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经济
搜索文档
单日门店接待上千客流 等位时长超90分钟 “超级黄金周”点燃餐饮市场
北京商报· 2025-10-08 18:05
餐饮市场整体表现 - 北京餐饮市场在为期8天的“超级黄金周”期间迎来客流高峰 假期最后一天多家餐厅在用餐高峰仍需等位 例如四季民福烤鸭店故宫店有191桌等位 烤匠麻辣烤鱼北京首店排队127桌 牛街清真满恒记排队157桌 [1] - 网红餐饮门店人气火爆 胡大饭馆簋街四家门店假期前7天日均接待客流8260人次 同比增长10.6% 小龙虾日销量约7800斤 总店单日最高排队取号4270号 翻台率达到900% [1] - 费大厨辣椒炒肉国庆当天全国门店取号桌数接近8万桌 整个假日期间日均翻台7轮以上 等位时长超过90分钟 北京多家门店全天等位不间断 [1] 老字号餐饮业绩 - 北京华天集团旗下老字号餐厅黄金周前七天营收环比增长超过25% 旗下庆丰包子铺、二友居、华天延吉餐厅、同和居、马凯餐厅等老字号餐厅外卖整体营收同比增长超10% [2] - 鼓楼马凯餐厅糖饼每天卖出六七百张 同和居假期前三日包间已订满 中秋节当天月坛总店排队近百桌 [2] - 部分老字号品牌销售额显著增长 紫光园销售额同比增长98.8% 吴裕泰销售额同比增长44.5% 稻香村销售额同比增长12.8% [2] 产品创新与节令供应 - 老字号餐饮推出创新菜品和节令美食 西来顺新增“清真美食驿站” 烤肉季首创“塞外秋韵烤羊肋间” 砂锅居推出“砂锅焗蟹” 老西安饭庄推出“小炒泡馍”等非遗菜品 [2] - 阳坊涮肉推出“一站式套餐” 护国寺小吃上线“寿桃礼盒”以丰富节日供应 [2] 消费趋势变化 - 美食成为出游新锚点 探访本地特色美食和体验当地玩乐方式成为消费者深度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登上“必吃榜”热门城市Top10 [3] - 9月以来 美团平台上“必吃榜”搜索量同比提升96% “必玩榜”搜索量同比提升145% [3] - 消费者对餐饮品质和体验要求提高 不再满足于简单饱腹 而是追求菜品特色、环境氛围以及服务水平 [4] 茶饮市场表现 - 茶饮品牌获得更多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茶百道海外门店在国庆假期接待大量国内游客 其法国首店自9月下旬开业至国庆假期实现超100万元销售业绩 [3] - 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茶百道国庆假期全国门店接待的外国游客较平日增加两成 [3] 行业驱动因素 - 双节叠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激发消费者欲望 且餐饮消费场景更为丰富多样 导致客流量大幅攀升 [4] - 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为餐饮企业带来可观业务量 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菜品 推出节日特色美食 并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4]
能“吃”更能“玩” 北京老字号餐厅假期火了|国庆消费青观察
搜狐财经· 2025-10-08 15:24
国庆假期经营业绩 - 北京华天集团旗下老字号餐厅在黄金周前七天营收环比增长超过25% [2] - 旗下庆丰包子铺、二友居、华天延吉餐厅、同和居、马凯餐厅等老字号外卖整体营收同比增长超10% [2] - 同和居在中秋节当天月坛总店排队近100桌,假期前三日包间已全部订满 [2] - 鼓楼马凯餐厅的糖饼每天卖出600至700张 [2] 消费需求与市场热度 - 鼓楼马凯餐厅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持续排队,靠窗座位需翻台5至6次 [2] - 外地游客必点菜品包括梨园烤鸭双人餐、毛氏红烧肉、剁椒鱼头 [2] - 同和居的镇店菜葱烧海参、三不粘吸引食客慕名而来 [2] - 消费者存在延续十几年的国庆传统聚餐习惯 [2] 产品创新与营销活动 - 公司组织7位烹饪大师赴江苏扬州宝应县研发,推出数十道以当季荷藕为原料的时令菜肴 [3] - 公司举办"华天・秋日市集",融合庆丰包子铺、护国寺小吃、香妃烤鸡等品牌,采用"美食+体验"模式 [3] - 市集活动包括"熊猫团团"投掷游戏、主题打卡墙、"探险文牒"集章兑换限量文创礼品等,吸引年轻客群参与互动和社交分享 [3] 运营调整与渠道拓展 - 外卖成为市民体验京味的重要渠道 [2] - 门店为应对需求加倍备货并延长外卖窗口营业时间 [2] - 自制面食与熟食成为什刹海景区的"移动美味" [2]
达州 从舌尖到心间
金融时报· 2025-09-23 11:39
