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战略

搜索文档
车展季·大咖说丨超六成德国车企将增加在华投资,VDA主席穆希雅:减少贸易壁垒,共建开放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8 14:06
超六成德国车企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穆希雅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对德国车企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根据VDA近期调查结果,超过三分之二的德国汽车行业受访所在的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重点集中在研发、生产及销售领域;近三分之一的企业 明确表示将提升在华产能,从长期来看,80%的车企计划维持或扩大在华生产规模。尽管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但德国车企仍将中国视为"长期战略市 场"。 不过,当前车企战略呈现分化态势,半数车企奉行"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另一半则主要将中国视为出口枢纽。 "德国车企现在也已经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也希望能够根据这种竞争相应地发展,包括车型设计、车辆数字化都是如此。基于过去 的竞争经验,他们当然也要适应,也就是'在中国,为中国',为中国市场生产相应的产品。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当然也需要新投资,所以也会以一种 更新的、更快的速度进行转型。"穆希雅表示。 从数据上来看,随着中国品牌快速崛起,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下滑。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德系品牌在我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为22.3%,2024年 则下滑至17.6%。 但在穆希雅看来,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可能对于自己 ...
车展季·大咖说丨奔驰拉开最强产品攻势序幕!佟欧福:要以“中国速度”深耕本土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16:48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地位 -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且新能源汽车占比最高的汽车市场 [1] - 中国正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节奏 [1] 奔驰在华产品与技术布局 - 奔驰以"新平台、新科技、全品牌28款车型"为核心开启在华史上最强大的产品与科技攻势 [3]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全球首秀,基于VAN.EA纯电架构平台的Vision V概念车同步亮相 [3] - 奔驰展出多项前瞻技术:神经形态计算可降低自动驾驶数据处理能耗90%,新型太阳能涂层每年提供额外14000公里续航,线控转向技术计划2026年量产 [4]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800伏高压架构,充电10分钟可补充370公里续航,百公里电耗10.9千瓦时 [4] - 全新CLA纯电续航866公里(CLTC),电池到车轮能量转化效率达93% [4] 奔驰本土化战略 - 中国已成为奔驰的"第二故乡",到2027年将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4] - 奔驰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名研发工程师,北京与上海研发中心聚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本土化需求 [8]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的后排娱乐系统由中国团队开发,未来将应用于全球市场 [8] - 奔驰深化与北汽集团等本土伙伴合作,积极拓展科技企业联盟 [11] 产品技术亮点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标配11个安全气囊,通过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五星认证 [6] - 搭载MB.OS架构及英伟达Orin X芯片,支持豪华品牌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6] - 语音助手响应速度提升至0.2秒,融合豆包AI大模型实现情感交互 [7] - 沉浸式导航将三维地图与驾驶辅助视图融合,UI界面设计更贴近中国用户习惯 [7] 未来发展规划 - 基于MMA和VAN.EA平台推出更多本土化产品,Vision V概念车衍生的VLE和VLS系列将于2026年量产 [8] - 奔驰将利用中国成熟的智能生态加速技术迭代,同时坚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 [11] - 中国客户平均年龄仅41岁,拥有全球最大迈巴赫用户群体 [11]
从“走进”到“融入”多家跨国企业扎根本土创新 “加码”投资中国
央视网· 2025-04-27 15:10
