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从“通信桥”到“生态链”:山东移动擘画黄河治理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5-09 10:35
5G技术赋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 公司以5G技术为"通信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1] - 创新采用"船坞基站"方案解决黄河三角洲滩涂基站建设难题,铺设30公里光缆实现双路由保护传输 [3] - 5G+AI防汛监测预警平台缩短防洪响应时间50%,实现水位实时监测与危险行为隔空预警 [5][6] 数智化生态治理应用 - 水资源智能管护系统实现166处河闸自动化调度,节水效率提升30% [6] - 5G+VR生态监测平台实时追踪东方白鹳种群,2022年监测数量达3198只(增长20%) [8] - 数字孪生技术辅助湿地修复规划,5G专网监测使修复效率提升40% [8] 绿色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 - 农机云平台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5G智慧灌溉使百亩农田成本从万元降至6000元 [9] - 5G+VR观景平台带动文旅经济,2025年五一假期山东景区接待游客2561.6万人次(+8.2%),营收12.5亿元(+8.3%) [9] - 茶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全链条数字化,日照绿茶年产值提升25%同时碳排放减少10% [9]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从传统通信服务扩展到生态治理全链条,形成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的完整生态链 [6][8] - 数据中心节点支撑沿线企业云计算需求,算力网络促进低碳转型 [9] - 技术应用覆盖农业、文旅、制造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9][10]
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核心阅读 伊通河,是吉林省长春市的母亲河,承载着沿岸市民的生活所需。曾经,由于沿岸开发原因,伊通河生 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长春开展伊通河综合治理,全区域、全流域、全方位进行生态修复,让伊通 河不仅成为城市景观带,更成为地方发展活力源。 眼下的吉林长春,伊通河畔梅花大道,粉红色花朵缀满枝头,汇成一道绵延数里的花海长廊,市民争相 赏花打卡、流连忘返。 步道上,家住附近的市民刘博宇热身完毕,正准备开跑:"现在,伊通河附近环境不错,咱在家门口就 能健身。"4月20日,他还和千余位跑步爱好者一道参加了2025长春伊通河环伊春季赛。 伊通河贯穿长春城南北,一度遭到污染,水质恶化。经过系统治理,如今,伊通河水环境得到改善,成 为城市绿色空间新增量。 清污、建管网,消除黑臭水体 晌午日头正好,伊通河流经的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朱光亭等几位鸟类摄影爱好者正聚在一块儿交流最 近拍到的好照片。"现在水鸟越来越多了。"朱光亭感慨。 然而,早些年,南溪湿地污水横流,水面日渐干涸萎缩,几乎被各类垃圾淹没的土地上,分散着数个黑 臭小河泡,这也是伊通河污染情况的缩影。 由于植被破坏、沿岸开发等多种因素,各类废水、垃圾等被排进河道、堆在河岸 ...
在地球日 聆听树的声音 上交将环保确立为上海夏季音乐节主题
解放日报· 2025-04-23 09:36
记者 吴桐 昨天是世界地球日,作为上海国际花展主会场之一的上海植物园传来一阵乐声,上海交响乐团与上 海植物园联合委约作品《树》揭开神秘面纱。这部由香港"95后"作曲家梁皓一创作的作品,将在今年上 海夏季音乐节首演。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和梁皓一共同种下一株中国特有的珍 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 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时代命题。上海交响乐团将环保确立为2025上海夏季音 乐节(MISA)主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未来。 梁皓一曾为电影《长津湖》《红海行动》《焚城》配乐,作品充满画面感与想象力,去年他与上海 交响乐团合作的《武侠》《中国厨房》也大获好评。"如何展现环保主题?我思考了很久,决定围绕一 棵树来完成作品,这个切入点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树》分五个乐章,开篇将观众带入枝叶婆娑、风动鸟鸣的树林,随后,悠扬婉转的大提琴独奏演 绎"一棵树"的独白与绝唱。第二乐章展现了一棵棵树被砍伐的场景,音乐令人不安、心痛。第三乐章如 同追问:过度消耗自然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第四乐章能量十足,人们开始行动,重建生态。最后一 个乐章,木管与铜管声部奏响辉煌的旋律,绿水青山从畅想走进现 ...