金融机构对“舌尖经济”的支持 - 当地银行机构为美食节庆活动如“通川区火锅节”和“达川区刨汤宴”提供金融支持,吸引上千名市民和游客参与 [1] - 针对餐饮行业融资需求,银行创新推出“商户云贷”、“四川烟火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精准匹配其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征 [1] - 2025年,金融机构为244户餐饮企业发放特色贷款1.64亿元,助力行业释放消费动能 [1] - 通川区晓秧锅鲜货火锅店在节日期间营收超过500万元,同比增长15% [1] 旅游项目开发与金融助力 - 达州农商银行通过绿色通道、优惠利率和长期限贷款,为宣汉月亮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提供3000万元10年期贷款,支持森林小屋、健康步道、露营地等项目快速建成 [2] - 2025年7月,国内首创山体激光情景演艺“巴山之月”投运,带动暑期夜间游客量增长50%,单日最高接待量达1.3万人次 [2] - 银行支持带动景区周边50多家民宿兴起,旅游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 [2] - 银行开展整村信用评定,为农家乐、民宿业主等提供无感授信,景点小吃店经营者日纯收入超500元 [2] 支付环境升级与消费促进 - 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分行推动仁和新城商圈支付系统升级,95户重点商户实现“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多元支付全覆盖,外卡POS布放率和移动支付兼容率均达100% [3] - 支付便利化带动商圈外籍消费频次提升40%,年增国际消费额约3200万元 [3] - 商圈整体客流量增长12%,新增约180万人次,带动销售额增长8%,高单价商品消费占比提高 [3] - 消费者满意度超95%,形成“支付便利—消费增长”良性循环,助力达州建设区域消费高地 [3]
台青逐梦“舌尖经济” 借力东盟成水果贸易“探路先锋”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19:37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创始人于2013年进入泰国和越南榴莲进口业务领域[1] - 2016年公司在南宁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开设高端日式料理餐厅但未能成功[1] - 公司重新聚焦榴莲贸易并依托广西区位优势在泰国和越南进口贸易中找到立足点[1] - 2023年公司在菲律宾达沃市建成日处理400吨的榴莲加工厂[1] - 2023年公司进口7000吨菲律宾榴莲其中300柜鲜果采用错峰销售策略[2] - 公司在深圳首创"现剥现售"直播模式取得优异销售业绩[2] - 公司计划在9月东博会期间与南宁国企签署协议合作建立跨境冷链物流体系[2] 行业市场特征 - 菲律宾榴莲与泰国越南榴莲形成错峰销售优势终端价格约每斤30元人民币[2] - 菲律宾榴莲存在果肉偏干和香气不足的市场认知问题与当地农业经营模式相关[2] - 中国大陆市场具有高度包容性和消费升级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3] - 东盟国家榴莲通过跨海供应链进入中国市场包括种植园直播和展会等多渠道[2] 产品与运营 - 菲律宾达沃地区榴莲因火山岩土壤特殊具有淀粉含量高和口感绵密的特点[1] - 公司团队亲自赴菲律宾从种植采摘到运输为农户制定全套标准化管理流程[2] - 公司通过建立日处理400吨的加工厂提升菲律宾榴莲的加工处理能力[1]
荷香四溢,果甜盈枝:夏日美食新体验 特色农业激活“舌尖经济”
央视网· 2025-08-19 18:11
湖北汉川荷花产业 - 荷花宴创意美食融合荷花与食材 提供视觉与味觉双重盛宴[1] - 村民清晨采摘新鲜莲蓬、嫩藕与荷花作为荷花宴原料[3] - 荷花加工产品包括香酥荷花(裹蛋清面糊油炸)和椒盐莲子(小火慢炒加调味)[5][7] - 开发冰镇荷塘三宝(莲子/菱角/莲藕焯水冰镇)和荷叶馒头(荷叶包裹蒸制)等消暑食品[9] 山东巨野林果产业 - 巨野县田桥镇早熟无花果迎丰收 吸引游客采摘带动乡村旅游[10] - 无花果种植需严格把控选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环节 配合科学管理提升品质[14] - 全县果树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 年产值超5亿元[14] - 产业涵盖苹果/樱桃/无花果等特色品种 依托适宜气候实现高甜度口感[14]
舌尖上的金融 商业银行助燃餐饮消费“烟火气”
金融时报· 2025-06-03 09:54
餐饮行业金融支持案例 -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为沙茶面店提供"兴闪贷"信用贷款 10分钟内完成资金发放[1] - 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通过"商户云贷"为卤鹅企业提供200万元纯信用贷款 日产量从500只提升至6000只[2] - 农业银行台州黄岩支行为老牌餐厅授信1000万元 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5] - 工商银行陕西分行为肉夹馍加工厂发放"潼关肉夹馍特色e贷"300万元 支持日产饼胚25万张产能[6] - 