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组合

搜索文档
大道至简,投资何必自作聪明?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09-16 14:26
在投资这个行当里,人类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预测能力。无论是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经理,还是普通散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喜欢折腾,总觉得复杂 的东西更"聪明"、更"高端"。但问题在于,复杂真的能带来更好的回报吗? 最近《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比较【1】,把经典的"60/40组合"(60%股票+40%债券)拉出来,与几个看上去更花哨的"替代方案"对比。结果 让人哭笑不得: 过去25年,60/40的年化回报是 6.89% ,而桥水基金引以为豪的"全天候组合"只拿到 6.49% 。换句话说,付出了更多费用,搞得更复 杂,最后还不如一个最简单的配置。 再看看其他方案。比如"永久组合",把资产均分成四份(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现金),长周期的年化回报只有 4.45% 。而那些强调"安全"的30/70组 合(30%股票+70%债券),25年的年化回报也才 5.55% 【1】。不管包装得多漂亮,结果摆在那儿:60/40反而成了赢家。 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复杂的投资组合,就像是一桌满汉全席,山珍海味齐上阵,光菜单就能写一大本。但真要论吃饱、管用,一碗热气腾腾的家常面往往 更实在。投资也是一样, 关键不是把菜式弄得多花哨,而 ...
从All in 大赚,到麻木装死!一轮牛熊的毒打,让我明白了慢就是快!
雪球· 2025-09-12 21:00
↑点击上面图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作者: 雪球三分法用户 @范范爱养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90后ISTJ摩羯座"搞钱女" 。她并非金融科班出身,却凭借严谨的系统化思维,为自己的财富之路构建了清晰的蓝图。她 也曾是牛市里追逐风口的狂热分子,在最火的新能源赛道上体验过"一天盈利顶一月工资"的疯狂,也品尝过最终浮亏10万、黯然离场的苦涩。正 是这次痛彻心扉的牛熊洗礼,让她彻底摈弃预测市场的幻想,转型为一名坚定的"系统构建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看她是如何运用 资产配置的智慧,为自己打造出一套穿越周期的投资体系。 我是范范爱养基,一个90后的ISTJ摩羯座搞钱女。 我并非金融科班出身,但始终相信任何领域都能通过系统学习和结构化实践掌握,投资也不例外。如今的我,更愿意称自己为系统构建者——自从 接触永久组合、全天候组合以及哑铃策略这些系统性投资策略后,我便笃定这是未来要坚守的道路,享受通过规划系统、坚守纪律让资产稳定增值 的过程。 我最初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也有过懵懂的试错。后来在经历过一轮完整牛熊后,我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论——股债金海外分散配 置。 从小白到入行金融,我"更懂投资者" 我的投 ...
全天候策略产品还香吗 本土化改造成破局关键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5:45
全天候策略产品业绩表现 - 某头部私募旗下全天候策略产品年内回报率在-2%至+2%区间徘徊,远逊于2024年主流私募全天候策略普遍超过20%的回报率 [1][2] -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只全天候策略产品中业绩排名靠前的年内回报率达26.17%,但超过六成产品回报率不足5%,部分出现亏损 [2] - 全天候策略私募产品回报率中位数约7%,显著落后于全市场私募策略中位数水平 [3] 业绩承压原因分析 - 债券类资产贡献为正,股票类资产负贡献,商品类资产产生显著负收益,7月末市场情绪复杂多变导致组合波动 [2] - 股债再平衡机制普遍失效,A股行业板块严重分化,长期国债价格显著波动 [4] - 黄金资产表现分化,重仓黄金的管理人业绩领先,配置偏差导致产品间回报率差距最高达20个百分点 [4] 投资者认知偏差 - 投资者常将全天候策略等同于高波动CTA策略,对中低风险全天候策略关注不足 [5] - 渠道销售需花费大量精力解释中低风险全天候策略与高风险商品策略的区别 [5] - 客户反馈产品实际波动幅度超出预期,对策略有效性产生质疑 [6] 本土化改造与能力建设 - 思晔投资结合本土市场特征构建风险评价体系,动态调整资产权重,产品业绩保持平稳 [6] - 量化私募以"永久组合"策略为基底进行量化改造,聚焦指数增强和期货合约配置,提升组合效率 [6] - 银叶投资强调需开发适应中国经济独特规律的动态配置模型 [7] 未来发展方向 - 提升宏观研判与动态资产配置能力,强化市场研究 [7] - 严控极端情景风险,应对衍生品交易及跨境投资合规要求 [7] - 策略透明化,清晰阐释收益来源与逻辑,加强投资者教育 [7] - 资管新规释放银行理财替代需求,低波动多资产配置策略受关注 [7] - 衍生品市场发展与机构合作探索有望拓展渠道与客群覆盖 [8]
全天候策略产品还香吗本土化改造成破局关键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5:06
全天候策略产品业绩表现 - 某头部私募旗下全天候策略产品年内回报率在-2%至+2%区间,远逊于主流私募全天候策略2024年普遍超过20%的回报率 [1] -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只全天候策略产品中业绩排名靠前的年内回报率达26.17%,但超过六成产品回报率不足5%,部分产品出现亏损 [2] - 全天候策略产品回报率中位数约7%,显著落后于全市场私募策略中位数水平 [2] 业绩承压原因 - 债券类资产贡献为正,股票类资产带来负贡献,商品类资产产生显著负收益 [1] - 股债再平衡机制普遍失效,A股行业板块严重分化,长期国债价格出现显著波动 [2] - 黄金资产表现分化,重仓黄金的管理人业绩显著领先,配置偏差导致产品间回报率差距最高达20个百分点 [3] 投资者认知偏差 - 投资者将全天候策略产品等同于高风险的CTA策略产品,对中低风险全天候策略关注不足 [3] - 渠道宣传强调全天候策略为低波动策略,但实际波动幅度超出预期,导致客户困惑 [4] 本土化改造与策略优化 - 思晔投资结合本土市场特征构建风险评价体系,动态调整资产权重,产品业绩保持平稳 [4] - 量化私募以"永久组合"策略为基底进行量化改造,聚焦指数增强领域,通过期货合约配置黄金、国债等资产 [5] 核心竞争力构建方向 - 提升宏观研判与动态资产配置能力,开发适应中国经济运行独特规律的动态配置模型 [5] - 严控极端情景风险,应对衍生品交易、杠杆运用及跨境投资的合规要求 [5] - 策略透明化,清晰阐释收益来源与策略逻辑,通过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波动本质 [5] 市场机遇 - 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释放银行理财替代需求,投资者对低波动、高夏普比率的多资产配置策略兴趣浓厚 [5] - 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私募与银行、券商合作开发定制低风险全天候策略产品,渠道拓展与客群覆盖有望打开新局面 [6]
手搓「永久组合」,这届年轻人的投资赢学
雪球· 2025-07-14 17:19
永久投资组合的兴起 - 永久组合是一种多元资产等权重配置策略,起源于1970年代的美国,由哈利·布朗提出,核心思想是持仓分散、减少干预 [3][5] - 该策略在中国年轻投资者中流行,表现为"手搓版永久组合",特点是每年只调仓1次、无需盯盘,适合上班族极简理财 [3][4] - 组合配置思路具有开源特性,允许个人根据偏好调整资产比例和基金选择,形成个性化方案 [5][8] 三分法工具的应用 - 雪球推出"三分法"基金组合功能,通过资产分散、市场分散、时间分散三个层面实现配置理念落地 [7] - 操作流程分两步:根据收益率和最大回撤确定资产比例(可调整),在股票/债券/商品分类下选择基金(可添加其他基金) [8] - 工具结合引导式操作与自主权,近两年配置黄金和债券权重的组合回测业绩表现优异 [8][9] 历史背景与当前环境 - 1970年代黄金价格从35美元涨至512美元(+1363%),石油危机引发滞胀,促使全天候/永久组合等多资产策略诞生 [12][13] - 当前宏观环境与70年代相似: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高利率、黄金上涨,推动多资产配置理念复兴 [15] - 中国指数基金/ETF普及为"多资产配置+指数化投资"提供便利条件 [15] 投资者行为变迁 - 年轻投资者倾向构建"安全屋"式组合,追求抗收割能力,与哈利·布朗自由意志主义的政策主张(权力分散、减少干预)理念契合 [17][18] - 资管行业主动管理叙事遇冷,信息差消除使投资者更青睐确定性的多元资产配置方案 [5][15]
普通人能吃上的最大红利是什么?
