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丽
icon
搜索文档
美好生活大调查: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趋势报告(2025年度)
搜狐财经· 2025-06-17 19:46
服务消费潜力 - 保健养生、学习培训、运动健身等民生相关服务类消费需求显著上升 [17] - 美容美妆市场热度高居第二,仅次于旅游,"悦己消费"推动"美丽经济"发展 [17] - 服务消费从"选择性消费"转向"刚需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17] 文化消费动力 - 旅游高居2025年消费意愿榜首,平均每三人中有一人有旅游计划 [17] - 电影消费持续火爆,57.67%的人将看电影作为娱乐消费重点,同比上升11.44个百分点 [17] - 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成为跨城消费主力,带动文化经济发展 [17] 下沉市场消费 - 三线城市及农村在旅游、保健养生等六大领域消费预期超越一、二线城市 [18] - 农村常住人口在保健养生、数码产品等八项消费预期超过城市 [19] - 县域消费成为扩大内需战略主战场,下沉市场品质与服务升级 [19] 旅游消费特点 - 超三分之二国人年度旅游预算在2000-19999元区间 [25] - 18-35岁年轻人旅游意愿最强,未婚及未育群体出游意愿更高 [28] - 女性出游意愿持续高涨,对特色美食偏好比男性高近10个百分点 [32] 健康消费趋势 - 北方人偏重养生,南方人偏重健身,西北地区健康消费占比全国最高 [46][48] - 农村保健养生消费预期15年来首次超过城市,领先城市1.85个百分点 [49] - "情绪消费"有望成为健康领域新热点 [20] 养老服务需求 - 医疗健康服务是社区养老首要选择因素 [16] - "AI+银发经济"呈现多样化消费生态 [17] - 60岁以上人群在50000元以上高消费旅游中占比最高 [26] 学习教育消费 - 下沉市场教育消费热情高涨 [20] - 女性学习消费预期高于男性 [20] - 不同职场群体自我投资情绪整体高涨 [20] 数码及汽车消费 - 华东地区手机消费预期最高 [10] - 新能源车成为购车首选,"油电共生"格局显现 [10] - 续航、安全和充电便利是选择新能源车的首要因素 [10] 宠物消费特点 - 非传统家庭和年轻人是宠物消费主力 [10] - 东北地区"萌宠经济"领先全国 [10] - 宠物保健消费占比最高 [10]
扬州市江都区:监督整治护航美丽乡村建设
固体废物非法倾倒整治行动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纪委监委发现宜陵镇团结村存在半夜偷埋垃圾现象,实地走访确认小河滩附近有强烈异味但无法直接确认填埋行为[1] - 针对固体废物非法倾倒隐蔽性强特点,区纪委监委联合检察、公安、环保等多部门开展实地督查,区委巡察办牵头对宜陵镇进行固体废物处置机动巡察[1] - 在全区范围开展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填埋专项整治,发现5个镇存在固废非法处置问题,共挖掘14条问题线索并对17人进行党纪政务立案[1] 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 建立"纪检+环保+住建+城管+属地政府"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向问题突出的3个镇制发监察建议[2] - 通过微信公众号对违纪违法干部进行实名通报,制作《正风》等警示教育片强化震慑效果[2] - 形成生态环境局等四部门联合执法体系,建立"定点值守+流动巡查"双线监督机制,实施域内外垃圾闭环管理规范[2]
恩施州出台工作方案 在美丽湖北建设中勇挑大梁
中国环境报· 2025-06-17 09:05
美丽恩施建设方案 - 湖北省恩施州率先出台《恩施州在全省美丽湖北战略上挑大梁工作方案》,分两步实现目标: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30年基本建成美丽恩施 [2] - 恩施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长江入鄂第一站和清江源头保护责任,是湖北生态格局的战略支撑 [2] 六大核心行动 - **"两江"保护修复攻坚**:确保长江、清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3] - **生态环境质量领先**:2027年8县市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内,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3] - **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建设鄂西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加强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3] - **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2027年1县市纳入国家级美丽乡村先行区,恩施市建成省级美丽城市 [3] - **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发展碳汇经济,打造"鄂西林碳"品牌,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试点 [3] - **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推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 [3] 实施路径与愿景 - 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河湖为抓手,建设更高水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4] - 目标建成生态优渥、环境友好的美丽恩施,助力湖北"生态支点"战略 [4]
不忘英雄名 聚力谋振兴(地名中的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红色文旅产业发展 - 绍文乡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广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串联"教育基地—蔬果采摘—积分食堂"旅游链 [3] - 2024年绍文乡接待游客突破1.8万人次,游客参与篝火晚会和抗联秧歌等互动活动 [4] - 游客留言显示红色教育基地成功将历史转化为润物无声的体验力量 [4] 村集体经济模式创新 - 发展"坑塘经济",7处坑塘采用"水稻、莲藕种植+鱼、蟹养殖"种养结合模式,成为集体经济"聚宝盆" [3] - 引进大米加工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 - 实施"红色积分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讲解红色故事、发展旅游项目积累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折算合作社股份 [3]
