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

搜索文档
昔日湖北首富汪林朋坠楼身亡背后,一手主导“中国商业史上最离奇的蛇吞象交易”,时任多位湖北高官已先后落马! 汪林朋个人进账50亿元,国有资产流失争议不断
搜狐财经· 2025-07-29 20:25
公司动态 - 居然智家实控人、董事长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坠楼身亡,距离结束三个月留置调查仅4天 [1] - 公司公告证实汪林朋身故,并对其贡献表示感谢 [1] - 汪林朋于4月17日被留置,7月23日解除留置并回归工作岗位 [4][5] - 汪林朋为居然之家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实控人,2024年胡润百富榜以100亿元财富位列第517位 [5] 资本运作历史 - 2018年3月汪林朋启动借壳武汉中商上市,通过增资扩股引入21家外部股东 [6] - 2019年居然之家以356.5亿元作价借壳市值仅15亿元的武汉中商,被称"中国商业史上最离奇的蛇吞象" [6] - 交易后武汉中商国有股从43%降至1.7%,汪林朋合计持股61.93%,实控人变更为汪林朋 [6] - 交易引发国有资产流失争议,深交所曾就估值合理性和资产瑕疵进行问询 [6] - 2019年借壳上市后汪林朋以29亿美元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 [6] 业绩与补偿 - 2019-2021年业绩承诺扣非净利润71.96亿元,2022年完成率仅91%,差额4.5亿元触发补偿 [7] - 补偿方案中"1元回购2.41亿股"操作被质疑利益输送 [7] - 借壳上市过程中汪林朋通过3家公司套现约52亿元,个人权益近50亿元 [7] 关联官员落马 - 原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因受贿等被"双开",曾出席居然之家上市启动仪式 [8] - 2022年分管湖北省国资委的副省长曹广晶落马 [8] - 2022年3月湖北省国资委主任傅立民落马,通报提及国企改制中违规决策致国有资产重大损失 [10] - 2022年湖北省国资委副主任何庆丰被查,与傅立民共事多年 [10][11] - 2025年曾任湖北省委书记的蒋超良因违纪违法被查 [11]
曾言“没想退”,留置风波结束5天后,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身故
凤凰网财经· 2025-07-28 21:38
公司核心事件 - 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在家中不幸身故,距离其解除留置回归岗位仅过去5天 [2][3] - 公司股价受此影响早盘一度跌停,截至发稿仍跌近7% [4] - 汪林朋此前于2025年4月17日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留置,其持有的5.97%公司股份(372,049,824股)被司法冻结 [6][8][10] - 2025年7月23日汪林朋解除留置措施回归岗位,但5天后突然离世 [11] 公司股权结构 - 汪林朋及其一致行动人(居然控股、慧鑫达)合计持有公司43.93%股份(2,735,620,872股) [10] - 汪林朋个人持股5.97%(372,049,824股),其中279,037,368股为高管限售股 [10] - 2019年借壳上市后,武汉中商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从43%降至1.7%,汪林朋直接间接持股达61.93% [12][13] 公司经营发展 - 2019年借壳武汉中商上市,交易作价356.5亿元,被称为"中国商业史上最离奇的蛇吞象" [12] - 2018年提出"大家居"与"大消费"双轮驱动战略,引入阿里巴巴等130亿元联合投资(阿里投资54.53亿元持股15%) [16] - 家居卖场数量从2019年355个增至2024年407个,营收从90亿元升至130亿元 [16] - 2022年起归母净利润连续两位数下滑 [16] 争议事件 - 借壳上市后业绩承诺未达标(累计实现95.81%),补偿方案中"1元回购2.41亿股"被质疑利益输送 [13] - 2023年限售股解禁后,汪林朋通过居然控股减持套现约27亿元(含22.32亿元股权转让) [16][17] - 2025年3月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汪林朋身家125亿元 [14]
