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授权
icon
搜索文档
南极人转型遭遇阵痛:上半年净利润骤降超八成 品牌授权业务缩水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23:01
核心观点 - 公司正从品牌授权模式向自营业务转型 但转型导致成本增加 业绩承压 [1][5][6] - 品牌授权业务因过度授权和品控问题导致品牌声誉受损 业务收入大幅下滑 [2][3][5] - 公司通过线下开店、加大营销投入等方式推进转型 但短期面临销售费用增长和利润压力 [5][6][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53亿元 同比减少13.07% 净利润1362.07万元 同比减少82.52% [1][2] - 移动互联网业务营收11.76亿元(占比86.86%)同比下滑13.11% 毛利率仅3.7% [2] - 现代服务业务(含品牌授权)营收1.25亿元 同比减少31.56% 但毛利率高达92.36% [2] - 2024年全年营收33.58亿元 同比增长24.75% 但净利润亏损2.37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38亿元 同比增长64.43% 主要因推广服务费增加 [6] 业务转型 - 品牌授权供应商从2016年562家增至2020年1612家 经销商从1649家增至6079家 [3] - 2023年确立三大业务板块:时尚系列授权、战略合作授权及自营零售 [5] - 2024年男装、女装、内衣品类转为自采与加盟模式 加强供应链管控 [5] - 2025年7月开设"超级南极人"线下门店 覆盖内衣、防晒、家纺等品类 [6] - 百家好品牌2025年上半年线上店铺数量增长超50% 淘系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 [7] 行业分析 - 品牌授权模式因过度授权和品控不严导致品牌价值透支 [3][5][8] - 线下门店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体验 但面临租金、人力等成本压力 [6] - 服装行业需注重设计研发与供应链协同 而非价格战 [8] - 公司对标优衣库和ZARA 但当前单品牌营收规模与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7]
南极电商股价下跌2.89% 半年报净利润同比下滑82.5%
金融界· 2025-08-28 01:26
股价表现 - 8月27日股价报收3.69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11元 跌幅2.89% [1] - 当日成交量为836558手 成交金额达3.16亿元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2117.23万元 占流通市值比为0.29%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3375.38万元 占流通市值比为0.46% [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 同比下降13.1% [1] - 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2万元 同比下降82.5% [1]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6.24亿元 同比下降25.9%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2725万元 同比下降9.7% [1] -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5.41亿元 同比下降47.6% [1] 业务概况 - 公司属于贸易行业板块 主要从事品牌授权及电商服务业务 [1] - 通过线上及线下渠道开展品牌服务与自营销售业务 [1] - 旗下拥有南极人等知名品牌 [1] - 整合供应链资源为产业链提供高效服务 同时通过自主采购开展自营销售业务 [1]
从鞋服品牌到名人肖像,ABG 如何通过品牌授权来赚钱?|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8-20 16:48
公司概况与商业模式 - ABG成立于2010年 核心商业模式为收购知名品牌后进行品牌授权 通过向第三方授权品牌按销售额3%-5%的比例抽取费用 并设置最低保障收入条款确保稳定收益[4][5] - 公司旗下拥有超过50个知名消费品牌 包括锐步、Champion、Forever 21、Brooks Brothers等 同时掌握玛丽莲·梦露、猫王等名人肖像权 旗下品牌年销售额超过320亿美元[3][4] - 2020年ABG超过80%收入来自最低保障收入条款 该模式被标普评级认为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5] 品牌运营策略 - 采用区域与品类细分授权策略 例如Champion品牌在北美市场按产品类别拆分授权 在拉美、欧洲及大中华区选择不同合作方运营[6] - 拥有超过500人的专业团队 制定详细规则手册确保全球品牌一致性 控制销售渠道、产品外观及营销策略等关键环节[6] - 与西蒙地产深度合作 共同出资收购品牌 既获得资金支持又降低旗下品牌租金成本[6] 收购与风险控制 - 专注于收购历史悠久但陷入经营困境的全球知名品牌 例如以3.25亿美元收购疫情期间破产的Brooks Brothers[4] - 收购前预先联系合作伙伴进行品牌授权 降低收购风险 如收购Hunter雨靴品牌时同步公布北美、欧洲及中国授权合作方[7] - 旗下品牌授权给超过1800家合作伙伴 通过分散运营风险应对市场波动 可及时终止问题合作伙伴的授权协议[7] 运营挑战与问题 - 品牌重组过程被批评改变品牌原形象与文化 行业认为其模式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 导致品牌历史传承被稀释[8] - 合作伙伴为支付固定授权费用可能降低产品质量 消费者反映锐步、Brooks Brothers等品牌产品质量下降[8] - 截至2020年底总负债约18亿美元 需支付大量利息 且高度依赖合作伙伴经营 消费市场波动可能导致合作伙伴违约[9]
南极电商转型自救,能否摆脱“贴牌”标签,向优衣库看齐?
