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搜索文档
全国第六、东部第四、浙江第一 杭州综合保税区综合绩效评估创新绩
每日商报· 2025-09-03 06:16
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 - 杭州综合保税区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六、东部第四、浙江第一 [1] 产业体系与集聚效应 - 杭州综合保税区已形成以跨境电商、智能制造、"保税+"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1] - 区内集聚800余家企业 贡献钱塘区两成进出口份额 [1] 制度创新成果 - 通过"电子围栏"替代实体关卡实现"虚拟过卡" 单车耗时从约4小时大幅减少 单趟费用节省2000元 [1] - 此项改革已为企业降低成本1400多万元 [1] - 首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模式 成为全国唯一开展此业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2] - 落地区内、区内外联动两种类型的保税维修业务 [2] - 已形成50项市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 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创新案例 [2] 区域优势定位 - 杭州综合保税区具有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三区叠加"优势 [1] - 作为中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1]
四载向“新” 北交所成科创企业重要孵化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03:06
北交所市场发展概况 - 截至2025年8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74家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1] - 形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及医药生物五大产业集群[1] - 2025年上半年274家公司合计实现营收920.40亿元同比增长5.98% 归母净利润59.08亿元[1] 企业资质与业绩表现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54.38% 省市级占比35.77%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2.85%[1] - 新上市企业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从2021年41%增长至2024年70%[1] - 2025年新上市12家企业中有8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属性企业[1] - 信息技术和医药生物行业毛利率保持增长显示高附加值产业韧性[1] 制度创新与融资工具 - 优机股份成为首家发行定向可转债企业[2] - 定向可转债转股价格设定不低于前20日及前1日交易均价120%[2] - 转股后股份18个月内不得转让[2] - 万通液压、威博液压和盖世食品等公司已公告发行草案[2] - 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并建立绿色通道审核机制[3] - 推出专精特新指数[3] 市场建设与国际化 - 与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探索互联互通机制[3] -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支持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3] - 2025年8月开展920代码号段全网测试[4] - 代码统一增强市场辨识度减少价格干扰[5] 流动性及投资者结构 - 2025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291.51亿元[5] - 2025年新股首日涨幅均值达320.21% 首日换手率均值81.77%[5]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5]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重仓39家企业配置金额98.92亿元[5] 产品创新与资金流入 - 已有5只北证指数产品成立 3至5只产品在储备中[5] - 资金端持续产品增量吸引资金流入[5] - 可能迎来上市公司质地与机构关注度同步提升的戴维斯双击[5]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专家建言超特大城市创新赋能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2:50
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 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并将创新置于首位 围绕超大特大城市提出制度创新、要素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个"支持"政策[1] - 北京、深圳、合肥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杭州、成都立足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领域塑造特色发展模式[1] -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1]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超大特大城市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0个(占全国62.5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5个(占53.03%)、创新型产业集群44个(占22.11%)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1个(占30.33%)[2] - 重点城市需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和差异化布局 鼓励资本和资源在不同环节下沉形成产业链错位发展[3] - 建议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4]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 东部城市着力全球资源配置和核心技术突破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侧重承接产业转移和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4] - 结合高新区、科创走廊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分类推进路径 推动形成国家级未来产业集群[4] - 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机制 设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技术供给能力[5] 开放型经济发展 - 重点城市需通过开拓多元市场稳定对外贸易 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 指导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2] - 需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 以营商环境建设替代"政策洼地"竞赛[3] -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完善企业竞争自律机制 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3] 城市更新与资源整合 - 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城市发展重要抓手 需盘活大量存量空间、存量资源及存量资产[5] - 通过城市更新撬动社会资本 激活存量空间与资源 探索可持续投融资模式[6] - 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政策 鼓励高校前沿科研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5]
“速度”“广度”“试验田”“新引擎”……多维视角解码天津看上合
央视网· 2025-08-31 13:25
天津港基础设施与运营能力 - 天津港拥有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 能够满足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作业[3] - 港口自动化程度高 采用智能拖车和自动化岸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升级[6] -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运营 与全球180多个国家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8] - 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 开通中欧班列(最快20天抵达欧洲)和中亚班列联通上合国家[11] 对外贸易与自贸区建设 - 2025年前7个月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533.7亿元 同比增长5.2% 占全市进出口总值11.3%[12] - 自贸区推出686项制度创新举措 其中49项改革试点经验全国复制推广 创新指数居全国前列[15] - 提供100多项全链条出海服务 助力企业高效拓展国际市场[12] 国际物流与贸易通道 - 港口同时处理进口生鲜产品(智利车厘子 南美白虾)和出口高端制造产品(新能源汽车)[11] - 海铁联运通道覆盖中亚及欧洲地区 强化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物流联通[11] 职业教育与技术输出 - 在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上合国家建设10个鲁班工坊 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成果[25] - 培训内容涵盖数控机床维修 光伏发电技术 物流管理等紧缺技能领域[25] - 天津企业智能灌溉系统在哈萨克斯坦实现节水50%以上 在巴基斯坦实现智能水肥一体化增产[27] 国际文化交流与友城合作 - 与上合组织11个国家建立20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23] - 城区建设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北安桥结合中国传统乐器雕塑与欧式装饰)[17] - 常态化举办国际文化活动(意大利风情区咖啡文化 俄罗斯歌舞 天津相声同台演出)[21]
五年来北京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超8000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7 15:51
服务业开放创新 - 北京市五年来累计实施400多项创新任务[1] - 构建梯度式制度创新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开放[1] - 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试点[1] - 发布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1] 政策成果与推广 - 累计实施70多项突破性政策[1] - 超过80项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1] - 推出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等首创政策[1] 外资企业增长 - 五年来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超过8000家[1]
万倍GDP跃迁奇迹:深圳如何破译中国经济的“三重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8-27 04:29
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预期上调 - 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外资机构于2025年6月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并持续看好中国资产表现 [1] 深圳经济增长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18322.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 [2] - 深圳GDP从1980年2.7亿元增长至2024年36801.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8.8%,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 [3] - 深圳GDP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时6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用时5年,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 [14][15] 产业发展与升级路径 - 80年代深圳以"三来一补"工业为主,1986年主动停止新"三来一补"企业注册并转向"科技兴市"战略 [5] - 1996年规划明确以计算机、通讯、电子、生物技术为重点,培育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企业 [6] - 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5.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9.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超40% [7] - 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品牌 [7] 制度创新与改革试点 - 深圳45年来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创下1000多项"全国第一" [9] - 1987年率先推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1988年设立外汇调剂中心突破外汇市场交易禁区 [9] - 2021年试点个人破产制度,形成全口径裁判规则及配套制度 [9] - 截至2024年底深圳商事主体突破440.4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69.4万户占比38.5% [10] - 深圳首创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条例等法规,为全国立法提供制度资源 [10] 城市精神与文化输出 - 深圳平均年龄32.5岁,为全国最年轻大城市 [14] - 深圳推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城市宣传片及舞剧《咏春》、短剧《奇迹》等文化作品 [16] - "拓荒牛"精神象征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口号如"时间就是金钱"广为流传 [13][17]
新华时评:四十五,正青春!
