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

搜索文档
 西贝大降价!罗永浩点的烤羊排低至99元,“羊排送到门店现烤”!网友晒账单:有人点了417元实付17元,还有人一分钱没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1 15:13
 核心观点 - 西贝莜面村于10月1日启动全国范围的门店菜品降价,并对产品工艺进行“现做”整改,同时通过大规模发放代金券活动刺激消费 [1][2][5][6]   价格调整 - 公司确认全国范围门店进行菜品降价,例如小锅牛腩从79元降至76元(降幅约4%),草原嫩烤羊排从119元降至99元(降幅约16.8%),西贝面筋从39元降至33元(降幅约15.4%)[2]   产品工艺整改 - 公司对生产工艺进行整改,包括将儿童餐牛肉焖饭的牛肉酱和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炒现做,烤羊肉串调整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并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替代原大豆油 [5] - 整改措施是对此前关于预制菜争议的回应,公司在9月15日发布致歉信并承诺在10月1日前完成整改 [5]   促销活动 - 公司在9月24日推出“西贝请吃饭”活动,向到店顾客发放100元堂食无门槛代金券,领券截止10月8日,使用截止10月31日 [6] - 社交媒体显示促销活动效果显著,有消费者通过领取多张代金券实现大幅折扣,例如四人消费417元实付17元,两人消费204元实付4元 [8][11]
 让张艺谋认罚748万的律师,把西贝告了!
 商业洞察· 2025-09-29 17:26
 核心观点 - 西贝餐饮因预制菜虚假宣传问题陷入严重信任危机,面临法律诉讼与公关翻车的双重打击,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受到严重损害 [4][9][23]   法律诉讼事件 - 西贝九年老顾客、执业律师郭乘希因质疑公司虚假宣传,于2025年9月26日以“侵权责任纠纷”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公开道歉、公示食材信息并索赔3.6万元 [4][7] - 原告2016年至今累计充值及消费超8600元,过去一年美团外卖消费达2386.9元,并提交六组关键证据支持诉讼 [7][9][10] - 诉讼核心指控包括:多数菜品实为上游供应商生产的冷冻半成品复热而成,长期使用转基因大豆油却未依法标示,以及宣传用语“有机”“现点现烤”与实际情况不符 [9] - 原告提出五项诉求,包括要求公司在主流平台连续一周公开致歉、公示预制食材信息、赔偿精神抚慰金1万元及三倍消费额惩罚性赔偿(暂计25917.12元) [9]   公关危机与应对失误 - 公司创始人贾国龙在争议初期态度强硬,宣称“不做生意也要告”罗永浩,但后续道歉信被指缺乏诚意,甚至暗含“顾客虐我千百遍”的暗讽 [18][20][22] - 公司试图通过“温情故事”公关策略挽回形象,如发布《7岁的毛毛》等文章,但情节被指脱离现实、剧本化痕迹过重,遭网友群嘲 [4][22][23] - 危机公关专家指出,公司公关策略存在“创始人IP失控”问题,将消费者合理质疑定义为“恶意攻击”,激化对立情绪 [13][23][26] - 公司《致歉信》发布后曾删除重发,唯一改动是为“虐”字加引号,进一步引发公众对品牌诚意的质疑 [20]   公司整改措施 - 公司发布九条整改措施,包括所有使用大豆油的菜品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多款儿童餐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改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等 [19][25] - 公司在线下门店推出“西贝请您吃饭”活动,向顾客发放100元堂食代金券,并移除了此前承诺25分钟内上齐菜品的“计时沙漏” [25] - 产品调整措施包括为有机西蓝花增加“一个月使用期标识”、草原嫩烤羊排每日现做不销售隔夜产品、在燕麦小米粥中加入新鲜金瓜片现熬等 [25]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专家认为公司危机暴露了餐饮行业在规模化扩张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平衡难题,警示品牌勿将公关视为“舆论操控”,需重视消费者对“真实情感”的需求 [23][26][27] - 行业观点指出,大型连锁饭店不可避免需对食材进行预处理,但当前舆论对预制菜存在“妖魔化”倾向,缺乏理性讨论空间 [24] - 危机表明在信息透明时代,消费者信任是企业最珍贵资产,品牌需将公众质疑转化为改进动力,展现“知错能改”的诚意 [26][27]