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向螺蛳粉原料种植户授信超8000万元 支持70家经营主体入驻平台[7] -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通过三维评估模型为炒鸡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破解传统抵押困局[7] 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 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创新"一链三环"金融服务模式 覆盖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市场营销全产业链[2] - 截至4月末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为荣昌区15个镇卤鹅产业提供信贷支持超2000万元[2] - 建设银行通过"善新贷""善科贷"支持8家科技型企业 提供超2000万元信贷[3] - 智能分拣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60% 单条生产线日处理量达1万只 降低人工成本40%[3] - 银行组织开展电商运营培训 为50余家卤鹅商户开通线上渠道 带动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210%[3] 产业升级与消费促进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3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生活服务消费[1] - 服务消费加快增长是经济转型必然趋势 需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提高服务能力[1] - 餐厅引入智能烹饪设备和冷链保鲜系统 实现厨房设备和店面环境全面升级[5] - 五一假期餐厅客流量突破2000人次/天 通过抖音直播团购活动吸引大量顾客[5] - 餐饮业是促消费、稳就业重要阵地 金融服务赋能消费复苏和舌尖经济发展[5]
端午节“撞上”儿童节:亲子游与民俗IP双重爆发 将“味觉半径”转化为旅行半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20:28
端午假期旅游市场特征 - 今年端午假期呈现"短途周边主导、民俗文化升温、体验游为主"的特征,受"不调休"政策、高考临近、暑期衔接、儿童节等多重因素影响 [1] - 亲子游市场迎来爆发,热门主题乐园门票预订量翻倍,露营活动预订量增长80%,"带娃看赛龙舟+包粽子"成为家庭标配 [1] - 端午假期亲子游热度较去年增长约两成,热门主题乐园门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已超过100%,亲子房预订量同比增长51% [3][3] 民俗文化IP价值释放 - 端午民俗相关搜索量同比激增超100%,"龙舟""粽子"等关键词热度环比增长超200%,汨罗、佛山等民俗目的地预订量增长20%以上 [2] - 文旅融合创新玩法迭出,如乌镇"长街粽宴"、永定土楼"祭龙仪式"、宏村微缩龙舟赛等,传统文化通过场景化再造转化为消费力 [2] - 高星酒店(4星级、5星级)预订热度同比增长30%至50%,远超低星酒店增速,与"民俗文化游"品质化需求相关 [2] 住宿与体验趋势 - 包含玩乐、餐饮的酒店套餐预订量同比增长24%,"住得好"与"玩得深"成为深入当地探索民俗风情游的两大趋势 [2] - 夏季时令食物大量上新,"舌尖旅行"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时令美食如小龙虾、蛏子宴等带动相关城市酒店预订量增长30% [3] 短途游与交通方式 - "三小时高铁圈"成为端午出行主要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城市群内部铁路线路热度高涨 [4] - 长三角、珠三角旅客通过高铁"下沉"至潜江、霞浦等美食原产地,前往潜江、荆州、青岛、宁波、舟山等城市的火车票预约量同比增长明显 [4] - 端午假期租车预订量同比增长47%,高铁站周边成为取车热点,"到站租车+周边探索"模式普及 [4] 跨境游特点 - 端午假期出境游热度较去年继续大幅走高,"四小时飞行圈"内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是首选 [4] - 跨境游呈现"区域化集中"特点,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客群成为出境主力,十大热门出境航线中6条始发上海 [5]
宁夏吴忠利通区“文旅+”激发消费新活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5-08 16:22
