本400元进口每箱节省200元 [2] 航空货运发展 - 浦东机场西区货运站日均处理货物超300吨 覆盖全国26个国际机场监管体系 [3] - 苏州前置货站项目节约运输时间12至24小时 国际中转货运量前8个月1.7万吨同比增长153% [3] - 42家国内外航司在浦东机场运营 2025年6月以来国际中转货运量连续3个月创新高 [3] 贸易规模增长 - 上海口岸2024年进出口货物总额11.0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5% [3] - 十四五期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2.81万亿美元超额完成2.5万亿美元目标 [3] - 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改革举措推动跨境物流效率提升 [3]
货物从广西这个物流园通关直发,3-5天东南亚全境直达
搜狐财经· 2025-09-11 10:19
公司运营与设施 - 物流园区拥有15万平方米仓库面积 一次性存储常温货品15万吨和冻品5.5万余吨 年货物流通量达50万吨[3] - 仓配运营团队提供24小时食品、药品、跨境、政府保供、商贸流通项目托管运营作业[3] - 医药智慧物流基地每日自动分拣药品达10万单 年贸易额超40亿元[3] 战略布局与区位优势 - 公司依托南宁区位优势实现中国与东盟、中亚、欧洲等区域商品双向汇集分拨和分销[3] - 战略布局看重西部陆海新通道区位优势和跨境贸易规则衔接优势[3] - 阿里菜鸟系东南亚公路陆运中心仓已入驻园区 业务覆盖越南、泰国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筹备中[4] 跨境物流能力 - 中国境内阿里菜鸟系跨境陆路口岸出港可在中心仓实现换标通关直发 3-5天内覆盖东南亚全境[5] - 顺丰、京东、双汇、蒙牛等知名企业和食品制造、冷链物流公司均已入驻园区运营[5] 区域政策与创新环境 - 南宁片区累计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190项具有全国及自治区首创性[4] - 推行"免审即得""准入即准营"和国际邮件、快件、跨境电商"三合一"集约式监管新模式[4] - 依托南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打造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