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务
搜索文档
招行前三季度净利润超1137亿,金葵花及私行客户增逾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22:02
截至报告期末,招行资产总额12.6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5%;负债总额11.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 长4.12%。 从资产质量来看,该行不良贷款率0.9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 4.24%,较上年末下降0.5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05.93%,较上年末下降6.05个百分点。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是招行的净息差。 此前在9月份的中期业绩会上,招行副行长彭家文曾将该行净息差总结为"绝对水平领先,相对变化承 压,未来趋势可控",并表示希望息差下降的幅度逐季收窄,尽快企稳。 三季报显示,2025年1-9月,该行净息差1.87%,相较前六个月的1.88%的收窄1个基点。 若逐季来看,招行2025年前三季度的单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91%,1.86%,1.83%,环比分别收窄5个基 点、3个基点,这虽反映了息差收窄趋势仍在,但收窄幅度在逐季下降。 报告期内,招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600.42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63.66%,同比增长1.7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10月29日收盘后,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 HK)发布2025年三季报。 三 ...
招商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52%至1137.72亿元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9 19:4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4.20亿元,同比下降0.51%,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约1.2个百分点,呈现边际改善态势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7.72亿元,同比增长0.52% [1] - 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年化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2%和13.96% [1] 收入结构分析 - 净利息收入为1600.42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进一步扩大 [1] - 非利息净收入为913.78亿元,同比下降4.23%,但降幅较上半年有所收窄 [1] - 非利息净收入占整体营收比例为36.34%,保持在同业较高水平 [5] - 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幅转正 [1] 净息差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息差为1.87%,同比下降12个基点,但降幅较去年同期缩窄 [2] - 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为1.88%,高出行业平均水平46个基点 [2] - 计息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38个基点至1.31%,对净利息收益率产生正向效果 [2] 资产负债规模 - 截至9月末公司资产总额达12.6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5% [3] - 贷款和垫款总额为7.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0% [3] - 负债总额为11.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2% [3] - 客户存款总额为9.5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4% [3] 零售业务发展 - 截至9月末集团口径下零售贷款余额为3.7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 [3] - 零售贷款余额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51.80%,结构保持稳定 [3] - 零售客户数达2.20亿户,较上年末增长4.76% [3] - 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为16.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7万亿元,增幅11.19% [3] 资产质量状况 - 截至9月末集团口径不良贷款率为0.9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4] - 集团口径拨备覆盖率为405.93%,继续保持行业较高水平 [4] - 公司口径下公司贷款不良率为0.82%,较上年末下降19个基点 [4] - 公司口径下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05%,较上年末上升7个基点 [4] 财富管理业务 - 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8.76%,为2022年以来最好水平 [5] - 前三季度代销理财、基金、信托、证券交易收入增速分别为18.14%、38.76%、46.79%和78.50% [5] - 在资本市场回暖背景下,公司财富管理的差异化优势得到显现 [5]
对公发力、零售分化,两家长三角城商行的共鸣与独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7:1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霜 随着10月末的临近,上市银行财报陆续公布,其中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两家头部城商行的业绩尤为瞩 目。 在银行业绩依旧承压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了8%以上 的增长。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实现归母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 8.39%。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9%;实现归母净利润180.05亿元,较上 年同期增长8.06%。 南京银行不良率连续多期稳定在0.83%,拨备覆盖率313.22%,风险抵补能力坚实;宁波银行不良率维 持0.76%的行业领先水平,拨备覆盖率高达375.92%,为上市银行中最高梯队,风险缓冲垫厚实。 宁波银行零售信贷主动缩表 两家银行比较来看,目前宁波银行的表现整体优于南京银行。在资产规模方面,南京银行2025年三季度 末总资产2.96万亿元,宁波银行为3.58万亿元。而在息差方面,南京银行三季度降至1.46%,宁波银行 则稳定在1.76%,息差收窄趋势得到缓解。在资产质量方面,南京银行不良率为0.83%,宁波银行为 0.76%。 在核心指标延续增长趋势的 ...