2025上海车展跨国车企战略动向 - 丰田汽车与上海市签署战略协议,将在上海设立雷克萨斯独资工厂[1] - 丰田首次采用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由中国本土工程师主导研发新产品[1] - 法国零部件企业将上海车展作为全年唯一参与的展会,计划实施本土化战略助力中国汽车业转型[3] - 宝马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超感智能座舱亚洲首秀,年底量产并反哺欧洲工厂[8] - 大众汽车展示"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首批成果,展出史上最多新能源车型[10] - 奥迪与上汽合作开发专为中国路况设计的新底盘及智能化平台[10] - 博世集团选择在中国首发最新产品,并与多家国内企业签署合作协议[12]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进展 - 宝马、大众、奥迪等德企通过本土化研发实现技术反哺欧洲市场[8][10]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中德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合作纵深发展[13] - 德企从中国消费者角度开发创新技术,中国车企加深理解欧洲客户需求[15] - 德国方面希望更多中国车企及供应商进入德国市场共同推动产业发展[16] 全球汽车产业趋势观察 - 海外业内人士认为贸易壁垒不影响新能源汽车全球化进程[17] - 中国插电混动车型在澳大利亚受青睐,过去五年电动汽车市占率从不足2%增至近20%[19] - 法国汽车工业协会呼吁中欧携手应对变化,建议中国在欧洲建合资工厂[21] - 法国前总理强调国际合作是化解全球紧张局势的根本途径[21]
合作迈上新台阶 多家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
央视新闻· 2025-04-27 08:05
全球车企战略重心 - 多家跨国车企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战略重心,持续加大投资力度 [1] - 丰田汽车在上海设立雷克萨斯独资工厂,首次采用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主导全球研发 [1] - 丰田中国总经理表示将打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技术成果将反哺全球电动化发展 [3] 外资企业本土化与创新 - 法国佛瑞亚集团将中国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7][9] - 宝马中国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超感智能座舱亚洲首秀,技术将于年底量产并输出欧洲 [14] - 宝马在华设立德国以外最大研发中心,超3000名工程师专注自动驾驶与数字化技术 [16]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深化 - 大众汽车展示"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成果,推出史上最多新能源车型 [18] - 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智能平台,专为中国路况设计全新底盘 [22] - 博世集团选择在中国首发最新产品,并与本土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26] 供应链与技术优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完善,成为跨国公司开发全球产品的重要资源 [13]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中德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向纵深发展 [29] - 中国消费者对尖端技术的高要求推动市场创新迭代速度领先全球 [28] 全球化与贸易观点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呼吁消除贸易壁垒,支持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 [35] - 奥迪上汽项目CEO认为加征关税无益,需全球统一竞争环境 [42] - 大众集团CEO强调自由贸易对市场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作用 [44]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 - 澳大利亚市场中国插电混动车型受欢迎,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五年内从2%增至20% [46] - 法国汽车协会建议中欧合作应对挑战,避免价格战和关税战 [52] - 法国前总理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化解紧张局势,反对关税升级 [56]
跨国零部件公司,从幕后走向台前|2025上海车展
第一财经· 2025-04-26 08:28
跨国零部件公司本土化战略升级 - 今年上海车展零部件展馆"座无虚席",某跨国企业展馆面积是往年两倍以上,展示更多最新产品吸引客户[1] - 采埃孚CEO用中文表达"中国很好",天纳克CEO明确将中国列为最优先投资市场[1] - 雷诺-吉利合资企业浩思动力首次线下参展即选择上海车展[1]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上海车展供应链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占展会总面积近1/3[2] - 零部件公司从幕后走向台前,老板需配合车企参加发布会[2] - 供应链结构从"链状"转为"网状",T1/T2层级概念模糊化[2] - 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等本土品牌崛起,推动跨国企业增强市场感知[3] 本土化运营策略 - 天纳克99%决策可在中国本地完成,建立快速响应文化[3] - Unity中国成立本地研发团队,工程师驻场车企实现实时迭代[3] - 采埃孚中国本土化率超85%,计划两年内实现物料100%本土化[5] - 舍弗勒汽车业务研发生产本土化率超90%,每年在华投入超20亿元[5][6] 成本与技术竞争 - 舍弗勒中国聚焦"卷成本"和"卷客户服务",打造高效团队[4] - 天纳克优化全价值链成本,兼顾全球标准与本地化优势[4] - 浩思动力混合动力方案预计节省20%成本[4] - 法雷奥将在上海新建生产基地,生产智能驾驶相关部件[6] 中国市场战略地位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消费者对新技术接受度高[5] - 产业转型从"中国销售"向"中国创新反哺全球"演进[5] - 法雷奥称中国是"全球汽车健身中心",坚持"在中国做中国人"战略[6] - 上海市政府表态支持国际企业加大研发投资[6]
