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搜索文档
持续创新制度设计,推动资本市场回稳向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6:22
资本市场吸引力 -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需要改善投资预期,包括鼓励国内外资金进入市场和吸引优质企业[1] - 重点在于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优化"长钱长投"生态,如鼓励长期定投,改善投资回报预期[1] - 提高投融资便利性,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加强金融开放以提高国内外投资者回报[1] 资本市场包容性 - 市场包容性聚焦企业端,支持不同发展阶段、所有制和行业企业,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2] - 体现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打破行业壁垒支持企业上市[2] - 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包容性,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鼓励科创企业上市[2]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 - 二季度以来股票市场明显改善,上证指数从3040点升至3600点以上,创业板指从1756点升至2400点以上[3] - 恒生指数达到近两年新高,市场回暖稳定投资者信心[3] - 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化解风险[3] 巩固市场措施 - 中长期改革推动市场依靠业绩和制度变革驱动[4] - 增量扩围资本市场调节工具,优化政策安排[4] - 创设新型金融工具,增强中央汇金和地方平台稳定市场能力[4] - 规范化中央汇金类平准基金操作,建立科学运行机制[4] 资本市场发展逻辑 - 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开放和生态优化构建现代金融体系[4] - 经济基本面稳进,宏观调控积极,改革落地增强市场稳定性和吸引力[4]
东方枢纽先行启动区年底前封闭运行 受邀境外人员免签 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 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解放日报· 2025-08-02 10:11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政策解读 核心政策 - 境外受邀人员可免签证入境并停留30天(可延期)[1][3] - 境内人员可通过办理通行证入区[2][3] - 对境外人员自用物品仅实施安全检疫监管[1][3] - 货物管理参照综合保税区政策享受保税/退税[3] 区域规划与建设 - 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 东接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2] - 先行启动区计划2025年底前封闭运行[2] - 叠加"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制度并拓展至自然人流动[2] 跨境商务便利化措施 - 支持境外机构独立举办涉外经济技术展会[4] - 运营设备进口免税 降低企业成本[4] - 允许境外专业人才提供会计/法律等跨境服务[5] - 试点外商独资医院 引入国际医疗资源[5] 产业支持方向 - 建设高标准科创载体 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5] - 支持保税研发/跨境电商/数据加工等业务[5] - 推动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跨境业务[5] 配套服务创新 - 提供多语种服务/国际化支付场景[6] - 拟通过浦东新区法规对国家法律作变通适用[6]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今年内将封闭运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17:26
图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区位图。(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供图) 作为中国首个以"最大程度便利人员跨境流动"为目标的特定政策区域,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 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上海东站,东侧区域为先行启动区。根据建设时间 表,2025年,上海东方枢纽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将完成封闭验收,基本功能落地运行;2028年实现全 域封闭运作,建成重点功能性基础设施;2030年全面建成。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监管 暂行办法》和《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行管理规定(暂行)》已于近日发 布。 上述三项基础性制度分别明确了商务合作区的运行方式,人员与物品的管理办法,以及进出区域的具体 规定。 中新网上海8月1日电 (记者 李姝徵)在8月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通气会上,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 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吴群峰介绍,目前有关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三项基础性制度已经发布,重 点项目建设正在推进,按计划2025年底前将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运行。 在行李物品管理方面,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对入区境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连续四年“制度创新”第一 上半年进出口总值2608亿元
深圳商报· 2025-08-01 08:36
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达104项,多项"首创"在全国推广,例如"一 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率先落地全球中心仓和"MCC前海"集拼分拨模式,离岸贸易印花税减 免政策亦率先破冰,通关体系高效升级;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近1.2万家,较设立之初增长5.7倍。 智慧监管:打造5G绿色低碳港口 今年上半年,蛇口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19万标箱,同比增长10.7%。在妈湾智慧港——粤港澳 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港口,提前报关、智能分流、顺势查验、嵌入监管的"妈湾样板"正重塑通关生 态。全国首台搭载DeepSeek-R1大模型的智能查验机器人实现监管要素"秒级比对",进口水果、危化品 查验时间压缩30%-50%;物流零延时,创新"提前报关+智能分流"模式,出口货物卡口通行无缝衔接; 港区协同破题,智慧途中物流模式叠加新一代安全智能锁,实现蛇口三大集装箱码头全天候自动调拨, 获评智慧海关典型案例。 深圳商报记者 范宏韬 7月31日,记者从前海管理局获悉,今年上半年,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608.6亿 元,同比增长11.5%,占广东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约三分之二,继续稳居" ...
