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50920
新浪财经· 2025-09-20 12:48
智慧农业政策指引 - 智慧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1] - 智慧农业标准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 属于国家基础性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1] - 指南制定依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政策文件要求 旨在构建标准体系并提升标准化水平[1] 行业发展目标 - 加快构建中国智慧农业标准体系 夯实标准在智慧农业建设中的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1] - 通过标准化工作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1]
省农科院秋季“科技兴农”服务月启动 把科技的翅膀插到生产主战场
大众日报· 2025-09-20 08:42
活动概况 - 省农科院2025年秋季"科技兴农"服务月于9月19日在滨州博兴正式启动 [1] - 活动包括现场观摩、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等形式 [1] - 目标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加快"四新"科技成果应用 [1] 活动规模 - 计划在省内16市55个县(市、区)举办各类服务活动85场次 [1] - 预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300余项次 [1] - 现场培训指导乡村人才5000余人次 [1] 战略重点 -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和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1] -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富民特色产业发展 [1] - 对接驻村第一书记、农业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 实施目标 -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并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端转化 [1] - 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三重目标 [1] - 通过科技赋能助力省级农业产业升级 [1]
【杨凌】以“链”聚力 乘势而上
陕西日报· 2025-09-18 06:37
杨凌示范区“5+N”产业链发展格局 - 杨凌示范区围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5条重点产业链及N条特色产业链,推动链主企业牵头、上下游协同发展 [2] - 示范区为每条产业链提供“一链一策”、“一链一基金”服务,已帮助12家链上企业解决融资超3亿元 [10] - 发展模式为“创新强链、特色补链、融合延链”,旨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 陕西亿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种业链主) - 公司是杨凌示范区现代种业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种子产品发往甘肃、河南等地 [1][2] - 种子从培育到出库需过6道关,确保杂质含量低于0.5%、发芽率超95% [4] - 公司构建全产业链:下属农场年产30万公斤小麦原种、2万公斤玉米亲本;联动17家企业建设7个示范基地,带动8000余户农户增收 [4] - 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培育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5200万亩 [4] 陕西竹园村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精深加工) - 公司拥有3条全封闭智能生产线,生产8种规格的豆腐产品,产品销往各大商超 [7] - 通过巴氏杀菌与全程冷链工艺将豆腐保质期从一两天延长到20天以上,接近日产50吨目标 [8] - 企业已带动近20家上下游企业发展,致力于开发蛋白饮品等多元产品 [8] 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物技术/生物制造) - 公司利用AI技术辅助研发天然香兰素,基于10年积累的上万组实验数据构建大数据模型以提高生产效率 [9] - 2024年公司产值近4亿元,同比增长17%;产品70%以上出口欧美,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 [10] - 公司“构建高效细胞工厂实现生物制造替代化学合成方式生产香兰素”案例入选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 [11]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将亮新品种新装备 80余场活动庆丰收
四川日报· 2025-09-17 10:57
活动概况 -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将于9月23日在德阳举行[1] - 全省各地将举行80余场庆丰收系列活动[1] 农业科技展示 - 新装备示范作业区将重点推出由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水稻收割机和运粮车[1] - 将展示省农业科学院AD300智能插秧系统、四川农业大学先进农业传感器、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智慧植物工厂生产系统[1] - 柑橘采摘机器人、万寿菊采摘机器人等最新研发成果也将在现场展示[1] 活动内容安排 - 主场活动将安排绵竹年画等10项非遗展示[1] - 将举行田园诗画展及嫁接、盆景等实用技能竞赛[1] - 攀枝花、德阳、宜宾、广安、阿坝5个市(州)的农民将演出本土节目[1] - 300余名种粮大户、养猪大户、农机手、家庭农场主等将共同联欢[1]
生猪“上楼”、AI“爆改”加工线,河源农业持续上“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5 18:32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无人驾驶农机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作业 包括旋耕机 插秧机 植保无人机和收割机[27][28][32] - 一台无人插秧机12分钟完成1亩地作业 施肥和打药效率是传统人力的百倍以上[29][33] - 农机总动力超84万千瓦 拖拉机5679台 水稻联合收割机1554台 水稻机收率达89.28%[36] - 植保无人机134架 覆盖病虫害防治全流程 稻谷烘干机130台 日烘干能力突破2200吨[37][38] - 79家农机服务企业覆盖90%粮食主产区 年均服务面积达3万亩[24][44] 设施农业与智能种植 - 智能温室应用恒温控制 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打破靠天吃饭局面[3][49][53] - 华南锯齿型植物智能温室150亩 锯齿设计减少雨水渗漏 温度控制系统精准调节环境[52][53] - 标准化生产使番茄基地产量提升120%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0][54] - 