新华社· 2025-08-26 11:55
经济发展成就 - GDP增长超过10000倍 [1] - 诞生华为 腾讯等全球影响力创新型企业 [1] - 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1] 科技创新投入 - 研发投入强度进入世界创新城市第一方阵 [1] - 打造全球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持续向新向上发展 [1] 制度改革突破 - 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 实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1] -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 - 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 [1] 开放政策推进 - 中央推出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清单 [2] - 分批制定改革措施和创新试验 [2] - 深化数据跨境流动和国际仲裁领域开放 [3]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规则体系 [3] - 在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开放 [3]
四十五,正青春!
新华社· 2025-08-26 11:46
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发展成就 - GDP增长万余倍[1] - 诞生华为、腾讯等全球影响力创新型企业[1] - 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1] 改革创新举措 - 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 实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1] - 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1] - 推进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1] - 建立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机制[1][2] 开放发展新方向 - 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推出新改革措施[2] - 深化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创新[3] -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仲裁体系[3]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3] 研发创新实力 - 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创新城市第一方阵[1] - 打造全球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1]
从加工贸易“冠军”到多元业态“齐放”,看深圳外贸枢纽蝶变
南方都市报· 2025-08-25 23:28
深圳外贸发展历程 - 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5年来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三 外贸进出口值从1979年1676万美元飙升至2024年4.49万亿元 贸易伙伴从85个拓展至250多个国家和地区[1] - 外贸结构从单一加工贸易演变为多元业态协同发展 一般贸易和保税物流2024年分别达2.4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 占比55.1%和25.5%[4]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从1993年9%攀升至2024年41.2% 显示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4][5] 贸易模式转型 - 初期通过"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步 全国首创"集中报关"模式使每月报关单减少1万多份[3] - 加工贸易进出口值曾占全国四分之一 现形成一般贸易、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多元业态格局[3][4] - 2024年深圳进出口值占全国10.2% 出口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第一 今年前7个月进出口2.58万亿元保持首位[5] 口岸体系建设 - 从简陋口岸发展为"海陆空铁邮"立体口岸体系 罗湖口岸1986年日均通关仅1.5万人次[6][8] - 首创"红绿通道"模式 皇岗口岸成为全国首个客货双24小时通关公路口岸 深圳湾口岸实施"一地两检"[6] - 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集装箱吞吐量居大湾区第一 今年前7月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911.46万标箱同比增长9.56%[8] 监管制度创新 - 从繁琐审批到无纸化通关试点 申报效率提升90% 完成全国首票陆路口岸区域通关一体化报关单[10] - 建立"两平台一中心"改革体系 实施ERP智能联网监管 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监管效率提升70%[8][10] - 培育AEO企业477家 货物查验率降低通关速度加快 海关备案外贸经营主体超21万家年均新增超万家[10][12] 基础设施升级 - 推进"海空港畅流计划"和关区物流一体化改革 深畅国际货站保障能力提升63%[8] - 开通航空货物"空侧直通"和"国际中转"模式 TIR跨境公路运输打通中亚通道[8]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59列 宝安机场国际货运覆盖5大洲25个国家 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从1980年20多万辆次增至2024年超1129万辆次[8]
新华时评丨四十五,正青春!
新华社· 2025-08-25 22:49
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成就 - GDP增长万余倍 [1] - 诞生华为 腾讯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1] - 打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1] 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创新城市第一方阵 [1] - 打造全球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1] 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 - 持续制度创新和不断扩大开放是辉煌成就的源泉 [1] - 肩负改革"试验田"使命 从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 [1] -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转型压力 持续以改革破题 挺进"深水区" 勇闯"无人区" [1] 近期改革举措 - 创业板注册制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等举措打破体制机制束缚 释放发展活力 [1] - 中办 国办印发意见 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 落地一批创新试验 深化一批开放举措 [2] 未来发展方向 - 在更高起点 更高层次 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3] - 在数据跨境流动 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仲裁等领域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规则体系 [3]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