AI驱动 向“上海智造”跃升 龚正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
解放日报· 2025-07-31 09:49
会议原则同意《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上海航空口岸物流通关效率的工作方案》并指出,要借鉴国内 外先进经验,再造航空口岸物流通关流程,实现通关速度更快、营商环境更优目标。要优化口岸作业链 条,突出智能化、标准化,建好"浦东国际机场西货运区智能货站+集中查验中心"试点,尽快实现国际 航空运输协会CEIV认证品类全覆盖。要提升口岸监管效能,加大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企业信用管理制 度改革,给予AEO认证企业更多监管便利,并推进多式联运监管模式创新,提升空空联运、空铁联运 便利度。 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并指出,高端医疗器械迭代升 级速度日益加快,要放大创新策源的研发优势,聚焦重点产品方向,集中力量攻坚,力争取得标志性成 果。要持续推进"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推动审评审批再提速,支持创新器械产品入院、 进店、上网、下社区。要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支持本地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龙头企业,推动沪产创新器械走向全球。 记者 孟群舒 吴頔 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7月30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实施"AI+制造"行 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优化 ...
我国外贸逆势实现“三个首次” 背后有哪些因素在支撑?
央视新闻· 2025-07-31 09:29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在风浪中交出亮眼答卷,实现"三个首次"——与历史同期相比: 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元 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首次突破60万家 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2万亿元 三个"首次"的背后,是中国外贸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的坚韧,更是创新活力与开放魄力的写照。 外贸"三个首次"背后 海运新增超72条航线 不仅是港口,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 "铁路笼车衔接海运滚装船" 实现首运、中老泰货运班列迈 入常态化开行、重庆首趟图定中亚班列成功启程。在重庆,每分钟就有近百台笔记本电脑下线,愈发广 阔的外贸"朋友圈",让这些 "重庆造" 笔记本电脑得以走得更快、更远。 通达四海的"朋友圈",道出我国外贸顶压前行的坚实底气。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国与 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新建贸易畅通工作组,总数达32个;与格林纳达、阿塞拜疆、哥伦比亚新签关于深 化贸易畅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总数达8个。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梁明:我们分析了一组数据,比如说上半年共 建"一带一路"国家,对我们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79.4%了;6月当月贡献率是98%,接近百分之 百。上半年我们对传统市场、新兴 ...
福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加力 “自贸经验”给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08:58
制度创新成果 - 累计推出647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38项向全国复制推广 482项在省内自主复制推广 [1] - 累计新设企业13.8万户 是挂牌前的8.8倍 [1] 两岸经济合作创新 - 累计推出126项涉台制度创新成果 包括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和两岸征信信息互通 [2] - 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是大陆唯一人社部批准的面向台胞职业技能评价机构 [2] - 平潭片区构建采认换证、培训考证、就业推介、政策咨询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3] - 通过"一中心+多窗口"模式在各地设立14个分中心和10个工作站 累计发放采信采认证书5800多本 [3] 航空维修产业 - 打造全国领先第三方航空维修基地 飞机保税维修数量和货值居全国首位 [4] - 厦门片区航空维修基地境外业务占比超80% 境外航空维修业务全国第一 [4] - 进口航材免征关税政策每年为企业节约22亿元担保额度和超百万元保函费用 [5] 数字技术产业 - 新大陆科技集团自研二维码解码芯片 是全球仅有的4家掌握二维码识读核心技术企业之一 [6] - 集团支付终端累计交付逾1亿台 产品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 通过境外投资备案"一口受理"政策 完成9项境外投资 总额1285万美元 中方投资776万美元 [6] 跨境电商发展 - 平潭片区跨境电商出口"海空联运"模式实现24小时全球送达 [7] - 该模式下跨境电商出口货值达9.71亿元 吸引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入驻 [7] - 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出区货值从2700万元提升至62亿元 年均增幅达72% [7]
增长11.5%!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上半年进出口跃升
搜狐财经· 2025-07-31 06:49
