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

搜索文档
软实力背后的系统博弈,中国凭什么让美国关税大棒抡空了?
搜狐财经· 2025-05-19 06:43
中美关税战突破 - 中国通过《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实现"91%关税互免+24%暂停加征"的成果,系统性突破美国关税封锁 [3] - 此次成果标志着对2018年贸易战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中国在硬实力和垂直系统化两方面的博弈优势 [3] 软实力理论应用 -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强调通过文化、市场、信誉等非强制手段实现影响力,而非依赖武力或金钱 [5] - 软实力需以硬实力(军事、经济、技术)为基础,结合国家形象和信用构建综合竞争力 [7] - 中国在传统文化、经济成就和冲突调解等领域的表现被约瑟夫·奈视为软实力理论的优秀实践案例 [10] 垂直整合系统化战略 - 比亚迪通过e平台3.0实现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等技术的深度集成,完成电动汽车系统性创新 [12][14] - 中国军工体系(如歼-10CE战机、数据链协同)和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均体现垂直整合能力,形成"系统护城河" [10][16] - 中国制造业拥有全球最全工业门类(41大类、512小类),支持广东服装3天改款、深圳手机百公里产业链闭环 [16] 中国技术代际突破 - 比亚迪发布5分钟补能400km、零百加速2秒等技术,e平台3.0实现电池与车身一体化设计 [10][12] -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及"双循环+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技术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义规则" [16] - 新能源、军工、数字基建(如腾讯阿里)和文化输出(TikTok、黑神话悟空)形成硬软实力结合的代际接力发展模式 [18]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逐步掌握产业链价值定义权
搜狐财经· 2025-05-17 22:14
中国技术市场发展态势 - 1-4月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 [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突破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3%,形成科学预见-技术整合-产业升级闭环 [1][3] 技术出口与新兴领域表现 - 2024年技术出口额同比增长8.8%,集中在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材料领域 [1] - 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国际项目968项,总成交金额181.6亿元 [1] - 技术出口重心向新兴产业集中,体现全球产业链价值重构趋势 [2][4]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 - 科学层通过趋势预见引导基础研究,技术层资源整合推动跨区域转移 [3] - 产业层定义新业态(如跨国孵化网络),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长12.3%印证转化效率 [3] - 需构建统一技术交易规则体系,解决区域壁垒问题 [3] 平台与人才建设方向 - 国家统一技术交易平台将整合智能匹配、在线结算、成果评估功能 [3] - "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是突破点,需标准化服务流程解决转移脱节问题 [4] - 未来需建立以"创新效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价维度 [4] 理论框架支撑 -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提出"技术创新支撑价值创新"逻辑 [2] - 科学-技术-产业三椎体模型解释技术要素市场激活传统产业链的机制 [2][3] - 技术出口增长印证"通过新技术创造需求而非满足现有需求"的价值创新理论 [2][4]
“关税大棒”下的好莱坞影业之殇
国际金融报· 2025-05-16 17:02
美国对进口电影加征关税政策 - 美国政府计划对进口电影征收100%关税,贸易制裁从商品贸易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1] - 中国已宣布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作为回应[1] - 该政策将对好莱坞电影产业造成重大冲击,加剧其经营困境[1] 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 好莱坞1994年通过《亡命天涯》进入中国市场,取得2580万元票房[2] - 中国加入WTO后进口影片数量从10部增至20部,片方分账比例13%[2] - 2012年进口配额增至34部,美方分账比例提升至25%[2] - 中国市场年度票房曾占好莱坞全球票房一半,是其最大海外市场[3]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 - 中国拥有超过8万块银幕,全球第一[3] - 2024年总票房425.02亿元,观影人次超10亿,全球第二[3] - 2025年Q1票房244亿元,同比增长48%,达北美票房两倍多[3] -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占比从2017年38.7%降至2024年15.1%[4]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表现 - 《复仇者联盟4》中国票房占比35%,《异形:夺命舰》达42%,收入1.08亿美元[4] - 《哥斯拉大战金刚2》中国成为第二大票仓,《沙丘2》中国贡献1.1亿美元[4] - 2024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仅62.73亿元,连续两年无超10亿元作品[4] - 2025年前四月仅《我的世界大电影》和《美国队长4》票房破1亿元[5] 好莱坞全球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票房前十中好莱坞占九席,《头脑特工队2》17.57亿美元居首[7] - 2023年全球票房305亿美元,同比下降10%[8] - 好莱坞国际市场份额从82%降至77%,北美市场收入减少3亿美元[8] - 欧洲市场份额从44%降至32%以下,亚洲主要市场普遍下滑[8] 好莱坞面临的挑战 - 平均制作成本超2亿美元,关税将推高原材料和运输成本[8] - 制作规模趋于谨慎,2024年预算超4000万美元项目支出下降26%[9] - 洛杉矶摄影棚使用率从90%以上降至63%,拍摄天数创新低[9] - 原创电影占比从40.9%降至18.6%,对经典IP依赖加深[11] 对美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 影视出口占美国服务总出口2%,对顺差贡献3.7%[12] - 2023年好莱坞在华票房收入约2亿美元,占对华服务出口0.36%[12] - 衍生业务年收入高达50亿美元,波动将影响服务贸易平衡[12] - 美国2024年服务出口1.1万亿美元,顺差2950亿美元[11] 好莱坞的全球制作模式 - 大部分好莱坞大片采取跨国制作形式[13] - 海外票房占总收入七成左右,高度依赖国际市场[13] - 关税政策可能引发欧盟、加拿大等地的反制措施[13] - 将影响美国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建设[14]
马小军:稳步推进包容性软实力建设正当其时
环球网· 2025-05-16 07:43
美国软实力衰落 - 巴黎经济学院教授皮凯蒂指出美国不再值得信赖 华盛顿正在瓦解其全球领导地位的道德与政治威望 [1] -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美国软实力遭受削弱 全球主导地位加速衰落 [1] - 英国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全球软实力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 美国对抗性软实力急剧下挫 [1] 美国政策冲击 - 美国新政府加剧国内社会矛盾 包括族群撕裂 意识形态撕裂 国家法制体系撕裂 阶层撕裂 [2] - 美国对欧洲盟友采取离弃态度 抨击欧洲价值观 破坏多边主义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2] - 华盛顿掀起全球关税战 涉及欧盟 墨/加 中国 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 破坏国际经济规则 [3] 中国软实力崛起 - 中国外交关键词高频出现"合作"41次 "稳定"18次 "开放"14次 体现和平包容特质 [4] -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选择空间 [4] - 深度求索采用宽松开源模式 为全球南方国家加入AI生态系统提供机会 [4][5] 中国文化输出 - 《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彰显中国软实力 [5] - 中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 超过30%新剧改编自网络小说 并与网飞 迪士尼等75家国际平台合作 [5] - 中国社交平台吸引美国网民 激发学习中文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 [6] 中国全球影响力 -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取得丰硕成果 [7] - 中国在东南亚 南亚 非洲 中亚 拉丁美洲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逐步上升 [8] -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实施民生 教育 卫生项目 消弭技术鸿沟 [8]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当前油市高波动是旧秩序松动与新规则孕育的阵痛期表征
搜狐财经· 2025-05-12 11:16
能源市场格局演变 - 当前油市高波动反映旧秩序松动与新规则孕育的阵痛期特征 未来赢家将是软实力要素整合效能最优者而非资源最丰富者 [1][4] - 大国通过外交斡旋 战略谈判 规则重塑等方式争夺能源话语权 市场成为软实力效能的核心检验场 [1] - 沙特采用"话语激进-行动审慎"的双轨策略 表面增产威胁实则产量控制 在维护市场份额与价格托底间寻求平衡 [2] 地缘政治与能源博弈 - 印巴冲突暴露传统安全思维破坏区域互信 削弱南亚经济一体化潜力 冲击国际资本对能源供应链稳定性预期 [1] - 中美经贸谈判中 中方以"协商机制+合作清单"组合拳应对美方关税杠杆 通过经济共生性提升美方对抗成本 [2] - 美伊核谈判可能开创"制裁杠杆化"新范式 博弈结果将重塑中东地缘软实力格局 [3] 新兴市场力量崛起 - 中国原油进口节奏调控使其成为全球供需再平衡"隐形操盘手" 迫使产油国在定价权博弈中纳入东方因素 [3] - 中国52.3%的能源车渗透率不仅实现产业突破 更重塑全球能源消费价值 电动汽车社会成为软实力新符号 [3] - 欧盟将碳关税 数字税等标准嵌入欧美贸易谈判 可能重塑全球能源贸易规则基线 [3] 组织机制与规则挑战 - 哈萨克斯坦超产暴露欧佩克内部约束机制失灵 "规则例外主义"可能动摇减产联盟合法性基础 [2] - 联合国斡旋印巴冲突强化其全球治理软实力载体角色 为能源通道安全保障提供制度框架 [1] - 欧盟通过"一揽子协议前置"策略将欧洲标准嵌入贸易谈判 展现规范性权力扩张意图 [3]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以独门绝技核心科技打造具有国际价值创新力的民族品牌
