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风险防控
icon
搜索文档
成都银行2025年三季报:资产质量领跑行业,战略发力激活高质量增长新动能
金融界· 2025-11-04 15:53
10月28日,成都银行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纵深推进、中央金融 工作会议部署落地的政策窗口期,该行在资产质量管控、信贷投放效能、战略布局落地等关键领域实现 突破,不仅以稳健经营诠释区域城商行的发展韧性,更成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 展的核心金融支撑力量。 资产质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风险防控契合监管导向 作为金融稳健发展的"压舱石",成都银行资产质量优势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持续凸显。三季报显示,截至 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68%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达433.08%,核心风险指标持续处于银行业第 一梯队。这一表现延续了上半年的稳健态势:半年报数据显示,其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六个季度维持 0.66%的历史低位,拨备覆盖率高达452.65%,风险抵补能力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深度契合当前金 融监管部门"筑牢风险底线、强化风险抵御能力"的政策要求。 精细化风控体系是资产质量优势的核心支撑。成都银行在半年报中明确,通过构建"两图一表"行业研究 体系,系统绘制全市16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图谱,结合智能化风控技术,实现信贷风险的精准预判与全 流程管控。与此同时,资本实力持续增 ...
打击整治金融黑灰产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说了啥?
新华网· 2025-10-30 20:58
论坛核心事件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办,金融黑灰产治理成为焦点议题 [1] - 论坛上发布了《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旨在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 [1] 金融黑灰产定义与形态 - 金融黑灰产包括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 [2] - 具体案例为不法分子以“征信修复”为名,骗取用户银行卡、身份证、电话号码及费用 [2] 金融黑灰产新特点 - 平台“引流”形成完整链条,例如不法贷款中介通过网络平台获客,伪造材料骗取贷款并分利 [2] - 线上渠道打破地域限制,非法荐股通过直播平台等新媒体跨区域大范围引流,将粉丝转化为“私域客户” [2] - 金融黑灰产具有链条化、跨地域化、批量化、隐蔽化等特点 [3] 倡议书提出的治理措施 - 提出协同共享信息、联动健全机制、规范权益保护、压实主体责任等综合防治手段 [3] - 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合理诉求快速处理,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 [3] - 明确平台对入驻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管控义务,阻断黑灰产互联网传播渠道 [3] - 强化平台内容审核,提升对非法中介、网络黑嘴的识别能力,并推动算法流量守正向善 [3]
2025金融街论坛平行论坛“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9:07
论坛概况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于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 [1][3] - 论坛汇聚国内外金融、法律、科技、教育等多领域嘉宾,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人民政府领导出席,越南、意大利、新加坡等国检察机关及金融监管机构、企业、学术单位代表受邀参加 [1][4] 政府监管策略 - 北京市政府强调坚持"四个强化":强化监管协同以夯实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法治保障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金融环境、强化科技赋能以打造智慧风控北京范式、强化开放合作以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3] - 北京市政府提出构建金融风险协同治理体系的三点建议:坚持法治引领共绘治理蓝图、坚持拥抱科技共筑安全防线、坚持开放包容共促共享共赢 [3] 检察机关职能 - 北京检察机关结合首都金融管理职能集中特性,将创建金融检察品牌实践与数智检察战略结合,驱动金融检察制度赋能、数智赋能、履职效能相统一 [4] - 最高人民检察院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坚持高质效办案,依法全链条惩治金融犯罪,加强反洗钱工作,协同防控金融风险,深化国际司法合作 [4][5] 国际合作与交流 - 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就数智化时代金融犯罪惩治与国际合作发表演讲 [5] - 意大利驻罗马地方法院检察院检察长聚焦数字智能时代新金融风险挑战的防控与治理 [5] - 新加坡总检察署副总检察长围绕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实现金融领域有效监管发表观点 [5] 行业机构参与 - 论坛设立"数智赋能金融监管与高质量发展"环节,学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代表参与研讨 [5] - 参与机构代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中国农业银行、小米集团、摩根大通中国区、奇安信科技集团等 [5] 成果发布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金融监管局、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布《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 [7]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金融检察白皮书(2024-2025)》、《北京市检察机关金融检察高质效履职典型案例》及"数智金检"法律监督业务大模型 [7]
2025金融街论坛|农业银行总法律顾问赵廷军:数智时代需筑牢AI风险防控与法治保障双基石
北京商报· 2025-10-29 14:48
健全风控体系方面,赵廷军强调,以技术赋能筑牢风险防控,夯实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强化数据采集质 量,加强模型统筹管理,筑牢网络安全底线,保障核心技术客户信息安全,加强业务连续性保障;同 时,积极推动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优化和创新,健全风险处置机制,以跨界协同打造风险防控共同体, 建立第三方合作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压力测试和联防演练,提升风险协同应对能力。 同时,风险形态也变得更加复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凸显了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数据 跨境流动带来的法律合规风险不断上升,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保护难度也随之加 大,赵廷军指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 他指出,面对数字经济时代,银行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完善风险防控的体系,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具体表现为,着力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安全性,避免出现侵害客户权益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着 力于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科技治理自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惠民生促消费等内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需要,树立正确经济观、业绩观 和风险观。 北京商报讯(记者宋亦桐)10月28日 ...