 绿茶餐厅“现做”宣传遭质疑:广告语撤下,预制菜争议再起
 经济观察报· 2025-09-19 13:25
 公司核心事件 - 绿茶餐厅因撤下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以及涂黑外卖餐具上“无预制菜”字样而陷入消费者信任争议 [1] - 有网友质疑餐厅此前“无预制菜”的宣传存在欺骗消费者嫌疑 [1] - 实地走访北京市丰台区一家绿茶餐厅发现门外及店内均已无“现做”、“无预制菜”等相关宣传标语或提示 [1]   公司财务与运营状况 - 绿茶集团上半年营收达22.9亿元,同比增长23.1% [1] - 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2.34亿元,同比增长34% [1] - 经调整净利润为2.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4% [1] - 截至今年8月,绿茶餐厅已在全国布局超500家门店,覆盖100余个城市 [1]   公司运营模式与行业争议 - 公司运营模式依赖于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将食材的大部分制备过程外包 [2] - 该模式旨在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加速扩展餐厅网络,并避免建设自营中央厨房所需的大量前期投资 [2] - 在餐厅内仅需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完成烹煮及上菜,以保持味道品质一致并提高运营效率 [2] - 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者表示,餐厅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2] - 证监会曾就公司食品安全及预制菜占比问题进行问询 [2] - 此次事件将餐饮企业如何平衡运营效率与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再次推至台前 [2]
 “现做”标签的消亡:一场关于信任与效率的餐饮战争
 搜狐财经· 2025-09-18 13:01
 绿茶餐厅预制菜争议事件 - 绿茶餐厅撤下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广告语并涂黑外卖餐具上相关字样 暴露餐饮行业新鲜现做与效率至上的核心矛盾 [2] - 公司以现烤鸡、现熬鸡汤等招牌菜构建新鲜现做消费想象 但供应链深度依赖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进行腌制调味预处理 门店仅需简单操作出餐 [3] - 采用中央厨房加门店复热模式使五年内扩张至500家门店且净利润增长近40% 但烤鸡等菜品实为预制半成品 未标注佛跳墙为冷冻料理包导致消费者信任崩塌 [3]   餐饮行业预制菜争议本质 - 争议表面是复热菜与现炒菜的工艺之争 实质是消费者主权与资本效率的博弈 [3] - 西贝创始人宣称无预制菜却因保质期24个月西兰花道歉 绿茶净利润增长40%但市值蒸发数亿 反映消费者与资本零和博弈造成行业信任赤字 [4] -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背景下将"看得见火候、闻得到锅气"作为最后防线 资本因行业净利润率普遍低于10%而采用预制菜压缩人力成本30%并提升出餐效率50% [6]   预制菜行业标准与监管问题 - 中国预制菜市场存在标准长期缺位问题 现行规定中中央厨房加工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但消费者将复热即食等同于预制菜 产生认知错位 [7] - 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 但预加工与预制菜界限未明确 导致企业宣称非预制时缺乏消费者验证机制 [7] - 部分企业将现做作为营销工具却通过供应链外包实现规模化 反映行业集体浮躁心态 [5]   餐饮行业破局方向 - 透明化生产可通过直播后厨与公开供应链消除消费者疑虑 如绿茶招股书称仅简单操作则可全程直播 [8] - 建立预制程度分级标识制度如半预制或全现做 让消费者选择权倒逼企业转型 [8] - 需摆脱廉价劳动力依赖 参考日本调理食品占餐饮市场60%的成功经验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预制菜品质而非遮掩 [8]   行业发展趋势与消费者需求变化 - 消费者不再满足便宜而渴望真实 不再迷信网红而追求安心 用味蕾投票的时代已到来 [9] - 资本在效率与信任天平上倾向于效率 但品牌与消费者信任纽带被割裂 没有信任的经济将成为无根之木 [6][9] - 企业需思考如何让效率与良心共存 而非掩盖预制菜成为行业标配的真相 [9]
 预制菜之王,为何没人骂?
