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药品集中采购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
上海证券报· 2025-07-18 03:22
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87,767.35万元,同比下降18.16%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206.69万元,同比下降6.46% [4] - 扣非净利润63,746.03万元,同比下降6.72% [4] 经营业绩分析 - 青霉素类原料药及中间体销量、价格同比走低,受市场供需影响 [4] - 制剂业务中头孢类、激素类、神经类产品销售收入下降,主因药品集采及终端需求减少 [4] - 公司通过科研开发、市场深耕、降本控费等措施稳定盈利空间,期间费用显著下降 [4] 财务数据说明 - 公告数据为初步核算结果,未经审计,最终以半年报披露为准 [1][4] - 报告期初数与法定披露的上年年末数一致 [2] - 财务数据基于合并财务报表填列 [3]
国药现代: 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
证券之星· 2025-07-17 17:16
2025年半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 - 营业总收入48.78亿元,同比下降18.16% [2] - 营业利润9.20亿元,同比下降16.10% [2] - 利润总额9.25亿元,同比下降14.86%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2亿元,同比下降6.46% [2][3] - 基本每股收益0.5011元/股,同比下降6.46%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96%,同比下降0.68个百分点 [2] - 总资产196.59亿元,同比下降1.49% [2] 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情况说明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37亿元,同比下降6.72% [3] - 青霉素类原料药及中间体的销量、价格同比走低 [3] - 部分头孢类、激素类、神经类产品受药品集中采购及终端需求减少影响,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3] - 公司聚焦战略布局,积极推进科研开发,加大市场深耕力度 [3] - 持续推进提质增效、降本控费,期间费用下降明显 [3]
第十一批国采共纳入55个品种
国际金融报· 2025-07-17 10:11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第十一批)概况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共纳入55个品种,涵盖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系统等临床常用药物 [2] - 信息填报时间为7月16日至7月31日16:00,审核通过的药品将作为医疗机构填报需求量的选择范围 [1] - 被纳入集采的药品均为已上市多年、过了专利保护期且有多家企业在生产的成熟品种,创新药未被纳入 [1] 纳入与未纳入品种分析 - 本次集采涉及多家原研药企,包括默沙东、阿斯利康、诺华、罗氏、武田制药等,将与上百家过评药企竞争 [2] - 倍特药业、正大天晴、石家庄四药等龙头企业均有10个及以上过评品种,齐鲁制药、石药欧意、华海药业、科伦药业等企业有6个以上过评品种 [2] - 68个过评数量达到条件的药品未被纳入,原因包括跨医保目录、采购金额小于1亿元、未启动一致性评价、临床使用风险高及专利侵权高风险等 [3] - 5个因专利侵权高风险未纳入的品种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恩扎卢胺、阿格列汀、伏诺拉生、吲哚布芬,其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国内销售额从2.88亿元飙升至40亿元以上 [3] 专利与市场竞争动态 -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过评企业数已达21家,南京一心和、科伦药业的相关产品已上市销售 [4] - 南京一心和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商品名"一心坦")为全球法规市场首个突破原研专利壁垒并获批上市的该品种药物 [4] 集采规则优化 - 规则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预计在投标资质、报量带量、竞价规则等方面优化 [5] - 首次公开集采品种遴选条件和流程,以"参比制剂和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企业数达到7家及以上"为基础条件,从122个品种筛选至55个 [6] - 强化质量要求,投标药品的上市许可持有人或受托生产企业需具有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生产经验,且生产线2年内不违反药品GMP要求 [6] - 取消1.8倍价差熔断,改为动态调节模式,废除"0.1元""1元"低价保护线,引导理性定价 [7] - 报量与分量规则调整,医疗机构可选择按通用名报量,新增"单一企业获量不得超过全国报量50%"条款 [7] - 完善竞争预警机制,定期公布过评企业超12家的"强竞争品种"和超20家的"超强竞争"提醒 [7]
不再锚定“最低价”,国家药品集采迎八大变化
第一财经· 2025-07-16 21:39