650亩蓝莓基地采用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实现品质和产量双提升[55][57] - 300亩花卉基地配备恒温智能化调控设施 实现全年无休生产 周期120-360天[61][62][63] 智能化养殖与育种 - 36栋6层养猪楼每栋养9000头母猪 全年出栏80万头肉猪 土地利用率是平层养猪场的6倍[74][75] - 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自动化饲喂 轨道巡检机器人监测环境 1名工人管理2000头肉猪[76][77][79] - 三层高效养殖鸡舍配备自动温控 发酵床和远程监控 每栋两人年养12万只鸡[86][87][90] - 种业基地采用自动化种蛋处理 照蛋落盘和鸡苗处理系统 实现无人化管理[92][93] - 循环水养殖技术使35立方米水桶养5000尾加州鲈鱼 产量是土塘10倍 节水率达90%[99][100][104] 农产品加工与技术升级 - 油茶种植面积超98万亩 茶籽年产量8.5万吨 茶油1.9万吨 综合产值超30亿元[110] - 投资3亿元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榨取率达28%-29% 残留率不足1% 年产茶油3500吨[114][116][119] - 自动化腐竹生产线日产量6000斤 相当于传统60人产量 效率提升60倍[123][124] - 米粉生产线应用自动化设备 单线产能提升30% 年产量3万吨 年产值3亿元[127][128] - 计划引入AI机器视觉系统自动检测米粉断条 色泽和黑点 实现精准质检[129]
如何做大做强中国农业?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定波:以“平台”打破县域发展局限,培育真正的农业龙头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3 19:51
农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农业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全国农业从业人员约九成,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达2.1亿户 [1] - 截至2024年末,约4.65亿人常住乡村,占总人口比例约33.0% [1] - 农业发展模式呈现政府主导和区域性特点,县政府为直接管理主体,集约式农业规模有限 [4] 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 - 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向现代农业转型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是一场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 -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及生产关系的调整优化,拓展农业规模边界、促进经营方式向集约化转型是必然之举 [2] 市场机制与要素障碍 - 农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流通环节缺乏系统性全国性顶层设计,导致中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流通过程浪费比例也远高于发达国家 [5] - 人才是关键要素,传统农民多未掌握数字化农业技术和高度信息化经营模式,需推动技术人才下乡和农民转型 [5] - 数据要素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各地区数据标准不统一,需宏观政策引领打破隔阂 [5] 平台化与龙头企业作用 - 建议打造政府与企业协同推动的新型农业平台体系,由政府主导制度设计与政策赋能,龙头企业承担资源整合与运营服务功能,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产业链 [5] - 平台的功能包括赋能与控制,关键在于发挥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连接广大农户、消费者和资源方以提升整体效率 [2] - 相比欧美全产业链巨头企业,中国尚未出现掌控“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链条和利润分配权的企业,未来需着力培育拥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资源配置能力的龙头企业 [6] 资本投入与产业潜力 - 农业是长周期产业,需要长期投入与耐心等待回报,目前许多中国资本尚未适应此模式 [7] - 国内工业与服务业已高度“内卷”,提升收益率和投资回报率空间有限,而农业领域因发展相对滞后,在育种、农业机械研发、绿色农业等方面效益提升与价值创造空间巨大 [7] - 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需跳出“小农业”范畴,放眼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技术、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创新并秉持长期主义 [7] 改革成效衡量维度 - 考量农业改革成效的首个维度是是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质量,需在化肥、农药使用等方面向绿色发展和科技驱动改进 [8] - 第二个维度是是否显著提升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展现代化农业需结合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价值创造能力比种地产粮强得多 [8] - 第三个维度是是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从社会公平角度应更重视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应向农业乡村治理领域适当倾斜,尤其在农业为重要产业的区域提高考核权重 [9]
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举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1:26
会议核心与战略规划 - 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经验交流会于9月9日至10日在吉林省大安市举行 会议核心议题为盐碱地产品生产安全与生态安全 推动发展目标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最终实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1] - 白城市委书记表示将在十五五期间全域推广和应用大安模式 深化盐碱地水田规模化治理与可持续开发[1] - 会议包含主旨报告与技术交流 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作《菌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探索》报告 阐述植物 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在治理中的作用 专家团队还走访了改良企业和综合治理地块以了解实际成效[1] 盐碱地资源分布与战略意义 - 全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等省区 吉林省是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省份 