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禾赛(HSAI.US)涨逾4% 即将实现“美股+H股”双布局
智通财经· 2025-09-03 23:15
股价表现 - 禾赛科技股价周三上涨超过4%至26.14美元 [1] 上市进展 - 公司于8月31日晚间通过港交所聆讯 [1] - 可能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渠道递表上市的企业 [1] 战略考量 - 选择回港上市核心目标是提高股票交易稳定性与安全性 [1] - 首要战略是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并保障其利益 [1]
陕西华达20250828
2025-08-28 23:15
**陕西华达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一、公司财务表现与影响因素** * 2025年上半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及环比均实现增长 但利润未达去年同期水平[3] * 毛利率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 包括行业降价波动(特别是导弹方向) 研发费用增加 减值计提金额上升(因回款情况较差) 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铜和金价上涨导致电镀环节成本增加)[2][3] * 订单量在三四月份达到历史峰值 五月后趋于平稳 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表明市场需求稳定增长[2][3] **二、收购整合与协同效应** * 收购华金公司后 双方在业务 客户和产品上形成协同效应[2][4] * 华金公司产品(电源模块和系统 配电管理系统 混合集成功能电路)与陕西华达形成互补 应用领域涵盖航天 航空 导弹和无人机等[4][5] * 客户资源得到整合 陕西华达主要客户为电科 华金主要集中于航天科技和科工系统 整合将助力产品向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4][5] * 此次收购是集团首次资产注入 将推动未来战略规划[2][5] **三、业务结构与客户集中度** * 2025年上半年整体业务结构与2024年相比变化不大 前五大客户排序基本稳定[6] * 华为占比从过去的8%~10%提升至15%左右 主要因精品订单恢复集中在三四月份[6] * 收入结构中高占比的确收部分也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2][6] * 业务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军用领域 如雷达 导弹和无人机方向 其中无人机方向(兵器领域)今年比去年有较大提升[10] **四、新业务领域布局与进展** * **新能源汽车领域**: 正在办理IATF 16949认证 计划结合电源 传感器及连接器等产品提供集成化解决方案[7] 目前收入贡献较小(约百万级)[11] 华星公司已为问界赛力斯配套陶瓷基MES压力传感器 收入达2000多万元 并正开展与长安 江淮 北汽和比亚迪等车企的路试[8] * **商业航天领域**: 下半年出现积极变化(人员调整 资金到位 发射进度加快)[4] 公司全程配套星网二期星云计划实验星发射(9月6日及10月)[13] 已拿到华为卫星正式编码并提供供货 当前合同金额几十万[4][13] 预期未来能供应低轨卫星一半左右份额 预计2027年每年发射量达1000颗左右 明年约600颗[18] 北斗卫星已进入产品正样设计阶段 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16] * **光模块业务**: 过去主要给中兴通讯供货[9] 已通过产线建设 与外部厂家合作及现金收购等方式增强技术实力 实现布局[7][9][22] 布局包括光跳线 光电传输和转换等 应用广泛(如数据中心)[22] * **智能传感器业务(华星公司)**: 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 已为问界赛力斯配套陶瓷基MES压力传感器[8] 军民收入比例基本上为军60% 民40% 客户主要集中在医院及三院下属方向 收入结构中火箭和导弹占比较大[12] **五、订单与未来发展展望** * 目前在手表订单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具体数据未统计)[17] * 军工订单层面2024年相较于2023年有所下滑 但预计底部反转和修复可期 预计2026年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变化[4][27] * 公司下半年将持续发力 实现季度正向增速 依托平台化战略进行整合和扩展[25] * 应对贵金属价格上涨压力 措施包括采用新材料(如不锈钢替代铜) 调整镀层厚度标准规范 采用新工艺(如微型灌胶)以及在新品推广上选用新材料并结合轻量化 小型化 集成化等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改进[19] **六、其他重要信息** * 华为科研阶段毛利水平与五院的一代星相差不多 约35%[15] * 给五院配套的单价值量明确 二代星约70万元 一代星稳定在50万元左右[14] * 在连接系统方面 与华为合作没有明显竞争对手[16] * 华星公司其他产品如电位器 已通过国内唯一3,313和3,224片式自动线认证 供货对象包括大福 武汉梵谷 立信等厂家及军用单位(三院33所 湖北红峰 贵州061所)[9] * 千帆星座上半年提供了37颗单性价值量约50万元的订单[21] * 军用卫星的峰值难以准确判断 但未来两到三年行业发展预计非常迅速[20] * 公司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发力[24]
矽睿科技或入主安车检测 已筹备IPO多年
半导体芯闻· 2025-08-06 19:22