数智化驱动金融风险防控升级
经济网· 2025-10-29 10:15
数字化赋能金融机构的成效已逐步显现。中国农业银行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总经理,中国银行业协 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廷军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推动银行业加快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 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模式演进,从部门级服务向全局智能驱动跨越,不仅深度融入客户精准识别、 贷款可视化调查、智能审批等核心业务,更在反欺诈等风险防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10月28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平行论坛召开。与会专家认 为,在数智化时代浪潮下,应推动监管机构与时俱进,在管理风险的同时,为金融创新留下丰富空间。 数字化赋能金融机构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应采取技术筑基、合规护航、协同发力的路径,应对数字化浪 潮下的新型风险挑战。 摩根大通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亚太区首席财务官何耀东介绍,摩根大通今年预计投入180亿美元用 于科技研发,目前已落地500多个AI应用场景,印证了持续技术投入对风控能力的赋能作用。 推动监管数智化 "数智化时代金融业面临新挑战。数字经济改变的是金融服务方式,没有改变金融本质规律,也没有改 变金融风险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谢丹表示,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展望“十五五”金融业大有可为
中国证券报· 2025-10-29 05:12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期间金融业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防控金融风险为底线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1] - 行业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发展"五篇大文章"、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1] 大力发展"五篇大文章" - 重点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 [2] - 科技金融领域引导银行、证券公司通过贷款、股权投资等多路径服务科创企业 [2] - 绿色金融领域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 探索碳金融衍生品试点 支持储能、氢能等产业融资 [2] - 养老金融领域加快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货架建设 鼓励保险、理财公司开发长期限、稳健型养老产品 推动养老产业REITs试点 [2] - 普惠金融领域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 开发线上化、智能化的小微企业与"三农"金融产品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和信用体系建设 [2] - 数字金融领域坚定推进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投入 深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风控能力 [2] 优化金融机构体系 - 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 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 [3] - 已形成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3] - 大型银行将加快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转型发展 提升全球竞争力 [3] - 中小银行将专注于特色化、差异化服务 深耕细分市场和区域经济 [3] - 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专业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 形成优势互补 [3] - 重视中小金融机构作用 中小银行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门当户对" 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4] - 防范大型银行非市场化过度下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挤出效应" 推动中小银行形成差异化定位 [4]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 强化央地监管协同 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 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 [5] -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推动信用、市场、流动性等风险的动态识别和实时监控 [6] - 针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业务建立差异化和前瞻性的风控模型 [6] -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应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风控等技术实现全链条风险防控 [6] - 金融机构需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 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早纠偏"机制 [6] - 持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改革化险 [6] - 协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推动隐性债务"控新化旧" 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6]
从技术应用到协同治理 数智化驱动金融风险防控升级
中国证券报· 2025-10-29 05:10
推动监管数智化 ●本报记者 熊彦莎 吴杨 10月28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平行论坛召开。与会专家认 为,在数智化时代浪潮下,应推动监管机构与时俱进,在管理风险的同时,为金融创新留下丰富空间。 数字化赋能金融机构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应采取技术筑基、合规护航、协同发力的路径,应对数字化浪 潮下的新型风险挑战。 数字化赋能金融机构的成效已逐步显现。中国农业银行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总经理,中国银行业协 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廷军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推动银行业加快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 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模式演进,从部门级服务向全局智能驱动跨越,不仅深度融入客户精准识别、 贷款可视化调查、智能审批等核心业务,更在反欺诈等风险防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摩根大通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亚太区首席财务官何耀东介绍,摩根大通今年预计投入180亿美元用 于科技研发,目前已落地500多个AI应用场景,印证了持续技术投入对风控能力的赋能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化浪潮给金融行业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提升服务效率之余,新型风险 也在不断积聚,呈现"来源多元、形态复杂、传导迅速 ...