搜狐财经· 2025-08-17 23:10
发展历程 - 公司最初以保暖内衣为切入点,凭借电视广告与经销商模式在1998年创立南极人品牌,到2004年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1]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转型为品牌管理公司,专注于品牌授权业务,2015年至2020年营收与净利润实现数倍增长,市值一度逼近600亿元[1] - 过度授权导致品控问题频发,品牌美誉度下降,市值在三年内蒸发超85%[1] 转型尝试 - 2023年公司将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拆分为战略合作授权服务、时尚授权服务和自营零售三部分,自营零售被视为重塑品牌价值的关键[2] - 投入巨资打造自营产品线,推出轻奢系列并签约明星代言人,但转型未达预期,净利润依然为负[2] - 消费者对"低价低质"的固有认知未发生根本改变[2] 未来挑战 - 公司创始人提出对标优衣库,但缺乏面料研发、快反供应链与全球化规模等关键能力[4] - 业内人士建议回归产品力本身,在品类上做减法并倒逼工厂升级[4] - 公司需从"贴牌批发商"转向"产品公司",补足供应链掌控、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等环节的能力[4]
南极电商的救赎,靠对标优衣库?
观察者网· 2025-08-17 18:3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南极人,1998年创立于上海,初期采用"电视广告+经销商"模式快速打开市场,4个月销售额破亿,2004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5] - 2008年金融危机后转型轻资产模式,砍掉工厂生产端和自营环节,专注品牌授权业务,蜕变为品牌管理公司[5] - 2015年借壳上市后迎来高速增长期,供应商从422家增至1839家,经销商从1053家增至10311家,2020年营收达41.72亿元,净利润11.88亿元[7] - 市值从2015年不到60亿元飙升至2020年584.5亿元峰值,创始人张玉祥家族财富在2020年突破百亿[7][8] 商业模式与问题 - 核心商业模式为品牌授权,向供应商和经销商提供品牌授权及综合服务并收取费用[5] - 过度扩张导致品控问题频发,2018年以来多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内衣、童装、家电等多个品类[12] - 品牌美誉度持续下滑,消费者投诉率居高不下,近两月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约50起[18] - 轻资产模式最大软肋在于品牌价值被过度透支,脱离产品本身的品牌终将失效[13] 业绩表现 - 2020年后业绩急转直下,2021年营收38.88亿元(同比降6.8%),净利润4.77亿元(同比降59.84%)[9] - 2022-2023年营收持续下滑至26.92亿元,2022年亏损2.98亿元,2023年盈利1.12亿元但倒退至上市初期水平[9] - 2024年营收33.58亿元(增24.75%)但亏损2.37亿元,2024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1200-1800万元(同比降76.89%-84.60%)[17][18] - 市值从2020年584.5亿元高点跌至2023年85亿元左右,蒸发超85%[9] 转型战略与困境 - 2023年启动"自营+轻奢"转型,投入1.5亿元广告费重塑品牌形象,推出150-250元价位轻奢产品线[14][15] - 转型效果不佳,轻奢系列月销量不足同类竞品1%,消费者认知未明显改善[1][18] - 专家指出转型方向存在错位,轻奢路线与公司基因不符,缺乏面料研发、快反供应链等核心能力[21] - 创始人张玉祥提出对标优衣库愿景,但公司目前缺乏研发投入、供应链和全球化规模等基础[19][21] 行业专家建议 - 应聚焦羽绒服、保暖内衣等优势品类做减法,建立标准化品控体系和供应商淘汰机制[21][22] - 建议投资自有打版中心,将面料实验室前置产业带,与平台签订快反协议倒逼工厂升级[21] - 需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补足产品基本功,完成供应链掌控和研发制造等能力重构[21][22]
南极电商的救赎,张玉祥要靠对标优衣库?
