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经济

搜索文档
台青逐梦“舌尖经济” 借力东盟成水果贸易“探路先锋”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19:37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创始人于2013年进入泰国和越南榴莲进口业务领域[1] - 2016年公司在南宁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开设高端日式料理餐厅但未能成功[1] - 公司重新聚焦榴莲贸易并依托广西区位优势在泰国和越南进口贸易中找到立足点[1] - 2023年公司在菲律宾达沃市建成日处理400吨的榴莲加工厂[1] - 2023年公司进口7000吨菲律宾榴莲其中300柜鲜果采用错峰销售策略[2] - 公司在深圳首创"现剥现售"直播模式取得优异销售业绩[2] - 公司计划在9月东博会期间与南宁国企签署协议合作建立跨境冷链物流体系[2] 行业市场特征 - 菲律宾榴莲与泰国越南榴莲形成错峰销售优势终端价格约每斤30元人民币[2] - 菲律宾榴莲存在果肉偏干和香气不足的市场认知问题与当地农业经营模式相关[2] - 中国大陆市场具有高度包容性和消费升级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3] - 东盟国家榴莲通过跨海供应链进入中国市场包括种植园直播和展会等多渠道[2] 产品与运营 - 菲律宾达沃地区榴莲因火山岩土壤特殊具有淀粉含量高和口感绵密的特点[1] - 公司团队亲自赴菲律宾从种植采摘到运输为农户制定全套标准化管理流程[2] - 公司通过建立日处理400吨的加工厂提升菲律宾榴莲的加工处理能力[1]
端午节“撞上”儿童节:亲子游与民俗IP双重爆发 将“味觉半径”转化为旅行半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20:28
端午假期旅游市场特征 - 今年端午假期呈现"短途周边主导、民俗文化升温、体验游为主"的特征,受"不调休"政策、高考临近、暑期衔接、儿童节等多重因素影响 [1] - 亲子游市场迎来爆发,热门主题乐园门票预订量翻倍,露营活动预订量增长80%,"带娃看赛龙舟+包粽子"成为家庭标配 [1] - 端午假期亲子游热度较去年增长约两成,热门主题乐园门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已超过100%,亲子房预订量同比增长51% [3][3] 民俗文化IP价值释放 - 端午民俗相关搜索量同比激增超100%,"龙舟""粽子"等关键词热度环比增长超200%,汨罗、佛山等民俗目的地预订量增长20%以上 [2] - 文旅融合创新玩法迭出,如乌镇"长街粽宴"、永定土楼"祭龙仪式"、宏村微缩龙舟赛等,传统文化通过场景化再造转化为消费力 [2] - 高星酒店(4星级、5星级)预订热度同比增长30%至50%,远超低星酒店增速,与"民俗文化游"品质化需求相关 [2] 住宿与体验趋势 - 包含玩乐、餐饮的酒店套餐预订量同比增长24%,"住得好"与"玩得深"成为深入当地探索民俗风情游的两大趋势 [2] - 夏季时令食物大量上新,"舌尖旅行"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时令美食如小龙虾、蛏子宴等带动相关城市酒店预订量增长30% [3] 短途游与交通方式 - "三小时高铁圈"成为端午出行主要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城市群内部铁路线路热度高涨 [4] - 长三角、珠三角旅客通过高铁"下沉"至潜江、霞浦等美食原产地,前往潜江、荆州、青岛、宁波、舟山等城市的火车票预约量同比增长明显 [4] - 端午假期租车预订量同比增长47%,高铁站周边成为取车热点,"到站租车+周边探索"模式普及 [4] 跨境游特点 - 端午假期出境游热度较去年继续大幅走高,"四小时飞行圈"内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是首选 [4] - 跨境游呈现"区域化集中"特点,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客群成为出境主力,十大热门出境航线中6条始发上海 [5]
宁夏吴忠利通区“文旅+”激发消费新活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5-08 16:22
