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智能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稳住增长“压舱石”,产业发展再加速
齐鲁晚报· 2025-08-05 05:09
优质产业项目进展 - 宁德时代新能源产业电池基地一期项目已顺利投产 [12][15] - 恒旺年产3000台大中型工程机械绿色智能制造基地一期投用,二期将适时启动,生产大马力推土机、130吨级矿山挖掘机等高附加值产品 [14] - 嘉祥县科伦普合金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采用全球领先六连轧技术,生产效率提升30%,节能30%,年产锌铝镁板材40万吨、电镀铬板材20万吨,年产值26亿元 [13][14] - 兖矿能源集团智慧制造园区项目二期鲁西数据中心提前完成调试并试运行 [15] - 南天农科年产27.56万吨造纸化学品项目25个单体超额完成节点计划 [15] - 莱赛尔纤维项目预计8月底完成主厂房主体施工,年底试车生产 [15]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采用三维建模和数智化监控技术,误差控制在毫米级,10月将铺轨 [17] - 济商高速济宁段二标路基桥涵工程全部完成,7月底完成主体工程,主线长45.06千米 [17] - 济邹高速路基工程完成94.2%,路面工程完成44.6%,桥涵工程完成92.6%,全长61.99公里 [18] - 327国道泗水段修复养护工程完成90%,预计提前4个月于8月通车 [18] - 韩庄港正式投入运营,济南至枣庄铁路济宁段桩基工程超额完成60% [19] 政府规划与投资 - 济宁市2025年计划推进1100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包括10个超百亿、30个超30亿项目 [18] - 目标完成基础设施领域投资5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70%以上 [18] - 重点招商方向涵盖产业链上下游、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 [18]
福斯达: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4 17:20
业绩预告 - 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2,500万元到26,000万元,同比增加115.36%到148.86% [1]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250万元到25,750万元,同比增加154.59%到194.64% [1][2] - 上年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447.5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739.61万元 [2] 业绩预增原因 - "年产10套大型模块化深冷化工装备绿色智能制造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产能持续优化提升,保障了大型装备交付能力 [2] -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国内外项目稳步推进,海外项目交付占比较高,整体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 [2] - 报告期内利息收入、汇兑收益比上年同期增加较多,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降低 [2] 上年同期经营业绩 - 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11,865.7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447.50万元 [2] - 上年同期每股收益为0.65元 [2]
投资10亿元!新能源重卡头部企业又一生产线开建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7-10 16:36
三一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地朔州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与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投资协议 总投资10亿元 主要生产重卡拖挂自卸车 项目分三期建设 [1][3] - 一期项目利用现有标准化厂房建设生产线 计划2025年9月底首台新能源商用车下线 同步启动二三期规划 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 [3] - 项目采用三一自主研发的核心零部件 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及机箱桥等关键部件 车辆性能和经济性较优 [4] 项目技术特点与生产模式 - 致力于绿色电力与智能制造深度耦合 依托开发区增量配电网建设和绿电直连模式 推动大规模使用新能源电力 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 [4] - 已发布行业新能源全生态解决方案 通过车辆与补能设施协同组合 形成覆盖全运距场景的全生态方案 [6] 朔州市产业优势 - 煤炭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均超2亿吨 短途货运卡车保有量13万辆 为新能源重卡提供广阔应用场景 [5] - 新能源已并网和在建装机容量1107.2万千瓦 绿电资源丰富 [5] - 位于晋陕蒙煤炭"金三角"核心地带 可辐射内蒙古陕西等地 覆盖中西部地区 [5] 企地合作基础 - 2023年7月以来 三一集团单晶硅拉晶切片组件电池等项目陆续落地朔州 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 实现产值35亿元 [6] - 5GW单晶硅项目创下81天签约 62天建成纪录 成为三一最快落地投产项目 [6] - 朔州市已建设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6] 未来发展规划 - 将以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为基础 持续深化合作 拓展宽体车搅拌车装载机挖掘机等产品类型 [6] - 同步发展配套产业 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共建低碳物流新生态 [6]
锡业股份: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事务报告(2024年度)
证券之星· 2025-06-26 02:16
