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博弈
icon
搜索文档
突发特讯!中美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开始举行,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6 03:3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自今年夏季以来首次面对面磋商 试图在贸易摩擦中寻找出路 尽管官方措辞谨慎且期待有限 但重启对话本身释放出试探与缓和的微弱信号 [1][3] - 中美经贸关系正从全面对抗转向竞争性共存 吉隆坡会谈的意义不在于一举解决矛盾 而在于为未来更复杂的博弈建立危机管控机制 避免因对话渠道中断导致误判与冲突风险攀升 [10] - 双方若能在气候治理、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寻找合作支点 或将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 反之若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磋商将难有成效 [12][13] 背景:从“贸易战”到“持久战” - 2018年至今 中美经贸关系在关税、技术封锁、市场准入等多重交锋中持续紧绷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核心逻辑始终是遏制中国科技与产业升级 [3] - 会谈前美国贸易代表强调需以务实态度应对中国非市场行为 而中方则反对单边制裁与科技霸凌 双方立场鲜明对立 [3] 焦点议题:关税、芯片与“再挂钩” - 磋商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 关税僵局方面 中方要求美方取消巨额不合理制裁 而美方试图以关税为筹码换取中国在市场开放领域的让步 [5] - 科技围堵方面 美国对华芯片管制不断加码并扩大AI芯片出口限制 中方要求停止滥用国家安全概念 预示科技战难有转圜 [6] - 供应链博弈方面 美国推动去风险化 中方倡导合作共赢 双方能否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找到再挂钩空间是衡量会谈成果的关键 [6] 博弈策略:软硬之间的外交艺术 - 美方策略是展现沟通灵活性的同时高举公平贸易大旗 联合盟友向中国施压 试图以压促变 通过局部让步换取长期战略优势 [8] - 中方应对是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 在核心技术问题上寸步不让 同时以国内市场潜力与新能源产业优势为筹码 分化美方阵营内的商业利益群体 [8] - 中方代表团涵盖经贸、外交、科技多领域专家 美方由贸易代表办公室与商务部联合牵头 暗含经济安全化的深层意图 [8] 展望:低预期下的“积跬步”逻辑 - 若双方能在农产品采购、签证便利、新能源合作等领域达成小型共识 即可视为积极进展 [10] - 长期看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搁置零和思维 在全球性议题上寻找合作支点 [12]
中国稀土出口管控加强,北京与华盛顿展开关键供应链博弈,全球聚焦政策影响力与未来走向
搜狐财经· 2025-10-26 01:43
中国关键矿产出口管制与全球供应链影响 - 商务部于2023年7月宣布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并于同年10月将石墨纳入管控范围[1] - 2024年中国对稀土开采和流通的监管进一步细化,引发全球产业链紧张并将稀土议题推向台前[1] - 管制措施出台后,海外市场一度出现价格上涨,日本、欧洲企业加速寻找备份供应,美国则进行战略储备[5] 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 中国掌握稀土开采配额发放权,且在分离和加工环节占据全球70%以上的份额[3] - 在永磁材料、催化、抛光粉等下游领域,中国也拥有巨大市场份额[3] - 中国在稀土分离、纯化、环保治理等复杂环节拥有成熟技术且相关技术不轻易外流,形成了节奏控制能力[5] - 永磁体关键材料钕铁硼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机、风电和消费电子等领域[13] 全球供应链的应对与挑战 - 部分订单向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转移,但核心环节仍需依赖中国供货,导致外部调整供应链的成本高昂且耗时[5] - 欧盟和美国正在推动本地化项目和回收利用,供应商多元化进程正在进行但进度不一[13] - 外部厂商要获得与中国同等水平的良率存在门槛,难以快速实现替代[11]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与优势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门类齐全,供给能力强[11] - 很多国家在决策时都必须将中国因素置于首要位置,这为中国提供了主桌上的座位[11] - 在芯片封装测试等环节,中国及周边地区在可靠性、散热和良率控制方面具有优势[11] 中国产业政策的战略方向 - 稀土战略并非简单依靠“禁止出口”,而是通过“规范、提质、稳供”的组合拳来增强话语权[13] - 近年来中国通过加大环保要求、淘汰低端产能、提高附加值来巩固行业地位[13] - 2024年5月,华盛顿对中国电动车、锂电、太阳能等产品加征关税,凸显出供应链竞争已超越明面招数[3]
荷兰踩雷!中国反制引爆全球供应链地震,中美攻守易位
搜狐财经· 2025-10-24 22:49
