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碳未来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首艘!宁德时代助力纯电海上客船“屿见77”投运
起点锂电· 2025-07-27 15:28
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屿见77"启航 - 宁德时代参与打造的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屿见77"在厦门湾正式启航 搭载公司船用电池系统 实现零排放、低噪音的海上旅游体验 [2] - 该船验证了纯电技术在近海航区应用的可行性 标志着海上旅游业正加速实现绿色转型 [2] 宁德时代船用电池系统技术亮点 - 电池系统创新采用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和一体化CCS(高压充电系统)集成技术 能量密度突破140Wh/kg [2] - 系统配电量达3918kWh 纯电续航100km 可支持连续运营4趟厦门湾夜游航线 [2] - 采用NP(无热扩散)技术 具备电芯级热失控不扩散能力 达到IP68防护等级 能承受1296小时盐雾测试 [2] 环保效益与行业认证 - "屿见77"轮投用后预计全年减少燃油消耗250吨 二氧化碳减排超400吨 相当于20000棵树的碳汇能力 [3] - 宁德时代船用电池已获得中国船级社(CCS)、法国船级社(BV)、美国船级社(ABS)、挪威船级社(DNV)等全球主流船级社认证 [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加强技术创新 研发更高安全、更长寿命、更高能量密度的船用电池系统产品 推动水上交通零碳转型 [3]
全球首罐绿氨发车 世界能源版图迎来新棋
搜狐财经· 2025-07-09 12:37
项目投产与规模 - 远景科技集团在内蒙古赤峰建成投产全球最大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 [1] - 全球首罐绿氨从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发车,获得全球首张ISCC可再生氨证明 [1][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项目构建"绿电-绿氢-绿氨"全链条,100%依赖绿电实现零碳排放 [3] - 首创"动态耦合"技术体系,打造世界最大独立新型电力系统,通过AI驱动风光储与氢氨醇生产实时匹配 [6] - 自主研发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最大化利用绿电,降低对大规模储能设备的依赖 [6] - 采用构网型储能、AI电网、动态合成氨等中国原创技术 [9] 行业影响与意义 - 绿氨为化工、航运、钢铁等难减排行业提供零碳原料 [3][7] - 绿氨成为战略能源,储存近1亿度电能量的氨罐建设成本仅为同等储能电池的1/400 [7] - 项目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获得能源转型变革者大奖 [6] - 被彭博社列为全球绿色氢能转型的关键范例 [6] 未来发展前景 - 项目有望开启"新石油时代"商业化序幕 [9] - 将戈壁滩风光转化为绿色燃料,助力中东、北非等地区变身"新能源油田" [9] - 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变革,加速迈向零碳未来 [9]
拥抱零碳未来 第十六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6-30 20:03
绿色发展现状与政策 - 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 [3] - 中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9] - 国家发改委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新能源汽车普及 [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同步推出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 [12] 零碳技术与产业实践 - 2024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 [19] - 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首批新登记CCER累计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 [21] - 中国石油通过《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推动新旧能源融合,万米钻探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昆仑大模型使油气勘探效率提升超10倍 [25] - 中国石化预测全球能源消费将在2045年达峰约267.1亿吨标煤,2060年回落至252.5亿吨标煤,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51.8% [25] 企业低碳转型案例 - 台达集团大陆厂区可再生电力使用率达96%,2025年将达100%,推动"可持续AI"解决方案 [26] - 正泰集团温州仪表园区项目使生产用电平均电价从1元降至0.67元,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26] - 新奥泛能网预测能源转型将达千万亿级市场,未来火电占比有望降至10%以下 [27] - 京东物流部署光伏发电系统,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出循环冷链箱,开启红树林生态修复计划 [29] 区域低碳发展成果 - 北京市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第一 [15] - 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建设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23] 青年低碳实践趋势 - 《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显示年轻人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关注绿色标识和碳足迹 [30] - 报告发布2025年度低碳案例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京东、正泰集团等18家企业 [32]
