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机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哪吒汽车破产后,它留下了哪些天坑?
36氪· 2025-09-16 21:35
以下文章来源于牲产队 ,作者牲产队长 牲产队 . 买小众车, 要谨慎一些,不能贪便宜。 文 | 牲产队长 来源| 牲产队(ID:gh_9adbf3261554) 封面来源 | IC photo 挣工分,磨洋工,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 哪吒汽车破产重整 100 多天了,好消息没有一个,坏消息真的是一个接一个。今天的电动汽车,已经不像传统燃油车了。如果一 家传统燃油车倒闭了,你车坏了,还可以找第三方维修。 但是,一家电动汽车厂家倒闭了,很多东西就没法修了。甚至,作为真金白银支持这个品牌的车主,还得付出额外的成本。今 天,队长就跟大家盘点一下,哪吒汽车倒闭后,它留下了哪些天坑? 第一个,车主权益受损。买一辆电动汽车,它不是一个 " 一次性 " 的产品,而是一个长期性的耐用品。这个 " 长期性 " 体现在哪 里呢?核心就在于:智能化技术的迭代更新。电动汽车和燃油车最大的不同,不是烧油和烧电的区别,而是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区 别。 严格来说,电动汽车不是一辆车,更不是一辆代步工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智能载体,是全球普及量最大的智能机器人。在当今 世界,你几乎找不到比汽车智能化,普及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了。在人机交互体验上,电动汽车也 ...
光弘科技(300735.SZ)Q2净利环比飙升八成 汽车电子业务高增61.32%成业绩新引擎
新浪财经· 2025-08-27 11:1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18亿元,同比增长0.17%,归母净利润9934万元,同比增长0.46% [1]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21.23亿元,同比增长28.61%,环比增长77.51%,归母净利润6390万元,同比增长61.89%,环比增长80.31% [1] 业务结构分析 - 消费电子类业务营收18.34亿元,汽车电子类业务营收11.44亿元,同比增长61.32% [1] - 汽车电子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34.48%,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1] 并购整合进展 - 法国AC公司并表两个月内实现营收5.78亿元(占公司总营收17.42%),净利润295.41万元(占公司净利润2.97%) [1] - 通过收购获得雷诺、施耐德、斯特兰蒂斯等知名客户供应商资质 [2] - AC公司斩获超过5000万欧元新产品定点,涉及汽车发动机及发电机控制电路产品 [2] 技术能力与客户资源 - AC公司拥有法雷奥、施耐德电气、雷诺等跨领域长期合作客户,具备汽车行业1级供应商资格 [3] - 公司为宝马、奥迪、大众、日产等传统车企及华为、小米等新势力提供汽车电子制造服务 [3] - 产品覆盖车载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核心汽车电子部件 [3] 全球化战略布局 - 制造基地覆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四大洲,形成全球化供应链网络 [4][5] - 越南生产基地产量创新高,体现国际运营能力 [4] - 全球化布局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与供应链韧性 [5]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AI赋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驱动汽车电子业务结构性增长 [2][5] - 商务部开展2025年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激活下沉市场潜力 [5] - 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加速,行业格局变化创造市场机遇 [5] 未来战略方向 - 持续加大汽车电子业务资源投入,策略性布局医疗、工控等高附加值领域 [5] - 推进与AC公司在生产技术、客户资源方面的整合,增强抗风险能力 [3][5]
光弘科技(300735.SZ)收购AC公司落拓展全球化布局 汽车电子业务再进阶
新浪财经· 2025-08-18 14:06