外贸表现 -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4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608 6亿元 同比增长11 5% 占广东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约三分之二 [2] - 片区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67亿元 年均增速超25% [3] 制度创新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连续四年位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 [3] - 首创"一次检测 一次认证 一体通行"通关体系 率先落地全球中心仓和"MCC前海"集拼分拨模式 [3] - 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近1 2万家 较设立之初增长5 7倍 [3] 智慧港口 - 妈湾智慧港上半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19万标箱 同比增长10 7% [4] - 智能查验机器人实现监管要素"秒级比对" 进口水果 危化品查验时间压缩30%-50% [4] - 创新"提前报关+智能分流"模式 实现出口货物卡口通行无缝衔接 [4] 深港协同 - 香港成为前海第一大贸易伙伴 上半年对港进出口592 4亿元 同比增长90 2% 占片区进出口总值22 7% [6] - 招商保税推行"全球采购-前海集货-香港直配"模式 库容利用率提升52 8% [6] -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在前海设立全球维修中心 半年内完成近2000个磁共振线圈维修 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约930万美元 [6] 企业服务 - 粤十供应链进出口增长超10倍 [7] - 蛇口海关通过"一事一议"监管方案助力2161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配件出口刚果 [7]
我国外贸交出亮眼答卷,实现“三个首次”背后有哪些因素在支撑?
央视网· 2025-07-30 11:33
外贸表现 - 上半年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元[1] - 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首次突破60万家[1] - 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2万亿元[1]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较全国整体高4.4个百分点[6] - 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2.5%[8] 港口与物流 - 主要港口新增超72条航线[3] - 新增超19个目的港和挂靠港[3] - 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铁路笼车衔接海运滚装船"首运[5] - 中老泰货运班列迈入常态化开行[5] - 重庆首趟图定中亚班列成功启程[5] 市场拓展 -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显著 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79.4%[5] - 6月当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98%[5] - 新兴市场对增长贡献率超80%[5] - 与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新建贸易畅通工作组 总数达32个[5] - 与格林纳达、阿塞拜疆、哥伦比亚新签贸易合作备忘录 总数达8个[5] 民营企业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比重达57.3%[8]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8] - 河南某民企低介电电子玻璃纤维纱出口额超1亿元 同比增长70%[6] - 广东东莞玩具企业转型AI玩具实现淡季不淡[8] 制度创新 - 商务部创设生物航油"白名单"监管方案[9] - 全国首票生物航油5月成功出口[9] - 第一批自贸试验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涉及10类大型装备[11] - 全国共有280余个保税维修项目在24个省区市开展[11]
广西“三个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质效提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9 06:29
制度创新 - 深化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构建"自主申报+信用承诺"登记体系,推动商事登记从"主观许可"向"客观确认"转变 [1] - 推进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改革,选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事项试点,办理环节缩短50%,审批时间压减80% [1] - 试点企业首席标准官制度,促进标准化方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普及和深度融合 [1] 平台建设 -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口岸检验检测体系,目标实现"区内检、口岸检、快速检、检得全",提升凭祥等口岸进出口贸易商品全项检验检测能力 [2] - 持续更新中国-东盟/RCEP标准云平台3.0版,收录RCEP成员国标准题录信息8.8万项,归集东盟相关TBT通报1477项,为外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超过28万次 [2] - 与香港STC合作共建实验室,帮扶推动1050家企业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证书 [2] 国际规则对接 - 与东盟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新能源车辆等重点产业标准化研讨和交流互鉴活动 [3] - 在缅甸、老挝共建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6万亩,推进海外标准化合作示范 [3] - 联合越南和我国快递物流企业,共同研制中越双语跨境快递物流3项团体标准 [3] - 协助完成老挝首个铁路国家标准《铁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研制并正式发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