融禧生物「新纪元 她力量」战略发布会在长沙启幕 跨界赋能打造家庭幸福生态
金投网· 2025-06-16 11:15
行业趋势与战略 - 中国美发美容协会副会长指出功效可视化、生态可持续及场景化体验将成为未来竞争核心,行业需从产品竞争转向"价值共生",构建科技驱动下的全产业链协同生态 [2] - 融禧生物推出以"家庭幸福态"为核心的2025品牌升级战略,发布三大创新产品矩阵,并联合中科院建立研究实验室,通过健康数据监测、家庭仪式设计等构建"身心-情感-环境"协同生态 [4] - 行业加速向"科技赋能美丽、生态链接未来"的新纪元迈进,通过"美丽共生计划"落地产业协作、技术研发与价值共创项目 [5] 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 - 融禧生物联合世界旅游文化小姐大赛组委会等机构启动「新纪元 她力量」全国巡礼长沙站,通过"赛事IP联动+创业扶持+文化论坛"模式打造"美丽产业-文旅经济-社会责任"跨界生态闭环 [3] - 战略以"外在焕新与内在成长并重"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为女性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提升提供多元路径 [3] 人才培育与职业发展 - 首届「融耀杯」美容师技能大赛首创"健康评估+东方技法+场景叙事"三维竞技模式,推动从业者从技术服务者升级为"身心美化导师" [5] - 赛事评委团由美业权威专家组成,通过"技艺传承-科技赋能-职业发展"生态链为行业培育复合型人才 [5] 活动规模与行业影响 - 活动吸引全国美业领域1200余位行业领袖、品牌代表及从业者参与,围绕美妆产业升级、女性经济赋能、家庭生态构建及美容师职业价值重塑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1]
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河湖造福人民 全力以赴抓好防汛备汛确保安全
郑州日报· 2025-06-16 09:16
郑州市总河长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1] - 会议旨在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并加强防汛备汛工作[1] - 会议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支撑[1] 河湖长制工作部署 - 深化河湖长制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责任[2] - 河湖长制是保障水安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2] - 河湖长制是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期盼的民生工程[2] 防汛备汛工作要求 - 要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并树牢底线思维[2] - 重点抓好黄河、南水北调、城市内涝、水库堤坝、地质灾害五个重点领域[2] - 统筹推进重点防汛工程建设、隐患排查整治、监测预警等工作[2] 水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 坚持严字当头并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治水政治责任[2] - 深化专项整治以解决影响河湖生态和安全的突出问题[2] - 突出重点做好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以支撑高质量发展[2] 工作推进机制 - 严格落实领导分包制度并深化数智赋能[2] - 完善工作机制并严肃纪律要求[2] - 构建党政主导、河长牵头、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2]
《内蒙古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印发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全区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 [1] - 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1] 重点任务 - 梯次推进整县美丽乡村建设 [1] - 有序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到2027年治理(管控)率达到48% [2] - 有效治理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提升治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 - 综合治理乡村水土流失 [1] - 长效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加强天然林、公益林、天然草原保护修复 [2] - 加强农膜科学使用处置 [1] - 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 [1] 具体措施 - 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包括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厂等 [2] - 加强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 [2] - 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 [2] - 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2] - 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2] - 分阶段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盖 [2] - 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等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2] - 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2] 组织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 [1] - 强化成效评估 [1] - 完善支持政策 [1] - 推动智慧支撑 [1] 实施思路 - 按照"全面铺开、梯次推进,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的思路推进 [2] - 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2]