滔搏(06110) - 2025/26财政年度第二季度运营表现
2025-10-22 19:36
业绩总结 - 2025/26财年第二季度公司零售及批发业务总销售金额按年同比高单位数下跌[3] 用户数据 - 截至2025年8月31日,直营门店毛销售面积较上一季末减少3.3%[3] - 截至2025年8月31日,直营门店毛销售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14.1%[3]
亚朵(ATAT):零售业绩持续高增,全年收入指引再次上调
第一上海证券· 2025-09-18 17:0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48.4美元 较当前股价39.8美元存在21.5%上行空间 [6][7] 核心观点 - 零售业务超预期增长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推动公司上调全年收入指引 [5][6] - 酒店业务环比持续改善 门店扩张与品牌协同发展顺利 [4][5] - 高分红比例与回购计划彰显股东回报决心 [6] FY25Q2业绩表现 - 总收入24.69亿元 同比增长29.69% [3] - 零售业务收入9.65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9.8% 超预期 [3] - GAAP归母净利润4.25亿元 同比增长17.3% 净利率17.2% [3] - Non-GAAP净利润4.27亿元 同比增长30.2% Non-GAAP净利率17.3% [3] - 加盟店业务收入12.99亿元 同比增长23.5% [3] - 租赁门店收入1.50亿元 同比下降17.0% [3] 门店扩张与品牌发展 - Q2末门店总数1,824家 其中自营店24家 联营门店1,800家 [4] - 季度新开联营门店118家 关店20家 保持快速扩张 [4] - 储备门店816家 环比增加61家 创历史新高 [4] - 亚朵4.0酒店已开业超30家 完成产品创新到品质验证跨越 [4] - 高端品牌萨和酒店深圳旗舰店首月RevPAR超800元 [4] - 轻居3.3品牌通过设计优化提升运营效率 [4] 酒店运营指标 - Q2整体OCC为76.4% 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 [5] - Q2整体ADR为433元 同比下降1.8% [5] - Q2整体RevPAR为343元 同比下降4.3% 较Q1同比降幅7.2%收窄 [5] - 预计Q3降幅将进一步收窄 [5] - 注册会员数达10,260万 同比增长34.7% [5] - CRS渠道占比61.5% 企业协议销售间夜占比20.0% [5] 零售业务表现 - Q2零售GMV达11.44亿元 同比增长84.6% [5]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超90% [5] - 零售毛利率提升至53.3% 同比增加2.7个百分点 环比增加1.9个百分点 [5] - 618期间GMV达5.78亿元 同比增长86% 创大促新高 [5] - 在主流第三方平台实现床上用品品类第一 [5] 财务指引调整 - 将全年零售收入增速指引从50%上调至60% [5] - 将全年总收入增速指引从25-30%上调至30% [5] - 调整FY25/FY26/FY27经调整净利润预测至17.3/21.7/26.2亿元 [6] 股东回报计划 - 承诺三年不低于50%分红比例 [6] - 实施4亿美元回购计划 [6] 财务预测 - FY25E收入94.62亿元 同比增长30.5% [6][9] - FY26E收入117.62亿元 同比增长24.3% [6][9] - FY27E收入139.74亿元 同比增长18.8% [6][9] - FY25E归母净利润16.04亿元 同比增长25.8% [6][9] - FY26E归母净利润21.12亿元 同比增长31.7% [6][9] - FY27E归母净利润25.55亿元 同比增长21.0% [6][9]
大行高歌猛进中小银行疲态尽显,零售银行二元分化格局已确认
凤凰网· 2025-09-04 17:03
零售业务增长分化 - 六大行零售业务齐头并进 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均实现明显增长 建设银行个人经营贷款增幅20.38% 个人消费贷款增幅16.35% 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长10.2% 农业银行个人经营贷增加17.2% 个人消费贷增加8.5% 交通银行个人经营贷增长6.5% 个人消费贷增加16.82% [1][4] - 股份行个贷增长疲弱 光大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长5% 但个人经营贷和信用卡均为负增长 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余额36,781.88亿元 较上年末仅增长0.92% 中信银行个贷(不含信用卡)增长0.82% 平安银行个人贷款总额下降2.3% [5] - 城商行零售业务表现最为疲弱 杭州银行个贷总额减少64.70亿元 降幅2.12% 青岛银行个贷总额降幅达3.2% [6] 不良风险判断分歧 - 部分银行高管认为零售不良拐点已现 平安银行行长表示零售贷款不良生成拐点已至 浦发银行副行长称信用卡不良拐点已至 [1] - 更多银行认为风险上升趋势未见拐点 招商银行副行长坦言零售贷款风险上升趋势未见拐点 杭州银行副行长表示大零售整体风险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拐点尚未出现 [1] 中小银行面临挑战 - 大行全线出击对中小银行形成明显压力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后中小银行在经营贷和消费贷增量难有突破 