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共同体
icon
搜索文档
3.93万次解难题,炼就成都“新安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17:01
营商环境政策举措 - 成都发布《成都市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政策》,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举措,聚焦企业办事便捷性、经营持续性、发展公平性、成本可控性和开放便利性 [1] - 政策推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提质增效,形成"收集-转办-反馈-问效"全流程优化管理机制 [1][18] 企业服务效率提升 - 成都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4.54万户,收集诉求3.96万件,解决3.93万件,问题处置机制包括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问题提级办 [18] - 创新审批服务模式,如金牛区推出演出活动审批"7日办结"制度,审批时间缩短50%,并设立一站式窗口整合多部门流程 [10][11] 产业投资与基金支持 - 成都整合设立首期规模120亿元天使基金和1000亿元创投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 [19] - 上半年新增上市企业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153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181.0亿元,同比增长6.3% [23][24] 企业落地与发展案例 - 影目科技总部迁至成都仅用5个月,政府部门"秒回应"企业需求 [6] - 幻景数研落户全程不足两个月,泓力新能源锂电池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86天 [7] - 迪立科技计划1-2年投放200-500辆无人车,预计500辆规模可创造数亿元级经济与社会效益(单车年产值200万元以上) [9] 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 - 成都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将城市作为"试验场"并形成常态机制 [19] - 成都与华为签署协议,深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 [22] 政企协作与资源对接 - 组建24个政企工作联络群,搭建"民企之声"线上通道,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开展410多场服务活动,惠及14000多家企业 [18] - 成华区"人才咖啡"活动促成产学研合作,如摹克科技与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签订战略协议 [13] 民营企业成就 - 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跻身《财富》世界500强,7家成都企业入选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25] - 空客公司评价成都为"城市合伙人",壹玖壹玖集团称成都形成"创新共同体"生态 [21]
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超级“创共体”来了
科技日报· 2025-08-13 15:26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策 - 长三角三省一市颁布全国首部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立法《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于9月1日施行 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创新平台共建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提出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7] 区域创新合作成果 - 中新苏滁高新区60%外资项目、70%投资额和80%项目源自长三角地区 成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样板 [2]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人员超18000人 衍生孵化企业1700余家 服务企业累计超2万家 布局建设超100家研发载体 [5]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2022年以来组织实施项目43项 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 联动社会投入11.5亿元 [8] 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江苏奥意科技自主研发国内首个飞秒光栅 光谱调节参数达4阶国际领先水平 6000W光栅为国内最高功率倾斜光栅 [5] - 华睿生物技术成为国内最大β-丙氨酸生产基地 获2024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奖 [2] - 亨通光电牵头建设"长三角海洋信息传输技术创新联合体" 成功铺设318公里世界最长单根无接头海底高速光缆 [7] 创新资源与生态建设 - 长江经济带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高校院所 一半左右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 五大国家级科创中心中3个位于该区域 [8] - 江苏2024年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6] -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入渝5年引进人才811人 发布重庆市首款语言大模型兆言及全球首款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 [9] 产业协同与要素流动 - 长三角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创新联合体 跨区域协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7] - 2024年联合攻关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 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 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 [8] - 通过联盟共建、平台共用和人才共聘等机制 打破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壁垒 [9]
粤港澳三地工商界齐聚惠州,共探创新与产业协同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0:21
粤港澳大湾区工商圆桌会议 - 2025年第三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在惠州举行,主题为"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旨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1] - 会议机制由广东省贸促会联手中国贸促会驻香港、澳门代表处发起,2024年起已在广州、东莞、香港、珠海等地举办 [1] - 2024年广东省赋予惠州4个战略定位: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和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 [1] 惠州产业发展现状 - 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南北联动"格局,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领先 [1] - 电子信息产业汇聚TCL、德赛、亿纬锂能、胜宏科技等龙头企业,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1] - 生命健康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1] 大湾区协同创新路径 - 需构建"政企学研金用"创新共同体,明确协同发展路径:一体化协同平台、创新协同组织模式、创新金融支持工具、场景驱动实践应用 [3] - 建议推动成立粤港澳创新联盟和产业协同创新圈,构建"两廊两点"科技创新极点协作架构 [3] - 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为牵引,开展跨境协同攻关 [3] 产业协同具体措施 - 纺织服装行业需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可持续发展、抓住健康与老龄化消费增量 [4] - 建议广东承担生产制造、香港负责设计品牌运营、澳门落地市场推广及跨境合作 [4] - 推动"港澳研发—广东制造—中国应用—全球销售"新范式,善用香港服务链优势 [6] 科研成果转化 - 澳门推出"产学研线上配对平台",将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垂直结合 [8] - 中医药行业需构建专利保护网,推行"科研人员持股+成果收益分成"模式 [9] - 建议建立产业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9] 人工智能应用 -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制定《人工智能指引》,规范仲裁中使用AI技术 [11] - 指引旨在平衡AI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服务当事人降本增效需求 [11]
