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视觉路线

搜索文档
何小鹏谈纯视觉与激光雷达争论:小鹏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以及无人驾驶都会坚持纯视觉路线
新浪科技· 2025-08-06 21:53
技术路线选择 - 公司明确坚持纯视觉路线 放弃激光雷达技术路线 该决策已于前年做出[1] - 公司认为纯视觉技术上限将远超激光雷达 当前算力限制是过去表现不佳的主因[1] - 预计到2027年技术路线争议将不再成为行业焦点问题[1] 产品战略 - 全新小鹏P7车型在中国市场正式亮相 公司高层集体出席发布会[1] - 公司产品负责人与造型设计负责人共同参与车型发布环节[1] 自动驾驶规划 - 公司辅助驾驶系统将延续纯视觉方案[1] - 未来无人驾驶技术开发同样基于纯视觉技术架构[1]
小鹏回应“上车激光雷达”
第一财经· 2025-07-28 16:27
小鹏汽车技术路线 - 小鹏汽车副总裁于涛否认公司将重新使用激光雷达路线 [1] - 小鹏汽车向第一财经确认坚持纯视觉技术路线 [1] - 此前市场传闻小鹏汽车可能重新上车激光雷达 [1]
李彦宏:萝卜快跑Robotaxi需尽早做出规模才能转向纯视觉路线,否则被特斯拉甩开【附自动驾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7-14 17:13
百度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转型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内部高管会明确表示萝卜快跑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必须转向纯视觉路线才有机会 强调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虽然安全性高但成本和扩展速度受限 而特斯拉纯视觉路线一旦成熟将形成降维打击[2] - 萝卜快跑是百度Apollo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2021年在10余城落地 累计订单超500万单 测试里程1亿公里 车辆采用自研Apollo 5代L4套件[2] - 2024年萝卜快跑开始将激光雷达方案切换为纯视觉路线 目标将单车成本压至25万元以下 通过规模化运营反哺算法迭代 转型逻辑与特斯拉一致 用市场换时间 用数据换技术[2] - 若百度能在2025年前实现65城覆盖 2030年拓展至100城 其纯视觉路线成熟度或将反超特斯拉 形成本土化优势[2] 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现状 - 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步走进生活 成为未来交通出行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在公共交通 出租车 物流和配送等领域实现多样化应用[3] - 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呈现两大趋势 吉利 长城 长安等传统车企已实现L3级智能驾驶量产 但多采用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加低成本激光雷达的混合方案 技术路线趋于保守[3] - 除百度外 小鹏 华为等企业也在探索纯视觉或轻雷达方案 试图通过算法创新实现弯道超车[3] - 纯视觉路线在极端天气 低光照环境下可靠性存争议 中国复杂交通参与者如电动车 行人对算法适应性要求更高 数据隐私 责任认定等法规问题需同步突破[3] 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预测 - 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仍处于爆发前夜 乐观预测到2030年 L2级辅助驾驶将覆盖51%乘用车 L3级占比达20% L4级Robotaxi渗透率仅为11%[4] - 未来五年是技术路线定型关键窗口期 谁能率先跑通低成本加高安全的纯视觉模式 谁就能主导行业标准[4] 行业长期发展前景 - 自动驾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法律法规完善 技术将逐渐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6] - 自动驾驶技术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 安全 舒适的出行体验[6]
百度李彦宏:萝卜快跑 Robotaxi 转向纯视觉才有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24
百度Robotaxi技术路线调整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内部演讲中调整Robotaxi技术路线,从多传感器或车路协同转向纯视觉路线 [1] - 公司认为纯视觉路线是未来方向,需迅速占领市场并打磨技术以应对特斯拉的竞争 [1] - 当前Robotaxi行业存在两条技术路线:混合激光雷达与摄像头(Waymo、百度萝卜快跑)和纯视觉(特斯拉) [1] 萝卜快跑业务进展 - 百度运营国内最大自动驾驶出租车队萝卜快跑,规模超2000辆 [3] - 该业务在武汉等城市实现"UE转正"(单位经济模型转正) [3] - 公司正推动萝卜快跑出海,计划落地迪拜、东京、新加坡等地 [3]
特斯拉Robotaxi:一场万亿级的产业重塑,你看懂了多少?