新能源汽车行业表现 - 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3万辆和126.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26.3%和27.4% [1]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48.7% [1] - 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2.5万辆 环比增长10% 同比增长1.2倍 [1] 资本市场投资动态 - QFII上半年末对汽车行业持仓市值超过13亿元 [1] - 电子行业景气度高企 下游云计算和汽车电子订单充裕 [1] 光弘科技汽车电子业务发展 - 2024年汽车电子业务营收15.92亿元 同比增长126.47% [2] - 汽车电子营收占比提升至23.13% 成为公司支柱业务 [2] - 产品涵盖车载三电产品 融合感知 车机系统 域控制器 智能座舱 智能车控等领域 [2] 客户合作与供应链布局 - 成为法雷奥供应链伙伴 进入国内外知名汽车电子tier1供应商名录 [2] - 服务宝马 奥迪 大众 日产 华为系客户 小米等知名汽车品牌 [2] - 完成对法国AC公司股权交割 实现亚欧美非四大洲全球化制造网络布局 [2][3] 并购协同效应 - AC公司拥有法雷奥 施耐德电气 雷诺等长期稳定客户资源 [3] - 获得汽车行业1级供应商资格 在欧洲具有行业地位 [3] - 通过整合生产技术 服务经营和客户资源加速汽车电子领域布局 [3] 全球化战略推进 - 在印度 孟加拉 越南等地投资成效显著 [3] - 海外布局覆盖四大洲 提升全球客户服务能力 [3] - 以中国供应链为基石 全球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战略布局扩大 [2][3] 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新四化"加速推进 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跨界融合紧密 [4] - 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行业格局变化 [4] - 公司持续加大汽车电子业务人力物力投入 [4]
买车不含屏?车机屏幕弹广告谁来控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0:47
在车主眼里,似乎并没有对自己车辆的控制权。许多汽车屏幕广告的授权,往往隐藏在汽车APP的《隐 私政策》里,如果不同意《隐私条款》,就不能使用智驾汽车的远程遥控功能,所以用户要么是在没有 仔细阅读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同意协议,要么就是为了汽车的远程智能功能而被迫让渡隐私。 那这块汽车屏幕对于车商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章驰 实习生 白家诚 朋友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每天驾驶的那台车,它的车机屏幕到底属于你还是厂商?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啊,这个争议是真真实实地发生了。深蓝汽车在车辆挂停车档时,给车主强制 推送了购车券广告。用户当然是很生气,因为车机广告不同于简单的视频前推送广告,车辆涉及的安全 指标太多,驾驶过程中任何一点小的打扰都会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大家很担心车企今天推广告,明天 可能就是先看30秒广告才能开车,毕竟电视、视频网站的广告套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为此CEO亲自下 场道歉,并称此次弹窗行为是用户可以自主点击关闭的,且不会在车辆行驶中弹出。 不过,现在问题已经不是"弹窗广告打扰驾驶"这么简单,而是用户在质疑"谁能控制车机屏幕、谁能决 定广告能否出现"。 既然我已经买了车,那 ...
几十万元买的车,中控屏感觉不是自己的,蔚来、奔驰、宝马等都被投诉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0:52
车机广告争议现状 - 深蓝汽车48万车主遭遇全屏购车券弹窗广告 引发大规模投诉 公司后续将此类内容定义为"权益提醒信息"并道歉 [3][5][6] - 行业现象始于2021年 涉及长城 蔚来 一汽大众 广汽丰田 奔驰 比亚迪 宝马 沃尔沃等主流品牌 广告形式包括抽奖活动 第三方应用推送等 [6][7] - 2024年全球汽车显示器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 预计十年后增长至489亿美元 车机屏幕成为类似手机的"超级入口" [6] 用户控制权问题 - 车主发现广告授权隐藏在APP《隐私政策》中 不同意协议将导致游客模式功能受限 如无法使用远程空调控制 充电桩服务等核心功能 [9][10][11] - 法律界认为车机系统控制权应归属用户 但当前行业生态封闭 车主既无法选择广告推送逻辑 也不清楚运行机制 [11][12] - 部分车主投诉后仅获"责令改正"等模糊回应 反映出行业规范缺失导致维权困难 [11] 广告推送机制分析 - 车机广告来源分两类:第三方APP内置广告(如喜马拉雅 百度)和车企系统级推送(如深蓝购车券) 后者需承担底层系统管理责任 [12] - 车企类比手机应用商店对第三方APP设审核机制 但实际执行中合规体系不完善 存在驾驶安全风险 [12] - 行业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统一技术细则 各企业对P档弹窗 行驶中禁推等规则执行标准不一 [18] 法律合规争议焦点 - 现行监管沿用互联网广告规范 要求显著标注"广告"字样 支持一键关闭 不得干扰驾驶操作 但车企常将商业推送包装为"服务通知"规避授权 [15][16][17] - 《广告法》明确商业目的内容均属广告 而《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服务必需信息"与商业推送的界定存在执行争议 [16][17] - 举证难问题突出 行驶中广告干扰难留存证据 增加前期规范必要性 [18] 行业发展阶段类比 - 当前车机广告乱象类似智能手机早期阶段 弹窗横行 诱导点击等问题待解 [19] - 汽车涉及人身安全属性 需建立比手机更严格的约束机制 行业规范细化迫在眉睫 [19]
高温天,网红车载装饰成了“安全刺客”?