观察者网· 2025-08-17 18:31
公司发展历程 - 南极电商前身为南极人,1998年由张玉祥创立,初期采用"电视广告+经销商"模式快速打开市场,4个月销售额破亿,2004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4] - 2008年金融危机后转型轻资产模式,砍掉生产端和自营环节,专注品牌授权业务,蜕变为品牌管理公司[5] - 2015-2020年为高速增长期,供应商从422家增至1839家,经销商从1053家增至10311家,营收从3.89亿元暴增至41.72亿元,净利润从1.72亿元增至11.88亿元[8] - 2020年市值达584.5亿元峰值,较2015年借壳上市时的60亿元增长近10倍[8] 商业模式特点 - 采用"品牌授权+平台分销"轻资产模式,通过贴牌合作快速扩张至内衣、家纺、男女装等数十个品类[1] - 核心收入来源为向供应商和经销商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及授权费[5] - 轻资产模式在电商红利期展现出巨大魔力,但后期因品控缺失导致品牌价值透支[9][13] 业绩与市值变化 - 2021年营收同比下降6.80%至38.8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59.84%至4.77亿元[10] - 2022-2023年营收持续下滑,分别同比下降14.88%和18.66%,2022年亏损2.98亿元,2023年盈利1.12亿元但退回上市初期水平[10] - 市值从2020年584.5亿元高点跌至2023年85亿元,蒸发超85%[10] 品牌与品控问题 - 2018年以来多次登上质监部门黑名单,涉及内衣PH值不合格、挂烫机结构缺陷、童装纤维含量造假等问题[12] - 过度扩张导致授权质量失控,供应商达1839家、经销商超1万家时品控能力被严重削弱[12] - 消费者形成"贴牌货""质量差"的负面认知,品牌美誉度持续下滑[1][12] 战略转型尝试 - 2023年起转向"自营+轻奢"战略,投入巨资打造自营产品线并与分众传媒达成亿元级梯媒合作[1] - 转型代价显著:2024年亏损2.37亿元,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仅1200-1800万元,同比暴跌76.89%-84.60%[1] - 轻奢系列市场接受度低,月销量不足同类竞品1%[1] - 创始人提出对标优衣库,但缺乏面料研发、快反供应链和全球化规模等核心能力[3] 行业启示 - 案例证明当品牌脱离产品本身成为纯粹交易标的时,其价值终将被透支[13] - 业内人士建议转型应回归产品力,在品类上做减法并倒逼工厂升级[3]
国民女装第一股,靠直播起死回生?
36氪· 2025-08-04 19:17
今年618 ,抖音女装品牌榜出现了一个老国货女装品牌:拉夏贝尔。 作为曾经的"国民女装第一股",拉夏贝尔命运跌宕起伏:同时在港交所和A股上市,却因连续6年亏损退市,经破产重整后重回大众视野,还在抖音销售 额破亿、登上女装榜一。 服装行业低迷,亏损和退市的品牌并不少,拉夏贝尔却能重回市场,它是如何逆风翻盘的? 01 老牌国货登顶抖音女装榜 拉夏贝尔的"起死回生",离不开分销网络的广泛布局。 因此,可以看到,除了抖音,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有不少拉夏贝尔的关联店铺。 先来看看其在抖音上的布局—— 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抖音618大促期间,拉夏贝尔销售额破亿,其中直播带货贡献了近半业绩(46.31%),商品卡销售占比 41.87%,视频推广 则占 11.82%。 通过与4749名带货达人的合作,打造了 4.4 万场带货直播,实现了可观的销售声量。 价格策略方面,拉夏贝尔的平均客单价在100-150元之间,低于品牌数年前几百元的服饰定价,这与受众人群匹配度高,大促期间拉夏贝尔的消费者画像 为31-40岁的女性,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这类人群比较关注性价比,习惯直播购物。 此外,拉夏贝尔关联的抖音店铺多达35 ...