36氪· 2025-06-27 19:50
特斯拉Robotaxi发展现状 - 特斯拉Robotaxi自2024年8月8日发布会后经历一年发展,从奥斯汀等试点城市的有限部署到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测试表现,包括复杂路况下的操作问题和与Waymo等竞争对手的街头对比 [1] - 市场情绪从最初的狂热转向对实际进展的深度质疑,焦点从概念普及转向技术落地和商业模式验证 [3] Robotaxi三大颠覆性想象 - **出行即服务(MaaS)终局**:特斯拉提出车辆闲时加入共享网络的去中心化运力平台模式,直接挑战Uber和传统出租车行业 [5] - **纯视觉技术路线**:特斯拉放弃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依赖摄像头与神经网络,潜在边际成本极低,具备全球快速扩张潜力 [5] - **资产价值重构**:Robotaxi可将车辆日均使用时间从1.5小时提升至16小时,汽车从消费品转变为生产资料,重塑汽车产业估值逻辑 [5] 技术路线挑战 - FSD V12的端到端AI技术尚未完全解决极端天气(暴雨、大雪)和模糊交通规则等长尾场景问题,奥斯汀测试仍依赖安全员和远程接管 [8] - L4到L5级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实际落地能力存疑 [8] 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 - 特斯拉需平衡自营车队与私家车加盟模式,后者涉及责任认定、保险和维保等复杂问题 [8] - Waymo已在美国多地实现商业化运营,年收入近1亿美元,特斯拉需在对手已建立壁垒的市场中突破 [8] 产业链影响与配套需求 - 大规模部署将考验城市充电网络和数据中心承载力,保险行业需重构无人驾驶定价与理赔体系 [8] - 上游芯片(如英伟达)、传感器和摄像头供应商的竞争格局可能因技术路线差异而重塑 [8] 行业研究方法论 - 依赖公开信息难以解决核心问题,需通过一线工程师(如特斯拉FSD团队)或产业链专家(如英伟达自动驾驶科学家)获取内部视角 [9] - 案例显示,与AI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闭门交流能直接获取多模态模型演进路径等关键信息,显著提升研究效率 [28] 行业长期展望 - Robotaxi引发的产业变革将持续数十年,参与者需通过顶级专家网络获取前瞻洞察,而非被动接收信息 [29]
马斯克: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不能共用!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之争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认为人工智能、数字神经网络与摄像头结合是最适配道路系统的方案[2][6] - 国内新势力如华为、理想则主张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强调其在雨雾天气的安全性优势[6][7] - 小鹏汽车支持视觉+大模型方案,认为激光雷达在远距离探测中存在信息密度低、易受干扰等缺陷[8][9][10] 激光雷达技术局限性 - 激光雷达远距离探测时能量密度呈平方反比衰减,192线激光雷达在200米外的信息获取能力弱于800万像素摄像头[10] - 多径效应导致复杂地形下信号失真,主流激光雷达帧率不足摄像头一半,影响高速移动物体识别[10] - 近红外光波长特性使其易受雨雪雾干扰,几米内形成噪点,穿透性弱于毫米波雷达[11] 视觉方案技术优势 - 高分辨率摄像头可更有效区分远距离目标(如塑料袋与电瓶车)[10] - 摄像头帧率更高,配合大模型能减少高速场景下的识别误差[10] - 特斯拉补充麦克风用于识别紧急车辆声音,增强环境感知维度[6] 行业技术路线对比 - 华为强调激光雷达对安全性的不可替代性,认为摄像头存在致盲风险[6][7] - 小鹏指出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伪命题,实际应用中受物理定律限制[9][10] - 特斯拉认为多传感器冲突可能导致系统自相矛盾,纯视觉方案更符合道路设计原理[6]
激光雷达:AEBS新规催化标配预期,割草机+无人城配快速放量
