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自信
icon
搜索文档
站在二十八星宿彩塑前,感受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09:30
玉皇庙最负盛名的是其彩塑艺术。庙内现存宋、元、明、清各代塑像284尊、壁画120平方米,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后院西庑内元代二十八星宿彩塑,更是海内孤品的珍贵文物,实为全国道教庙宇之佳作。 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出圈,游戏中"亢金龙""虚日鼠"等藏于玉皇庙里的二十八星宿彩 塑被复刻得栩栩如生,人气也水涨船高。 把星宿人性化,并融于雕塑艺术作品中,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更是天文学和道教 史的珍贵资料。庙中彩塑每尊皆是人像与其动物化身的组合,构思精巧。每尊星君根据其被赋予的人 格,或慈眉善目,或怒发冲冠,或喜笑颜开,或神情刚毅,惟妙惟肖。 原标题:站在二十八星宿彩塑前,感受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中新网晋城5月21日电 巍巍太行南麓,悠悠泽州古邑,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北 卧龙山岗上的玉皇庙,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府城玉皇庙"。 玉皇庙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本体建筑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整体布局为长方形,共四进 院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共有殿宇楼厅114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金泰和七年(1207)重修,现存建筑为宋金风格。成汤 ...
大学生设计“国潮”太会了!这届时装周各高校拿出看家本事
央视新闻· 2025-05-21 10:26
行业趋势 - 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北京举办,全国63所高校参与展示服饰作品,近一半学生选择"国潮"风格作为创意方向 [1] - 多所高校学生作品融合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体现文化自信与创新趋势 [1][3][5][6][8] 设计创新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品以丝帛为媒介,融合苗绣、藏纹等民族元素与现代剪裁 [1]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生将福建土楼建筑结构转化为不对称剪裁,海上丝绸之路波浪纹样演变为数码印花 [3] - 东北电力大学学生作品以满族剪纸、雪塑肌理和滑雪运动为灵感,转化为服装叙事语言 [5] - 鲁迅美术学院学生将手绘、扎染、刺绣等传统技艺与立体裁剪结合,表达东方审美意境 [6] - 昆明学院与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学生创新设计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技法,展现民族风情 [6] 文化表达 - 学生作品通过廓形、纹样、色彩的时尚解读,展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1][3][5][6] - 昆明学院副院长表示文化自信是创新根基,学生作品体现文化新生代力量 [8]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2] -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如数字化档案、三维扫描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13][1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龙门石窟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3][5] - 文化遗产保护需科学专业,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仪分析颜料成分 [10][11] - 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保护修缮,基本解决主要问题 [10]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留存文物数据 [13] - 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可移动展示 [14] - "云上龙门"小程序和"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提供360度文化沉浸体验,吸引年轻游客 [16] 历史文化价值与传播 - 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体现中原文化与大丝绸之路文化交融,如"秀骨清像"和"大唐风范" [15] - 洛阳拥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明重要地标 [15] - 通过文化产品挖掘景点历史价值,提升游客学习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16]
把民族服饰“穿到”外国街头(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06:02
非遗文化传播 - 中国女孩苏晓玲通过身穿民族服饰在海外街头展示中华非遗文化,吸引超200万粉丝关注 [1] - 从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广场,她以服饰和影像为媒介传播非遗文化 [1] - 视频内容从服饰展示拓展为文化解读,包括民族介绍、工艺说明和节庆背景 [4] 民族服饰创作 - 民族服饰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如苗绣的花鸟图腾、傣族的水纹裙摆、瑶族头饰上的龙凤意象 [3] - 每套服装需提前数月联系借服渠道,查阅文献并请教族中长者以确保准确性 [3] - 拍摄时需穿着重达20斤的服饰,在户外站立数小时 [4] 创新与融合 - 采用"加法思维"创新传统服饰,如将苗族鱼尾裙与皮影结合打造戏剧感造型 [4] - 在打铁花主题视频中搭配畲族"凤凰装",寓意中国文化生生不息 [4] - 化身为"剪纸娃娃",在年节布景中营造节庆氛围 [4] 跨文化互动 - 在法国、意大利、捷克、韩国等地展示民族服饰,记录当地观众反应 [5] - 外国观众对中国非遗兴趣超出预期,如法国退休教授建议将瑶族服装送进博物馆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跨越语言和国界 [5] Z世代与文化自信 - 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和文化自信传承者,通过短视频让观众了解民族文化 [5] - 希望民族文化以日常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如佩戴彝族银饰或苗绣挎包 [5]
云梦秦简之思(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位于长江北岸、江汉平原上的云梦县,因云梦古泽而得名。在云梦城关发掘出来的楚王城遗址,证明了 这里是古代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这座浸润着楚韵秦风的千年古县,又因在县城西郊睡虎地出土了数千 枚"云梦秦简"而闻名遐迩,不断吸引各地的博物、考古和旅游爱好者前来"打卡",近距离感知历史,与 远古对话。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哪一段家庭悲 欢和个人经历,不是与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时代风雨休戚相关?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今天的人们, 不也能从2000多年前一封普通家书的细枝末节里,听到一个激荡的时代真实的风雨声,辨认出那温暖、 质朴的人间亲情? 当然,面对这些珍贵的秦简,不少人也会和我一样,心存几分疑问和好奇:本是秦简,何以会深埋在属 于楚国的云梦境内?这些生成在2000多年前的竹简木牍,又为何能保存到今天而没有腐化成泥? 云梦秦简,以睡虎地秦简最为出名。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用绳索分上、中、下三道编结串联,并 编组成"册",有约4万字。考古人员经过考证和分类整理发现,这些简牍涉及从战国末期到秦始皇在位 时的历史长达100余年,内容包括秦朝律法制度、行政文书、编年 ...