集采政策变化 -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正式启动 拟纳入55个品种 [1][3] - 首次对外公开集采品种遴选情况 满足条件品种122个 [4] - 最终55个品种纳入报量范围 68个未通过品种原因公示 [5] - 临床和药学专家意见被重视 排除8个品种部分品规 [6] - 剔除14个临床使用风险较高品种 如万古霉素等 [7] 集采规则优化 - 坚持"新药不集采 集采非新药"原则 谈判药品协议期内不纳入 [8] - 新增市场规模条件 2024年采购金额小于1亿元品种不纳入 [9] - 优化报量方式 医疗机构可按具体品牌报量 [13] - 公立医院非基本医保服务用药不纳入集采报量 [14] - 约定采购量为报量的60%-80% 留出临床选择空间 [15] 报价机制调整 - 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 防止过度内卷 [16] - 实行"低价声明" 要求最低价企业解释报价合理性 [17] - 优化价差控制规则 可能选择第二或第三低价作为锚点 [16] 质量监管加强 - 新增企业质量管控要求 需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生产经验 [18] - 投标药品生产线2年内不得违反药品GMP要求 [18] - 一致性评价作为投标门槛 促进用药质量提升 [18]
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从选品看国采最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22:10
集采政策核心原则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以"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为四大核心原则 [1] - 集采品种均为上市多年、专利过期、多企业生产的成熟"老药",创新药明确不纳入 [1] - 政策设计首要考虑保护行业创新积极性,排除医保谈判期内新药及专利侵权风险高品种 [2] 品种遴选机制 - 新增两条选品标准:年采购额<1亿元品种不纳入(排除24个品种),医保谈判药品首年不纳入(排除4个品种)[3] - 采用三阶段筛选流程:医保目录/市场规模筛选→临床专家评审→风险剔除,最终从122个候选品种中确定55个 [2][3][5] - 首次区分医保内外品种分组采购,保障报销公平性 [4] - 对5个仿制药适应症少于原研药的品种缩小报量范围至共同适应症 [5] 报量规则创新 - 首次允许医疗机构按具体品牌报量,中选后直接成为供应企业,保留通用名报量方式 [6] - 要求报量不低于实际使用量80%,但允许临床需求变化时调整 [7] - 约定采购量占报量60%-80%,抗菌药等重点品种带量比例更低 [8] 竞价规则优化 - 优化价差控制规则,不再单纯以最低价为锚点,避免低价干扰正常报价 [8] - 实行"低价声明"制度,要求最低价中选企业承诺报价不低于成本 [8] - 强化围标防范措施,引入"首告从宽"机制瓦解围标同盟 [9] 行业影响数据 - 2018年至今国家层面已完成10批药品集采(435种)和5批耗材集采(7类高值耗材)[9] - 本次集采信息整合了药监局化学药品目录集、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和米内数据库三方面数据 [2] - 复方氨基酸注射剂因临床使用场景差异被区分为不同品种后均未纳入 [5]
【财闻联播】两家房企,恶意逃欠税被查!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启动
券商中国· 2025-07-15 19:19
宏观动态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启动,55个品种纳入报量范围,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创新药不被纳入集采 [1] - 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130元和125元,加满50升92号汽油节省5元 [2]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化工产业生产国和消费国,精细化工营收占全球50%市场份额 [3] - 国家将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2025-2027年计划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 [4] - 央行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实现2000亿元净投放,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做 [5] - 工信部拟制定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充电宝等产品设置更严格技术标准 [6] 金融机构 - 杭州银行股东中国人寿拟减持不超过0.7%股份,即不超过5078.94万股 [7][8] - 中国银河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63.62-68.01亿元,同比增长45%-55% [9] - 中国进出口银行与麦格理集团探讨在基础设施、大宗商品、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 [10] 市场数据 - A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上证指数跌0.42%,创业板指涨1.73%,两市成交超1.6万亿元 [11] - 两市融资余额增加97.29亿元,至18664.11亿元 [12][13] - 香港恒生科技指数涨2.8%,阿里巴巴涨超6% [14] 公司动态 - 泡泡玛特预期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不低于200%,溢利增长不低于350% [15] - 两家房企因恶意逃避缴纳欠税被查,涉及税款分别超1亿元和3616万元 [16] - 空中客车与西飞天津合作启动A321机身系统装配工作,预计10月完成 [17][18] - 中晟高科筹划控制权变更,22.35%股份拟以25亿元价格转让 [19] - 思特威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6-4.2亿元,同比增长140%-180% [21]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进入倒计时,多个品种竞争激烈
贝壳财经· 2025-06-24 10:25
国家药品集采进展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正式文件预计7月发布 目前满足"过评"企业数≥7家的未集采品种超120个 [1][2] - 国家医保局已开展十批集采累计采购435种药品 节省医保基金约4400亿元 [2] - 第十一批集采初步清单涉及75个品种 最终清单待正式文件确认 [2] 竞争格局分析 - 头孢唑肟注射剂、法莫替丁注射剂、二羟丙茶碱注射剂竞争最激烈 "过评"企业数分别达34/31/30家 [1][3] - 成都倍特药业、齐鲁制药、科伦药业等药企大厂是满足国采条件品种的主力军 [4] - 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近期6家企业密集获批 两个月内"过评"企业达7家 可能首次纳入化药贴膏剂集采 [5] 行业趋势 - 第十批集采显示竞争加剧 多款药品降价幅度较大 规则变化推动后续集采竞争更激烈 [6] - 2025年上半年将开展第十一批药品集采 目前集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2]
第十一批国采展望与现行药品政策梳理
2025-06-11 23:4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医药行业 公司:未提及具体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 - 预计7月或8月启动,且今年仅进行一次 ,因新预测方案涉及医疗机构报量且优化政策未落地,医疗机构暂未准备报量工作 [1][2] - 可能出现比第十批更严重的产品文号积压问题,符合条件品种超100个,包括未到期专利仿制药,竞争更激烈,但规则将修改避免过度低价并借鉴地方联盟集采经验 [4] - 品种筛选保持满7家过评门槛不变,涉及头孢甲肟类、碳青霉烯类、吉利德丙肝等金额较大品种及5亿 - 10亿品种,需关注“市场规模小”定义标准 [26] 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 - 结果极端原因一是第九批与第十批集采时间跨度超一年致部分产品竞争格局恶化,二是第十批集采规则调整 [4] 安徽牵头生物药集采 - 计划2025年底执行,目前定目录和规则,预计第四季度开始 ,以胰岛素集采规则为基础优化,不鼓励超低价,中选数量多,降幅适度 [1][5] - 有全国31个省市参与,以生物类似药为主,不包括已通过国谈降价的PD - 1等创新类抗癌疗法 [1][6][7] 集采优化细则 - 新增市场规模小的不纳入集采,利好新产品;同类型委托生产需2年以上经验,排除新厂家;优化报量和带量办法避免无基础市场份额企业超低价中选,确保竞争公平 [7] - 第二稿删除医保支付标准内容 [7] 国内集采框架 - 河北省联盟续约集采激进,主流如广东、新疆等地采用限价、多家重选,平衡价格并促进新产品、新企业加入 [1][8] - 2025年主要联盟有四川、新疆、广东、天津等牵头的集采项目,上海和江苏考虑加入 [1][9] 京津冀三家HCI集团 - 仅提供限价身份不带量,可理解为局部价格联动 [3][10] 集采对药品市场影响 - 集采后竞争充分品种如氯吡格雷基层医院渗透率增加,高价药品如氨氯地平市场拓展空间大,低价药品销售数量变化不大但金额下降明显 [3][11] - 优化细则利于原研药企保留医院市场份额,新规允许原研企业部分量不被切走,赋予医院更多自主选择权,允许原研企业设较高黄标价格 [3][12] - 医保支付标准设定将显著影响药品价格和市场,未来可能给出整体指导价,影响高价原研药 [3][13] 药品价格治理 - 集采曾存在价格歧视问题,2024年第三季度整治后基本实现“四同”,目前在解决不同企业间价格差距问题 [18] - 部分省份要求企业取全国最低价致药品价格螺旋式下降,可能导致药品短缺 [19] 第二版征求意见稿 - 取消最高授权价1.8倍规则,原规定不合理,对医保基金测算考虑不足,针对性强影响高价原研药,取消后对国内企业影响小,但与后续医保支付标准制定可能矛盾 [20] 原研药市场份额 - 集采后原研药因患者倾向品牌产品、长期市场教育及疗效反馈等因素,仍保留较大院内和院外市场份额,部分品牌产品市场占比提高 [21] 原研药企营销策略 - 加大与院外电商渠道合作,提高患者购药可及性,院外电商渠道销量显著增加,引发对国内唯低价取向的讨论并促使集采规则优化 [22][23] 医保局对院外零售市场影响 - 允许零售药店和电商自主定价,通过调整统筹支付标准间接影响价格,随着电商接入医保支付体系,也受统筹支付标准影响 [24] 集采政策对仿制药和创新药影响 - 节约仿制药费用用于创新药和高价罕见病用药,但低定价限制创新药发展,可能打击企业研发创新意愿,投资者需关注医保支付政策利好及行业发展限制 [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内容 - 第十批国采从准备到数据汇总约1 - 2个月,招标文件发布到结果公布约1个月,整个过程约3个月,2025年可能因厂牌报量汇总需提前准备,可能只有一批国采机会 [17] - 同一省份不重复参加不同联盟项目,但可能参加多个联盟项目,中药饮片由山东统一牵头执行,进展和供应稳定,市场反馈价格可接受,对医药企业影响不大 [14] - 尊重医院选择权使企业增加销售费用获采购量方法难行,主要为延续用药习惯 [15] - 前几次联盟集采有医院报量增加情况,但广东联盟续约集采中大型医院难增加未使用品种报量,续约集采品种增加报量难度大 [16]