搜狐财经· 2025-05-10 19:08
中国品牌价值创新战略 - 中国品牌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博弈",通过"独门绝技"定义未来需求,使"中国质造"成为全球商业新语法的制定者 [1] - 软实力是超越物质实力的价值创造能力,其核心在于整合技术、标准、品牌、质量等非物质化能力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 [1] - 价值创新是软实力的最高形态,需引领科技创新,将"中国质造"与"中国智造"有机融合,构建品牌附加值提升机制 [1][2] 质量与软实力构建 - 质量是构建"价值认同"的核心介质,代表品牌背后的价值观、责任感和文化内核 [2] - 多维质量体系包括设计创新性、生产稳定性、服务响应性等维度,通过标准化、精细化实践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符号 [2] - 质量技术竞争力需从被动符合国际标准转向主动参与全球标准制定,融合AI、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动态质量管理系统 [2] 价值创新实现路径 - 从"效率创新"到"意义创新",通过绿色技术赋予产品碳中和内涵或数字化服务重构用户体验 [3] - 核心技术专利需通过"场景化翻译"实现价值外溢,如将5G专利转化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 - 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全球产业"默认选项",构建"技术-标准-市场"三位一体的软实力生态体系 [3] 产业集群与生态系统 - 传统制造业需以区域品牌为纽带,通过共享研发平台、数字化供应链形成"柔性制造网络" [4] - 新兴产业需构建"技术联盟-应用场景-政策适配"协同机制,如量子计算企业联合高校开发智慧政务系统 [4] - 品牌叙事需嵌入中华文化理念如"和合共生",使产品成为知识价值输出的柔性媒介 [4] 运营与全球责任 - 建立"质量信用积分"等制度,将企业质量表现与融资、税收政策挂钩形成市场激励 [5] - 参与国际质量援助如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食品检测实验室,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品牌价值 [5] 软实力觉醒与文明范式 - 中国品牌需实现从"体力竞争"到"脑力竞争"再到"心力竞争"的跃迁,以"中国价值"重新定义全球商业文明 [6] - "共生型创新"模式用"关系价值"替代"要素价值",使企业从价值链参与者蜕变为价值网编织者 [6] - 东方哲学"既竞争又共生"正在改写西方零和博弈规则,为全球商业注入新范式 [6]
“软实力”理论奠基者逝世,在美国软实力危机时
虎嗅APP· 2025-05-10 18:24
软实力概念与约瑟夫·奈的贡献 - 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奠基者,其理论强调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吸引力对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5][21] - 软实力理论最初是为反驳"美国衰落论"而提出,强调美国除军事经济外的无形资产优势 [21][42] - 奈认为合法性和国际规则制定权能降低国家实现目标的阻力 [21] 美国软实力的现状与分歧 - 特朗普政府采取"美国优先"策略,通过经贸技术手段施压而非吸引他国追随 [20][21] - 支持者认为该策略将美国实力发挥到150%,反对者则认为削弱了国际体系合法性 [6][7] - 美国文化产品在华吸引力下降,科幻题材与中国工业现实脱节 [34] - IMF数据显示美国软实力指数仍全球领先 [42] 国际关系理论演变 -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以安全为优先考量 [24][27] - 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盛行,强调制度合作与软实力作用 [28] - 2018年贸易战后现实主义重新抬头,大国竞争加剧 [30][31] -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悲剧"理论在中国学界受到关注 [32] 中美关系与体系演变 - 中国加入WTO曾强化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双方形成互利关系 [17][18] - 中国快速发展缩小差距,引发美国部分群体对现有制度的质疑 [18] - 奥巴马时期对华签证政策体现制度主义思维,当前进入全面竞争阶段 [29][30] 产业转移与美国国内影响 - 加州电子业、伊利诺伊机械制造业、密歇根汽车业受中国制造冲击显著 [10] - 铁锈带城市衰败导致选民不满,成为特朗普票仓基础 [11] - 2018年关税战意外形成中美新兴市场三赢局面 [8] 软实力的未来价值 - 道义原则在国际博弈中可降低制度摩擦,形成长期优势 [38][39] - 中国在贸易战中注重道义定位,可能获得软实力转机 [40][41] - 全球趋势显示现实主义回归,但软实力工具理性与道义仍具战略价值 [37]
“软实力”理论奠基者逝世,在美国软实力危机时
虎嗅· 2025-05-10 13:26