吉林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建设美丽江城
中国环境报· 2025-04-22 09:50
吉林市生态环境局近日组织召开2025年重大项目部署推进会议,全面部署生态治理项目谋划与推进工 作,绘制推进"时间表"与"路线图"。 会议要求,项目谋划工作由市生态环境局主抓主办,并立即组建"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统筹项目全生 命周期管理,实行"统一谋划、统一申报、统一监管"机制,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 子、各处室及县(市、区)分局负责人要系统学习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一汇编、一索引、两清单"政策文 件,提升项目包装专业化水平。 会议明确,吉林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以重大项目为推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十五五"规划 实施和美丽江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之年,要以战略思维强化重 大项目支撑。各级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谋项目就是谋工作、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核心要义。 各部门"一把手"要亲抓亲办,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对接省级政策导向,将项目谋划作为深入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生态优势、擦亮绿色发展底色的关键抓手,全面提升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会议强调,项目谋划是争取政策资金的"敲门砖",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要开展生态领域内的"大 排查""大起底 ...
绿茵生态:中标7475.63万元项目
快讯· 2025-04-17 17:26
中标项目信息 - 公司中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正蓝旗2025年工程固沙一标段 [1] - 中标报价为7475 63万元 具体金额以合同签订为准 [1] 项目影响 - 项目履行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 - 需注意合同条款尚存在不确定性 需与相关单位签署正式合同 [1]
以水为脉向“美”而行 供港之水“深”生不息——深圳市罗湖区全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水源地绿色发展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3-31 09:46
深圳水库历史与战略地位 - 深圳水库是深圳市核心饮用水源和香港供水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深港两地供水使命 [1][13] - 1961年开始向香港供水 至2025年已持续供水64年 供水量占香港城市用水量80% 占深圳城市用水量30% [3][18] - 被赋予"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三重战略定位 成为深港两地经济繁荣和情感连接的重要纽带 [3][18] 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 1963年中央拨款3800万元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1965年竣工后通过深圳水库对港供水 [2][18] - 2000年完成东深供水四期改造 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 实现全封闭管道清污分流 [8][21] - 建成日处理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 实施62.8平方公里污水截排工程 入库支流水质连续3年稳定达地表水Ⅱ类标准 [8][9][22] 生态治理成效 - 水源保护区面积58.98平方公里 自然岸线率近90% 森林和人工湿地占保护区总面积91.75% [7][24] - 完成林分优化509.06亩 新造林抚育796.10亩 森林抚育910亩 裸露地面积减少90.7% 人工湿地面积增加1.91倍 [6][24] - 建成碧道23.57公里 绿道25.97公里 形成生态廊道网络 正坑水碧道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6][23] 智慧化管理体系 - 率先推出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实现"河湖厂网口"一张图管理 [28] - 搭载全国首个水资源水量水质多维度监控系统 建立人工检测+自动监测双层机制 [28] - 采用无人机巡航、图像识别、除藻无人船等智能技术 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运营 [28] 文旅融合发展 - 2024年"生态+文旅"模式入选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带动消费超2亿元 [10][31][33] - 打造8个特色露营地 推出深港露营文化周 启动直升机载人观光商业飞行 [4][33] - 建立三大省级文艺基地和梧桐山艺术小镇 形成兼具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文化长廊 [33] 体制机制创新 - 首创"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 2009年实现全国首个水源地全封闭管理 [7][20] - 构建"五位一体"河长架构 试行"物业+水工"河湖管养新模式 [25] - 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 建立民间参与的多维治水机制 [24][25]
山西天镇生态治理“活名片”:赤麻鸭从“稀客”变“常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3-24 21:15
山西天镇生态治理"活名片":赤麻鸭从"稀客"变"常 客" 中新网大同3月24日电 (杨佩佩 杨静 师小淦)春分时节,随着气温回暖,山西大同天镇南洋河湿地迎来一 群特殊的"客人"——赤麻鸭。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当地候鸟数量从过去的几十只增至上千只,赤麻 鸭从"稀客"变"常客",成为天镇生态治理"活名片"。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洋河水域,平静的水面上便泛起了层层金色的涟漪。此时,休息了一夜的赤麻 鸭群沿河道向上游飞行,开启觅食与活动。它们时而排成整齐队列,时而变换队形,在空中自由翱翔, 场面蔚为壮观。 赤麻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迁徙性鸟类。每年春季,北方繁殖地冰雪初融时,它们便从南方越冬地 飞往北方。南洋河湿地作为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为赤麻鸭提供了能量补给和短暂休憩的场所。 随着气温 回暖,山西大同天镇南洋河湿地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赤麻鸭。 师小淦 摄 南洋河湿 地作为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为赤麻鸭提供了能量补给和短暂休憩的场所。 师小淦 摄 近年来,天镇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南洋河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建设22公里防洪堤、700余亩生态 林、1.4万亩绿化湿地及蓄水坝等工程,显著改善水生态环境。 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