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发布暑期文旅系列活动 万余场活动解锁“京彩夏日”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3:46
暑期文旅活动规划 -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京彩夏日"暑期系列活动 包含毕业季 研学游 演艺游 京郊游 焕新游五大板块 重点推出150余场主题活动 6200余场精品演出 3800余场惠民文化体验活动 [2] - 针对毕业季推出"来北京的10件事"文旅礼包 房山区云居寺 百花山 乐谷银滩等景区对中高考毕业生免门票 密云区古北水镇 云蒙山等景区同样提供免票福利 [2] - 北京欢乐谷 顺义国际鲜花港等景区为中高考毕业生推出专享优惠活动 [2] 研学旅游产品矩阵 - 发布"夏日研学 走读北京"10条主题线路 涵盖红色足迹 戏曲民俗 非遗体验等内容 [2] - 针对入境游客策划6条暑期旅游主题线路 包括历史文化研学之旅 自然生态研学之旅等 [2] - 东城区推出"何以中轴·灼见东城"10条文化探访线路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展沉浸式剧情研学活动 [3] - 西城区举办"白塔文化周" 北京天文馆开展"天文小主播"活动 门头沟区推出三条研学线路 [3] 演艺市场供给 - "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将推出45场演出 12个艺术夏令营 9场音乐系列讲堂 [3] - 国家大剧院 北京人艺等机构推出《第十二夜》《海鸥》等精品剧目 上海歌舞团 广州歌舞剧院带来《永不消逝的电波》《英歌》等舞剧 [3] - 引进俄罗斯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冰上芭蕾《睡美人》等国外演出 [3] 文旅融合新场景 - 7月18日启动第十二届"动漫北京"活动 推出动漫游戏嘉年华 动漫消费季 [3] - 全市推出夜间市集 露天电影 光影音乐节 深夜食堂等多样化夜间文娱项目 [3] - 前门大街 隆福寺文化街区等特色街区开展夏日夜游活动 [3] 旅游服务优化 - 部分景区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 推行早开门晚关门措施 [4] - 推动旅客进出境无感通关 完善24小时"北京服务"综合服务中心功能 为入境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4]
MoonFox月狐数据:2025年旅游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11 10:17
旅游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中国旅游业延续复苏态势,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达56.15亿,旅游总花费5.75万亿元,人均消费提升至1024元,2025年一季度出游人次同比增速26.40%,消费增速18.6% [12][13] - 节假日旅游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特征,2025年春节出游5.01亿人次,消费6770.02亿元,清明、五一假期人次分别达1.26亿和3.14亿 [14][15] - 技术赋能成为行业增长内核,AI旅游助手、智慧文旅系统加速普及,DeepSeek大模型在行程规划、实时预订等领域实现多模态应用 [40][41] 市场结构性变化 - 出境游消费升级显著,2024年出境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水平,同时入境游达1.32亿人次恢复至疫前90%,2025年一季度外国游客同比增长39.2% [29][30] - 下沉市场贡献增量,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同比增长39.2%,花费增长39.6%,46岁以上及25岁以下用户占OTA平台46% [35] - 需求分化催生细分赛道,Z世代偏好主题游、银发族倾向康养游、亲子家庭注重研学游,品质与性价比需求共存 [35] 产业运营创新 - 文旅融合深化形成新范式,"旅游+"跨界扩展至影视、演艺、教育等领域,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业态 [36][39] - 传统景区面临转型压力,2025年一季度上市企业业绩分化,宋城演艺通过轻资产模式实现净利润增长,峨眉山A等企业仍陷亏损 [45][47] - 流量运营转向精细化,淄博案例显示热点维持需配套升级(2024年清明客流回升),开封《王婆说媒》等创新业态持续涌现 [20][22] 消费行为变革 - 出游频次显著提升,OTA平台用户年均消费频次从2019年5.5次增至2024年8.1次,周末微度假成新常态 [33] - 体验需求深度化,反向旅游、沉浸式项目受追捧,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成为消费决策关键因素 [31][32] - 全时旅游趋势明显,夜间经济(灯光演艺、主题夜市)和季节性产品(冰雪游、避暑游)填补淡季需求 [28] 技术应用突破 - AI重构服务链条,同程旅行接入DeepSeek实现实时预订,飞猪"问一问"集成多模型,黄山旅游落地智能导览系统 [40] - 技术扩展消费场景,XR互动、3D打印等技术在景区落地,数字孪生助力产品创新 [10][38] - 内容生产模式革新,AIGC应用于宣传物料、旅游Vlog生成,提升营销精准度 [41]