信用卡业务空间非常有限 [3] - 中小银行采取差异化策略应对 通过加大外部合作渠道提高消费贷增长 开发地方国企和公务员客群的专属消费贷产品 与地方国企房企合作加大房贷增量 [7][8] 未来业务发展重点 - 大行将继续深耕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 建设银行明确表示将优化流程提升体验 推动个人消费贷款与经营贷款稳定增长 [4][8] - 股份行聚焦高质量资产组织 平安银行重点发展基石类贷款、中收益贷款和汽车金融业务 招商银行重点加强信用卡贷款、零售小微、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 [8] - 城商行主攻房贷业务 青岛银行表示将积极满足个人客户刚需和改善性住房贷款需求 杭州银行虽未入选贴息政策名单 但仍将消费贷和经营贷作为主战场并向地方政府争取类似贴息政策 [8][9] 区域市场影响因素 - 房地产成交情况直接影响零售业务表现 上半年杭州二手房市场成交48,926套 同比上涨13% 创近4年同期新高 [6] - 大行通过做大规模稀释不良比率 中小银行则加大出售和处置零售不良为新增腾挪资源空间 [2]
沪上银行再现高管流动:浦发老将陈雷拟任上海银行副行长
观察者网· 2025-09-03 16:09
公司高管任命 - 上海银行拟聘任陈雷为副行长 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部门核准[1] - 陈雷现年47岁 为上海金融系统75后中生代管理者代表 拥有25年浦发银行履历[1][4] - 陈雷在浦发银行历任宁波分行行长 总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等关键职务[1][2] 高管过往业绩表现 - 在浦发银行宁波分行主导建立AI+人工双轨服务模式 使贷款处理时效缩短60% 小微贷款余额三年内增长1.8倍 不良率控制在0.9%以下[2] - 创建主播代发税等创新支付场景 服务长三角跨境电商企业超1200家 推动供应链融资余额同比增长28%[2] - 在总行零售业务部推动全景银行模式 使财富管理客户数突破5000万户 零售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42%[2] - 推动建立智能反欺诈系统 在宁波分行试点期间拦截可疑交易超10亿元[2] 公司经营状况 - 上海银行2025年半年报实现营收273.44亿元 同比增长4.18%[3] - 资产总额达3.29万亿元 稳居城商行前三[3] - 2025年净利润增速为2.02%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 - 面临零售业务占比偏低 金融科技投入产出比待优化等挑战[3]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5年以来上海金融系统发生多起高管互调 包括上海银行董事长 副行长等关键岗位变动[4] - 上海国际信托董事席位调整 陈雷等3人新增入选[4] - 人才流动体现上海国资委对金融资源统筹调配的深化[4] 战略发展方向 - 陈雷的跨区域 跨条线管理经验契合上海银行深化零售战略 强化科技赋能的需求[3] - 公司需在低利率环境下挖掘新增长点[4] - 需应对2025年银保监会强化消费金融监管的新环境[4]
江苏银行晋升城商行“一哥” 长三角四小龙携手迈向3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9:01
核心观点 - 长三角四大头部城商行上半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资产规模扩张显著 但零售业务增速放缓且资本充足率面临压力 [1][2][6][11][9] 资产规模与增长 - 江苏银行总资产达4.79万亿元 同比增长26.99% 成为城商行中资产规模第一 [2][6] - 宁波银行总资产3.47万亿元 同比增长14.39% 南京银行总资产2.90万亿元 同比增长16.86% 上海银行总资产3.29万亿元 同比增长2.18% [2][6] - 资产增长主要由贷款驱动 江苏银行贷款及垫款规模2.37万亿元 同比增18.79% 宁波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1.67万亿元 较年初增13.36% 南京银行贷款总额1.39万亿元 较年初增10.41% [6] 营收与盈利能力 - 江苏银行营收448.64亿元 同比增7.78% 净利润210.60亿元 同比增8.49% [2] - 宁波银行营收371.60亿元 同比增7.91% 净利润148.38亿元 同比增8.37% [2] - 南京银行营收284.80亿元 同比增8.64% 净利润127.05亿元 同比增8.97% [2] - 上海银行营收273.44亿元 同比增4.18% 净利润132.30亿元 同比增2.02% [2] - 净息差表现分化 南京银行最高为1.86% 江苏银行1.78% 宁波银行1.76% 上海银行1.15% [2][5]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 宁波银行最低为0.76% 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均为0.84% 上海银行为1.18% [2][3] - 对公贷款不良率控制良好 但零售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 例如南京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43% 较上年末增0.14个百分点 [13] 业务结构 - 