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卫星

搜索文档
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 人工智能,终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四川日报· 2025-06-12 08:29
人工智能产业爆发 - 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爆发奇点时刻,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1][2] - 大模型等技术持续落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扩展 [2] -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应用到太空领域,"太空计算"或成下一代颠覆性方向 [2][4]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发布"'一带一路'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包括低碳智能工厂、灾害智能预警响应、农牧业生产赋能等 [2] - 低碳智能工厂将优化制造工艺和业务流程,推动降本增效 [2] - 数智医疗赋能普惠健康,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2] 人工智能面临挑战 -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智能硬件对算力要求更高 [3][4] - 算力缺失降低用户体验,限制行业发展,如脑科学领域的意念控物技术 [4] - 行业人才缺乏,新兴职业如AI伦理学家、AI产品经理等需求增加 [4] - 人才培育面临缺师资、缺场景、缺教材、缺课程的制约 [4] 解决方案与计划 - 之江实验室布局"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将12颗"计算卫星"送上太空,目标将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100倍提升 [5] - 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议跨学科融合数据库管理课程和AI算法课程 [5] - 发起"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包括教育普惠和标准共建两方面 [5] - 教育普惠目标让人工智能"人人都能学、人人都会用" [5] - 标准共建将发布强化学习系统相关技术标准,提升学习效率 [5]
“太空计算时代”启幕 产业链竞逐算力“上天”
证券日报· 2025-06-12 01:28
全球太空计算竞赛加速 - 美国Starcloud计划8月发射冰箱大小的卫星数据中心,中国"三体计算星座"12颗卫星已发射,欧盟也在探索太空数据中心建设,标志着"太空计算时代"开启 [1] - 中国首发12颗计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单星最高算力744TOPS,星座总算力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达100Gbps [2] - 之江实验室计划2024年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布局,2030年达千星规模,总算力目标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3] 太空数据中心技术优势 - 太空环境接近绝对零度,无需额外冷却系统,通过辐射散热可降低能耗,太阳能可提供全天候供电 [2] - "天感天算"模式可将遥感数据处理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甚至秒级,解决传统卫星数据传输延迟问题 [4][5] - 计算卫星支持免压缩数据传输,解决传统卫星仅有不到十分之一有效数据能传回地面的问题 [4] 产业协同与技术突破 - 之江实验室研发100余个硬件和200余个软件,自研代码近100万行实现12颗卫星互联 [6] - 国星宇航开发智能网联卫星平台推动卫星从"单功能载荷"向"全场景智能终端"升级 [6] - 氦星光联建立年产能400套激光通信终端生产线,攻克12颗卫星间7×24小时实时通信技术难题 [3][6] 应用场景与产业影响 - 计算星座将应用于应急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支撑 [5] - 预计未来卫星产业中单一功能卫星将成主流,降低制造成本,重构产业格局 [5] - 航天时代电子和臻镭科技等上市公司已参与太空算力相关配套设备供应 [7] 技术挑战与经济考量 - 太空AI算力面临高效散热系统稳定性挑战,需研发新型算力系统 [7] - 发射成本、运营成本与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之间的经济可行性仍需验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