打响“巴风賨韵·安逸达州”文旅品牌 特色资源活起来 带动文旅火起来
四川日报· 2025-07-11 08:15
特色资源 活起来 带动文旅火起来 8万源保卫战战电院列馆 = 生育成 图叶大峡谷 … ●着眼厚重的巴文化、红色文 化、民俗文化等,力求通过旅游场景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开发复合型森 林康养产品,打造大巴山森林康养旅 游带,让自然风光资源"活起来" ●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 旅"。立足本地优势,提出推进文旅 产业全业态发展,重点发展文博游、 康养度假游、红色游、乡村游、工业 游、赛事演艺游等"六游" ●营造安逸的文旅服务环境, 包括打造"快达慢游"交通体系,完 善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等设施, 加强从业人员礼仪和业务等培训, 开展旅游消费惠民行动等 打响"巴风 膏 韵·安 逸 达 州 "文 旅 品 牌 量状元棋 HERTI 龙湾河 目度 3 家坝墙址 8 美容动用 Enze Sie B 8红色渠县纪念| 712 1162 x 龙剑 电视馆 JK云温泉 手机器区 三线观 | 文 饰 机 等 | | 文 写海山 ~~ ST FILL TE = 高级 寶人谷 … Fithu 欢喜好 航拍达州凤凰楼。李强 摄(C视觉) ●营造安逸的文旅服务环境,包括打造"快达慢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等设施,加强从 ...
2025年中国文旅融合配套产业之交通运输工具客运现状 出行方式以公路为主【组图】
前瞻网· 2025-07-10 17:18
交通运输业概述 - 交通运输业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 主要运输工具包括空运 铁路 公路 水运及管道 [1] 公路行业运客现状 - 2015-2022年我国公路运输客运量逐年下滑 2022年营业性客运量大幅下滑至55 87亿人 2023-2024年连续回升 2024年达117 81亿人 同比增长7 0% [2] 铁路行业运客现状 - 2009-2019年全国铁路客运量稳步上升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降至22 0亿人次 同比降39 9% 2021-2024年持续回升 2024年达43 1亿人次 同比增11 9% [6] 民航行业运客现状 - 2015-2019年民航旅客运输周转量逐年增长 2019年达11705 1亿人公里 同比增9 3% 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骤降 2022年仅3913 9亿人公里 较2019年降66 6% 2024年回升至12915 0亿人公里 同比增25 3% [8] 水运行业运客现状 - 水路旅客运输量近年呈波动态势 2020年疫情后大幅下降 2021年1 60亿人次 2022年1 16亿人次 2023年恢复至2 58亿人 2024年基本与2023年持平 [9]
“活态工坊”绘就丝路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7-10 11:21
新疆非遗旅游热潮 - 新疆迎来旅游热潮,游客在喀什古城、库车热斯坦老街沉浸式体验土陶拉坯、红铜锻打、葫芦雕刻等非遗技艺 [1] - 新疆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56个,过去一年新增2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个案例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1] - 非遗通过文旅融合焕发生机,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途径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高台民居从传统土陶作坊转型为集"赏、学、购"一体的非遗工坊,仅存几家土陶作坊通过文旅融合重获生机 [6] -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坚持800多年古法技艺,土陶器型灵动、纹饰精美 [6][9] - 库车红铜制作工艺传承人玉素甫·卡地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开发红铜首饰并通过直播拓展销售渠道 [11][12][15] 非遗工坊带动经济效应 - 非遗工坊从静态展示转向互动体验,游客可参与打铁、制陶、乐器演奏等活动 [17] - 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带动600余名居民就业,库车大馕城创造200余个岗位 [18] - 全疆已建成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0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 [20] 非遗产品与市场表现 -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包含选土、揉泥、拉坯、晒干、烧制五道工序,拉坯环节最考验技艺 [9] - 红铜首饰因设计新颖成为爆款,玉素甫计划开发更多款式满足市场需求 [15] - 英吉沙小刀、葫芦烙画、新疆地毯等非遗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 [9][19][28]