亿晶光电携全新升级光伏产品亮相SNEC上海光伏展
证券日报· 2025-06-12 16:38
产品与技术展示 - 公司展出覆盖TOPCon、HJT、BC三大主流技术路线的组件产品,满足工商业、户用及大型地面电站等多样化需求 [1] - 全黑组件采用防眩光处理(镀膜液技术),黑色外观与建筑融合,降低光污染 [1] - 钢边框组件具备成本优势,强度高、耐腐蚀、低碳环保,适用于恶劣环境的地面电站 [1] - 组件融合边缘钝化、背面polyfinger、0BB(无主栅)等前沿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效率 [1] - 针对分布式光伏市场推出阳台光伏离网与并网双系统解决方案 [1] 行业认可与奖项 - 公司荣获亚洲光伏产业协会(APVIA)颁发的"APVIA亚洲光储奖" [1] - 入选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GGEIC)评选的"全球新能源ESG百强榜" [1] 战略与愿景 - 公司通过SNEC展台展示中国光伏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 [2] - 深化全球本土化战略,以全链路优势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2] - 未来将持续以创新为引擎,携手合作伙伴共绘零碳未来 [2] 展会背景 - 公司亮相SNEC PV+第十八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展示全新升级的光伏产品及多场景能源解决方案 [4]
中车新一代3.X MW “云枢”储能变流器发布,适配下一代587Ah~688Ah锂电池系统
新形势与新挑战 - 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预计突破1.2TW,新能源装机容量与发电量持续攀升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转型 [2] - 储能角色需从"被动支撑"转向"主动构建",构网型储能变流器成为刚性需求 [2] - 电芯向高容量方向发展,电池系统容量与能量密度提升,对PCS提出更高功率与散热能力要求 [2] 云枢系列3.X MW级储能变流器技术突破 - 适配下一代587Ah~688Ah锂电池系统,基于自主第七代IGBT芯片,采用ANPC三电平拓扑和智能并网控制算法,提升电能质量并降低损耗 [3] - 具备1.5倍10s过载能力,支持并网与构网模式平滑切换,符合构网储能系统要求 [3] - 通过智能液冷和散热优化,功率密度提升22%,占地面积减少30%,降低初始投资成本 [3] - 采用纯国产化操作系统及数据库,核心部件自主化保障供应链安全 [3] 行业应用与市场动态 - 3.X MW云枢储能变流器为6+MWh储能系统提供解决方案,助力能源效率提升与可再生能源消纳 [4] - 5月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15.85GWh,同比增长228%,政策层面48项新型储能政策发布 [5] - 6.X储能电池舱全球首发,公司与多家企业签约亮相ESIE 2025展会 [5]
五一劳动节丨点击定格,储能人工作瞬间
海博思创· 2025-05-01 09:08
行业定位与公司愿景 - 公司定位为储能行业核心参与者 聚焦电站建设与运维领域 强调产业链关键角色价值 [1] - 行业正处能源革命转型期 储能技术被明确视为实现零碳目标的核心路径 [1] - 公司提出"共铸零碳未来"战略目标 与行业千万从业者形成发展共同体 [1] 品牌传播策略 - 采用情感共鸣式传播 通过"追光者"意象强化行业使命感 提升品牌认同度 [1] - 将技术团队塑造为"能源革命托举者" 突出人力资源在储能领域的战略价值 [1] - 品牌主张与行业ESG趋势深度绑定 通过"零碳未来"概念抢占可持续发展话语权 [1]
联美控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56% 清洁供热率达100%
证券日报网· 2025-04-29 21:49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5.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9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6.98亿元,同比微降1.06%,净利润6.18亿元,同比增长9.56% [1] 清洁能源技术布局 - 公司清洁供热率已达100%,核心围绕热泵、生物质、氢能技术构建多能互补体系 [2] - 水源热泵项目安装10套机组,总制热能力125.6MW/h,覆盖31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为国内最大中水源热泵项目 [2] - 生物质能领域通过高效燃烧技术转化农林废弃物,形成"资源-能源-肥料"循环链条 [2] - 氢能领域明确布局氢能热电联产,投资爱德曼氢能装备有限公司探索产业链技术 [2] 传统供热改造与运营策略 - 对传统燃煤供热体系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 [3] - 采用长协锁价、淡季储煤策略稳定原材料价格,优化储运环节成本控制 [3] 战略发展方向 - 计划深化多能互补技术研发,协同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加速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3] - 目标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经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引领行业零碳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