对公贷款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 江苏银行企业贷款增长约3000亿元至1.63万亿元 同比增幅显著高于零售 [7] - 宁波银行公司企业贷款总额9982.04亿元 较年初增21.34% 公司票据贴现余额1396.99亿元 较年初增45.98% [8] - 零售贷款增长乏力 江苏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同比仅增3.07% 宁波银行个人贷款总额较年初下降4.02% 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平均余额同比下降4.86% [12][13] 存款结构 - 企业活期存款增长强劲 江苏银行企业活期存款规模6350.57亿元 较去年底增32.02% [7] - 零售存款以定期为主 江苏银行零售定期存款增长约1000亿元至8393.90亿元 增幅16.28% 活期存款增幅较小 [12] 资本充足与再融资 - 资产快速扩张引发资本充足率担忧 江苏银行表示将通过内生积累和优化资产结构维持资本充足率 [9] - 宁波银行强调内源性资本增长的重要性 统筹分红与资本补充关系 [10] 财富管理业务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小幅增长 江苏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1.86亿元 同比增5.15% 宁波银行28.05亿元 同比增4.04% 南京银行28.02亿元 同比增6.07% 上海银行20.60亿元 同比下降5.96% [13] - 南京银行代销中收实现5.5亿元 同比增速超25% [14] 股价表现 - 四家城商行股价上半年均上涨 宁波银行涨幅最高达23.18% 江苏银行涨16.48% 南京银行涨5.79% 上海银行涨7.57% [5]
招行行长王良最新发声:“办银行是马拉松比赛,不是百米冲刺”
中国基金报· 2025-09-02 11:56
全年业绩展望 - 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回正 二季度经营情况整体好于一季度[4][6] - 下半年预计实现稳中有进 逐季向好的发展态势 有信心完成年初预算目标[4][6] - 将通过加快战略转型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加强资产质量管控等多措并举[6] 零售业务优势 - 零售AUM达16.03万亿元 半年增量创近年来最高 财富管理收入同比增长6%[5][7] - 三大底层支撑包括科技与业务高度融合 全行协同的零售队伍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5][8][9][10] - 客户风险偏好稳健为主基调 进取型偏好边际改善 权益类资产偏好上升[5][12] ROE管理目标 - 上半年ROE为13.85% 较国内银行业平均9%水平领先约4个百分点[13] - 建立以ROE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体系 目标保持国内银行业领先水平[4][13] - ROE水平取决于盈利能力回升 将在利润增长 净资产积累和分红间寻求平衡[13][14] 国际化战略 - 将国际化作为"四化"转型首要任务 顺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趋势[15] - 境外机构总资产增速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对全行贡献初见成效[16] - 预计需要3-5年提升能力 国际化将成为新增长点[16] 经营理念 - 强调银行经营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坚持长期主义[2][11] - 需平衡当期利益与长远风险 巩固客户 队伍 管理和业务四大基础[11] - 通过差异化战略形成竞争优势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1]
如何应对零售业务压力?光大银行齐晔: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打造特色为着力
新浪财经· 2025-08-29 18:37
零售业务发展挑战与战略 -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周期性压力比较突出 [1] -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行业压力 [1] 零售存款成本管控举措 - 零售存款依托四项增存举措实现量价双优 成本管控取得良好成效 [1] - 四项举措包括源头项目引资 产品销售带动 客群综合经营 [1] - 近年来在压降零售存款成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财富管理竞争优势 - 财富管理发挥产品渠道服务三大优势 品牌与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1] - 立足阳光理财和阳光精选两大体系 产品体系具有丰富多元和稳健低波特点 [1] - 产品特点赢得客户广泛认可 [1] 养老金融与集团协同 - 扎实推进养老金融业务 特色不断彰显 [1] - 发挥集团协同禀赋优势 [1] 差异化竞争战略 - 持续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 目标稳步提升综合贡献 [1] - 聚焦重点民生和政务领域 加快向省市区县纵深推进 [1] - 服务规模和覆盖范围持续提升 行业领先优势不断扩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