政策引领 市场严管 主体强基 服务提质 山西擦亮旅游金字招牌
文旅产业作为综合性支柱与幸福产业载体,不仅驱动经济增长,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服务品质的坚实根基。 创新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与"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持续开展"春和""夏安""秋风""冬净"四季专项整治行动,利剑出鞘——全省累计检查经营单位9.75万家 次,办结案件984件,罚款444.98万元,停业整顿9家次,吊销许可证9家。雷霆手段有效净化市场环 境,形成强大震慑。 山西坚持"放水养鱼"与"规范引导"双轮驱动,厚植优质企业成长沃土。通过"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 务体验员"活动直击企业痛点;创新保证金政策为旅行社减负松绑;召开推进会强化政策资源对接,点 燃创新与合规发展的双重引擎。 同时,聚焦"文旅+"与"+文旅"双向融合,非遗研学、古建沉浸游、康养度假等特色产品遍地开花,新业 态持续挖掘消费潜能。景区品质升级步履不停,全省A级景区达451家,形成层次丰富、供给多元的文 旅产品矩阵。 紧扣游客核心诉求,山西全力实施"旅游满意在山西"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成立省级工作专班,畅通优化 投诉举报渠道,向"不合理低价游"等顽疾亮剑;创新 ...
人民日报关注国产剧火到海外
快讯· 2025-07-10 07:25
文旅融合与国产剧出海 - 国产剧集《藏海传》带动观众打卡博物馆和文化风景区,实现内容与旅游体验的深度结合 [1] - 新加坡旅游局与阅文集团签约开发"IP+文旅"模式,探索文化IP的商业化路径 [1] - 文旅融合展现巨大潜力,国产剧成为跨文化叙事的载体,传递中国精神与智慧 [1] 文化输出与价值认同 - 中国剧集出海正从"他塑"转向"自塑",构建文化主体性和价值认同 [1] - 行业通过匠人精神打磨内容细节,将文化自信融入叙事,提升国际影响力 [1] - 蕴含中国智慧和审美的故事有望在全球市场引发更深远的共鸣 [1]
广西岑溪孵化年产值超亿元三黄鸡产业集群
养殖产业规模与产值 - 岑溪市2023年将全面释放3500万羽三黄鸡养殖目标产能 预计形成年产值超15亿元的产业集群 [1] - 安平镇富宁村新型农人覃勇志培育的"岑小鸡"新品种已养殖种鸡1.5万羽 年产值超360万元 [1] - 梨木镇社护村作为"养鸡专业村"拥有38个规模化养鸡场 全村肉鸡年出栏76万羽 年纯收入286万元 [2] - 规划到2027年实现年出栏5000万羽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 [3] 种业创新与品种保护 - 2023年岑溪市开展"寻鸡行动" 从14个乡镇精选2万多羽纯正鸡苗进行育种 [1] - 岑溪三黄鸡2016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定名为"岑溪古典鸡" [1] - 通过多次筛选培育最优种鸡 新品种"岑小鸡"已实现规模化养殖 [1] 现代化养殖技术应用 - 智能环控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 疫病监测探头自动扫描异常 自动投喂机按生长阶段调配营养 [2] - 与传统养殖相比 1万只鸡用工量从10人减至3人 料肉比下降10% 用药量减少30% [2] - 鸡粪经微生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 每吨售价600元 大型养殖场规划沼气发电实现"鸡粪变绿电"循环 [1][2]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公司+农户"模式覆盖全市14个镇 龙头企业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并保价回收 [2] - 马路镇屠宰加工厂全自动生产线40分钟完成活鸡到冷链产品转变 冷链物流覆盖全国400多家连锁餐厅 [2] - 开发鸡汤罐头、即食鸡胸肉、卤味系列等预制菜产品 抢占年轻人消费市场 [2] - 马路镇(古典三黄鸡)2022年9月入选第二批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估名单 [2] 文旅融合发展 - 规划建设鸡文化主题园 发展观光农业 游客可体验捡蛋喂鸡等农事活动 [3] - 产业链正向文旅融合延伸 形成养殖加工文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3]