安波福加码中国本土化:全速推进国产供应链,助力车企征战全球
中国能源网· 2025-04-24 21:00
本土化战略升级 - 公司在中国市场全面升级本土化战略2.0 推出专为中国车企定制的高性能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涵盖云原生软件 边缘到云工具链及优化硬件[1] - 本土化战略2.0目标是以中国人才 中国供应链和中国创新构建100%自主可控的智能汽车技术体系[2] - 公司正全力全速推进本地化战略2.0 以中国技术 中国人才 中国速度 中国成本 中国供应链构建全面彻底完整的中国方案[3] 产能与研发投入 - 新建两大工厂:武汉连接器新工厂成为连接器系统最大高压产品系列智能化生产基地 英凯博上海自动化工厂提供高压配电铜铝母排本地化解决方案[2] - 年内落地主动安全产品线智能黑灯工厂 实现国产化关键组件供应[2] - 强化软件研发和基础测试能力:筹建中国数据中心和测试中心 继风河上海软件中心后进一步夯实本土技术底座[3] 供应链国产化进展 - 已与超100家本土核心供应商建立合作 国产化率快速提升[5] - 核心物料领域成功开发百余家本土供应链伙伴 国产化率提升迅猛 新目标为实现核心物料100%国产化[5] - 车展展示产品均为与本地生态链紧密合作成果 供应链体系高度国产化[5] 核心技术产品发布 - 推出基于中国本土芯片的跨域融合解决方案 助力汽车厂商和消费者成本效益最大化[4][6] - 发布风河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风河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 均在中国本土开发 知识产权属于中国 不含国外管控组件 不受出口管制限制[5][8] - 软件基座结合AI技术推出本地化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涵盖端到端高级辅助驾驶 AI/ML感知系统 跨域融合数字基座及AI座舱[8] - 推出软件定义网络 系统级48V电气架构解决方案 为兆瓦闪充等前沿趋势提供底层支持和安全保障[8] 全球化赋能案例 - 风河云原生开发工具链(WRSD)帮助广汽显著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并降低成本[9] - 基于国产SoC芯片和风河RTOS开发的ADAS方案获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定点 助力客户车型安全性智能性舒适性全面升级并拓展欧盟市场[9] - 通过海外研发团队和产业链布局为客户提供多维度服务 包括路试数据采集合规 海外数据中心处理 当地化车辆维护 突发事件响应及ISA法规测试和NCAP欧洲预认证[9] 未来发展规划 - 预计至2027年实现国内供应链全球覆盖 支持本地客户出海布局[11] - 深化本土化布局 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在中国制造上升到由中国创造 助力改写全球智能汽车产业格局[11] - 将融合共生共赢关系提升到新广度和新深度 在植根中国的同时服务全球市场[11]
(投资中国)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中国新闻网· 2025-04-24 20:22
林骁表示,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阿斯利康持续推进本土化战略,不断扩大研发、生产、运营布局, 累计在华投资金额超5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 中新社青岛4月24日电 (胡耀杰王禹)"中国坚持推动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经济、扩大开放以及维护全球产业 链稳定的承诺,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发展注入强大信心,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英国制药 企业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林骁24日在山东青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当日,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建筑主体)建成活动在山东青岛举行。作为山东省首 个跨国药企生产制造类项目,该基地总投资7.5亿美元,占地80亩,投产后预计年产呼吸类药物5400万 支。 4月24日,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建筑主体)建成活动在山东青岛举行。李心怡摄 据介绍,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2024年1月正式开工,8个月完成主体封顶,12个月 完成项目主体竣工。 2025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了25亿美元投资计划,将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目前,阿斯 利康在中国研发管线与全球研发管线的同步研发率已达100%,并计划在2030年 ...
