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

搜索文档
数智兴乡消费焕新主题大会成功举办共探数智时代发展新路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26 19:03
流量商道创始人周鸿雁从数字营销角度出发,提出"以数智为舟,以流量为帆"的创新思路,为乡村特色 产业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提供了新视角。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活动组委会成员史建设发布"探校达 人""探企达人"双轨招募计划,号召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振兴,用数字化手段讲好家乡故事, 传播乡土文化。 论坛期间举行了多项重要签约仪式和成果发布。数智生活与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正式达成战略合 作,双方将在农产品电商、乡村文旅、数字农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数智技术+乡土资源"的有 机融合,助力家乡特色产品"触网腾飞"。此外,妈妈会客厅、金亚麻国际等企业也与东方杯《我为家乡 代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部署,6月25号下午由东方杯《我为 家乡代言》组委会与数智生活联合主办的"数智兴乡.消费焕新主题大会"在浙江广电开元酒店隆重举 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领导嘉宾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与数智生活发展新路径。 论坛开幕式上,浙江省原政协副主席徐鸿道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 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本次论坛的召 ...
医养赋能产业发展 校企共绘振兴新图景
齐鲁晚报网· 2025-06-24 21:22
党建引领破局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党委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动员全校参与帮扶工作,扶贫、扶志、扶智和乡村振兴相结合 [2] - 第一书记宋阳带领包村工作队入驻茅峪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理顺村"两委"工作程序,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3] - 在不到200天的时间内,茅峪村187户村民喜获387套新居,完成整体搬迁,解决饮水、交通、供暖等问题 [3] - 第一书记宋阳和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相互融合,做好土地流转,壮大村集体经济 [3] 产业赋能升级 - 茅峪村产业发展植入康养、绿色、文旅等新业态,24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的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进入收获期 [4] - 校企共建山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核心区集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融合康养街区和中医药博物馆等 [4] - 园区构建"种产研学销、医药养食游"全链条大健康产业生态,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 [4] - 青州长庚养老中心初成规模,南湖康养小镇等乡村文旅康养特色项目串连成线,高端民宿、中草药种植研发项目协同发展 [5] - 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如养生茶饮、复合益生菌酸奶等技术对接保健食品生产线 [5][6] 人才造血强基 - 学校通过"课堂进田间、师资双流动、创业孵项目"三大路径,变"输血"为"造血" [7] - 学生在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沉浸式参与完整产业链条,年均实训超300学时 [7] - 建立校企"双向师资"机制,产业园区技术骨干走进校园授课,学校教师定期深入园区挂职锻炼 [7] - 产业园区项目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村民及学生创办艾草加工坊、药香手作工坊、康养民宿运营等特色项目 [8] - 学校每年为产业园区精准输送超过500名"养护+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业对口率跃升至95%以上 [8]
30.76亿元助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新华日报· 2025-06-24 05:09
乡村振兴财政投入 - 省财政厅2024年安排30 7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发展环境改善 [1] - 2024-2025年共安排58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 用于村庄建设 公共服务改善和环境整治等 [5] 乡村环境整治成效 - 沿湖村成立"渔美"物业公司 聘用20名退渔渔民开展河道清理等环境保洁工作 [1] - 利用荒坑荒片 废旧池塘等空间打造湿地景观 停车场等特色设施 使用船只 木桨等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化改造 [2] 特色产业发展 - 海门小窝头家庭农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甘蔗 亩产2500-3000根 亩收入约1 5万元 [2] - 海门区片区拥有127个家庭农场 9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12家500亩以上现代农业基地 [3] - 采用物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慧化种植 培育"绿羊谷""淘米记"等知名农业品牌 [3] 村集体经济数据 - 海门区16个村2024年集体总收入2468 29万元 村均收入154万元 可持续性收入占比54 08% [3] - 冯庄村计划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21年翻两番 突破200万元 [4] 文旅融合发展 - 冯庄村将打造"簖蟹文化科普"体验中心 构建科普互动 美食文化和消费转化三位一体空间 [4] - 联动成熟文旅项目发展渔事主题乡村研学产业 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 [4] - 现代渔业产业园实现从种苗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4]
AI说:“安逸四川·爽在宝山”/韩江
搜狐财经· 2025-06-20 23:12