2025首届茶道师培训在成都开班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09:12
茶道师培训项目启动 - 2025首届茶道师培训在成都茶文化公园开班,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1] - 培训由安徽省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以寿等专家授课,强调技艺传授与文化记忆唤醒的双重使命[1] - 课程体系涵盖儒释道哲学精髓与诗词书画艺术,考核通过者可获初级茶道师证书[1] 茶文化历史价值 - 中国茶道发展脉络清晰:发源于神农氏,唐代兴起,宋代鼎盛,承载着"精行俭德"至"壶中天地"的东方智慧[1] - 茶道融合哲学思想与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符号[1] - 从茶马古道到"一带一路",茶道始终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2] 产业融合战略 - 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推动茶产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1] -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和文旅创新提供新动能[1] - 专家团队包括茶学教授关剑平、作家王旭峰等跨领域权威人士[1] 文化传播意义 - 茶道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1][2] - 通过茶道符号架设文明桥梁,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生动案例[2] - 当代茶道传承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赋予服务产业新内涵[1]
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举行 鸡公山上辉映青春光影
河南日报· 2025-05-18 07:14
活动概况 - 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于5月17日在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演播大厅举行,活动由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信阳师范大学、河南日报社联合主办[2] - 活动特色为"大学生拍、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已发展成为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吸引国内外高校青年创作者的跨区域平台[2] - 前七届累计收到近90所高校的4000余部作品,本届参与高校达128所,作品数量1192部,均创历史新高[2] 作品特点 - 参赛作品涵盖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红色文旅等七大单元,构思新颖且更关注社会现实、非遗保护及传统文化传承[2] - 入围作品包括记录非遗技艺的《影生新花》、探讨社会现实的《猫归此处》等,体现青年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3] 媒体参与 - 河南日报社调动全媒体阵容参与作品征集、评选、宣发和颁奖盛典,通过报纸、网站、客户端及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多平台直播[4] - 活动被视为主流媒体与高校、景区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河南日报通过"媒体+"服务参与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4] 后续影响 - 信阳鸡公山景区被授予"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实践创作基地",并同步启动2025鸡公山文旅短视频邀请赛,吸引50多位高校创作者参与[5] - 活动旨在通过短视频展现鸡公山的历史、生态和人文价值,提升"百年避暑胜地"的文化影响力[5]
历峰中国市场大跌两成,CEO回应卡地亚遭老铺黄金竞争威胁
搜狐财经· 2025-05-17 10:20
公司业绩概览 - 历峰集团2025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至213.99亿欧元 除亚太市场外所有区域市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4] - 集团全年营业利润为37.6亿欧元 同比下滑1% 营业利润率降至20.9% 较上年减少240个基点 [4] - 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8%至51.7亿欧元 超出市场预期 [4] 部门表现 珠宝部门 - 四大珠宝品牌全年营收达153.3亿欧元 按固定汇率增长8% 营业利润增长4%至49亿欧元 [4] - 除亚太地区外 所有区域市场的珠宝销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4] - 卡地亚贡献集团超一半销售收入及超七成利润 中国市场承压是亚太市场失利主因 [4] 专业制表部门 - 全年营收同比下滑13%至32.8亿欧元 营业利润大幅下降69%至1.75亿欧元 [6] - 第四季度名表销售额同比下跌11% 远低于预期的下跌5.7% [6] - 亚太市场销售额下降27% 上一财年该市场占部门销售额一半以上 [6] 其他部门 - 时装配饰和二手腕表平台全年营收增长7%至28亿欧元 [6] - 