说国有资产流失的,非蠢即坏
虎嗅· 2025-07-19 19:50
舆论争议分析 - 有自媒体发布纪委监委将倒查娃哈哈20年的不实消息,传播范围广但缺乏原文依据 [1][2][3] - 该行为被质疑是为流量而制造对立情绪,可能涉及法律责任 [3][4] - 部分媒体和专家被指刻意利用舆论制造对立,存在"蠢"和"坏"两种动机 [6][7] 国有资产流失争议 - 核心观点认为娃哈哈案例不构成国有资产流失,关联交易价格"还算公允" [15][16] - 从历史背景看,改革开放时期的企业改制是为激励员工,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评价 [27][28][30] - 若强行扣"国有资产流失"帽子,可能引发企业家恐慌并落入舆论战陷阱 [9][10][14] 经济贡献评估 - 娃哈哈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对地方就业、税收、外资引进等综合贡献显著 [18][20] - 供应链体系仍在杭州境内,商业生态持续优化,符合"算大账"的发展逻辑 [21][22][23] - 杭州等城市营商环境优秀,懂得权衡企业发展的整体利益 [25] 企业家评价 - 宗庆后作为改革开放代表性企业家,其历史贡献已获组织定性 [27][35] - 企业成功改制后成长为行业龙头,管理层获得相应回报具有合理性 [32][33] - 个人生活问题属于私德范畴,不应与企业经营混为一谈 [34] 行业发展观点 - 企业改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激励机制,应尊重"黑猫白猫"的实践标准 [29][31] - 对掏空行为需要约束但不宜过度上纲上线,避免影响商业环境 [38][39][40] - 发展仍是硬道理,应聚焦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非纠结细节 [42][43]
四问娃哈哈:谁是宗馥莉的敌人和朋友?
观察者网· 2025-06-30 21:09
公司权力交接 - 宗馥莉正式接任娃哈哈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务 完成权力交接 [1] - 部分工厂员工面临岗位强行分流 乳品产线自春节以来持续停工 [1] - 公司自2024年2月宗庆后去世后经历经营变动、二代接班等系列风波 [1] 管理层风格差异 - 宗馥莉与宗庆后在性格、管理方式和员工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 - 公司面临消费市场变化和掌门人更替的双重挑战 进入剧烈"阵痛"期 [1] - 宗馥莉改革措施引发内部不适应 包括停工停产和经销商会议门槛设置 [16][23] 股权结构与历史遗留问题 - 公司股权结构复杂:杭州上城文旅持股46% 宗馥莉持股29.4% 基层工会持股24.6% [4] - 公司存在"国企"与"民企"性质争议 源于上世纪80年代"红帽子"历史 [5][6] - 1999年企业改制仅转让5%股权给职工持股会 形成当前股权架构 [7] 商标转让争议 - 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宗馥莉控制的食品公司 引发国资流失质疑 [11] - 商标权属存在历史纠纷 2007年仲裁判定商标归集团所有 与当前声明存在矛盾 [12] - 国资股东未公开阻止转让 称将"依法依规推动问题解决" [14] 生产经营变动 - 全国18个产线停工停产 涉及11家企业多数与宗馥莉及杜建英存在股权关联 [16][17] - 停工产线员工收入锐减至正常三分之一 约1500名工人受影响 [19] - 部分工厂省内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 停工原因被归咎于"股东争议" [16] 企业文化变革 - 宗庆后时代"家文化"特征明显 包括高福利和联销体体系 [20] - 宗馥莉主张现代化企业制度 认为"家文化"导致品牌老化和管理低效 [21] - 2024年公司营收重回700亿 但增长动力来源存在争议 [22][25] 市场战略调整 - 宗馥莉推动跨界联名、二次元营销等年轻化举措 [25] - 经销商会议设置千万级销售额门槛 显示渠道策略变化 [23] - 产品代加工现象增多 与自有产线停工形成对比 [16]
深物业高管遭留置 国企资产流失曾被查
凤凰网财经· 2025-06-06 21:01