乡村文旅发展 - 成都市彭州宝山村举办"人工智能推进乡村文旅发展"培训班,旨在学习贯彻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打造"锦绣天府 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 [1] - 重点开发特色康养旅游产品和乡村文旅业态,强化新媒体传播,提升四川文旅品牌影响力 [1] - 宝山村作为中国爽村和四川乡村振兴示范标杆,计划在"十五五"规划起步之年推动文旅产业从"2 0版"向"3 0版"战略跃升 [7] 人工智能应用 - 人工智能被定义为深度变革,不仅改变工具和效率,还改变认知、表达与存在方式,在文旅发展中潜力巨大 [3] - 当前主流人工智能平台可应用于"文化+科技"和"文旅+百业"模式,发挥特殊作用 [3] - 宝山村计划以"量子思维"和"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将AI动能注入发展血脉,打造智能时代资源到产业的蝶变样板 [7] 政策与战略部署 -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擘画文旅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的蓝图 [5] - 宝山村需有效利用AI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服务于消费者,强化"宝山 爽翻"和"安逸四川 爽在宝山"品牌穿透力 [9] - 公司目标是为四川文旅强省建设贡献"宝山力量",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发挥作用 [7][9] 专家观点 - 汤在勇教授讲解AI定义、起源、发展趋势及国际前沿动态,强调其在乡村文旅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3] - 李后强教授分析AI的重要性与局限性,指出宝山村应把握科技革命核心抓手,创造"爽感"体验 [5][7] - 贾卿书记要求树立"量子思维",打造"AI+人"和"AI+文旅"体系,响应省委建设文旅产业强省号召 [9]
开发乡村生活体验不可一拥而上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09
戴上草帽、拿上农具、摘着果子……乍一看,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其实,是来自城镇的游客们在体 验乡村生活。近年来,乡村文旅方兴未艾,体验乡村生活以其鲜活形式、深度体验,不仅满足了城镇市 民对质朴、丰富乡村生活的向往,也为乡村游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径,正日益受 到各方青睐。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作为新生事物,乡村生活体验的产生既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有着广阔发展前景。 具有产业基础、经济实力的农村,或可从中得到借鉴,进一步丰富体验形式,拓展生活场景,不失为当 地村集体做大做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三是发展乡村生活体验要把准各方需求,找准村民和游客利益最佳结合点。乡村生活体验,要照顾到游 客需求,尽最大可能提供舒心、暖心的服务。与此同时,也要照顾到村民特别是当地文化的具体需求。 总之,只有村民、游客同题共答,才能实现相得益彰。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生活体验等乡村文旅产品也迎来了发展良机。只有同时兼顾市场需 求、乡村实际、农民利益和乡村发展,这一产品新形式才能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一是发展乡村生活体验要规 ...
奉贤四团北部11个村合伙开公司 形成发展合力 握指成拳 薄弱村拼出大市场
解放日报· 2025-06-09 09:53
乡村经济联合发展模式 - 四团镇北部11个村联合成立拾壹联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农产品、特色小吃、非遗技艺及乡村文旅资源,形成协同发展模式 [1][4] - 公司成立10个月销售额超24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利润,其中不小于3%反馈给各村用于福利和基建 [1][6] - 各村以经济合作社形式入股,新桥村出资20万元,其余各村各出资18万元 [4] 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 - 整合11个村46款特色农产品、11个特色小吃、7项非遗技艺,形成集体直供模式 [5] - 梳理30多个文旅景点和特色民宿,推出个性化定制游览路线和主题活动方案 [5] - 新桥村引进新优品种如"黄晶"西瓜、"锦绣"南瓜等,亩均收益提高20% [3] 合作机制与经验共享 - 建立村干部"轮岗"制度,派往发展势头好的村学习并复制经验 [5] - 每月举办"股东大会",轮流举办并讨论资源整合与爆款打造 [6] - 夏家村承包40亩土地种植紫色花菜,与新桥村形成产量叠加以增强供应链稳定性 [5] 片区差异化发展 - 四团南部12个村成立"拾二南珠"村级公司,侧重文创产品和体验经济,如神仙酒厂精品路线 [6][7] - 北部11个村位于绿野乡美片区,南部12个村靠近临港新片区先进制造片区,产业定位不同 [6] 单村发展局限性 - 新桥村曾因供应量不足导致生鲜电商合作险些违约 [3] - 单村文旅项目如新桥村的定制路线因点位少、体验单一难以吸引回头客 [3] - 部分村可支配集体资产不足10万元,依赖财政转移支付 [2]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深度考察花田见,共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江南时报· 2025-06-06 23:48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考察花田见文旅 -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总裁邹百青率高层及核心业务板块负责人赴宜兴考察花田见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实践,重点关注"5G+AI"科技赋能和美栖村示范样板 [1] - 考察旨在探讨合作可能,共同推动无锡乡村"百村共富"新蓝图 [1] 花田见文旅的乡村振兴实践 - 花田见文旅提出"乡村振兴场景化实践路径"和"乡村振兴百村共富产业联盟"构想,强调平台化运作整合资源,通过"联名共建"模式提升农副产品品牌溢价 [2] - 美栖村项目深度融合5G网络、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覆盖玫瑰产业全链条的智能管理系统,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与产品品质 [2]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的乡村振兴战略 -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旗下的无锡市乡村振兴公司聚焦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探索一二三产创新联动,利用网络平台、直播电商等新工具拓宽农副产品上行通道 [3] 双方合作方向 - 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场景化样板",实现村集体主导标准化种植加工、专业团队产品研发品牌化、创新运营中心集展示、数字人主播和AI直播矩阵于一体 [4] - 培育"村书记IP"及本土主播,联手"邮政云仓"解决生鲜物流难题,完善"一件代发"及售后服务 [4] - 利用AI软件智能分析直播间话术并训练推广模型,提升直播效率 [4] - 依托社区网络,在社区营造、健康产品推广及传媒联动方面合作,打通农产品直达城市家庭的渠道 [4] - 共建区域平台提升农产品价值,深挖潜力、研发深加工及文创产品,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5] 合作前景 -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的"国企力量"与花田见文旅的"创新基因"结合,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科技赋能和创新模式将打通产销壁垒 [6][7]
