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管理能力
搜索文档
重磅发布!2025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君鼎奖正式揭晓
券商中国· 2025-11-19 19:33
论坛背景与核心观点 - 2025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作为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的一部分,汇聚行业权威机构与领军人物,探讨行业发展新范式[1][2] - 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积极变化,A股站上4000点,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 - 券商资管行业正面临三大趋势重塑:数字赋能(AI与大模型技术全链条渗透)、需求升级(养老理财、绿色投资催生创新)、能力重构(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2] 行业领袖对发展趋势的研判 - 发挥券商集团军作战优势,推动资管业务与财富管理、投行、研究等板块深度协同,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以应对市场竞争[3] - 行业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重视品牌培育与长期建设,构建基业长青的护城河[3] - 中小券商资管面临三大新挑战:应对资产荒、低利率与高波动并存的复杂环境;策略多元化下坚守绝对收益理念;实现管理规模可持续增长[3] 圆桌对话与奖项评选 - 论坛设置两场圆桌对话,分别探讨“后公募化”时代券商资管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低利率背景下产品布局策略演进[4] - 论坛同步揭晓“2025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君鼎奖”评选结果,涵盖全能资管机构、新锐资管机构、品牌、固收/权益/ABS/量化团队及各类资管计划等多个奖项类别[6][7][8][11][12][13][15][17][18][19][21][22][25][27]
华安证券副总裁唐泳: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是中小券商的重要生存之道
证券时报网· 2025-11-19 18:45
行业背景与挑战 - 牌照不全是中小券商普遍面临的制约 [1] - 大集合产品的移交与清算是行业共同任务 [1] - 公募业务头部化趋势加剧 [2]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发展关键在于通过聚焦核心能力、做精现有业务走差异化路径 [1] - 在现有条件下深耕私募业务并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是重要生存之道 [1] - 发展关键是通过产品净值体现投资能力 [1] 公司业务举措与成果 - 公司于11月将相关大集合产品逐步转移至控股的华富基金 [1] - 自2019年起公司将绝对收益作为核心方向以控制波动和基准高达成率为目标构建完整产品线 [1] - 公司重点发力私募小集合业务目前管理规模超400亿元 [1] - 相关转移产品大部分已运行超五年高峰时规模超百亿主要依靠自身渠道销售 [1] - 产品强调绝对收益、控制回撤的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公司收入结构与业务优势 - 公司资管收入结构均衡管理费收入占比60%业绩报酬占比40% [1] - 私募业务若能实现客户预期收益其超额回报可有效弥补管理费压力 [2]
南财观察|上一轮牛市买的主动权益基金,为何还有4成未回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19:49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于11月10日收报4018点,时隔十年再度站上4000点关口,并在随后两个交易日守住该点位 [1][2] - 2025年初至11月10日,主要股指均实现显著上涨,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19.42%、27.6%、46.35%和18.23% [2] - 在此背景下,截至10月29日,全市场4679只主动权益基金中,97.45%的基金在2025年内实现正收益,其中33只基金实现收益翻倍,表现最佳者年内涨幅超过200% [2] 近五年基金业绩分析 - 在存续时间超过五年的2695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有1019只基金近五年累计收益为负,占比达38% [1][3] - 近五年业绩领先的阵营中,有6只基金回报率超过200%,包括金元顺安元启、东吴移动互联等 [3] - 近五年亏损的基金中,174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其中19只产品亏损超过50%,表现最差的三只基金天治新消费、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和富荣价值精选,过去五年回报率分别为-65.25%、-62.32%与-61.45% [3] - 在2020年6月30日至11月11日市场攀升期间成立的212只基金中,有49%至今仍未回本,亏损比例较全市场同期成立满五年的基金整体水平高出10% [3] 头部机构与知名基金经理产品表现 - 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近五年业绩承压,例如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和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近五年分别亏损32.98%和30.17% [4] - 多家头部公募机构旗下产品出现显著亏损,例如华夏基金、银华基金、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和汇添富基金旗下多只产品近五年亏损幅度在30%至44.58%之间 [5] 基金长期业绩承压原因分析 - 高位加仓是原因之一,近五年收益为负的基金在2020年末与2021年年中的平均股票仓位为84.22%和84.36%,高于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79.83%和78.85%的平均水平 [6] - 以国融融银为例,其在2020年中报股票仓位为23.5%,至2021年中报提升至83.8%,随后在市场调整中迅速砍仓至61.9%,其2020年和2021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42%和-23.11%,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6] - 频繁换手对业绩造成负面影响,2021年至2024年间,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年平均持仓换手率为460.71%,而近五年亏损超30%的基金该指标为508.45%,亏损超50%的19只产品年平均换手率高达811.5% [7] - 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影响策略连贯性,例如富荣价值精选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更换六任基金经理,其中四位任职期间未能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7] - 