文旅消费表现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五一"假期吸引游客73 5万人次 文旅销售收入达3563万元 [1] - 利通区通过"赛事+美食+民宿+音乐"多元融合方式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 [1] - 自4月30日活动开幕以来 每天至少有10万名游客涌入 [2] 活动内容亮点 - 全国风筝精英赛和第二届"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作为主要牵引 [1] - 8大会场举办67场演艺活动 包括民谣音乐节、篝火晚会等 [1] - 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美食展区最高瞬时人流量达5万人次 [1] 特色消费场景 - 推出"1元吃拉面""1元喝牛奶"等促销活动 [1] - 发放350万元消费券 商户推出"买大送小"等优惠措施 [2] - 早茶文化成为特色体验项目 吸引外地游客 [1] 配套服务措施 - 开通5条公交专线 规划7700余个免费停车位 [2] - 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措施优化游客体验 [2] - 扫码领券成为游客参与活动的第一入口 [2]
新华网携手红餐网推出《舌尖上的经济浪潮》专题
搜狐财经· 2025-05-01 16:27
专题概述 - 新华网与红餐网联合推出《舌尖上的经济浪潮——餐饮产业透视》专题,系统剖析中国餐饮产业变革与未来机遇[1] - 专题通过全景式调研、深度访谈、数据可视化及案例解读等形式呈现行业现状[1] - 旨在为行业提供权威参考并传递"舌尖经济"的时代价值[1] 内容架构 - 包含行业报告解读、榜单公布、图文报道、专家分享等多维度内容[3] - 通过真实故事与数据帮助从业者把握趋势[4] - 结合红餐产业研究院独家数据库与新华网舆情分析能力还原市场真实面貌[14] 研究成果发布 - 发布《烤串品类发展报告2025》《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5》等细分领域研究报告[8][10] - 推出《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等宏观分析[11] - 公布"红牛奖"三大奖项榜单,包括300个品牌上榜的"2025年度餐饮品类十大品牌"[9] 赋能机制 - 打造"红餐智库"平台,提供研究报告与专家解读等决策支持[16] - 构建"文字+视频+互动"内容矩阵推动产业创新升级[17] - 通过国际传播助力中国餐饮品牌全球化与饮食文化输出[18] 呈现形式 - 采用数据可视化图表直观展现餐饮市场机遇[14] - 以影像记录形式收录经营创新、文化传承等产业动态[15] - 专题内容可通过新华网PC端及红餐网全平台浏览[1][18]
解码舌尖经济:中国调味品TOP企业七十多年破局之路
江南时报· 2025-04-29 14:07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调味品行业从1950年代分散作坊式生产起步,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转型 [2][4] - 改革开放后行业经历市场化转型,从满足国内需求转向参与全球竞争,技术标准和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4] - 2000年后行业进入资本化与健康化阶段,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创新成为发展主线 [7][8] 公司战略演变 - 1950-1980年代通过整合传统酿造资源建立出口生产线,成为首批拥有出口权的调味品企业 [2] - 1980-2000年代以国际化战略为核心,通过FDA/BRC等国际认证突破欧美高端市场 [4][5] - 2000-2020年代推行"创新研发驱动品牌升级",开发"一酱成菜"系列并实现智能化生产改造 [7][8] 技术创新与认证 - 建立覆盖ISO22000/HACCP等六大国际管理体系的生产标准 [4] - 获得FDA/欧盟BRC(A级)/HALAL等全球12项权威认证,实现跨洲际市场全覆盖 [4][5] - 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CNAS认可研发检测中心,累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8] 市场拓展成果 - 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稳居中国酱油出口量前列 [4][5] - "一酱成菜"系列成功打入北美市场,在加拿大等地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 [7] - 2018年获美国奥克兰市设立"珠江桥牌日",成为饮食文化交流标志性品牌 [7] 生产体系升级 - 中山神湾新厂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酿造调配环节远程可视可控 [8] - 构建从原料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管控体系,形成全球化标准输出能力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