以务实之策护一泓碧水(履职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湖泊与湿地生态保护 - 全国政协委员张甘霖长期关注湖泊、湿地及小微水体的生态功能,指出这些水体在安全供水、调节气候和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存在底数不清、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 [1] - 张甘霖提案建议开展全国湖库塘圩资源环境普查,明确管辖权和责任分工,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为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 水利部2024年工作要点已响应提案,提出完善河湖名录并建立首次全国水利普查外的河湖名录,推动生态系统数据库建设 [2] 长江流域生态治理 - 张甘霖强调长江流域治理需分区考核水质,制定差异化保护修复方案,反对单一标准,主张结合区域特点实施精准措施 [2] - 提案成果已转化为实际政策,张甘霖认为科学分析和扎实调研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核心,其建议对生态修复效果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2]
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 共绘美丽武汉建设“同心圆”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9:32
武汉市环保活动与碳市场发展 - 六五环境日武汉市主场宣传活动在中碳登大厦举办,采用碳中和形式,展现绿色办活动理念 [1] - 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美丽系列建设、生态承载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维度展开 [2] -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工作人员解码美丽河湖、美丽蓝天、美丽乡村、美丽城市背后的绿色发展驱动力 [2] 环保成果与案例 - 武汉打造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完成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岸线"体检",建立1842个排污口电子档案 [3] - 美丽乡村建设将污水塘变为"太空莲"种植基地,全市613个示范村建设生态网络 [3] - "武碳江湖"小程序已有公交、地铁、骑行等11类场景,累计160万用户,存储827万次减排行为,量化5.18万吨碳减排量 [3][14] 碳市场与碳普惠 - 中碳登累计交易6.53亿吨碳配额,成交额突破448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枢神经" [13] - 全国碳市场覆盖80多亿吨碳排放,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1000多家企业 [13]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4.11亿吨,成交总额超百亿元,企业每年100%履约 [13] - 武汉碳普惠减排量7609吨纳入湖北碳市场交易,为企业带来减碳收益27万余元 [15] 低碳实践与创新 - 武汉成功举办"零碳马拉松",通过参赛选手和市民捐赠碳减排量抵消3030.22吨碳排放 [14] - 北湖街道发起碳中和公益活动,鼓励居民用个人碳减排量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碳排放 [15] -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现,吸引300多家涉碳企业和机构聚集,2024年武汉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12] 各区环保活动亮点 - 江岸区举办环保志愿者风采展,惠济路小学"长江小卫士"开展解放公园小微湿地水质监测 [16] - 江汉区开展低碳市集、"清洁家园"活动,推广微立方近零碳创新产业园技术 [19] - 硚口区设置环保宣传区、低碳打卡区、手作体验区三大特色区域,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21] - 汉阳区开展"守湖净滩"行动,凝聚环保合力共护湖泊生态 [23] - 青山区公众走进火电、钢铁企业,了解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26] - 洪山区开展"环保+普法"进社区活动,发放宣传品100余份、手册200余份 [27] - 蔡甸区组织环保科普讲座、"环境监测进社区",引导居民践行低碳出行 [28] - 江夏区打造"多彩江豚"生态画廊,通过墙绘形式宣传长江生态保护 [31] - 东西湖区设置绿色市集、环保擂台、护湖行动、法治护航四大主题板块 [34] - 黄陂区探寻污水变清水奥秘,展示生态治理修复成果 [35] - 新洲区开展"护豚净滩"行动,守护江豚栖息环境 [35] - 武汉经开区覆盖社区、商圈、产业园区、乡村等多元场景开展宣传活动 [38] - 武汉长江新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普及绿色生活知识 [39] - 东湖高新区组织企业开展现场体验式普法宣传活动,推动企业主动治污 [41]
五项先进典型名单齐上榜! 山东用行动书写“美丽中国”齐鲁篇章
齐鲁晚报· 2025-06-10 21:07
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山东在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评选中表现突出,五项全国典型榜单中均有入选,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全覆盖的省份[1][2] - 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和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入选"园区生态文明宣教先进典型案例",分别通过中德低碳技术合作和生态工业园实践推动环保理念传播[3] -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凭借"十三载追新逐绿向美而行"案例成为环保设施开放标杆,年接待公众参与水质、大气监测等科普活动[3] 典型项目与数据表现 - 青岛中德生态园推广被动房技术,预计年减碳量达2.45万吨[3] - 2024年山东PM2.5平均浓度降至35.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9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9.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3.6%[6] 创新实践模式 - 东营胜宏社区首创"一米阳光"主动服务机制,将环保共治融入社区治理[3] - 济南泉泽小学打破传统教育边界,通过自然课堂和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生态意识[4] -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唤绿巴士"线路,将工业设施转化为生态教育场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