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科技融合

搜索文档
金融服务 国际融合跑出“加速度”
北京商报· 2025-09-13 00:20
能做咖啡、能引路的智能机器人,VR体验"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对话就能办理业务的数字人……走进 2025年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区,1.1万平方米的广阔区域里,参展金融机构竞相秀出了金融与科技融 合的最新成果,炫酷范儿扑面而来。 金融服务专题以"数智驱动,开放共赢"为主题,汇聚了97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包括71家世界500强及行 业龙头企业,国际化率高达47.4%。从千亿级金融大模型到反洗钱迷宫体验,从数字人民币生态展区到 国际金融会客厅,一场融合科技、开放与惠民服务的金融盛宴正徐徐展开。 /沉浸式打卡专题展/ AI重塑金融服务 近年来,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 章",此后多项政策出台鼓励加快金融行业数字化创新应用。金融机构纷纷加大科技投入,为本次展会 中的诸多"黑科技"奠定了基础。 北京商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成为本届展会 最鲜明的标签。多家金融机构推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产品,展现"数智驱动"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已 落地为可感、可用的实际应用。 工商银行展区内,灵活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展观众驻足 ...
一个世界500强,刚刚完成基金备案
搜狐财经· 2025-06-21 11:36
中国电信私募基金布局 - 中电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16日完成备案登记,注册资本2亿元,实缴资本5000万元,聚焦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前沿科技领域 [2] - 公司由中国电信集团投资有限公司100%控股,注册于北京顺义区,现有6名全职员工,法人代表于2025年4月变更为行业资深人士邢晓瑞 [2] - 中国电信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35位,营收879.61亿美元,为私募布局提供资金支持 [3] 投资领域与战略方向 - 重点投资通信设备制造、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上下游产业链,2024年已投资荣耀、国信新网等企业强化技术整合 [4] - 联合成都先进资本等成立锦翼数智基金,布局超算中心、智慧城市等战略新兴产业 [5] - 通过与被投企业联合研发云计算解决方案及网络安全技术,实现技术协同与收益增长 [6] 国资企业私募基金动态 - 中国移动设立5G产业基金,投资5G芯片、基站设备等领域,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 [8] - 中国石油产业基金专注新能源、油气勘探,注重长期回报与能源行业绿色转型 [9] - 国资企业投资策略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中国移动通过试点加速5G在智慧城市等场景应用 [9] 阿里巴巴重返私募市场 - 阿里巴巴通过杭州阿里创投参与成立1.4亿元规模的无限启航海河基金,重返LP角色 [11] - 此前曾剥离非核心资产(如131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控股权),回笼超200亿元资金聚焦主业 [12] - 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LP认缴规模同比下降19.57%至1.48万亿元,行业募资环境承压 [13] 产业资本复苏迹象 - 朝希资本二期基金募资7亿元,产业LP占比60%,含迈为股份等光伏龙头企业 [15] - 宁德时代与大族激光共同投资15亿美元基金,宁德时代参股管理方Lochpine Capital [15] - 海尔创投发起100亿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基金,复星医药参与25亿元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15]
AI,正在为金融科技注入新活水
搜狐财经· 2025-05-20 10:47
金融科技,其实是需要不断地有新的活水的注入,以实现其赋能实体、助力产业的功能和属性的。以往,我们所看到的金融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深 度融合,无一不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毫不夸张地说,金融与新的技术、新的模式的结合让它可以满足不同时期的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最终亦 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当AI时代的浪潮汹涌来袭,金融科技欲要继续延续以往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欲要实现自身的功能和属性,必然需要让AI为金融科技的 发展注入新活水。 事实上,早在AI开始大行其道之前,特别是当AI开始与各式场景、产业大规模的关联之前,金融科技已经开始了自身与AI的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看到 的智能风控、智慧金融、数字金融等诸多新生的金融科技的概念,无一不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然而,虽然金融科技早早地开始与AI结合的探索, 但是,金融科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蜕变。 当AI开始成熟,特别是当AI开始大规模地商业化落地,金融科技开始因AI而变,并且真正找到与时下业已与AI产生联系的诸多的行业和场景建立新的联 系。以AI为源头而注入到金融科技的活水,开始冲淡互联网时代的浑浊,带来新的清泉。 AI,真正让金融科技与产业融为一体 一直以来,无 ...
密集行动!8家银行齐发
中国基金报· 2025-05-13 19:59
银行科创债发行规模与进展 - 8家银行发行科创债规模达950亿元 包括国家开发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 兴业银行等[1][2] - 国家开发银行和工商银行各完成200亿元发行 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各计划发行100亿元[2] - 兴业银行完成100亿元发行 浦发银行计划发行不超过150亿元 上海银行和杭州银行各50亿元[2] 债券发行细节与市场反应 - 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三种债券:60亿元2年期DR浮息债(利率1.47% 认购倍数4.51倍) 100亿元3年期固息债(利率1.35% 认购倍数4倍) 40亿元182天贴现债(利率1.17% 认购倍数5.04倍)[4] - 交通银行发行两类债券:3年期和5年期品种 基本发行规模各50亿元 合计增发规模不超过100亿元[5] - 债券市场认购踊跃 个别债券认购倍数达5倍以上[4] 资金投向与支持领域 - 募集资金投向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型企业[3] - 支持高技术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3] - 通过贷款 债券 基金投资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2] 银行承销与项目储备 - 建设银行承销8期债券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能源等领域 涉及TCL科技 京东方等5家科技企业和3家股权投资机构[6] - 中国银行完成385亿元科创债承销 协助立讯精密 吉利控股 牧原股份等企业发行[6] - 兴业银行助力11家科技企业完成87亿元发行 储备超30个项目 覆盖股权融资 并购重组 研发投入等领域[7] - 上海银行协助立讯精密发行10亿元270天债券(票面利率1.71%)[7] 市场机制建设与影响 - 科创债发行主体扩容至金融机构 扩大债市科技板发行主体范围[8] - 建立做市机制和评价体系 提升发行质量与市场流动性[8] - 有利于构建收益率曲线 提高二级市场换手率 激发债市活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