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供应链稳定
icon
搜索文档
贸发会议报告:今年下半年全球贸易或将遭遇更大“逆风”
快讯· 2025-07-09 08:43
全球贸易增长趋势 - 今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预计增长3000亿美元 [1] - 一季度全球贸易增长约1.5%,二季度预计增长2% [1] - 价格上涨是推动全球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贸易量仅增长1% [1] 服务贸易表现 - 服务贸易仍是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过去4个季度增长9% [1] 全球贸易失衡状况 - 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加剧,美国在过去4个季度中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1] 贸易政策与风险 - 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将加大下半年全球贸易阻力 [1] - 近期美国关税措施带来的贸易碎片化风险加剧 [1] - 美国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单边行动或引发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 [1]
专访丨南博会为南亚各国提供长期发展机遇——访巴基斯坦企业家赛义德·哈桑·拉扎
新华社· 2025-06-20 15:17
中国—南亚博览会促进经济贸易合作 - 南博会为南亚各国提供长期发展机遇,促进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 [1]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具有贸易多样化和供应链深度整合的巨大潜力 [1] - 南亚国家能通过南博会平台从中国在技术、物流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中受益,并与全球价值链形成更紧密链接 [1] 巴基斯坦企业的中国市场机遇 - 南博会是巴基斯坦企业进入中国这一世界最具活力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1] - 中国鼓励进口优质商品和服务的政策有利于巴基斯坦等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现代化 [1] - 巴基斯坦与中国在农业、乳制品业和畜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标准 [1] 中巴产业链供应链互补 - 巴基斯坦与中国在冷链物流、饲料技术、自动化和加工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潜力巨大 [1] - 通过合资企业、技术转让等方式,巴基斯坦相关行业有望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 [1] 云南的区位优势 - 云南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结合边境通道与跨境基础设施,成为连接中国与南亚的重要枢纽 [1] - 云南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地区创新、合作和可持续增长的桥梁 [1] 中国对全球贸易的贡献 - 中国对维护自由开放贸易的承诺具有战略眼光,对区域经济起到"稳定器"作用 [1] - 中国通过稳定全球供应链,创造更可预测和强调合作的国际贸易环境,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1]
视界 | 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重在互联互通
搜狐财经· 2025-05-05 11:03
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 全球供应链易受极端气候、地缘冲突、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导致贸易通道中断风险加大,需求波动和市场预期变化,增加管理复杂性和运营成本 [1] - 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企图打造封闭排他的供应链"小圈子",扰乱全球供应链秩序 [1] - 数字技术应用带来数字安全风险、数字壁垒、数字鸿沟、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兼容等问题,影响供应链高效协同 [1] 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与互联互通 - 供应链多元化布局成为各国确保供应链安全的共同选择,需在硬件基础设施、规则机制、数字平台等多维度构建互联互通网络 [2]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实现"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风险 [2] - 需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如铁路、海运、公路、航空、管道等,构建立体多元的物流通道体系 [2]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新型基础设施如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支付系统可降低企业搜寻成本,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升全球供应链合作能力 [3] - 推动5G、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提高供应链服务流程精确性,降低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门槛 [3] - 数字技术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配置效率提升,使供应链各环节紧密连接 [3] 规则与标准互联互通 - 各国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交易规则的错位导致供应链成本高企、效率低下,需强化对接协调 [3] - 通过规则互认与标准协同构建可预期、可操作的供应链合作框架,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3] - 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型对接,发挥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在维护供应链稳定中的作用 [4] 区域贸易协定与标准对接 -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协定签署,建立区域供应链预警与应急协调机制 [4] - 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加强与成员国在海关程序、原产地规则等领域合作 [4] - 探索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兼容性,形成统一市场准入规则 [4] 数字技术应用与供应链优化 -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资源智能调度和风险监测预判,提升供应链整体效能 [5] - 数字贸易平台助推全球贸易稳定发展,提升企业供应链管控能力,缓释供应链风险 [5] - 将数字贸易商业机制与全球标准对接,实现数据互通,便于企业响应供需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