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第三次财富大转移,要来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6-25 20:00
全球财富转移历史与趋势 - 过去40年经历两轮大规模财富转移:第一次是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以土地和房产为核心,8亿农民进城带动土地产权调整,70%国民财富集中在房产[1][2] -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风暴后互联网产业变革,财富从土地转向用户数据资源,互联网大厂(如阿里巴巴、京东)及其员工/股东成为主要受益者[2] - 当前可能迎来第三次财富转移,方向取决于325万亿M2存款的流向,政策引导资金从银行体系转向金融市场以支持产业升级[3][15] 金融市场的战略地位 - 国家发展需经历工业大国到金融大国的进阶,金融手段可放大产业优势并保护财富安全(对比苏联解体教训)[5][6][7] - 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如泡泡玛特、DeepSeek AI、新能源汽车、创新药、芯片)正转化为资本市场表现,例如创新药板块近3个月上涨100%-200%[13] - 美股长期上涨逻辑(高科技+金融协同)或在中国复制,金融市场有望成为替代房地产的新财富分配工具[9][11][17] 资本市场未来机会 - 存款迁移至股市的潜在规模:10万亿资金流入可推动A股站稳3400点,数十万亿级资金可能突破3500点[16] - 科技爆发与美元霸权削弱构成长期利好,但短期全球市场仍处混沌期,需控制股市配置比例[16][20][21] - 当前建议优先配置稳健收益资产,个股投资需警惕机构割韭菜和人性弱点(追涨杀跌)[18][19][21]
智链时尚 AI赋能|毕马威受邀出席2025中国时尚零售与消费发展峰会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52
峰会概述 - 2025中国时尚零售与消费发展峰会在南京举行 主题为"智链时尚新生态 AI驱动新动能" 汇聚业内知名企业代表和专家 [1] -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零售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周倩发表主旨演讲 涵盖消费趋势 政策红利 资本赋能等议题 [1] 消费领域宏观概览及子行业趋势 - 2025年中国经济平稳开局 政策组合拳推动消费持续回暖 政策更及时 务实 灵活 [3] - 解析奢侈品与时尚 健康与美妆 食品与饮料等子行业趋势 [3] 长三角消费促进政策解读 - 长三角消费政策从短期刺激向制度型创新转型 构建多层次 差异化政策矩阵 [4] - 形成中央政策导向与地方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实施路径 [4] 全球关税风暴下的中国企业出海 - 劳动密集产品受全球关税风暴冲击最明显 [5] - 分享中国企业短期及中长期应对策略 海外并购趋势等 [5] 资本市场概览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IPO市场在多重压力下谨慎启动 [6] - 港股市场2025年良好开局 消费品上市总数和募集资金份额均为市场第一 [6] - 港股市场受益于上市审批流程优化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增加 零售资本活跃参与 [6] 毕马威行业服务 - 毕马威长期关注零售及消费品行业趋势研究 提供全方位服务 [6] - 未来将继续携手行业伙伴探索新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 [6]
瑞达期货沪铜产业日报-20250625
瑞达期货· 2025-06-25 16: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沪铜主力合约震荡偏强持仓量减少,现货贴水基差走弱 基本面处于供需偏弱局面 期权市场情绪偏多头隐含波动率略降 技术上60分钟MACD双线位于0轴上方红柱走扩 操作建议轻仓逢低短多交易并注意控制节奏及交易风险[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期货市场 - 沪铜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78810元/吨,环比+170元/吨;LME3个月铜收盘价9699美元/吨,环比+30美元/吨[2] - 主力合约隔月价差180元/吨,环比+40元/吨;主力合约持仓量137637手,环比-12728手[2] - 期货前20名持仓4882手,环比+1767手;LME铜库存94675吨,环比-1200吨[2] - 上期所库存阴极铜100814吨,环比-1129吨;LME铜注销仓单40150吨,环比-1300吨[2] - 上期所仓单阴极铜21470吨,环比-2856吨[2] 现货市场 - SMM1铜现货78580元/吨,环比+165元/吨;长江有色市场1铜现货78650元/吨,环比+165元/吨[2] - 上海电解铜CIF(提单)60美元/吨,环比0美元/吨;洋山铜均溢价37.5美元/吨,环比0美元/吨[2] - CU主力合约基差-230元/吨,环比-5元/吨;LME铜升贴水(0 - 3)150.85美元/吨,环比-129.12美元/吨[2] 上游情况 - 进口铜矿石及精矿239.52万吨,环比-50.98万吨;国铜冶炼厂粗炼费(TC)-44.78美元/千吨,环比-0.03美元/千吨[2] - 铜精矿江西68940元/金属吨,环比+160元/金属吨;铜精矿云南69640元/金属吨,环比+160元/金属吨[2] - 粗铜南方加工费800元/吨,环比0元/吨;粗铜北方加工费750元/吨,环比0元/吨[2] - 精炼铜产量125.40万吨,环比0万吨;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430000吨,环比-10000吨[2] 产业情况 - 铜社会库存41.82万吨,环比+0.43万吨;废铜1光亮铜线上海55190元/吨,环比+100元/吨[2] - 江西铜业硫酸(98%)出厂价570元/吨,环比0元/吨;废铜2铜(94 - 96%)上海67050元/吨,环比+50元/吨[2] 下游及应用 - 