儋州发出首本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
海南日报· 2025-06-05 09:36
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颁发 - 儋州市首本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颁发给海南裕华和美乡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振 [1][2] - 该证书为企业土地使用、投入等长远规划提供保障 [2] - 证书可作为抵押凭证向银行贷款 [2] 项目背景与需求 - 项目为儋州市和庆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项目 [2] - 项目核心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使用效益 [2] - 项目内容包括建设"沉香+咖啡"立体种植示范园、种植沙姜及大黄姜、打造乡村文旅等 [2] - 项目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 [2] 政府举措与成效 - 儋州市资规局成立攻坚专班,主动对接农业部门 [3] - 通过明确职责、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优化不动产登记系统等举措打通登记业务堵点 [3] - 建立"全流程跟踪、全要素保障"工作机制 [3] - 证书颁发标志着儋州土地权益管理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3] - 涉农企业、合作社和承包户可申办不动产登记 [3] 未来计划 - 儋州市资规局将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属地镇政府等部门的协作 [3] - 共同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合同签订、确定权属到登记颁证等系列工作 [3]
佛山南海以艺术为媒激发乡村文旅新活力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16:30
文旅融合与艺术节效应 - 佛山南海区通过连续举办两届大地艺术节,以艺术为媒介盘活乡村资源,吸引游客277万人次,培育30余家咖啡店、甜品店、民宿和茶楼餐厅,并落地多个艺术设计工作室 [1] -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为主题,覆盖西樵镇和九江镇,194位全球艺术家创作超200件作品,形成全域性文旅消费场景 [2] - 艺术节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改善,如儒溪村集聚5间茶啡饮品店,平沙岛吸引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并长期定居 [4] 商业机会与创业案例 - 咖啡店主苏敬谊在烟桥古村的店铺日均销售500杯咖啡,营业额达8000元,新开西樵山分店客流量超预期,春节假期单日销量激增至1000杯,3个月回本 [1][2] - 返乡青年吴恺宁创办"鹭舍"主题民宿,因艺术节流量经常爆满,拓展私房菜、咖啡等服务,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3] - 罗行艺术墟通过百年建筑改造火爆出圈,"五一"期间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艺术与在地文化深度交融 [5] 文化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 大地艺术节强调在地性,村民深度参与创作与运营,如儒溪村成立文旅公司,推动返乡致富 [4] - 艺术节唤醒历史文化印记,如"水上南海"游线重现桑园围船运场景,串联10个艺术片区 [4] - 本土文化商业化案例涌现,如苏敬谊将龙舟文化转化为钥匙扣、模型等文创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 [5] 区域经济联动 - 佛山市提出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艺术乡建"成为片区发展新叙事方式 [5] - 九江烟南社区通过艺术节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文旅产业破圈升级,形成"艺术+青年+村民"协同模式 [2][4]
这位较真的上海“80后”,如何重塑成都乡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7 22:09
每经记者|唐元 每经编辑|余洋 不停接电话,走路时也不忘发语音叮嘱项目进展,眼前这位自嘲长了白头发的"80后",正不遗余力推进一场"乡村实验"。 起初,上海大乡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派她到彭州"开疆拓土",只是期望她以集团管理者身份提供指导,但因"缘分"和"理想",她渐渐扎根于此,成为了 一名"新濛阳人"。"我喜欢这里的人和目标感,"唐利利说。她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让蔬香理想村每年都不一样。"这种变化可能是卫生更好了一点,服务更 贴心了一些,或是场景更完整了一些。" 跨界人生:从广告到金融,再到乡野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全球瞩目的盛会,也成为许多年轻人梦想的起点。唐利利便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的她,没有选择常规的职场路径,而是踏上 了创业之路。 "我走的路可能和大家不太一样。"唐利利回忆道。初入社会的她,一头扎进了广告营销与策划行业,而上海世博会的契机,为她的事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 遇。"那两三年,只要肯拼,很容易赚到第一桶金。" 在春日的成都彭州濛阳街道蔬博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了成都乡守乡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伴")总经理唐利利。事无巨细的"忙 碌"是这位"新村民"给记者的第一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