控制权变更交易 - 矽睿科技拟通过协议收购安车检测控股股东贺宪宁持有的1472.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6.43%),转让单价21.84元/股,总价款3.22亿元,较停牌前26.15元/股折价17% [2][3] - 交易包含表决权委托条款,贺宪宁将额外13.57%股份表决权委托给矽睿科技行使,使其合计控制20%表决权,后续限售解禁后将完成股份转让 [2] - 交易完成后安车检测控股股东变更为矽睿科技,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2] 矽睿科技背景 - 公司2012年成立于上海,聚焦智能传感器领域,产品涵盖智能运动感知系统、磁传感解决方案等六大矩阵,覆盖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三大万亿级赛道 [3] - 股东结构分散,无单一持股超10%股东,主要股东包括上海联和投资(上海市国资委全资)、国家大基金参与的超越摩尔基金、云锋基金等 [3] - 高管团队中董事长叶峻兼任上海联和投资及多家上市公司职务,总经理孙臻为专职 [4] 资本市场动作 - 2023年6月以6.83亿元转让麦歌恩微电子68.28%股权给纳芯微,同年12月完成交割 [5] - 2021年及2023年两度启动IPO辅导,最新进展显示国泰海通正协助完善业务战略及募投方案 [5] 交易标的概况 - 安车检测停牌前市值60亿元,复牌前一日股价大涨11.87%至26.15元/股 [3]
安车检测:控股股东拟变更为矽睿科技 股票复牌
巨潮资讯· 2025-08-06 09:05
股权转让交易 - 安车检测控股股东贺宪宁与矽睿科技签署协议,后者将通过"股权受让+表决权委托"方式取得20%表决权,成为新任控股股东 [1] - 交易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受让6.43%股份,第二阶段委托13.57%表决权,第三阶段解禁后协商剩余股份转让 [1] - 交易完成后矽睿科技成为控股股东,但因股权结构分散(无单一股东持股超10%),上市公司将无实际控制人 [1] 矽睿科技背景 - 成立于2012年,国内领先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品涵盖运动感知、磁传感等六大方向,应用于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 [2] - 股东包括上海联和投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旗下超越摩尔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知名机构 [2] - 目前处于IPO辅导阶段,控股安车检测或为其资本布局重要一步 [2] 产业协同效应 - 安车检测可借助矽睿科技智能传感技术提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拓展车联网、智慧交通等新业务 [2] - 矽睿科技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加速产品在汽车后市场落地,扩大市场份额 [2] 市场影响 - 安车检测股票自7月29日起停牌,8月6日复牌,市场关注复牌后股价表现 [2] - 矽睿科技IPO进程及与安车检测业务协同效果将影响公司长期价值 [2] - 交易尚需监管部门批准,最终完成存在不确定性 [2]
矽睿科技或入主安车检测 已筹备IPO多年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23:24
控制权变更交易结构 - 交易通过股份转让和表决权委托结合形式进行 矽睿科技拟协议收购贺宪宁持有的1472.24万股股份 占上市公司总股本6.43% [1] - 股份转让完成后 贺宪宁将持有13.57%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矽睿科技行使 使矽睿科技合计控制表决权达20% [1] - 后续表决权委托股份在解除限售后将转让给矽睿科技 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矽睿科技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1] 交易定价与市值 - 首期1472.24万股股份转让单价为21.84元 对应转让价款总额3.22亿元 [2] - 以停牌前一日股价26.15元/股计算 本次交易折价约17% [2] - 停牌前公司总市值为60亿元 [2] 收购方背景与业务 - 矽睿科技成立于2012年 业务聚焦智能传感器领域 构建六大核心产品矩阵包括智能运动感知系统 磁传感解决方案 工业级融合感知模组 [2] - 公司深度赋能智能汽车 先进制造 消费电子三大万亿级赛道 前瞻布局智慧医疗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 [2] - 股东结构明星云集但无持股超10%大股东 包括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超越摩尔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上海云锋麒泰投资中心 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等 [2] 收购方资本运作历史 - 矽睿科技高管团队中董事长叶峻担任多家企业重要职务包括宣泰医药 华虹公司 上海银行 总经理孙臻仅在公司履职 [3] - 2023年6月公司作价6.83亿元将所持上海麦歌恩微电子68.28%股份转让给纳芯微 交易于同年12月完成交割 [3] - 2021年和2023年两度接受上市辅导 目前第二轮辅导持续进行中 最新进展显示辅导机构正协助完善业务发展战略和募投项目规划 [3]
多链融合 绘就智能传感器产业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7-24 15:08
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前景 - 智能传感器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基石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1] - 安徽蚌埠中国传感谷目标产值超千亿元 正在加速构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1] MEMS传感器技术优势 - MEMS传感器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 灵敏度高 易于集成等优势 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2] - 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 每月下线1万片晶圆 [3][5] 