地缘政治冲突与供应链影响 - 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安世半导体,引发中国反制[1][3] - 中国商务部出台出口管制令,精准掐断德国化工巨头向美国转卖稀土的渠道,导致欧盟企业损失12%年营收[3] - 中国反制措施导致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30%产能闲置,季度营收暴跌42%[3] 半导体行业格局与技术发展 - 安世半导体70%产能位于中国,55%营收依赖中国市场[3] - 中国28nm DUV光刻机实现量产,足以支撑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领域需求[5] - 尽管中国DUV光刻机技术不及ASML的EUV,但标志着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突破[5] 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与市场依赖 - 全球90%的稀土提纯产能集中在中国[5] - 美国8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5] - 稀土成为中国在中美博弈中的关键反制手段[3][5] 宏观经济与制造业趋势对比 - 中国制造业PMI连续1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6] - 美国制造业PMI连续8个月处于收缩区间[6] - 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5%,支撑产业升级[6] 全球企业战略与供应链重构 -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紧急调整对华政策,在加强经贸合作的同时保持中立[8] - 欧洲企业开始悄悄重建"去美国化"的供应链体系[8] - 美国面临制造业空心化、债务高企和企业成本飙升等挑战[8]
荷兰封锁持续升级,清华玉衡芯片亮相,全球供应链面临大变局
搜狐财经· 2025-10-21 05:20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博弈 - 荷兰于2025年10月12日突然冻结并试图收回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1] - 安世半导体为闻泰科技子公司,名义上属荷兰,但70%产能位于中国,供应链深度依赖中国[1] - 荷兰的行动导致安世半导体产品积压,但未能有效控制其复杂的制造体系[1] - 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控,将境外加工过的含中国稀土产品纳入管控范围[3] - 供应链禁令导致英伟达销售额损失超过50亿美元,股价随之下滑[3] 中国半导体技术路径与产业布局 - 中国推出“玉衡”芯片,能在400至1000纳米波段拍摄超高清光谱图,像素达上千万级,不依赖极限制程光刻机[3][11] - 中国半导体发展策略聚焦系统效率、资源整合与创新速度,而非单点技术精度[5] - 中国产业链布局围绕资源、标准、算力三条主线并行发展[3] - 华为昇腾集群通过灵衢协议和算法堆叠技术运行大模型,不依赖先进制程[3] - “玉衡”芯片的诞生被视为中国早有布局的战略成果,旨在建立自主的规则和路径[5][11]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 欧洲试图自建晶圆厂,但面临资金、人力、电费三重挑战[7] - ASML、博世等欧洲半导体巨头在倡导自主的同时,仍频繁寻求与中国合作[7] - 科技竞争已从实验室延伸至矿山、港口、工厂和代码的全体系较量[8] - 西方过去依赖光刻机进行技术制约,现今面临中国在稀土、技术标准和计算集群方面的反制[8] - 未来竞争关键在于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速度,软硬件结合被视为制胜要素[10]
美国反制中方稀土最狠的“停售令”来了!芯片设备停入在华工厂
搜狐财经· 2025-06-27 09:00
美国芯片设备出口管制 - 美国商务部对向中国大陆出口芯片设备实施"逐单审批"新规,取消自动豁免,影响三星、台积电、SK海力士等企业 [1] - 该政策旨在延缓中国芯片制造业升级,但设备存在替代方案,日本、荷兰等国可能填补市场空白 [2] - 芯片设备商因失去中国市场,阿斯麦和应用材料公司去年损失28亿美元收入 [6] 中国稀土管控措施 - 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民用放水、军工断粮"策略,向美国车企发放半年临时许可证但切断军用供应 [6] - 建立稀土全流程追溯系统,严格监管从矿山到出口的全过程,包括磁瓦、磁环等初级加工品 [6] - 中国稀土板块在政策出台后两天内暴涨8%,反映市场对稀土战略价值的认可 [2] 供应链博弈与产业影响 - 美国禁运芯片设备损害自身企业利益,台积电寻求韩国政府斡旋,阿斯麦为中国客户保留技术方案 [8] - 中国稀土若全面禁止民用出口,将导致美国电动汽车和军工产业瘫痪,五角大楼每日损失2.3亿美元 [8] - 中国采用"拉欧打美"策略,对欧洲车企开放稀土供应,德国大众配合提供数据,美国通用汽车库存告急 [10] 产业升级与国产替代 - 中芯国际积极扩张28纳米成熟制程产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集群 [6] - 华为昇腾AI芯片性能逼近英伟达A100,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6] - 中国通过"内外兼修"策略削弱美国设备禁运效果,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6] 博弈态势与未来走向 - 美国已现疲态,特朗普政府急于谈判反映稀土短缺对军工产业的威胁 [11] - 技术霸权依赖全球协作的美国,面临资源垄断和全产业链优势中国的挑战 [11] - 供应链主动权向中国倾斜,稀土定价权成为博弈关键筹码 [10][11]
越南签下“生死状”, 封堵中国转出口贸易,换美国的关税减半!
