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商务拓展)

搜索文档
岸迈生物冲刺港股IPO 公司与三生制药存在渊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3 20:23
公司概况 - 岸迈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CE双抗)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冲刺港股IPO [1] - 公司创始人吴辰冰曾担任三生制药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拥有20年生物制药研发经验 [3] - 公司采用创始人主导的股权结构,吴辰冰及其配偶金质女士、Sanaron组成的股东集团拥有最大投票权 [3] - 首席医学官朱永红博士曾在罗氏、基因泰克等跨国药企任职,为公司带来国际化临床开发经验 [4] 技术平台与研发管线 - 公司自主研发的FIT-Ig技术平台通过串联Fab结构设计双抗,解决了传统双抗药物易错配、稳定性差的问题,2018年获得美国专利 [4] - 核心产品EMB-01是全球首批进入结直肠癌Ⅱ期试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药物,采用四价设计,可同时靶向并降解两个关键受体 [6] - 公司还布局了EMB-06(靶向BCMA/CD3的双抗)和EMB-07(中国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ROR1/CD3双抗)等多个创新双抗管线 [7] - 2024年全球双抗市场规模达134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突破2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4% [6] 融资与估值 - 公司融资历程:2015年种子轮融资,2017年A轮融资1000万美元,2018年B轮融资7400万美元,2020年C轮融资1.2亿美元 [4] - 公司估值从种子轮时的0.09美元/股增长到C轮时的1.55美元/股,截至2022年4月估值达4.92亿美元 [4][5] - 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投创新、德诚资本、元禾原点、夏尔巴、招银国际、Mirae、Hony Capital等 [4] 商业合作与财务表现 - 自2023年末以来,公司通过对外授权合作累计达成超过21亿美元交易价值,在TCE双抗领域全球交易额排名第二 [1][7] - 2024年公司确认收入4.59亿元,实现净利润4770万元,而2023年亏损5.95亿元 [7]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为3.86亿元,仅能维持12个月的运营 [2][8] 行业背景 - BD(商务拓展)模式是药企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以换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 [1] - 2025年5月,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总金额60.5亿美元的PD-1/VEGF双抗授权协议,首付款12.5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 [3] - 2024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过200万例,中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达54.24万例 [6]
十年破冰,驶向深海:中国创新药的资本航线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2:16
行业资金流向变化 - 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首付款总额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成为主要资金流向[1] - License-out不仅带来现金流,更关键的是赢得推进全球临床的时间窗口,这是产品市场价值的基础[1] - BD交易被视为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被看见的体现,是借助资本与跨国巨头之力迈向全球市场的重要一步[2] 行业发展阶段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业从技术追随者逐步成长为全球生命科学浪潮中的重要一极[2] - 行业正从政策与资本驱动迈向系统化产业能力建设的深刻转型[2] - 创新药行业素有"双十定律":研发到上市需10年时间,投入常高达10亿美元[3] 资本市场与政策环境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在即,叠加地方产业并购基金加速落地,为一级市场退出注入新想象力[2]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交易总额[6] - 证监会宣布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支持未盈利但技术有突破的优质科技企业[7] 投资机构角色演变 - 创投机构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支撑项目"从0到1"的关键力量[5] - 专业医疗创投机构将BD作为投后赋能新战场,协助企业构建BD路径与资源网络[6] - 投资机构需全方位提升投后赋能能力,包括团队构建、财务模型搭建、商务拓展等[8] 退出路径多元化 - License-out是初创企业验证自身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路径[6] - IPO退出逻辑正在回归,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环境迎来积极信号[7] - 并购交易有望持续提升,中国创新药资产在全球展现极强性价比与吸引力[10] 地方产业基金发展 -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完成收官落地,投资人包括上海医药、君实生物等龙头企业[11] - 该基金有助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地方耐心资本建设的重要探索[11] - 基金聚焦龙头链主协同、产业强链补链等策略,有望助力产业链整合升级[11]
创新药企海外授权交易大单频频,VC/PE退出或可增添新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3-28 11:59
创新药企BD交易概况 - 恒瑞医药将脂蛋白(a)口服小分子项目HRS-5346的全球权益(除大中华区)授权给默沙东 [1] - 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创新药BD项目达16项 合作领域从肿瘤扩展至自免等新兴方向 [1][4] - 2024年全球31%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 [4] BD交易模式与规模 - BD交易模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例如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涉及1 7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3] - 2023年药企BD交易金额已超过IPO融资金额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金额达一二级市场融资额的8 5倍 [5] - 2019-2024年大额BD交易(>1亿美元)案例约100例 占同期创新药融资案例总数的6% 与IPO成功率(4 6%)相当 [8] 主要买家分析 - 买家分为两类:跨国药企(如阿斯利康、默沙东)和本土大药企 跨国药企现金储备超100亿美元 面临"专利悬崖"需补充管线 [7] - 美国药企在BD交易中最活跃 欧洲、亚洲药企如Gedeon Richter Plc 百奥泰等也积极参与 [7] - 海外基金开始关注中国First-in-class机会 包括新靶点、作用机制和治疗模式 [8] VC/PE的角色与影响 - 投资机构如启明创投、倚锋资本协助药企对接海外需求 通过BD实现投后管理 [4] - BD成为投资退出的补充路径 因对管线阶段要求比IPO宽松 但难以全面解决"退出难"问题 [11] - 部分药企通过BD返还投资人成本 换取退出条款松绑 如上市对赌的调整 [12] 药企BD的财务与战略价值 - 和誉医药2024年营收5 04亿元(+2544%) 净利润2830万元 扭亏主因BD收入(默克7000万美元首付款) [10] - 和铂医药2024年盈利730-2200万元 现金利润达2 2亿元创历史新高 [10] - BD不仅补充现金流 还可分摊研发风险 加速国际化 尤其在肿瘤、免疫等领域 [11] 行业趋势与估值 - 海外BD合同总金额常超企业现有估值的数十倍 显示国内创新药企价值或被低估 [12]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刷新国际认知 外媒称"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迎来DeepSeek时刻" [12] - 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出海能力的创新药企仍值得关注 但需维持对核心产品的控制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