铜材产量209.60万吨,环比+1.50万吨;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累计值2040亿元,环比+631.84亿元[2] -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值36233.84亿元,环比+8504.27亿元;集成电路当月产量4235000万块,环比+68000万块[2] 期权情况 - 沪铜20日历史波动率8.49%,环比+0.02%;沪铜40日历史波动率8.77%,环比-0.14%[2] - 当月平值IV隐含波动率10.37%,环比-0.0142%;平值期权购沽比1.22,环比+0.1729[2] 行业消息 - 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多数经济学家关注到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下中国经济稳健表现,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保持在5%以上[2] - 央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2] - 美联储方面鲍威尔称政策处于有利位置可观望,多数官员认为今年晚些时候降息合适;博斯蒂克预计今年晚些时候降息25个基点;哈玛克认为没必要降息;卡什卡利称处于观望模式;威廉姆斯称关税和不确定性致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上升;柯林斯称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必要;巴尔称将观望经济形势[2] - 多位专家预计下半年央行继续降息降准,降息幅度可能达30个基点,降准幅度可能达0.5个百分点,国债买卖操作年内存在重启可能[2] 观点总结 - 沪铜主力合约震荡偏强持仓量减少,现货贴水基差走弱 基本面供需偏弱,精铜供给增速将放缓,需求受淡季影响走弱,社会库存小幅积累 期权市场情绪偏多头,隐含波动率略降 技术上60分钟MACD双线位于0轴上方红柱走扩 操作建议轻仓逢低短多交易并注意控制节奏及交易风险[2]
固收、宏观周报:中东地缘冲突再升级,资本市场短期受影响-20250625
上海证券· 2025-06-25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A股中油气、银行板块,债市与黄金的机会,A股在震荡区间相对高位,地缘冲突升级压制国内风险偏好提升,短期应寻找结构性机会如油气、银行等;国内利率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有限,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在1.60 - 1.65%之间波动;大宗方面,油气上涨,黄金则可能在高位震荡 [15][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表现 - 美股有涨有跌,纳斯达克中国科技股与恒生指数下跌,过去一周(20250616 - 20250622),纳斯达克、标普500指数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分别变化0.21%、 - 0.15%与0.02%,纳斯达克中国科技股指数下跌1.26%;同时期恒生指数下跌1.52% [2] - A股绝大多数板块下跌,银行领涨,过去一周(20250616 - 20250622)wind全A指数变化 - 1.07%,30个中信行业仅4个行业上涨,银行行业周涨幅大于3%排名第一 [3] - 过去一周利率债价格微涨,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较2025年6月13日上涨0.12%,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较2025年6月13日下跌0.44BP至1.6396% [4] - 资金价格分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截至2025年6月20日R007为1.591%,较2025年6月13日提升0.99BP;DR007为1.4941%,下降0.79BP,两者利差走阔,过去一周净投放1021亿元 [5] - 债市杠杆水平提升,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5日均值)由2025年6月13日的7.95万亿元变为2025年6月20日的8.32万亿元 [6] - 美债收益率有所下降,曲线整体下移,截至2025年6月20日,10年美债收益率较2025年6月13日下降3BP至4.38% [7] - 美元升值,金价下跌,过去一周美元指数提升0.63%,伦敦金现货价格下跌1.95%至3,368.25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价格下跌2.02%至3363.20美元/盎司 [8][9] 重要事件 - 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并未降息,维持利率在4.25 - 4.50%区间不变,2025年的利率中位数预测值为3.9%,较当前水平相当于降息2次 [10] - 陆家嘴论坛宽货币政策并未落地,央行行长推出八项金融开放举措,但未涉及具体货币政策操作 [11] - 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或持续,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或受影响,2025年6月13日双方冲突爆发,短时间内结束概率不高,后续存在升级可能性 [12] - 6月21日美国下场袭击伊朗核设施,后续冲突或有限升级,双边报道内容不一致,冲突升级烈度可控,但冲突时间或延长 [13]
共探上市公司创新生态:全球上市公司30人智库论坛在京举行
第一财经· 2025-06-23 22:37