拆解特朗普6亿美元年收入:美国高尔夫球场和酒店业务3.78亿美元贡献超六成!名下资产总值至少达16亿美元
格隆汇· 2025-08-04 15:00
收入结构分析 - 2024年申报总收入至少6亿美元,资产总值至少达16亿美元 [1] - 传统酒店资产是主要现金来源,代币销售和特许经营提供高利润低成本额外收入 [1] 业务板块收入贡献 - 高尔夫球场和酒店业务创造3.78亿美元分成,显著领先其他业务 [3] - World Liberty Financial平台代币销售收入达5730万美元(不含$TRUMP迷因币3.2亿美元潜在收益) [3] - 品牌授权及出版物(含特朗普手表、球鞋、Greenwood代言《圣经》)收入至少2600万美元 [3]
国内外买地的少林寺,为啥那么有钱?
36氪· 2025-07-30 11:02
核心观点 - 少林寺通过系统化商业运作和品牌IP开发 构建了多元化收入体系 年营收超10亿元 颠覆传统寺庙的运营模式 [2][3][13] 商业版图与收入结构 - 年客流量超450万人次 门票收入超3亿元 禅修及武术体验收入约1亿元 [3] - 武僧团全球年巡演超200场 单场收入10万-60万美元 年总收入达7.2亿元 海外商演占比65% 毛利率78% [3][17] - 文创、直播、IP联名年收入约3亿元 2023年仅直播带货和打赏收入即超2亿元 [3][19] - 医药板块代表产品"少林活络膏"定价198元/盒 2023年销售额6000万元 毛利率68% [18] - 少林功夫AI教学系统服务全球200家武馆 年服务费超5000万元 [18] 品牌IP与资本运作 - 国内申请商标超700个 覆盖45类商品和服务 并在30余国完成国际商标注册 [7] - 品牌授权采用"基础费+销售额提成"模式 基础费500万-2000万元/年 提成比例3%-15% [23] - 通过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持有房地产项目 如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用地 并投资1.02亿元在澳大利亚购地开发 [20][22] - 全球设立50余个海外文化中心 会员年费5000-2万美元 采用连锁经营模式 [23] 商业化历程与战略 -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后 年客流量从不足万人激增 门票收入迅速突破千万元 [4] - 1997年建立中国首个寺庙官网 半年访问量过万 1998年通过官网预约实现海外演出收入15万美元 [9][11][12] - 1998年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为中国佛教界首家公司 [12] - 品牌营销早于商标维权 2005年以38万元授权开发同名网游 开创宗教机构IP商业化先例 [7][8] 运营模式创新 - 武僧团演出成本控制策略:武僧薪资计入寺庙日常支出 仅承担差旅与场地分成 成本比普通演艺公司低50%以上 [17] - 电商平台通过"少林品牌"文化溢价实现高定价 如素饼、禅茶价格显著高于同类产品 [18] - 短视频矩阵运营:抖音账号粉丝半年破千万 单场直播带货销售额破500万元 [18][19]
一罐饮料,撑起两国首富,也带来一场9年之争
36氪· 2025-07-19 20:17
红牛集团财富与市场表现 - 许书恩家族以445亿美元财富蝉联2025年泰国首富,财富同比增长显著[3][6] - 红牛集团2022年全球销量达130亿罐,营收129亿美元,居能量饮料行业第一[7][8] - 奥地利马特西茨家族持有红牛49%股权,以406亿美元财富稳居奥地利首富[8][10] 品牌起源与全球化扩张 - 创始人许书标1960年代在泰国创立天丝医药,研发含咖啡因、牛磺酸的功能饮料"红牛",定位蓝领工人市场[17][18] - 1982年奥地利商人马特西茨引入红牛至欧洲,双方合资成立公司(各持股49%),1987年产品上市后通过极限运动营销打开全球170国市场[23][24][25][28][30] - 红牛赞助F1、近太空跳伞等极限项目,品牌价值跃居全球软饮料第三[32][34][36][39] 中国市场发展与争议 - 1995年华彬集团严彬推动配方改良(咖啡因降至200mg/kg等),合资成立中国红牛,获独家经营权[48][49][50][55] - 中国红牛2012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市占率超80%[56] - 2016年起天丝集团发起商标诉讼,争议焦点为20年经营期限与50年协议有效性,累计涉案金额数百亿元[61][62][63][64]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内斗导致红牛市场份额流失,东鹏特饮2024年以47.9%市占率反超[74][75] - 外星人、尖叫、乐虎等竞品崛起,华彬集团推出"战马"自救[77][78] - 行业从红牛垄断转向多元竞争,品牌授权模式风险凸显[69][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