搜狐财经· 2025-06-19 01:00
中美越供应链博弈 - 越南面临46%对美出口关税威胁 若未达成协议将重创纺织 电子等支柱产业[1] - 越南以封堵中国转口贸易为代价换取关税降至20%-25% 2024年越南对美1235亿美元顺差中12%来自中国商品借道出口[1] - 美国强制越南海关接入溯源数据库 光伏 锂电池等敏感商品供应链信息实时同步[3] - 越南对中国钢铁加征19.38%-27.83%反倾销税 企业需证明本地附加值超55%才能享受低关税[3] 越南产业应对策略 - 越南紧急增购25亿美元波音787客机 签署LNG协议 取消美国农产品非关税壁垒[5] - 加速中越海防芯片产业园建设 引入中国半导体技术 但60%纺织面料仍依赖中国[5][12] - 美国突然将越南钢铁关税跳涨至50% 当地铝企订单一夜蒸发30%[5] 中国企业突围路径 - 光伏龙头在越南建硅料厂但保留核心技术专利 电子厂将组装工序转至柬埔寨利用东盟免税政策[7] - 中老铁路年运量突破5000万吨 构建陆路供应链对冲美国海上封锁[8] - 中国车企用新能源技术换泰国大米配额 芯片厂借马来西亚封装进入欧盟市场[10] 全球供应链连锁反应 - 泰国 马来西亚跟进加强海关审查 苹果计划将65% AirPods产能撤出越南转投墨西哥和印度[8] - 耐克 苹果等美企因成本飙升警告高关税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10] - 胡志明港"越南制造"标签实际包含柬埔寨组装 中国专利或老挝铁路运输等多元要素[12]
“美国自诩唯我独尊、全球听命,结果中国跳出来了”
观察者网· 2025-06-04 11:47
中美贸易博弈 - 中美贸易博弈已超越关税层面,演变为全球供应链争夺战,两国通过限制关键技术共享对数十个行业产生持久影响[1] - 中国对稀土及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颠覆全球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及军事承包商供应链[1][5] - 美国持续扩张半导体管制体系,阻止先进技术流向中国,但遭到美国业界强烈抵制[5] 稀土行业动态 - 中国稀土产量全球占比超60%,精炼供应量占比达92%,占据主导地位[5] - 中国建立稀土出口许可制度,实行"一批一证"规则,需填写最终用户信息以加强监管[6] - 中方曾暂停对28家美国实体的出口管制禁令,可能涉及部分稀土,作为贸易缓和措施[5] 供应链战略调整 - 美国企业为规避关税将工厂迁至越南、墨西哥等国[5] - 中国通过大规模投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板及电动汽车领域,降低对海外能源与技术的依赖[5] - 美国将出口管制延伸至全球,要求使用美制技术的外国企业对华禁售,多国被迫遵从[5] 行业影响与应对 - 稀土管制对美国先进制造业造成压力,引发华盛顿对中国可能掐断制药、航运等"命脉"的焦虑[2] - 美国新增对华歧视性限制措施,包括AI芯片出口管制、停止EDA销售及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6] - 中国商务部表示将坚决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权益,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