全球科技创新格局 - 中国上市公司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2023年研发投入占全国比重达55%,美国前250家上市公司贡献全国63.6%研发总额 [2] -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重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双重核心动力 [3] - 资本市场改革推动资本与技术协同发展,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带动全要素改革,形成科技投资高潮 [1][6] 上市公司创新生态 - 风险投资与耐心资本通过"投贷联动"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领域,提供全周期支持并参与企业管理 [2] - 系统性创新需技术、管理、制度、战略、组织多要素协同,构建内部护城河抵抗复杂性竞争 [6] - 创新生态系统依赖企业、资本、政府、科研、供应链、媒体等多方协同,形成相互推进的依存关系 [1][6] 产业链与全球化趋势 - 全球产业链从"水平分工"转向"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化",中国凭借完备产业体系有望打造全球集群 [5] - 中美或成未来全球产业链双链主,"一带一路"和货币互换机制将推动更公平的价值链分配 [5] - 新型技术壁垒和数字关税割裂全球市场信任基础,前沿技术如AI、量子计算重塑产业链控制权 [3] 公司治理与ESG发展 - ESG中的治理(G)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关键,需通过碳排放交易权等机制将外部性转化为可交易成本 [4] - AI技术改变治理模式,特斯拉等企业创始人长期担任CEO体现创新,但需防范恶性竞争和信息不对称 [4] - 面向2035的上市公司需构建全球标准治理体系,结合AI驱动创新,平衡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 [4] 资本市场功能 - 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枢纽,通过科创板等改革提升"含科量",培育具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2] - 并购重组改革以新质生产力为重点,为科技企业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2]
第三次财富大转移,要来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6-23 19:56
全球经济发展与财富转移 - 过去40年经历两轮大规模财富转移 第一次是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以地生财为主要方式 土地和房产成为财富载体 8亿农民进城 土地产权大调整 [1] -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风暴后互联网产业变革 财富从土地转向线上数据资源 互联网大厂及高管成为主要受益者 [2] - 当前M2总量达325万亿 存款需转移至金融市场以支持产业升级 目标是从工业大国进阶为金融大国 [3][7][8] 产业与资本市场联动 - 中国部分产业已追上美国 如泡泡玛特成为全球新消费龙头 DeepSeek以低成本高效AI模型挑战OpenAI 新能源汽车、创新药、芯片等领域崛起 [13] - 创新药板块近2-3个月上涨100%-200% 显示资本市场对产业升级的放大效应 [13] - 美股持续上涨的核心逻辑是金融市场放大高科技公司盈利 中国需复制此路径以强化产业优势 [11][12] 资本市场未来趋势 - 存款转移至股市可能推动上证指数站上3400点 若持续流入数十万亿或挑战3500点 去年9月24日后资金流入已验证赚钱效应 [15][16] - 金融市场将替代房地产成为新财富分配工具 但当前全球市场仍处混沌期 需谨慎配置资金比例 [17][19][20] - 科技爆发叠加美元霸权削弱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前景明确 但需通过专业渠道参与而非个人炒股 [16][18][21]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金融时报· 2025-06-23 11:09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1] - 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 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 资本与技术要素紧密结合,通过剩余索取权激励资本所有者投入大量资金到有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2] - 资本催生多元创新主体,拓宽科技创新规模与边界,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系统[2] - 资本带动生产要素重新集聚配置,推动数字技术突破并实现新型生产工具与劳动力的结合[3] - 资本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价值链升级,同时参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4] 资本市场功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资本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精准匹配创新要素需求,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5] - 市场化价格机制显性化创新成果价值,形成对科创企业技术潜力与商业模式的预期[6] - 提供风险分散、定价、对冲等机制降低科创企业投资风险,激励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7] 资本市场建设实施路径 - 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支持科技型企业股债融资,优化并购重组政策环境[8] -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包容度,培育耐心资本[9] -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和资产支持证券,健全工业品期货期权品种体系助力产业升级[9]
二级估值带动一级?复盘创业板的“第三阶段”
北证三板研习社· 2025-06-19 21:24