2025-06-12 23:0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激光雷达、智能驾驶、智能割草机、无人城配、无人货运、自动驾驶、物流配送、非乘用机器人 - **公司**:禾赛、速腾、图达通、博世、大陆电装、Austal、尊、问界、极氪、滴滴、小马、阿波罗、文远、追觅、9号、科沃斯、松灵、90、行驶器、白犀牛、菜鸟、京东、赛图达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激光雷达应用前景广阔** - **车规市场**:AEBS新规催化,从推荐转强制标准、扩展适用范围及明确要求,推动激光雷达上车和技术应用;未来几年半固态方案成本降,或成乘用车标配;价格下沉,应用从乘用车扩至轻型商用车,L3/L4对高性能需求增加[1][10][12][13][14][16] - **非车规市场**:智能割草机、无人城配等需求旺,智能割草机激光方案渗透率提升,2025年出货量扩容,市场可达五六十亿;无人城配可降成本提效率;美国Austal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获国防部批准,估值10亿美金[1][5][11][17][18][19] 2. **激光雷达具高赔率预期差** - **产业链优势**:智能驾驶产业链中,激光雷达在感知、规划和决策模块表现优,全球车规级市场能培育千亿市值寡头公司,现禾赛和速腾等头部企业市值未反映成长潜力[1][6][9] - **供需错配**:过去技术路线之争使头部Tier 1和车企早期投入不足,供给集中,现需求加速放量,今年预计翻倍提升,但定价估值未反映该情况[7][8] 3. **无人货运车发展潜力大** - **市场现状**:多家厂商积极布局,2025年快速放量,如90计划交付超1万台等[21] - **技术进展**:主流车型配激光雷达,多颗配置,单价值量下降,市场空间200 - 400亿,与国内ADAS中期空间类似[22][23] - **发展趋势**:成本是关键,未来或有更严车规要求,行业空间大,有望再造国内ADAS市场,头部企业中期格局集中度高[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科技行业应用核心作用**:科技行业落地和变现要解决替代人问题,激光雷达作为多维感知技术,是感知客观世界变化起点,在多方向发挥关键作用[2] 2. **自动驾驶技术对比**:毫米波雷达低位置安装有缺陷,激光雷达能解决问题,在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中作用重要[13] 3. **智能割草机配备原因**:传统RTK加视觉和纯视觉方案有缺陷,激光雷达可全天候作业,不受极端天气和复杂场景影响[17] 4. **无人城配车合理性**:采用激光雷达可降每票快递最后5公里运输成本67%,节省人工成本,优化物流效率[19] 5. **激光雷达对无人驾驶重要性**:对广义无人配送车辆意义大,市场潜力大,短期内成本控制重要,长期关注稳定性和可靠性,部分企业有投资机会[25]
马斯克最新的AI驾驶方案,会终结激光雷达吗?
36氪· 2025-04-23 09:34
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 马斯克宣布即将推出基于纯AI的全自动驾驶方案 仅依赖摄像头、特斯拉AI芯片及AI软件[1]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 摒弃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其他传感器 认为通过AI算法和自研芯片可实现媲美人类驾驶员的感知能力[1] - 特斯拉官方宣传强调"人们用眼睛和大脑开车 而不是传感器" 倡导更先进、更智能、更纯粹的驾驶体验[1]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行业的应用现状 - 几乎所有L4公司的运营车辆都配备激光雷达以增加安全冗余 包括滴滴、广汽埃安、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和Waymo等企业的Robotaxi产品[2] - 马斯克虽在SpaceX使用自研激光雷达确保火箭与空间站安全对接 并在2024年第一季度从Luminar购买200万美元以上激光雷达 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仍坚持不用激光雷达[2] 激光雷达成本下降与规模化普及 - 激光雷达成本大幅降低 禾赛科技CEO表示8年间成本降低99.5% 从早期20万元降至200美元且价格持续下降[4] - 比亚迪宣布将激光雷达垂直整合进自研体系 计划将市场价3000元的激光雷达成本降至900元 依托年交付三四百万辆新车的规模效应[7] - 激光雷达渗透率快速提升 去年15万以上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5% 今年有望超过40% 从高端车配置向平民化普及[7] - 多款平价车型搭载激光雷达:零跑B10售价12.98万 订单中超70%为激光雷达智驾版[8];广汽丰田铂智3X售价11万起配备激光雷达传感器矩阵[10];长安计划在10万元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10] 技术路线竞争与行业挑战 - 纯视觉路线对算法、算力和数据要求极高 特斯拉2024年花费30-40亿美元购买GPU 算力储备接近国内自动驾驶主机厂总和[11] - 行业认为FSD与中国车企辅助驾驶存在"断代式领先" 若纯视觉方案在全球市场得到验证 