赛道依赖问题突出,部分基金过度依赖传统高景气赛道,截至11月11日,万得房地产指数、白酒指数与医药指数相较于2022年同期仍分别下跌8.52%、3.08%和0.92% [8] - 部分全市场选股型基金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例如天治新消费混合历史重仓股长期集中于白酒、家居等传统消费领域,后又转向创新药,但年内仍录得3.06%负收益 [8] - 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基金重仓股高度聚集于消费与医药类个股,银华领先策略连续17个季度重仓贵州茅台,持仓仍以传统消费为主 [9] 当前市场动态与未来展望 - 2025年以来新成立基金数量达1354只,创近三年新高,合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达13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68亿元实现翻倍 [10] - 博时基金指出"风格再平衡"是当前较为稳健的思路,A股盈利底进一步确认,市场短期或将延续窄幅震荡 [10] - 鹏扬基金吴西燕认为可关注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主题标的,最看好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高端制造业,以及新消费和创新药领域 [11] - 中欧基金建议增加对中美两国自主可控题材的关注度,如军贸、半导体国产替代、AI基建、商业航天与6G基建等 [11]
资产管理信托将迎新规 倒逼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上海证券报· 2025-11-04 02:16
◎记者 马嘉悦 近日,《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发布,这是2023年信托三分类新规 发布后首个聚焦资产管理信托的专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据公开资料,近年来信托业转型脚步越走越 快,资产管理信托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业内人士称,《办法》的发布对于信托业转型意义重大,其 中资产管理信托的销售考核看齐银行理财监管,引入商业银行独立托管"防火墙",划定组合投资硬指标 等要求,引导信托公司进一步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强财富端建设,同时重视含权(权益类资产)类产 品的开发与管理,在合规展业的基础上加速回归本源。 主动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今年8月初,多家信托机构收到中信登发出的《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信托登记业务指南(版本 V3.0)》及相关附件,业务指南要求资产管理信托应当落实组合投资要求。如今,《办法》对资产管理 信托组合投资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据公开资料,今年以来,多家信托公司重视财富端建设,积极招募相关人才。比如,渤海信托6月中下 旬招聘信托财富团队负责人及信托财富顾问岗,工作地点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长沙等。中原信托近 期启动省外财富团队专项招聘,在北上广深等六大城市招募财富中心负 ...
32.43万亿元,再创新高!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19:16
信托业规模正在快速扩张。 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为32.4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信 托业规模进入增长"快车道",去年信托业规模同比增长超20%。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信托业转型加速以及证券市场持续涌现投资机会,信托业近年来 实现了快速发展。未来,各家信托公司需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强化盈利能力,并不断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信托业规模突破32万亿元 10月21日,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在上海举办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循环驱动论坛上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为 32.43万亿元,与上年末相比增加了2.87万亿元,增幅为9.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43万亿元,增长幅度20.11%。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今年,近两年来信托业规模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万亿信托机构持续扩容。 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达10524.16亿元。浦发银行披露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上海国际信托合 并管理规模达到11863. ...
固收筑基 权益突围 上半年近20家上市券商资管业务营收正增长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03:12
资管业务营收表现 - 近20家A股上市券商2025年上半年资管业务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1][2] - 中信证券资管业务营收60.17亿元位居第一 广发证券和国泰海通均超30亿元位列第二第三 华泰证券、兴业证券和中泰证券均超10亿元分列四至六名[2] - 华泰证券资管业务营收增幅达6487.85%居首 国泰海通增长44.77% 长城证券增长38.01% 兴业证券、长江证券和中信证券增幅均超20%[2] 资管业务规模结构 - 中信证券资管规模15562.42亿元为唯一超万亿券商 国泰海通、华泰证券和中金公司规模均超6000亿元[2] - 券商资管业务存续产品规模净值11348.75亿元较年初增长7.53% 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79.06%[2] - 债券市场仍是主要投资标的 同时加大ABS、REITs等非传统固收资产布局[2][3] 产品策略转型 - 券商资管采取固收与权益双引擎策略 在巩固固收优势同时积极开拓权益市场[1][3] - 长城资管发行2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12.06亿元 财通资管ABS新发规模260亿元同比增长76%[3] - 华安资管持续发行增赢、慧赢系列权益产品 扩大定增投资覆盖面并加快混合型FOF发行节奏[3] 业务发展方向 -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多元化投资策略成为行业共识 光证资管将丰富多资产多期限多策略产品谱系[4] - 权益投资领域存在产品供给不足问题 指数化投资已成主流但受牌照限制难以布局[4][5] - 招商证券资管、广发证券资管、兴证资管和光证资管4家机构已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 公募业务成为重要突破口[5]
半年增长357亿,权益大厂的固收加法有什么魅力?