河北通报丽珠、北陆等药企未及时配送药品
经济观察网· 2025-06-10 17:13
集采失信企业名单及涉及产品 - 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公告拟评定苏州特瑞药业、施乐辉、丽珠集团、江西永丰康德医药、广东赛烽医药、北京富乐科技、北京北陆药业为"一般"失信企业 [1] - 丽珠集团涉及的注射用伏立康唑(第八批集采中选)价格从700-800元/支降至29.19元/支,降幅超90% [1] - 北陆药业涉及的碘帕醇注射液(第七批集采中选)以91.3元/支中标,为当批唯一造影剂 [1] - 苏州特瑞药业涉及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第五批集采)、广东赛烽医药涉及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第五批集采)、江西永丰康德医药涉及盐酸托莫西汀胶囊(第九批集采) [2] - 施乐辉的"全膝系统-股骨髁"和北京富乐科技的"椎体成形器械包-骨导向器"分别纳入人工关节类和骨科脊柱类耗材首轮集采 [2] 失信事件背景与处理机制 - 河北省2020年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失信等级分为"一般""中等""严重""特别严重"四档 [3] - "一般"失信适用于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但未严重影响临床诊疗秩序的情形 [3] - 失信企业将面临书面提醒、平台风险提示、挂网资格限制及信息披露等分级处置措施 [3] - 企业可通过药物挂网管理平台提交信用修复申诉 [2] - 国家医保局2025年5月简化失信等级为三档,全国累计3次"失信"将升级为"严重失信" [5] 药品供应不足问题现状 - 河北省2025年3月数据显示422个药品未予供应,涉及341个品种和289家生产企业 [4] -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计显示443个集采品规未及时建立配送关系,221个品种配送率近七成为0 [4] - 丽珠集团、北陆药业等五家企业曾在2024年11月被要求说明供应不足问题但未公开回应 [2] 全国集采失信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评定一般失信企业612家、中等失信76家、严重失信40家、特别严重失信7家 [5] - 新信用评价标准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起执行 [6]
北陆药业(300016) - 2025年6月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9 17:52
对比剂产品战略布局 - 公司多项对比剂产品被纳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近两年积极调整克服集采价格下降挑战,出现回暖趋势 [1] - 报告期内完成碘海醇、碘帕醇、碘克沙醇注射液集采执标等工作,扩大市场份额 [1] - 钆类对比剂产品丰富,2024 年钆特酸葡胺注射液获批,涵盖大环状及线型钆类对比剂,2025 年 4 月开始执标,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1][2] - 2024 年度对比剂产品销售收入 58,804.95 万元,同比增长 9.87% [2] 金莲花颗粒集采中标进展 - 天原药业核心产品金莲花颗粒是纯天然单方制剂,药食同源,安全有效,适用于各科室、各年龄段人群 [3] - 该产品为国家医保乙类、OTC 乙类,全国独家品种,已覆盖全国 31 个省,纳入多地省采目录 [3] - 2024 年 6 月天原药业纳入公司合并范围,公司多方面赋能协同发展 [3] 参股公司医未医疗情况 - 医未医疗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面覆盖脑部疾病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康复训练治疗全流程,在双领域获批 NMPA 三类证 [4] - 核心产品聚焦脑部疾病,解决全流程难题,形成价值闭环,服务不同客户,处于领先地位 [4] - 商业模式为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形成闭环式医疗服务体系,具备多元化商业路径,如筛查端推出“脑常规”体检套餐,诊断端与三甲医院合作,康复干预端落地康复训练中心 [6] - 积极探索更多商业模式,拓宽市场覆盖面和收入增长点 [6] 参股公司芝友医疗业务进展 - 自主研发的 BCR/ABL 与 AML1/ETO 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获批 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血液肿瘤分子诊断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7] - 获批标志在血液肿瘤精准诊疗领域形成完整闭环,与实体瘤伴随诊断试剂协同发力,打造“血液瘤 + 实体瘤”双赛道分子病理 FISH 产品矩阵 [7] - 依托“前处理试剂 + 全自动设备 + 快杂探针”解决方案,累计获批近 200 项 NMPA 及 CE 认证,推动 FISH 技术向临床普及迈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