产业链布局与产能 - 15台晶圆传输盒在1500多米轨道上运行 支撑中高性能汽车级 工业级传感器生产 [5] - 建设9条"共享产线"包括力传感器工艺线 组装线等 为初创企业提供工艺孵化与测试服务 [6]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建立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 涵盖资金支持 科创平台建设 人才引育等多维度 [8] - 组建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 [9] 产业集群建设成果 - 形成设计 制造 测试 封装 应用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 [9] - 老工业城市通过智能传感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焕发新活力 [9]
新股速递| 歌尔微,聚焦智能传感器,果链依赖未愈,弃A转港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14 11:59
公司概况 - 歌尔微电子成立于2017年10月,是歌尔股份旗下专注MEMS器件及微系统模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母公司歌尔股份为A股上市公司(市值790亿元)[1] - 公司获青岛微电子、中信建投、中金资本等机构投资,2025年1月20日递表港交所,保荐机构包括中金、中信建投、招银国际、UBS[1] - 赴港上市目的为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芯片领域)和拓展市场份额[1] 产品与市场地位 - 产品矩阵分为传感器(24年前三季度营收占比77%)、SiP(17.9%)、传感交互模块(4.8%)三大类[3][4] - 传感器领域:全球第四大供应商,声学传感器市占率29.4%(全球第一),覆盖全球前九大手机厂商,累计出货超40亿颗[3] - SiP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耳机等设备,传感交互模块全球市占1.6%(中国第一)[3][4] - 开发智能传感交互平台UniSense,覆盖材料研发至系统设计全产业链环节[4] 客户结构 - 全球113家直销客户,包括苹果(24年前三季度贡献营收61.8%)、歌尔股份(7.8%)、荣耀、小米、Meta、微软等[2][7] - 汽车领域客户包括蔚来ET9、法雷奥,智能触控面板已上车[7]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2年31.2亿元(-6.78%)、23年30.0亿元(-3.85%)、24年前三季度32.7亿元(+52.17%)[9][10] - 毛利率:22年18.5%、23年17.2%、24年前三季度19.4%,低于瑞声科技(22.1%)和敏芯股份(24.2%)[10][11] - 经调整净利润:22年3.8亿元、23年2.5亿元、24年前三季度2.8亿元,净利率持续下滑[11] - 经营现金流:22年6.9亿元、23年6.0亿元、24年前三季度-0.26亿元,账上现金20.5亿元[12] 研发与运营 - 研发人员746名(占比26%),持有1800项专利(704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24年前三季度2.239亿元(+20.8%)[13] - 存货周转天数从22年116天降至24年前三季度69.6天,反映消费电子需求复苏[14][15] 风险因素 - 供应商集中:CR5供应商占比71.9%,芯片主要依赖英飞凌(采购占比55.7%)[16][17] - 客户集中:苹果收入占比61.8%,CR5客户占比79.9%[20] - 关联交易:母公司歌尔股份为第二大客户,应收款中关联方金额扩大至24年前三季度1.06亿元[22] - 消费电子周期: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降12%,24年增7%但25Q1增速放缓至0.2%[29] - 产能利用:潍坊、荣成、越南厂利用率超83%,青岛厂仅48.6%(因SiP研发占用产能)[28]
工信部:强化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
快讯· 2025-06-06 17:46
两化融合政策部署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审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 [1] - 会议要求加快提升软硬件产品供给能力 强化工业软件 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 强调加快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 夯实人工智能工业应用的数据底座 [1] - 提出加大"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低成本数字化通用工具的培育力度 [1] - 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 带动工业数据集 工业大模型的创新迭代 [1]
以实际行动为谱写中原大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郑州日报· 2025-05-29 08:5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郑州高新区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环大学科创圈"建设,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物理空间融合 [2] - 高新区持续做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打造超硬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高新区厚植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氢能氢燃料电池四大战新产业优势,推动上规模、成链条 [2] - 高新区前瞻布局算力、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三大未来产业,建设河南省未来产业先导区 [2] - 管城区聚焦创新引领,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3] 文旅产业与融合发展 - 登封市将实施8处世界遗产数字化场景展示、中岳文化苑等项目,加快推进专题文化博物馆建设 [4] - 登封市加快推进天中湖康养文旅示范区等16个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少溪河环境综合整治等10个景区提升项目 [4] - 登封市依托"天地之中"和"少林功夫"两大IP,培育"文旅+低空""文旅+赛事"等新业态,力争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3200万人次 [4] - 郑州市文物局将加快文物科技创新和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 [5] -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以"文旅+科技"赋能产品升级,推出"数字动物互动""冰雪探险"等新业态 [7] -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等本土文旅内涵,推出"乐海神话世界主题演艺"等文旅产品 [7] 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 - 登封市积极探索"农文工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推进北部乡村全面振兴山地先导区建设 [4] - 登封市培育壮大铝加工制品、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 [4] - 管城区统筹推进标志性文物展示、文化内涵挖掘、老城有机更新,加快亳都·新象、北庆里1926等文旅街区和豫州韵等文化场馆建设 [3] - 管城区深化游径打造和动线组织,持续打造"郑州有戏""巍巍亳都""漫步商都"等文化IP [3]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安徽蚌埠:多链融合 绘就智能传感器产业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5-28 16:55
行业概况 - 蚌埠作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以中国传感谷为核心载体,目标产值超千亿元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1] - 蚌埠市委市政府将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列为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成为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4] - 中国传感谷已集聚23家领军企业、200余家智能传感产业相关企业,覆盖从晶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经济规模总量超百亿元[10] 技术创新 - 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发布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新技术新产品,包括超低噪声高精度生物信号采集系列芯片等多款新型智能传感器[3] -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为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提供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关键产品,拥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3] - 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完成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验收,服务20余家用户,累计经济效益近亿元[5] 产业链布局 -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具备8英寸MEMS智能传感器晶圆生产能力,提供开放式、定制化MEMS晶圆代工服务[5] - 安徽希磁科技在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30%,安徽芯动联科微系统成为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行业标杆企业[9] - 传感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力传感器工艺线、温湿声类传感器工艺线等,满足各类智能传感器发展需求[10] 资金与政策支持 - 蚌埠市出台《蚌埠市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从资金、人才、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11] - 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等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70亿元[13] - 采用"1+53"厂房用地过渡发展模式,政府代建定制厂房和标准化厂房,企业可自主选择租赁或先租后购[10] 企业案例 - 安徽北方华鑫智感科技成立仅1年多,已建成品类齐全的传感器产品体系,与国内200多家企业合作,2024年产值2亿多元[1][11] - 安徽海车神驭无人装备科技去年4月投产、10月入规,产业生态对企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9] -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与天津大学共建"脑机接口与智能交互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高性能感知器件研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