文旅消费表现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五一"假期吸引游客73 5万人次 文旅销售收入达3563万元 [1] - 利通区通过"赛事+美食+民宿+音乐"多元融合方式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 [1] - 自4月30日活动开幕以来 每天至少有10万名游客涌入 [2] 活动内容亮点 - 全国风筝精英赛和第二届"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作为主要牵引 [1] - 8大会场举办67场演艺活动 包括民谣音乐节、篝火晚会等 [1] - 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美食展区最高瞬时人流量达5万人次 [1] 特色消费场景 - 推出"1元吃拉面""1元喝牛奶"等促销活动 [1] - 发放350万元消费券 商户推出"买大送小"等优惠措施 [2] - 早茶文化成为特色体验项目 吸引外地游客 [1] 配套服务措施 - 开通5条公交专线 规划7700余个免费停车位 [2] - 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措施优化游客体验 [2] - 扫码领券成为游客参与活动的第一入口 [2]
新华网携手红餐网推出《舌尖上的经济浪潮》专题
搜狐财经· 2025-05-01 16:27
专题概述 - 新华网与红餐网联合推出《舌尖上的经济浪潮——餐饮产业透视》专题,系统剖析中国餐饮产业变革与未来机遇[1] - 专题通过全景式调研、深度访谈、数据可视化及案例解读等形式呈现行业现状[1] - 旨在为行业提供权威参考并传递"舌尖经济"的时代价值[1] 内容架构 - 包含行业报告解读、榜单公布、图文报道、专家分享等多维度内容[3] - 通过真实故事与数据帮助从业者把握趋势[4] - 结合红餐产业研究院独家数据库与新华网舆情分析能力还原市场真实面貌[14] 研究成果发布 - 发布《烤串品类发展报告2025》《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5》等细分领域研究报告[8][10] - 推出《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等宏观分析[11] - 公布"红牛奖"三大奖项榜单,包括300个品牌上榜的"2025年度餐饮品类十大品牌"[9] 赋能机制 - 打造"红餐智库"平台,提供研究报告与专家解读等决策支持[16] - 构建"文字+视频+互动"内容矩阵推动产业创新升级[17] - 通过国际传播助力中国餐饮品牌全球化与饮食文化输出[18] 呈现形式 - 采用数据可视化图表直观展现餐饮市场机遇[14] - 以影像记录形式收录经营创新、文化传承等产业动态[15] - 专题内容可通过新华网PC端及红餐网全平台浏览[1][18]
解码舌尖经济:中国调味品TOP企业七十多年破局之路
江南时报· 2025-04-29 14:07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调味品行业从1950年代分散作坊式生产起步,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转型 [2][4] - 改革开放后行业经历市场化转型,从满足国内需求转向参与全球竞争,技术标准和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4] - 2000年后行业进入资本化与健康化阶段,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创新成为发展主线 [7][8] 公司战略演变 - 1950-1980年代通过整合传统酿造资源建立出口生产线,成为首批拥有出口权的调味品企业 [2] - 1980-2000年代以国际化战略为核心,通过FDA/BRC等国际认证突破欧美高端市场 [4][5] - 2000-2020年代推行"创新研发驱动品牌升级",开发"一酱成菜"系列并实现智能化生产改造 [7][8] 技术创新与认证 - 建立覆盖ISO22000/HACCP等六大国际管理体系的生产标准 [4] - 获得FDA/欧盟BRC(A级)/HALAL等全球12项权威认证,实现跨洲际市场全覆盖 [4][5] - 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CNAS认可研发检测中心,累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8] 市场拓展成果 - 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稳居中国酱油出口量前列 [4][5] - "一酱成菜"系列成功打入北美市场,在加拿大等地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 [7] - 2018年获美国奥克兰市设立"珠江桥牌日",成为饮食文化交流标志性品牌 [7] 生产体系升级 - 中山神湾新厂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酿造调配环节远程可视可控 [8] - 构建从原料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管控体系,形成全球化标准输出能力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