国际政治与软实力 - 约瑟夫·奈作为软实力概念的奠基者去世,其理论反驳了"美国衰落论",强调美国实力不仅在于军事经济,还在于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吸引力[2][23] - 当前美国软实力出现内部分裂:MAGA群体认为特朗普将软实力发挥到150%,而国际学界认为其政策削弱了美国的合法性和吸引力[3][22] - 特朗普政府通过经贸技术等手段施压对手,短期提升威慑力但长期损害了国际规则和盟友信任[20][21] 中美关系演变 - 中国加入WTO后对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形成强化,13亿人口脱贫验证了该模式有效性[17] - 2018年贸易战初期呈现三赢局面:美国增收关税未引发通胀,中国出口份额上升并加速科技自主,新兴市场承接供应链转移[5] - 但美国制造业州如加州(电子产品)、密歇根(汽车)、俄亥俄(钢铁)持续受冲击,导致国内政治反弹[8][10] 产业与地缘经济 - 美国制造业转移造成区域性衰退,加州通过产业转型缓解冲击,但中西部"铁锈带"城市衰败问题突出[8][9][10] - 中国科技自主化进程加速,基建和工业体系发展使国民对未来的想象与美国科幻文化出现分歧[39][40] - IMF数据显示美国软实力指数仍全球领先,但文化产品在华吸引力下降明显[38][50] 国际理论范式变迁 - 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盛行,强调制度合作和软实力,奥巴马时期中美签证便利化是典型体现[32][33] - 2018年后现实主义回归,米尔斯海默"大国必战论"受关注,反映国际关系向硬实力博弈倾斜[35][36] - 当前国际体系缺乏仲裁者,道义成为实力外的重要博弈筹码,长期看符合全局最优的制度安排更具生命力[46][49]
“中国品牌价值500强”发布!深圳(湾区)国际品牌周开幕
南方都市报· 2025-05-09 20:55
品牌周活动概况 - 第九届"深圳(湾区)国际品牌周"以"品牌引领未来,创新驱动湾区"为主题,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时代的品牌发展路径 [1] - 活动发布"2025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中英文榜单,展示近400项品牌成果,包括"国际信誉品牌"和"深圳(湾区)知名品牌" [1][5] - 国际品牌专家与企业领袖探讨品牌战略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趋势 [1][3] 深圳品牌建设成果 - 深圳累计培育1120个深圳知名品牌和76个国际信誉品牌,占全市企业总数万分之四,但贡献全市47.97%销售额、42.05%纳税额和32.87%出口额 [3][12][13] - 深圳知名品牌中,"华为"等78家企业位列国际细分市场前三,"迈瑞"等258家占据国内细分市场首位 [13] - 深圳工业总会持续22年开展品牌培育评价活动,开创全国系统性品牌建设先例 [12] 品牌价值榜单分析 - 粤港澳大湾区109个品牌上榜"2025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深圳占34个,其中17个为"深圳知名品牌"、13个为"国际信誉品牌" [5][6] - 腾讯、中国平安、微信、华为分别位列榜单第9、10、13、14位,头部品牌优势显著 [6] - Brand Finance指出中国软实力全球排名第二,需通过ISO品牌估值标准推动品牌价值体系升级 [8] 品牌战略趋势 - 品牌建设需结合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破解"大而不强"产业困局 [3]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应依托制造优势,聚焦智能电器等高潜力赛道,通过本地化创新与数智化能力打造全球品牌 [9] - 消费市场呈现高端化与性价比两极分化,83%新消费品牌定位中高端,品牌战略需从功能利益转向情感与价值观传播 [10] 品牌周后续安排 - 活动将推出11区分会场特色主题、9场专场活动及品牌博览会等近30场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构建传播矩阵 [15]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品牌发展白皮书》将于8月发布,系统总结品牌建设经验 [15]
知日派学者约瑟夫·奈逝世,曾提醒不要低估中国
日经中文网· 2025-05-09 11:31
这条路线被称为Nye Initiative(奈倡议)。如果没有他的行动,美日和美韩同盟可能已经大大 削弱。约瑟夫・奈是拯救美日同盟的智慧巨人。 约瑟夫・奈在2024年曾访问日本(2024年11月,东京大手町) 国际政治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杰出贡献荣誉教授约瑟夫・奈去世。作为知日派学者,约瑟夫・奈 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在199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不要低估中国的国力。这是他在晚年 留下的警告之一…… 5月6日,国际政治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杰出贡献荣誉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去世,享年88 岁。哈佛大学在5月7日公布了消息。作为知日派学者,约瑟夫・奈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在1990年 代提出了不依赖军事力量等"软实力"的重要性,倡导将其应用于外交政策。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坂口幸裕 华盛顿报道 约瑟夫・奈:拯救美日同盟的智慧巨人,曾提醒不要低估中国 秋田浩之: 约瑟夫·奈作为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这位哈佛大学杰出贡献荣誉教授在 亚太地区所留下的功绩同样不可估量。 在冷战结束后不久的199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曾一度掀起大幅削减驻亚洲美军的呼声。担任 克林顿政府国防部助理部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