 投资界· 2025-09-17 16:21
 西贝与预制菜争议 - 西贝餐饮因被指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而引发公众批评 [4] - 公司董事长贾国龙回应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5] - 争议焦点集中在中央厨房模式是否属于预制菜 消费者认为非现做即为预制 [33][38]   萨莉亚的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至2245亿日元 折合人民币约108亿元 [14] - 中国内地市场实现营收和营业利润双增长 12个月录得收入超25亿元人民币 [14]   萨莉亚的产品与定价策略 - 主打高性价比西餐 产品价格极低 如14元意面 22元九寸披萨 9元前菜 [15] - 菜单涵盖11大品类约100种产品 包括披萨 意面 主菜 甜点等 [21] - 客单价极低 20元能吃饱 30元能吃好 40元可吃到扶墙出 [19]   萨莉亚的低成本运营模式 - 核心支撑为强大的中央厨房模式 将原料加工为半成品后统一配送至门店 [30][32] - 门店选址倾向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的非核心地段以控制租金成本 [34] - 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压缩成本 如使用自动加水拖把 番茄切割机等 [34] - 门店加工环节简化 店员仅需简单加热或组合即可出餐 [32]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启示 - 消费者反感的是商家以预制菜品冒充现做并收取高价的行为 [39] - 萨莉亚将中央厨房模式公开化 并基于成本制定合理价格 获得市场认可 [40] - 食品行业需保障食品安全 知情权 选择权和性价比才能赢得信任 [40]
 “预制菜之王”萨莉亚,怎么就没人骂?
 创业邦· 2025-09-15 18:11
 文章核心观点 - 消费者对餐饮品牌使用预制菜的态度差异巨大,价格和透明度是关键因素 [5][13][15] - 萨莉亚作为“预制菜之王”因其极致的性价比和经营透明度获得市场认可,而西贝则因高价与非现做菜品引发争议 [15][48][66] - 餐饮品牌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产品,更取决于其提供的价值与消费者预期是否匹配,性价比和诚信是核心 [34][64][68]   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 - 西贝餐饮因被指“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高昂而陷入舆论危机 [5] - 公司董事长回应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但争议持续发酵,涉及浓缩鸡汤、冷冻鱼等问题 [7][10] -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声讨该品牌,反映出消费者对高价非现做菜品的不满 [11][15]   萨莉亚的经营业绩与市场定位 - 公司在2024财年实现营业收入2245亿日元(约10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 [14] - 在中国内地市场录得收入超25亿元人民币,实现营收和营业利润双增长 [14] - 品牌被称作“意大利沙县”,人均消费约35元,主打极致性价比 [16][17][35]   萨莉亚的产品策略与客户反馈 - 菜单涵盖11大品类约100种产品,意面14元、披萨22元、饮料畅饮8元,价格极具竞争力 [18][20][23] - 消费者评价其菜品“对得起价格”,甚至被意大利博主评为最正宗的意式餐厅之一 [29][31][34] - 品牌满足了学生、年轻人和家庭对低价西餐的需求,提供了“20元吃饱、30元吃好”的体验 [22][36][70]   萨莉亚的低成本运营模式 - 品牌低价源于创始人“平价才是顾客真爱”的理念,坚持性价比DNA [39][40] - 强大的中央厨房模式将原料加工为半成品配送至直营店,门店仅需简单加热,极大降低人工和后厨成本 [44][45][47] - 通过选址非核心地段、简化装修、提升运营效率(如10分钟上齐15道菜)进一步压缩成本 [50][53][57]   行业启示:预制菜与消费者信任 - 消费者反感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食品安全、知情权、选择权和性价比的缺失 [66][67] - 萨莉亚的中央厨房模式公开透明,按成本定价,坦荡的经营策略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68] - 餐饮品牌若不能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即便使用非预制工艺也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15][48][66]
 罗永浩喊话于东来:希望您不要搅这浑水
 新浪财经· 2025-09-15 16:25