守好金融安全网 “十五五”将健全金融监管框架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12
本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传出的金融政策强音,来自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发言,透露了 我国金融业谋划的"十五五"改革重心。尽管每个部门的改革目标各有侧重,但锚定的目标共同点均有统 筹金融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而言,防风险的监管思路和举措有望进一步优化完善。在微观审慎管理方面,围绕深化"五大监 管",健全精准有效的分级分类监管框架;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围绕"十五 五"规划建议稿提出的"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从体系内涵、重点工作方向作了详细阐 释,也预示着后续会有不少新政策新举措出台。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内涵丰富,但其根基无一不系于对风险的有效管 控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唯有筑牢金融安全网,高质量发展之路方能行稳致远。 近日锦州银行获批被工商银行收购承接,正是这一金融改革的生动注脚,精准呼应了金融监管总局局长 李云泽在论坛上提出的"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的防风险 任务。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在处置化解风险方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套监测、评估和处 置风险的系统化 ...
数智技术催生金融风险新形态 业内建言监管治理体系要跟上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08
金融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金融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质效提升,同时改变风险形态和安全边界 [1] - 风险防控进入精准化、程序化新阶段,海量数据分析技术降低风险预测难度,金融机构通过数据模型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1] - 人工智能在信贷审批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但也带来算法偏见和模型黑箱等新问题 [1] - 金融机构需构建全流程、多层次、智能化风控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实时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精准评估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 数字技术对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 - 数字技术显著改变金融风险传导路径和传染速度,传统路径为“金融机构产品—市场—非金融机构—宏观经济” [2] - 数字技术使风险可能突然向平台乃至整个生态传染,信息传播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导致风险快速蔓延 [2] - 银行与云服务商、数据服务商、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合作加深,其风险溢出效应显著增强 [2] - 同质化算法和模型的大量运用可能带来“羊群效应”,在高频交易、自动化做市和算法定价场景中增加市场共振概率和顺周期风险 [2] 监管与治理体系建设 - 金融监管部门需持续提升自身数智化水平,健全与数字技术发展相适配的监管机制和治理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1] - 系统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加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挥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职能 [3] - 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需完善跨行业协同,推动金融数据、算法、算力等基础要素完善,强化数字技术标准构建和评估机制 [3] - 监管部门应通过创新友好型监管,在管住风险的同时为金融创新留下充足空间,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 [3]
用虚拟货币非法买卖外汇,5人获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1:26
案件核心信息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金融检察高质效履职典型案例》(2024-2025),本批案例共13件,涉及银行、保险、信贷、证券、外汇等主要金融业务领域 [1] - 在维护金融安全对外开放方面,以“虚拟货币为交易媒介的非法经营外汇犯罪”案例为代表,展现了检察机关对新型金融犯罪的精准打击能力 [3] - 该团伙利用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涉案总额超过11亿元 [4] 非法经营外汇案件细节 - 2023年1月至8月间,林某甲受他人指使,伙同林某乙、夏某某、包某某、陈某某,利用5人名下多张银行卡,接收非法换汇组织“上家”对接客户转入的大量人民币资金 [5] - 该团伙通过实际控制的多个泰达币(USDT)交易平台账户,将接收的人民币转化为USDT,再经平台交易完成资金跨境转移,实质实施变相买卖外汇行为,并从中牟利 [5] - 该团伙非法经营总额达人民币11.82余亿元,其中夏某某、包某某等5名成员参与数额介于1.49余亿元至4.69余亿元 [6] - 2024年12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非法经营罪对林某甲等5人提起公诉;2025年3月2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5名被告人均因犯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相应罚金 [6] 检察机关办案方法与策略 - 针对虚拟货币交易隐蔽性强、行为人易混淆行为性质、跨境数据取证难等问题,检察机关通过优化办案思路、构建完善证据体系,实现了对新型犯罪的精准打击 [8] - 以资金数据证据为切入点,通过比对银行账户和虚拟币交易账户的时间关联性、分析银行资金流水异常特征、梳理虚拟货币交易归集链路,精准甄别出虚拟货币交易行为在操作模式、交易目的上的多重异常性 [8] - 委托检察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协作工作,对侦查人员调取境外数据的路径及内容进行远程勘验,完整“复现”调证全过程,确保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资金数据的取证合法性、内容真实性和流转过程规范性 [10] - 采取“全覆盖+类型化”取证策略,引导侦查机关优化取证工作,加强对侦查机关抽样取证数量、比例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论证,破解跨境类“资金密集型+人员密集型”经济犯罪案件取证困境 [10] - 优化对专项审计报告等资金证据的审查模式,通过“资金接收—虚拟币转换—跨境转移”的全链路数据核验,精准锁定每名被告人的犯罪数额,最终形成完整、扎实的证据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