可能影响激光雷达需求[11] - 激光雷达企业面临利润空间压缩挑战 禾赛CEO提出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非车载业务提升毛利[11]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 禾赛科技与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多年独家合作 为其下一代汽车平台提供激光雷达 覆盖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 是海外前装量产领域规模最大订单[12] - 全球收入最高10家国际汽车厂商中有6家与禾赛建立量产合作 推动禾赛在全球ADAS激光雷达市场和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场市占率第一[14] - 海外市场开拓存在语言、文化、交付、政策法规等挑战 需要长期合作建立信任[14] 非车载业务拓展与机器人应用 - 禾赛激光雷达覆盖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高增长市场 2024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全球第一[15] - 禾赛与追觅签订30万台交付订单 2024年预计出货超20万台 超过历史机器人交付总量[15] - 速腾聚创与库犸科技合作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割草机器人 2024年机器人及其他产品销量2.44万台 同比增长47%[17] - 预计2029年全球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数量达500万台 以单价2000元计算市场规模达100亿元[17] L3级自动驾驶对激光雷达的技术要求 - L3级自动驾驶要求激光雷达具备更强探测能力、超远距探测、超高点云密度、全面场景覆盖和高可靠性[17] - 禾赛发布面向L2到L4的「千厘眼」激光雷达感知方案 包含三种解决方案分别对应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系统[18] - 行业共识L3系统必须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冗余 激光雷达不仅提供冗余更是安全兜底 纯视觉方案无法满足L3安全性要求[20]
激光雷达的复仇
远川研究所· 2025-04-02 20:46
激光雷达行业现状 - 激光雷达行业经历剧烈整合,2018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公司近百家,到2023年剩下不到10家 [3] - 禾赛科技实现全年盈利,而海外同行如Ibeo破产、Velodyne和Ouster合并求生 [3] - 德国老牌企业Ibeo被美国MicroVision收购,但MicroVision自身连续亏损五年 [3] 技术路线与市场应用 - 激光雷达最初主要应用于L4自动驾驶(占比6%)和地形测绘/工业(占比87%),2021年全球出货量仅27.3万台 [7] - 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首次超过L4自动驾驶 [8] - 激光雷达在辅助驾驶中作用关键,有效探测距离达200米(摄像头仅100米),支持130km/h车速下的AEB功能 [3]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曾售价8万美元/台,交付周期半年 [4] - 2021年搭载激光雷达的乘用车价格普遍在40万元以上,车型不足20款 [7] - 激光雷达成本构成中收发模块占比60%,Velodyne HDL-32E需集成32组收发器 [15] 技术突破与降本路径 - 芯片化技术使禾赛科技发射端驱动电路成本降70%,接收端模拟电路成本降80% [17] - 2024年激光雷达价格降至200美元,比亚迪20万级车型和零跑B10(12.98万元)实现标配 [13] - 固态/半固态方案替代机械式激光雷达,解决车规验证难题 [17] 中美市场差异 - 海外企业战略失误在于押注欧美市场,而中国成为最大下游市场 [19]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2024年投入30-40亿美元GPU(含8.5万块H100)研发替代方案 [27] - 中国车企激进推动智能化,激光雷达成本下降速度超预期(实际降幅达400倍vs马斯克预期的100倍) [28] 行业横向对比 - 碳化硅行业出现类似案例:Wolfspeed因中国公司扩产导致产能转移,800V碳化硅电动车价格下探至20万 [29] - 新能源车供应链重塑过程中,中国公司在三电系统/智能化环节占据核心地位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