总面积600多万亩 集中分布于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 白城市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1] - 吉林省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重要课题 采用科技手段赋能改造 根本目的是改善土壤性质以实现农作物高产 改造技术包括水利工程 物理化学 生物改造及农艺措施[2] - 以大安等地为核心区域的探索已走出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作为国家级野外台站 通过科技手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产能[2] 大安模式的技术成果与经济效益 - 大安市自2022年获批国家试点后 形成水定地 集中连片 生态改良 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 探索了中重度盐碱地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3] - 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整治项目27个 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 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 实现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3]
天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1 02:46
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 - 公司于2025年09月10日下午13:00-14:00通过上证路演中心以网络互动方式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1] - 公司董事长兼代总裁罗卫国、独立董事梅婷、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孟卓伟、财务总监李执满出席本次会议并与投资者交流 [2] 未来业绩驱动因素 - 未来盈利增长主要依赖工程应收账款回收效率、生猪市场销售及成本控制、农业智能化(智慧农业)体系建设进度 [3] 技术优势与市场布局 - 公司在湖北省兴山县投建生猪核心育种基地 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开展生猪遗传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3] - 校产学联合形成封闭式自循环繁育育种体系(回交育种体系) 能最大限度减少引种疾病风险并降低养殖成本 [3] 投资者沟通与信息披露 - 公司通过业绩说明会回应投资者关于技术优势、盈利驱动因素及分红计划等关切问题 [3] - 投资者可通过上证路演中心查阅本次业绩说明会详细情况 [3]
“广弘3号”小白鸡亮相!中国首个“黄羽血缘”小白鸡破解品质难题
南方农村报· 2025-09-10 15:01
新品种发布 - 中国首个引入黄羽肉鸡血缘培育的小白鸡新品种"广弘3号"正式通过国家审定 [2][5][44] - 新品种由南海种禽(广弘种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培育 [31][33][38] - 研发过程应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包括现场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 [34][35][54] 品种特性 - 品种具有优质性、节粮性和创新性三大特点 [49] - 料重比较同类品种低0.13 每只上市肉鸡耗料量少254.8克 [51][52] - 年推广2亿只可节约饲料粮食5.1万吨 [52] - 配套系种母本具有黄羽特征 淘汰鸡价值高 [56] 产业地位 - 2024年小白鸡上市量达24.8亿只 鸡肉产量占总产量约20% [29] - 中国鸡肉消费已成为第二大肉类消费品 [28][46] - 新品种填补华南地区自主创新研发小白鸡的品种空白 [43][44] 技术突破 - 应用快慢羽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实现雏鸡自鉴雌雄 [53] - 应用基因组学选育突破技术瓶颈 依托云计算系统开展智能化育种 [54] - 累计实现育种数据处理超2亿条 [55] - 研发培育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创造专利 [43] 发展战略 - 广东省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持续加大种业基础性研究投入 [6][7][8] - 力争实现辐射带动农业产值超百亿元 [18] - 构建"育、繁、养、宰、加、销"全产业链布局 [65] - 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建设养殖示范基地 [64]
中储粮主导全球首创智能集群平粮机器人发布,开启粮仓智能化革命新纪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22:09
产品技术突破 - 全球首创智能集群平粮机器人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粮面平整精度达±10cm国际领先水平[1][2] - 攻克多模态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及粮面动态沉陷补偿等核心技术难题 累计申请30项核心专利[2] - 3-5台机器人1小时完成1400㎡粮面粗平作业 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168倍 实现粮食零破损和粉尘爆炸隐患消除[2] 产业协同模式 - 形成中储粮提供场景需求 芯禾机器人负责本体研发 富佳股份承担精益制造的"需求牵引+技术突破+规模制造"铁三角模式[3] - 央企主导民企协同的创新生态成功实践 中储粮通过技术输出引领行业智能化变革[1][3] - 全国粮仓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 中储粮拥有超百万个粮仓管理网络[3] 企业战略转型 - 富佳股份完成从清洁家电ODM龙头向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商的战略跨越 机器人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曲线[5] - 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5.22% 新赛道业务贡献关键增量 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创新型智能制造转型[5] - 芯禾机器人作为富佳股份参股公司 凭借"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粮仓领域多年[5] 政策行业影响 - 产品符合《"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特种机器人应用要求 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4] - 依托《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政策 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智慧粮库网络[4] - 确立央企在粮食仓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