近200km世界级科学片区 ,它来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6-29 13:46
大湾区科学联盟成立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 汇聚深莞两地高校 科研机构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跨区域 跨机构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两地创新资源共建 共享 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 生活圈和交通圈 打造"双城联动 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1] 交通互联互通 - 深莞两市将新建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主干通道 以南光高速北延和光侨路北延(双向8车道)双接东莞科学大道(双向6车道) 全长约13公里 建成后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 [3] - 推进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 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 建成后两条线路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 [3] 科创产业汇聚 -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 材料 生命科学三大方向 集中布局合成生物研究 脑解析与脑模拟 鹏城云脑Ⅲ等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以及中山大学·深圳 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 [4] - 松山湖科学城建成中国唯一 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 布局广东医科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6所高校 [4] 光明区发展 - 光明区被称为"公园之城" 拥有279个公园 光明湖面积堪比西湖 茅洲河等"一河九水"蜿蜒流淌 全区绿色出行道路总里程突破390公里 [7] - 地铁6号线2020年开通运营 2023年"三横两纵"道路通车 2025年深圳科学技术馆正式开馆 [7] - 2025年1月1日-5月28日 光明区新建商品住宅 二手商品住宅合计成交2918套 同比增长127% [7] - 光明区人口从2013年的49.64万人增长至2023年底的115.9万人 实现人口数量翻倍 [7]
城市24小时 | 国家级枢纽扩围,这个中部省会率先“晋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3 22:51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武汉生产服务型等30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建设名单,其中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占比63% [3] - 新一批枢纽特点包括:紧密融合产业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服务区域对外开放、提升运行效能助力降低物流成本 [3] - 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27省会中首个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9][11] - 武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武汉经开区,计划2030年实现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 [11] - 国家物流枢纽总数已达229个,覆盖152个承载城市 [8] 区域经济发展 - 武汉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三港五区"枢纽经济发展载体,建设双循环核心枢纽城市 [12] - 南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并获得政策支持发展国际运输服务和跨境旅行服务 [16] - 闽赣两省联合推出5条"山海奇境"精品旅游线路,串联50余处5A、4A景区 [15] - 深莞两地成立科学联盟"We-Science",打造"环巍峨山"科研圈和创新共同体 [14] 人工智能产业 - 杭州发布AI新政,提出到2025年实现智能算力服务规模超50EFLOPS,培育2个基础大模型和25个行业应用大模型 [13] - 杭州目标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39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700家,产业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 [13] 高等教育 - 2025年中国内地大学第三方评价显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综合指数前三名 [18][19][20][21][22] - 北京、江苏、广东入选TOP100大学数量最多,分别有18所、17所、9所 [18] - 广东入选TOP100的9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 [18]
深莞联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
南方都市报· 2025-06-21 19:50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在深圳成立 深圳和东莞市领导及两地相关单位负责人、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共400余人出席 [1] - 联盟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3] - 联盟将深莞两地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汇聚起来 通过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 加强科创两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3] 科学联盟的战略规划与目标 - 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 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3] - 一座方圆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正在成型 "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3] - 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共同谋划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3] 交通互联互通规划 - 构建"1高、2快、1主"的陆路通道 支撑科学城深度融合、快速发展 [4] - 新建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主干通道 以南光高速北延和光侨路北延(共双向8车道)双接东莞科学大道(双向6车道) 全长约13公里 建成后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 [4] - 构建"2城际、2地铁"的轨道网络 提高"两城"之间的商务通勤效率 [4] - 推进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 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 建成后2条线路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 [4] 大科学装置与联盟启动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陈和生分别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散裂中子源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相关进展情况 [4] - 深莞两地领导、科学家代表共同推杆启动联盟 两地市长向2025-2026年度理事长单位及两地秘书处授旗、授牌 [4] 大会主办方与目标 - 大会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光明区人民政府、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 [4] - 旨在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为阵地 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 [5]