关税战VS本土化:美国仪器企业如何兑现”在华发展承诺“?
仪器信息网· 2025-04-18 13:52
美国科学仪器企业在华发展概况 - 2024年胡润报告显示70家标普500成分股美国企业在华营收总额占美国2023年GDP的9%,样本企业全球收入超2.5万亿美元,涵盖珀金埃尔默、Revvity等科学仪器品牌 [3] - 自1980年代起,珀金埃尔默、安捷伦、赛默飞等美国仪器公司陆续进入中国,通过设立办事处、实验中心等方式深耕本土化,目前贸易战背景下部分企业将产能外迁但中国市场吸引力仍强劲 [3] - 关税战升级使美国仪器厂商面临定价困境,但已建立本土化生产、研发和销售网络的企业展现出更强韧性 [23] 各企业在华布局详情 珀金埃尔默 - 1978年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科学仪器公司,在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客户体验中心和全球软件研发团队 [4][6] - 2017年启动太仓生产基地,覆盖AAS、GC等多类产线,2023年完成太仓工厂扩建,面积扩大近4倍并计划转移全品类产线 [6] 沃特世 - 1980年进入中国,2022年大中华区总部落户上海,同年实现首批国产色谱产品交付 [4][8] - 2024年10月实现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系统Xevo G3 QTof本土化生产并交付中国科学院 [8] 安捷伦 - 1981年进入中国,拥有两处制造基地、四座卓越服务中心和八处物流中心,员工2500人 [4][11] - 2022年投资1.4亿元扩大上海制造中心产能,该中心已成为全球最大气相色谱生产基地,本土化战略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 [11] 赛默飞 - 1982年进入中国,员工超7000人,设有12个商业办公室、10家工厂和5个应用开发中心 [4][13] - 上海和苏州创新研发中心拥有110+研究人员及100+专利,2023年提出"创领共生"在华发展新战略 [13] 丹纳赫 - 1999年进入中国,推行"4个本土化"战略,目标实现80%在华销售产品本土生产 [4][16] - 拥有15家本土制造基地和20+研发团队,2023年进博会发布"创升中国2.0"战略,加速本地创新和制造 [16] Illumina - 2005年进入中国,2022年投资5000万美元在上海设立制造基地,原计划2028年前实现核心设备本土化生产 [4][20] - 2021年与红杉中国设立2亿元基因组学孵化器,已孵化12家企业,但2025年因被列入实体清单股价暴跌40%并裁员300人 [20] Veralto Corporation - 2023年从丹纳赫拆分独立,中国战略分阶段推进:大规模子公司定向本土研发,小规模公司依托集团资源逐步本土化 [21] Revvity - 2023年成立,太仓基地为全球最大研发及制造中心,已实现妇幼健康领域50%+产品本土化生产和传染病检测线100%本土化研发 [23] 行业趋势总结 - 美国仪器企业通过本土化生产(如沃特世质谱系统)、研发中心(赛默飞5个应用开发中心)和供应链建设(丹纳赫15个制造基地)增强抗关税风险能力 [8][13][16] - 头部企业持续加码投资:珀金埃尔默扩建太仓基地、安捷伦1.4亿元扩建上海中心、Illumina上海基地初期投资5000万美元 [6][11][20] - 政策导向明显:安捷伦对接"健康中国"、Revvity支持"健康中国2030"、丹纳赫升级政产学研医投多领域合作 [11][16][23]
法国巨头施耐德,靠什么跨越189年?