雪球· 2025-06-13 16:32
核心观点 - 普通人最大的红利并非外部风口,而是自身建立的"复利系统",该系统强调长期积累和确定性,而非短期波动[3][6][19] - "混沌系统"表现为反复横跳、缺乏积累,在投资中体现为追逐热点但浅尝辄止,如去年纳指、今年黄金和港股创新药等[8] - "复利系统"注重方向性经验积累,技术派依赖指标、价值派坚持左侧投资,作者采用"永久组合"进行大类资产配置[10][11][13] 系统分类 混沌系统 - 特点为决策反复、依赖外部情绪,职场中表现为频繁切换行业,投资中表现为追逐纳指、黄金等热点但无持续积累[7][8] - 典型案例为粉丝因外部干扰错过2024年4月纳指抄底机会[9] 复利系统 - 技术派通过持续优化指标提高胜率,价值派坚持低估板块逆向投资,作者采用股票(A股红利基金、海外纳指/标普500)、债券(国内纯债/美债)、商品(黄金)、现金(货币基金)的"永久组合"[11][13][14][15][16] - 截至2025年6月10日,该组合收益6.33%,跑赢中证偏股基金指数(4.04%)和沪深300(-1.7%)[16] 市场表现 - 美股标普500达6038点,距前高6147仅差1.8%,纳指持续小步上涨[18] - A股上证指数回升至3400点,关税风暴影响消退后整体势头向好[17][19]
为什么“永久组合”不用考虑止损操作?
雪球· 2025-04-29 16:39
止损与仓位管理 - 止损本质是仓位管理的补救措施而非独立投资行为 合理分散配置可避免强制止损[6] - ALL IN或加杠杆策略会强化止损依赖性 均衡配置股债金货币等低相关性资产可降低止损需求[7] - 细分资产占比控制在较低区间(如单只基金占5%)时 50%亏损仅影响总仓位2.5%[6] 三类标的止损策略 - 压舱石型标的(纳斯达克/标普500/红利基金)几乎无需止损 历史显示短期20%-30%回调常见但长期胜率高[10][11][13] - 波段操作型标的(A股/港股/新兴市场ETF)适用高卖低买策略 阴跌时控制仓位补仓 暴力拉升时减仓[22][24][25] - 长周期型标的(如房地产)需把握产业周期拐点 初期重仓末期果断出清 避免高频交易[30][33][34] 市场操作案例 - 纳斯达克指数从4月7日1.5W低点反弹至1.7W点 涨幅10% 但市场参与度指标从20升至67显示情绪过热不宜追涨[17][19][21] - 东南亚科技ETF持仓收益率-22%时未止损 通过定投控制仓位实现微笑曲线[29] - 房地产周期操作案例显示2016-2021年置换策略成功 但末期加仓大平层导致亏损[31][32] 止损行为误区 - 反复止损易导致追涨杀跌 如2020年基民止损A股转美股后又高位追回A股造成二次亏损[37][39][40] - 止损仅当彻底离开某类标的或市场时有效 否则会降低资金效率[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