虎嗅APP· 2025-07-10 18:32
高温对车载装饰的影响 - 高温天气导致车内树脂摆件、蜡质玩偶等装饰品融化并释放有毒物质,侵蚀车内饰并埋下安全隐患 [8][9] - 透明水晶挂饰、家用香薰、罐装香氛等物品在高温下可能引发爆炸 [6][23] - 车内DIY装饰品在高温下可能释放甲醛、苯系等有害物质,尤其三无产品风险更高 [27][29] 车载装饰的安全风险分类 - 第一层风险:高温直接导致有毒物质释放、爆炸、引燃或碎裂飞溅 [23][24] - 第二层风险:装饰品影响车辆正常运行,如腐蚀操纵台或干扰电路系统 [48][50] - 第三层风险:装饰品形状(如凸透镜)可能聚焦光线引发火灾 [44][45] 车载装饰行业现状 - 车内装饰DIY市场火热,分为装饰美观类、行车舒适类和第三方配件替换类三大流派 [69][70][75][79] - 车改装产业市场规模2024年达12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000亿元 [93][96] - 车企通过个性化选配和改装营销吸引消费者,如提供上百款场景化改装套件 [90][92] 车载装饰与车辆安全冲突 - 方向盘套、安全带护肩等“舒适类”配件可能干扰车辆基础功能 [76][78] - 自配脚垫、椅套等第三方配件可能阻碍侧气囊弹出或改变车辆配重 [80][84] - 非原厂贴膜(如天窗膜)可能影响高精定位信号或车辆电子系统 [54][55]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倾向于将车视为“第二生活空间”,推动车内装饰需求增长 [7][58] - 香薰等芳香类产品因场景迁移至车内而销量增长,但存在酒精溶剂爆炸风险 [33][36] - 社交平台爆款单品频出,但线下安全问题频发,如三无产品隐患 [94][102]
每经热评︱行驶中推送车机广告引争议 盈利逻辑需以用户价值为锚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14:37
车机广告现状与消费者反应 - 某汽车品牌因行驶中推送车机广告引发热议 此类现象并非个例 此前多款热销车型已出现开机广告和弹窗广告 内容涵盖购车优惠和推荐亲友购车获积分等 [1] - 2024年我国车机广告投诉数量同比激增210% 成为继电池安全问题之后的第二大维权焦点 [1] - 消费者反感车机广告的主要原因包括担心影响驾驶安全和认为侵犯车辆所有权及隐私权 [1] 车企推送车机广告的动机 - 车企希望通过车机广告触达潜在购车人群以提升新车销量 [1] - 车企试图实现软件服务变现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探索新盈利渠道 [1] - 车机系统能获取丰富场景数据 包括车辆位置 行驶轨迹 剩余油量/电量和保养周期等 为场景化广告匹配奠定基础 [2] 车机广告商业化探索 - 2026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预计超80% 但大多数自主车企软件收入占比仅1%~3% [2] - 特斯拉和理想等企业在车机盈利模式上取得成果 理想汽车"任务大师"功能采用轻度广告植入模式 用户自愿参与率高达34% [2] - 梅赛德斯-奔驰提出最佳车机商业化应让用户察觉不到商业化的存在 揭示服务与商业完美融合是最优模式 [3]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车企需在场景智能化服务和平台运营能力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探索通过分成等方式替代广告获取收入 [3] - 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建立在创造用户认可价值的基础上 需平衡商业盈利与用户体验 [3] - 欧盟已着手制定车机广告法规 要求必须获得用户明确许可并提供便捷关闭途径 我国也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标准 [3]
弹窗广告可能导致中国车遭到全球抵制
新浪财经· 2025-05-30 04:18