虎嗅· 2025-04-17 13:43
公司历史与转型 - 公司成立于1836年,从铸钢厂起家,历经钢铁、军火、电气三大行业转型,现为全球顶级电气企业[2][5] - 2024年公司员工超16万,年营收达2900亿人民币,总市值1200亿欧元[6][59] - 公司名称于1999年变更为施耐德电气,标志全面聚焦电气领域[52] 早期发展阶段(1836-1914) - 1836年欧仁·施耐德在兄长支持下建立勒克勒左工厂,3年内收回成本并成为家族新现金牛[9][11] - 1840年通过法国首艘蒸汽机船零部件进入军火领域,1843年改良蒸汽锤使生产效率提升10倍[12][13] - 1880年代引入托马斯炼钢法使钢产量十年增长470%,1889年参与埃菲尔铁塔建设[17][22] - 20世纪初成为欧洲第二大军火商,军火营收占比超50%[21]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 - 一战期间CA1坦克设计缺陷导致军事失败,但战后电器和水泥业务快速扩张[26][30][33] - 二战期间勒克勒左工厂遭盟军轰炸摧毁,数万员工伤亡[41][42] 战后重建与电气转型(1945-1999) - 1981年新任CEO迪迪埃推动战略转型,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电气领域[49] - 1988-1992年连续收购TE电器、实快电力、梅兰日兰,奠定电气领域地位[50][51] - 1999年启动中国"掠夺式扩张"战略,通过合资并购建立本土化供应链[52][53] 全球化运营现状 - 当前低压电器市场份额约为第二名两倍,2003-2018年营收增长3倍、净利润增长6倍[58] - 2024年拟以1320亿美元市值收购Bentley Systems,或创法国收购史前十记录[59] - 面临中国正泰等本土品牌竞争压力,2006年侵权诉讼赔偿3.35亿元[61][62] 技术与管理特色 - 早期实施12小时工作制+8天带薪假+员工福利体系,1880-1895年劳动生产率提升120%[13][18] - 坚持"进化而非革命"理念,通过持续技术改良而非颠覆创新实现发展[67] - 建立完全本土化管理团队和市场反应机制,深度本土化供应链形成护城河[56][57]
淳厚基金调研海尔生物,淳厚信睿C(008187)近一年回报达12.89%
新浪财经· 2025-04-16 13:28
公司调研核心内容 - 淳厚基金于2025年4月7日至8日对海尔生物进行调研 [1] 美国市场表现 - 2024年美国市场收入占比不足2% 关税影响有限因提前备货 [2] - 采用"一国一策"策略提升本地化能力 超能系列产品在美国能源之星排名前两位 [2] - 完善血站 制药 医院及实验室系列产品认证 增强海外竞争力 [2] 海外业务进展 - 2024年海外收入7.15亿元同比下降8.73% 剔除太阳能疫苗方案后实现双位数增长 [2] - 四季度太阳能疫苗订单交付加速实现同比正增长 2025年海外市场有望大幅提速 [2] - 欧洲和亚太区域收入合计保持高双位数增长 超低温 低温 恒温等全系列产品双位数增长 [2] - 离心机 培养箱 实验室耗材等新品类高速增长 液氮产品进入牛津大学 培养箱入驻新加坡高校 [2] - 智慧用血方案在意大利 巴西突破 落地坦桑尼亚等10多个国家 与近80个国际组织合作 [2] 并购业务表现 - 液氮业务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双位数 血浆采集业务增速达行业1.3倍 [2] - 公卫信息化业务收入增速超40% 实验室耗材业务实现倍速增长 [2] - 药房自动化业务收入接近翻番 [2] 财务表现 - 2024年毛利率47.99% 会计政策变更影响 同口径还原后为50.43% [2] - 净利润3.81亿元 受非经营性因素影响 剔除后经营性净利润与同期持平 [2] 基金信息 - 淳厚信睿C基金成立于2020年2月12日 管理规模23.98亿元 [3] - 近一年回报12.89% 跑赢基准和中证混合型基金指数 [3] - 近五年收益率103.82% 排名同类前5% [3] - 截至2024年底基金规模4.89亿元 机构持有人比例53.6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