 事件背景 - 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于9月15日公开发文力挺西贝餐饮品牌 肯定西贝在很多方面优秀 并呼吁社会理性理解企业 帮助企业改善问题而非毁掉企业[1] - 于东来在9月12日舆论发酵后已首次发声 感谢西贝和海底捞等品牌提供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1] - 罗永浩于9月15日通过微博回应于东来 建议其在弄清真相前不要被误导而搅浑水连累名声 并指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是想毁掉西贝的人[1]   罗永浩与西贝交锋 - 罗永浩于9月11日在社交媒体公开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实证据[3] - 罗永浩于9月14日晚在直播中宣布将提取10万元现金装到牛皮纸袋 亲手交给西贝公司总部前台兑现悬赏 并邀请媒体同行实拍和直播[2][5] - 罗永浩此次行动是因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份表态截图流出 导致其再度向对方宣战[2]   法律分析 - 广东哲清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马俊哲指出个人悬赏行为存在侵权风险 引用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说明个人擅自发布悬赏广告征集违法犯罪线索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5] - 马俊哲认为罗永浩悬赏从发布之初就有侵权嫌疑 带记者直播兑现会进一步扩大侵权损害 扰乱公司正常经营 可能构成寻衅滋事或破坏生产经营[6] - 马俊哲表示西贝可自行阻拦罗永浩行为 若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可通过报警处理[6] -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若未对西贝正常经营秩序造成严重干扰且未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名誉 则不构成侵犯西贝权益[6] - 付建表示若证据真实则罗永浩兑现悬赏是正常奖励行为 未侵犯西贝权益 属于正常民事行为[6] -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规定 若罗永浩扰乱正常经营秩序 西贝可在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财物等合理措施 但应立即请求国家机关处理[7]
 西贝对质罗永浩的第四天:后厨禁参观、全线换油,客流不降反增
 新浪财经· 2025-09-14 16:23
 公司运营调整 - 暂停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参观活动以保证正常运营[3] - 门店已全部采用非转基因食用油替代此前使用的转基因油[15][16]   客流与营收影响 - 广州地区门店客流量减少20%-30% 日均营业额减少约2-3万元[6] - 北京地区部分门店客流量不降反增 周末出现客流提升现象[3][7] - 午市时段多家门店仍接近满客状态[3]   食品安全管理 - 强调采用中央厨房模式配送净菜半成品 符合国家2024年对连锁餐饮的规定[8] - 实行先进先出库存管理 日均消耗食材约600客用量[13] - 所有食材均通过自有供应链采购 配有食安专员每日检查[10][13]   企业社会责任 - 为员工子女提供每学期1000元教育补贴[4][20] - 在新疆等偏远地区捐建学校[4][20] - 2024年起增加员工奖金发放 设置500元/月能力提升奖励[19][20]   管理层回应 - 创始人贾国龙强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管理态度[18] - 厨师团队对外表示对厨房卫生和操作安全有高度信心[3][7][22] - 公司表示欢迎任何层面包括顾客的监督[22]
 罗永浩:我隐隐地感觉到贾老板和贾老板的朋友们,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
 新浪财经· 2025-09-13 13:25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 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罗永浩:我隐隐地感觉到贾老板和贾老板的朋友们,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 点击进入专题: 西贝陷预制菜争议 ...
 西贝根本就赢不了罗永浩
 搜狐财经· 2025-09-12 17:51
 事件概述 - 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且价格过高 引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烈反应并声称将采取法律行动 [1][3][5] - 事件从消费者吐槽升级为企业与KOL的公开对峙 双方立场尖锐对立 [3][4][10]   西贝餐饮立场 - 公司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 声称"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一道都没有" [5] - 公司认为罗永浩作为KOL的言论涉嫌带节奏 并非单纯消费者评价 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 [10][13]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现实 - 大众认知中中央厨房预加工菜品即属于预制菜 这与国家标准存在定义差异 [5][6] - 商场餐饮门店因明火使用限制普遍采用预加工模式 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价格透明度诉求 [5][9] - 西贝曾推出"贾国龙功夫菜"产品线 将经典菜品加工成包装食品 强化了市场对其预制菜认知 [7]   舆论传播影响 - 事件加剧了西贝"预制菜且价格昂贵"的标签化传播 公司应对方式被指过于激进 [9][14] - 法律层面的字眼胜利难以消除市场争议 反而可能强化企业蛮横霸道的负面形象 [13][14]   KOL传播策略分析 - 罗永浩作为资深舆论操盘手 24小时内连续发布5条相关内容 具有明显流量炒作特征 [16][19][22] - 其历史行为包括砸西门子冰箱 评论新东方俞敏洪和董宇辉等 均以制造话题获取流量为目的 [17] - 企业回应反而为其提供持续炒作素材 符合其"攻击性人格"的流量获取模式 [1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