北交所市场表现分析 - 北证50指数昨日下跌近2个点,跌幅在历史排名中位列第三,前两位分别是5月22日的-6.15%和6月13日的-2.92% [1] - 个股下跌数量达241只,接近5月22日的245只,远超6月13日的213只,显示市场情绪集中释放 [1] - 当前指数点位1365.79点,较1500点高点回撤9%,中位数PE(TTM)从55.58X回调至50.26X,实际回调幅度更小 [1] - 指数尚未完成调整,调整充分后可能开启"第三阶段" [1] 创业板与北交所估值对比 - 当前北交所50X的PE与创业板2015年初"第二阶段"水平相似,未来估值有望大幅提升 [2] - 创业板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中位数PE(TTM)从26.53X升至59.66X,期间上市47家,平均首发PE为25.68X [2] - 创业板第三阶段5个月内上市57家,首发PE降至7-23X,募资规模显著放大 [2] - 二级市场估值抬升未导致IPO发行价格上升,但助力募资扩容 [2] 北交所IPO发行前景 - 北交所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发行16只个股,平均发行PE为13.85X,平均募资规模2.75亿,总募资44亿 [3] - 未来随着估值提升和交投活跃,IPO发行节奏可能加速至"每两天发1家",发行估值或保持较低水平 [3]
邱勇:上交所债券托管量18万亿元,构建起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6-19 08:05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及发展前景 -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深入剖析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及发展前景,以上交所为例介绍中国资本市场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1] - 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上交所债券托管量达18万亿元,构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 [3] 中国资本市场成就 - 科创板改革效应持续扩大,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1亿元,为净利润的2.5倍,同比增长6.4%,近3年复合增速10.7%,研发强度中位数12.6%,全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6年累计超12万项 [3] - 科创债规模增至1.1万亿元,占公司债比例从5.2%提升至9.2% [3] - 沪市2024年披露资产重组方案700余单,重大资产重组60单同比增长50%,70%并购标的集中于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4] - 2024年沪市主板营业收入49.6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扣非净利润增长2.4%,科创板营业收入增长0.2%,近70%公司营收增长,净利润475.2亿元,50%公司净利润增长 [4] - 沪市公司分红超1.9万亿元,春节前分红超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增持回购超1100亿元,近3年股息平均增长15%,股息率3.5% [4] - 2024年ETF市值突破3万亿元较年初翻倍,长期资金A股持仓金额增加33% [4] 未来改革方向 - 构建投融资协调市场生态,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推动市场运行"稳"与功能"进"协同发展 [5] - 深化科创板改革,提升包容性和适应性,健全科技型企业识别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引导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汇聚 [5] - 落实"并购六条",打通并购市场堵点,提高重组审核时效,推动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等案例落地 [5]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丰富产品体系,完善ETF布局及配套机制,推动科创债、绿色债市场建设,健全股票期权产品体系 [6]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 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
证券时报· 2025-06-19 02:34
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着力构建长钱长投生态方面,邱勇表示,上交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入长期资 金,持续丰富产品体系,不断完善ETF产品布局和配套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债券、绿色债券市场建设, 健全股票期权产品体系,着力打造"中国品牌"的指数体系,更好满足投资者需求。 "资本市场具有枢纽功能,面对冲击,资本市场仍然具有发展前景。"邱勇表示,上交所会承担起使命, 努力做好资本市场工作,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推动投融资两端共同发力,持续激发了市场活力。据介绍,去年以来,上交所多措并举活 跃并购重组市场,2024年,沪市披露各类资产重组方案700余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60单,同比增长 50%,七成并购标的为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今年以来披露资产重组方案341单,同比增长 25%,其中重大资产重组49单,同比增长206%。在投资端建设方面,2024年ETF市值突破3万亿元,以 社保、保险为代表的长期资金A股持仓金额增长33%。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张淑贤 如何加快构建投融资协调的市场生态,进一步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在昨日举行的2025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三:推动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