管理层变动 - 深物业A副总经理陈鸿基因涉嫌职务违法被深圳市监察委员会采取留置措施并辞职[3] - 2025年5月陈鸿基卸任旗下物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同月董事会证代丁名华辞职[3] - 2024年9月独立董事梅永红辞职 2025年1月董事长刘声向(54岁)和财务总监沈雪英辞任 目前董事长职位空缺[3] - 陈鸿基1998年加入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 2004年转岗深投控 2020年12月"空降"深物业A 2022年2月升任副总经理[5] - 陈鸿基分管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等核心板块 兼任物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法定代表人[6] 经营与财务问题 - 2024年营业收入27.34亿元同比下降7.79% 归属净利润亏损11.15亿元同比下滑340.24% 扣非净利润亏损13.29亿元同比暴跌670.78%[12]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高达79.81% 有息负债率39.16% 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为负 2025年一季度达-2.71亿元[12] - 货币资金仅覆盖流动负债的31.47% 负债和现金流压力持续变大[12] - 公司年报未详细披露存货减值依据以及土地、在建工程估值等是否合理[12] 历史争议与资产问题 - 2023年8月证监会就深物业出具境外上市反馈意见 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情形[9] - 2019年多次给荣耀地产提供担保涉及34.9万元 2018年给深圳皇城地产提供100万元担保 2015年多次提供担保涉及6000万元[9] - 2006年卓见投资拟收购深物业股份交易被中央国资委紧急叫停 涉及土地资产、商业物业、车牌牌照的交易价和市场估价差额合计达20亿元[10] - 未开发土地账面价值750元/m²市场估值3000元/㎡差额≥10.0亿元 国贸商场账面948元/m²市场20000元/㎡差额4.0亿元[11] - 天安裙楼账面3860元/㎡市场16250元/㎡差额1.33亿元 深圳车牌账面22.7万元/个市场70万元/个差额1.36亿元[11]
经参调查|国有股东和职工权益涉嫌受损 娃哈哈“体外”迷局待解
新华网财经· 2025-06-06 09:24
娃哈哈集团现状分析 - 原董事长宗庆后去世后,公司采取商标申请转让、多地加工厂停产、同行业代工、推出新品牌等一系列举措,被部分前高管认为正在"去娃哈哈化" [1] - 娃哈哈集团作为国资第一大股东企业,被指存在治理问题,产品利润转移至高管掌控的体外企业,集团几成"空壳" [1] 经营模式调整与争议 - 宗馥莉主导下,公司因代工模式引发品牌及产品质量质疑,今麦郎等多家企业为娃哈哈代工,部分批次产品未通过出厂检测导致合作终止 [5] - 近一年"娃哈哈系"停工企业超15家,杜建英等前高管持有相关股权,同时宏胜集团逆势投资建设新厂,如广东河源10亿元饮品及食品包装项目 [5] - 公司回应称产能紧张导致委托代工,部分工厂停工系优化产品结构,但员工转签宏胜集团合同引发维权,未签约者面临奖金削减风险 [5] 股权结构与资产分布 - 娃哈哈集团1999年改制后国资持股46%,管理层及职工持股会合计54%,2002年后通过投资平台在全国建立100多家体外工厂,与国资无关 [8][9] - 截至2022年,境内"娃哈哈系"总资产370.47亿元,营收512.02亿元,而娃哈哈集团(含16家子公司)资产仅占15.67%,营收占比2.74% [11][12] 利润转移与商标争议 - 销售渠道被宏胜集团等体外公司垄断,桶装水业务利润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如16.8升桶装水出厂价从7.52元降至2.44元转售宏胜旗下企业 [14][15] - 宗馥莉曾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至其控股公司未果,后宏胜集团申请"娃小哈"等新商标,被解读为"去娃哈哈化" [15][16] 国资与职工权益问题 - 改制时2.6亿元国有股权转让款未实际收取,1999-2022年国有股东未获分红,管理层及职工持股会每年每股分红不低于0.8元 [18][19] - 2018年职工持股会以每股3元强制回购股份引发争议,被指未履行评估程序且参会人数不足,侵犯职工权益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