成衣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 Alaïa品牌表现亮眼但未披露具体数据 [6] - Alaïa在中国市场共有5家门店 分布在北京、西安、上海和成都 [6]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市场全年营收下降13% 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合计大跌23% 销售额占比从40%降至33% [8][9] - 美洲市场销售额占比从22%提升至25% 全年营收增长15% [9] - 欧洲市场销售额占比从22%提升至23% 全年营收增长11% [9] - 日本市场销售额占比提升至10% 全年营收同比大增30% [9] - 中东和非洲市场录得14%增长 销售额占比9% [9] 销售渠道 - 零售渠道营收增长6%至150.4亿欧元 占集团总销售额70% [10] - 线上零售渠道营收增长11% 贡献集团销售额6% [10] 老铺黄金表现 - 老铺黄金2024年营业收入98亿元 同比增长166% 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增长254% [13] - 2024年单个门店平均销售业绩达3.28亿元 在中国内地门店平均收入和坪效排名第一 [13] - 截至2025年3月 老铺黄金在中国一线高端商场布局28家门店 较2021年底增长47% 同期销售额飙升572% [10] - 公司目标将平均店效提升至超10亿元 [13] 市场反应与股价 - 历峰集团财报发布后股价上涨7.26%至166.15瑞士法郎 年初以来累计上涨18% 市值约973亿瑞士法郎 [14] - 老铺黄金自去年6月登陆港交所后股价较发行价涨超16倍 最高触及881港元/股 [14]
【省文物局】考古文保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定档央视
陕西日报· 2025-05-17 08:36
电视剧《护宝寻踪》定档信息 - 36集考古与文物保护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定档5月20日在CCTV-1和爱奇艺开播 [1] - 该剧由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 陕西省文物局指导支持 中央电视台 爱奇艺 陕文投集团出品 陕文投影视公司拍摄制作 [1] 创作背景与主题 - 该剧紧扣加强文物保护 坚定文化自信主题 从真实文保大案中取材 [1] - 讲述一个延续近20年 两代人考古 保护文物的故事 彰显文保工作者的使命与坚守 [1] - 主创团队多次深入陕西大遗址和考古现场 与一线文保工作者交流 挖掘故事素材 [1] - 多名文物专家全程参与指导 力求专业性与艺术性结合 [1] 主创团队与演员阵容 - 由惠楷栋 王成欣执导 张蝉娟 周宇 杨宏 孙小涵编剧 [1] - 特邀白宇帆 辛柏青 王鹤润 富大龙 尤勇智等领衔主演 [2] - 通过塑造不同年龄 性格的考古文保工作者形象 凸显工作复杂性与艰巨性 [2] 创作理念与社会价值 - 导演惠楷栋表示希望通过该剧让更多人了解默默守护文物的群体 [2] - 旨在让观众体会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1] - 强调文物工作者纯粹精神的珍贵性 称其为"暗夜里的守灯人" [2]
传承文明 照鉴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展出约1100件文物,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1] - 近年来博物馆数量以年均200多家速度增长,2024年底有望超7000家[1] - 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优惠观众超100亿人次,"为一馆赴一城"成新旅游趋势[1] - 备案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超91%,中国成享受免费博物馆服务人口最多国家[8] 博物馆功能与价值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1] - 通过文物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性,如三星堆数字模拟复原青铜神树[3] -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接待观众450多万人,青少年超80万人次[7][8] - 促进文化认同,如粤港澳流动博物馆联合策展讲述"一国两制"实践[9] 博物馆创新实践 - 运用AI技术数字模拟复原文物,如三星堆2号青铜神树[3] - 创新展陈方式,国家博物馆推出舞台剧《俑立千年》活化文物[11] - 线上博物馆快速发展,故宫上线"数字文物库"涵盖90余万件文物[11]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汇聚18国50余家博物馆数字藏品[13] 博物馆多样化发展 - 注重特色化建设,如青岛城阳村社区村史博物馆还原乡村生活场景[6] - 中国工业博物馆展示国家现代化进程[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创新[4] -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南京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14] 博物馆国际交流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展示18国文物[13] - 数字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全球博物馆互联互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