新浪基金· 2025-08-11 17:32
行业趋势 - 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低风险偏好资金寻求提高收益弹性但畏惧股市波动 [1] - 含权固收产品成为资金配置重点 上半年公募基金固收加产品规模增长2000亿 总规模突破1.9万亿 [1] - 低利率时代及股市持续向好为含权固收产品提供表现舞台 [3] 公司表现 - 景顺长城含权固收产品管理规模达935亿元 半年规模增长356.60亿元 [1] - 近一年7只产品净值增长率超10% 15只超7% 景颐丰利近一年净值增长率25.23% 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3% 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5.65% [1] - 过去一年14只产品净值增长率在5-10% 其中11只最大回撤不超过-4% 5只不超过-1.5% [3] 投研能力 - 权益投研团队覆盖红利风格与科技成长 邹立虎把握有色金属/煤炭/石化行业趋势 科技军团捕捉芯片半导体/国产算力机遇 [2] - 可转债投资能力突出 李训练/李曾卓卓/徐栋等具备专项投资能力 [2] - 债券投资筑牢基底 提供从低到高波动性的全面产品线 [3] - 主动管理能力依赖权益投研/债券投资/大类资产配置三重核心竞争力 [3]
半年增长近357亿元,权益大厂的“固收加法”有什么魅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16:49
行业趋势 - 上半年公募基金固收加产品规模增长2000亿元 总规模突破1.9万亿元 含权固收产品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重点配置方向 [1] - 低利率环境及股市向好为含权固收产品提供发展机遇 主动管理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3] 公司表现 - 景顺长城含权固收产品管理规模达935亿元 半年规模增长356.60亿元 [1] - 近一年7只产品净值增长率超10% 15只超7% 景颐丰利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达25.23% 在同类普通债券型基金中排名前3% 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仅5.65% [1] - 过去一年14只产品净值增长率介于5%-10% 其中11只最大回撤不超过-4% 5只不超过-1.5% [3] 投研能力 - 权益投研团队全面覆盖红利风格与科技成长 邹立虎把握有色金属/煤炭/石化行业趋势 董晗/江山捕捉芯片半导体与国产算力机遇 [2] - 固收团队具备可转债投资优势 李训练/李曾卓卓/徐栋等均擅长可转债投资 [2] - 债券投资筑牢产品基底 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控制回撤 满足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在控制风险基础上获取股市收益的需求 [2][3]
人事变动持续 信托业发力本源业务
上海证券报· 2025-05-26 02:14
信托业转型进展 - 行业平均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达4755.32亿元 同比增长26.64% [2] - 44家公司信托资产规模实现增长 仅13家下降 [2] - 资产服务信托 标品信托等本源业务成为增长主力军 [1] 业务发展情况 - 平安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达9930亿元 同比增长49.88% [2] - 证券投资类信托业务规模超5900亿元 同比增长84% [2] - 本源业务发展明显加快 资产服务信托 资产管理信托等业务发展迅速 [2] 行业人事变动 - 今年以来超过10家信托公司发生高管变更 [3] - 新帅大多具备银行 券商等金融行业长期从业经验 [3] - 高管变更反映行业加速转型趋势 [3] 经营业绩表现 - 行业平均营业收入11.09亿元 同比下降16.5% [4] - 行业平均利润5.54亿元 同比下降29.05% [4] - 规模增长不增利因本源业务仍处探索期 费率较低 [4]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培育差异化优势 [4] - 应结合股东背景 提供差异化服务 [4] - 需吸纳专业人才 提升团队综合实力 [6] - 依托股东背景挖掘企业需求 探索本源业务创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