泰晤士河加入“奔流群聊”,六天六场沪伦对话开启英伦之旅
新浪财经· 2025-06-08 07:51
《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活动概览 - 活动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多家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业支持,包括浦发银行、安永(中国)、彭博等 [2] - 活动包含六天六场跨界对话,聚焦上海与伦敦双城文明互鉴,涵盖金融合作、科技创新、创意文化等领域 [2][6] - 特别合作伙伴包括智通财经、苏河湾集团,特别支持机构包括伦敦发展促进署、中国东方航空、蓝带国际 [2] THE MINT中英造币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 COINect主题特展首次将中国币章文化带到海外,展出上海造币博物馆1949年后生产的珍品,题材涵盖传统文化、城市景观、生态保护等 [3] - 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主办,免费向英国观众开放,可通过线上预约参观 [3] - 配套活动包括中英青年币章设计比赛和圆桌对话,旨在通过币章解读城市记忆和金融文化历史 [2][3] 浪潮之上Codes of Tides多媒体展览 - 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馆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联合推出,以黄浦江和泰晤士河环境数据及金融指数为创作素材 [6] - 10位中英艺术家通过视频、装置、绘画等多元媒介,探索科技与艺术在AI、金融、生态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6] - 策展团队由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和伦敦金史密斯学院教授William Latham等组成 [6] 金融与创新论坛 - 伦敦论坛将于2025年6月10日在怀特霍尔厅举行,聚焦双城金融合作与科技创新,主题为"零碳水岸未来" [6][7] - 参会嘉宾包括伦敦市副市长、浦发银行伦敦分行行长、彭博欧洲区政府事务负责人等金融界代表 [7]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校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等学界专家将参与跨界对话 [7] 浦江奔流历史展览 - 展览以《上海图鉴·黄浦江》为蓝本,通过图文和视频展示黄浦江两岸历史变迁和上海港发展 [10] - 旨在向伦敦观众呈现上海打造"全球城市"的历程,突出其文化底蕴和当代成就 [10] - 展览地点设在伦敦怀特霍尔厅,与论坛同期举行 [10] 海派美食文化交流 - "中华餐饮世界表达"活动将在蓝带伦敦概念餐厅举办,展示中餐非遗技艺与西式餐饮空间的融合 [14][15] - 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报集团和蓝带国际厨艺学院共同主办 [15] - 活动包含两场主题美食交流和多场文化互动,推广海派餐饮文化 [15] 创新生态康河沙龙 - 沙龙选址剑桥威斯敏斯特学院,聚焦中英创新高地协同发展,探讨技术转化与全球化运营 [18] - 活动邀请剑桥学界代表和静安专业服务机构,讨论产业链重构下的开放创新 [18] - 议题涵盖传统产业数字化、学术商业化及消费品牌国际化 [18]
乡村大棚里的“创新共同体”
新华网财经· 2025-05-26 14:05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 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梦飞田园"芦笋基地与南昌大学、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模式 [2][4][5] - 江西农业大学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为基地带来智能旋耕施肥一体机等"机器人军团",单棚作业效率提升3倍 [4] - 基地与院校共同开发芦笋茶、芦笋粉、芦笋面等下游产品,拓展产业链 [7] 农业科技研发应用 - 江西省农科院在基地试种芦笋新品种,种源研发被视为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9] - 基地负责人将种植经验与科研团队共享,形成"顶天研究"与"立地实践"的双向互动 [9] - 智能采收机器人、清园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农机装备持续测试升级中 [4] 农产品销售创新 - 基地与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直播团队,成功孵化创业团队解决芦笋保鲜期短(常温仅2天)的销售难题 [11] - 电商直播成为突破"优质难优价"困境的有效途径 [11] - 合作涵盖人才输送、物流配送、项目运营等多维度 [11]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 南昌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基地开发研学路线和培训课程,将参访流量转化为"参访经济" [13] - 校地合作实践基地联动校内外资源开发"产村融合""消费在村"等原创课程 [13] - 基地实现从一产种植到三产旅游的全产业链覆盖,成为当地农业与乡村旅游双名片 [13][15]
放眼京津冀 中关村“村民”到处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6 19:10
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 - 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 [1]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包括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2] - 清华天津电子院孵化118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天津孵化43家企业,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3][4] 企业创新案例 - 兆福科技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采用国际领先的碲锌镉探测技术,已承接中国星网总部等重大项目 [2] - 天融信在雄安设立数字城市安全总部,为电子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提供网络安全防护 [2] - 华慧芯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取得50余项专利,开发50多种光电芯片产品,服务600多家机构 [3] - 它思科技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多家医疗机构完成部署 [3] 产业链协同升级 - 北京精雕科技实现"一台机床,三地智造"模式,廊坊基地年产1万余台五轴数控机床,效率提升3倍 [6] - 河北百纳信达将试制、工艺验证部门迁至香河,可在当地采购线缆、外壳等配件,形成供应链协同 [6] - 香河机器人小镇签约企业超150家,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2023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成交额144.92亿元 [7]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需加强京津政策协同,统一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8] - 应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发展,兼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 [8]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