公司债券概况 - 公司存续债券包括24锡KY01(代码148721 SZ)和24锡KY02(代码148747 SZ),发行规模均为10亿元 [1][2][3] - 24锡KY01起息日为2024年4月26日,票面利率3 5%,期限2年,附发行人续期选择权(每2年可延长)和递延付息选择权 [2] - 24锡KY02起息日为2024年5月28日,票面利率2 78%,期限3年,附发行人续期选择权(每3年可延长)和递延付息选择权 [3] 行业经营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锡锌铜铟等金属矿的勘探开采选矿和冶炼,拥有锡冶炼产能8万吨年阴极铜产能12 5万吨年锌冶炼产能10万吨年 [6][7] - 2024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 7%,冶炼和压延加工投资增长24 2%,行业增加值增速8 9%高于全国工业3 1个百分点 [8][9] - 公司锡金属国内市场占有率47 98%,全球市场占有率25 03%,铟资源储量全球第一,国内原生铟市场占有率29 79% [10] 财务状况 - 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17 95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锡锭收入147 24亿元占比35 08%,铜产品收入85 86亿元占比20 46% [10][11]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从49 24%降至40 19%,流动比率从1 39提升至1 63,EBITDA利息倍数从8 30提升至11 87 [18] -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 44亿元,较2023年14 08亿元增长2 55% [12] 募集资金使用 - 24锡KY01募集资金10亿元,其中4亿元用于偿债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4锡KY02募集资金3 5亿元用于偿债6 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13][16] - 两期债券募集资金均已按约定用途使用完毕,未发生变更或违规使用情况 [13][16] 偿债能力 - 报告期内两期债券均未涉及兑付事项,发行人偿债意愿正常,未发生可能影响偿付能力的重大事项 [17][18] - 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加,主要由于经营性应收款减少及应付款增加 [12]
重磅!这一商用车氢动力系统工厂投产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6-10 14:24
氢能战略布局 - 公司氢动力系统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氢能商用车全产业链布局进入新阶段,整合氢燃料发动机、电驱桥、储氢系统等全自主制造能力 [1] - 工厂深度承接公司氢能源技术资源,链合国际先进工艺,定位为商用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储氢技术领域的核心驱动力 [1] 智能制造体系 - 工厂建成三大专业化生产线: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300kW产能)、重型电驱桥生产线、车载储氢系统生产线,配备拧紧电枪、可视化操作系统及智慧物流AGV配送系统 [2] - 通过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覆盖智能生产调度、能耗监控等环节,构建零碳化智慧物流工厂标杆 [4] 氢能技术突破 - 公司氢燃料商用车累计推广3200多辆,运营里程超1.2亿公里,服务奥运会等国家级项目 [5] - 在液氢制取、储运、加注及车载储氢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推动"制-储-加-用"液氢产业链完善 [6] - 掌握燃料电池发动机八大核心技术,产品矩阵覆盖80kW-300kW功率段,年产能规划5000台,适配重卡/轻卡等多场景需求 [8] 行业动态 - 5月重卡行业竞争格局变化,解放/重汽领衔,乘龙进入前三 [12] - 解放实现单月销量破万辆里程碑 [12] - 东风柳汽发布三项重大战略举措 [12] - 新能源重卡领域出现单笔50辆交付及100辆订单签约 [12] - 纯电动公交车招标规模达10760万元对应80辆 [12]
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力 浙江龙盛去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证券日报· 2025-04-16 00:28
文章核心观点 浙江龙盛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主营业务聚焦纺织用化学品和中间体业务 各业务板块表现良好 未来将聚焦特殊化学品领域构建全球领先生产服务体系 [1][4]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8.84亿元 同比增长3.7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0亿元 同比增长32.36% [1] 主营业务情况 染料业务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5.91亿元 同比增加0.94% 销量达23.84万吨 同比增长7.17% 公司精准施策 以“量”保稳 开拓优质客户群体 [1] 中间体业务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2.82亿元 同比增长4.58% 销量达10.62万吨 同比增长16.55% 公司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战略 打通MAP - EF生产体系降本增效 [2] 助剂业务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02亿元 同比增长7.63% [3] 公司优势与地位 - 中间体板块自给能力强 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抗风险、盈利水平 [3] - 整合德司达优势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用化学品生产服务商 全球拥有年产30万吨染料及10万吨助剂产能规模 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 [3]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特殊化学品领域 构建全球领先的生产服务体系 依托绿色智能制造 推动制造模式升级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 发展专精特新业务板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