行业影响 - 深蓝汽车在车机系统强制推送弹窗广告的做法可能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出海史上最危险的"提前剧透" [1] - 弹窗广告首次大规模出现在汽车上 覆盖整个屏幕且无法关闭 直接影响驾驶安全 [3] - 行业可能复制智能电视的商业模式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形式的车内广告 如电商促销或品牌赞助 [5] 安全隐患 - 已有车主因广告遮挡360影像界面差点发生碰撞事故 [7] - 智能汽车弹窗广告比手机或电视广告更危险 可能直接威胁人身安全 [7] - 驾驶行为需要绝对专注 任何分心设计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18] 海外市场风险 - 欧美市场对隐私和数据使用持零容忍态度 未经同意的数据使用可能面临全球营收4%的高额罚款 [9] - 车机系统具备地理位置/语音识别/驾驶行为记录等功能 比智能手机更敏感 易触发监管警觉 [11] - 中国车企可能因"侵犯隐私"标签而丧失欧美市场信任 重蹈华为/TikTok的覆辙 [13] 商业模式争议 - 低价车型可能通过广告补贴成本 形成"广告机"商业模式 但会损害用户体验 [5] - 行业底线被打破后 可能出现广告推荐引擎/车内弹幕/付费免广告等更激进的商业化形式 [13] - 将智能座舱变为广告终端会削弱中国汽车"智能化"的核心竞争力 [16] 品牌声誉危机 - 事件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汽车的集体抵制 涉及法律/市场/信任等多维度风险 [19] - "不安全""不尊重隐私"的标签将加剧欧美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固有疑虑 [16] - 单个企业的行为可能导致整个中国智能汽车出海战略崩盘 [13][19]
光弘科技2024年营收68.81亿增长27.38% 大比例现金分红彰显发展信心
财富在线· 2025-04-29 09:49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68.81亿元,同比增长27.38%,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其中第四季度营收17.03亿元,净利润1.27亿元 [1] - 经营现金流14.44亿元,同比增长55.85%,现金分红比例达69.57%,较上年提升21.21个百分点,拟每10股派2.5元,分红金额1.92亿元 [1] 汽车电子业务 - 汽车电子业务营收15.92亿元,同比增长126.47%,营收占比提升至23.13%,成为消费电子外的第二支柱 [2] - 已进入宝马、奥迪、大众、日产等知名汽车品牌及华为、小米供应链,产品涵盖车载三电、智能座舱等 [3] - 正推进收购法国EMS企业AC公司,该公司客户包括法雷奥、施耐德电气、雷诺等,将强化欧洲市场布局 [3] 行业背景与战略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行业景气度持续 [2]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2025年一季度同比仅增长1%,但公司首季仍实现营收11.96亿元,净利润3544.03万元 [4] - 预计2025年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长25-50%,计划通过五大措施实现目标,包括加强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 [4] 全球化布局 - 已在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地建立产能,收购AC公司将实现亚、欧、美、非四大洲覆盖 [4] - 海外布局助力跨越关税壁垒,提升供应链韧性,为全球客户提供制造服务 [4] 业务多元化 - 除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外,策略性布局新能源、医疗、工控等高附加值领域 [5] - 三期智能制造基地将释放产能空间,支撑消费电子业务持续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