发挥“近”的优势 做足“美”的文章(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端午假期旅游数据 - 河北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9.3% 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9.1% [1] - 京津游客占比15.5% 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0.2% [1] -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宣传语聚焦京津及周边省份重点客源市场 [1] 周末休闲游趋势 - 以"轻旅游"和"微度假"为主的周末休闲游逐渐兴起 [1] - "近"体现交通便捷的地域优势及心理距离 "美"涵盖风光、人文和服务 [1] - 旅游包车周末与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2024年覆盖116万辆次车辆 [1] 入境游发展策略 - "五一"期间全省入境游客2.45万人次 同比增长96% [2] - 实施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 部署外卡POS机2000余台 ATM设备和外币兑换点118个 [2] - 推出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长城运河探索之旅等个性化入境游线路 [2] 文旅融合实践 -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串联"邯郸学步"学步桥、"胡服骑射"武灵丛台等成语景点 [4] - 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提供超800分钟戏剧演出 打造沉浸式体验 [4] - "文旅+"模式叠加夜经济、体育旅游等新业态 [5] 产业带动效应 - 张家口蔚县推进"三带"建设 深挖100多项非遗资源 文旅消费强劲增长 [5] - 唐山发展工业旅游 建设工业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 推动城市转型 [6] - 文旅产业丰富旅游业态 延伸产业链条 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 [5][6] 市场发展方向 - 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 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意驱动 [1] - 文化出海策略通过"冀艺出海"品牌展示非遗、文物等传统文化元素 [2] - 线上宣传结合海外网络平台 扩大文旅海外推广力度 [2]
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城市文旅消费密码探寻
搜狐财经· 2025-07-10 03:56
演出经济规模与增长 - 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022年243.6亿元飙升至2024年796.29亿元,三年突破千亿元规模[2] - 2024年上海举办57238场营业性演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281场(同比+44.8%),票房收入51.7亿元(同比+20%)[8] - 北京2024年举办5.7万场演出,吸引1280万观众,票房收入超39亿元,三项指标均显著增长[8]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北京11场大型演出票房1亿元,凤凰传奇单场观众6.5万人创纪录,两场票房7900万元[3] - 演唱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链条,形成"流动的GDP"乘数效应[2] - 成都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主题线路,免费赠送门票持有者博物馆参观权益[9]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23年提出引导音乐节、演唱会等业态发展,丰富"演出旅游"模式[6] - 江苏对引进高水平演唱会实行"免申即享"财政奖励[6] - 海南对持续3年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给予50-100万元奖励[6] - 四川对观众超5000人的大型演出按票房给予150-500万元奖励[6] 城市级案例与策略 - 北京、上海、广州依托场馆设施和消费群体占据演出经济第一梯队[7] - 成都、青岛等旅游城市通过演唱会推动城市品牌升级,如成都将演出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9] - 周杰伦演唱会带火海口,薛之谦演出提升衢州话题度,社交媒体放大城市文旅曝光[7]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文旅融合深化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演出经济增长潜力持续增强[3] - 政策倾向支持高质量项目,通过引进经纪公司、改造演艺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7] - 行业目标从短期流量转化升级为"因演出恋城"的长期品牌建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