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

搜索文档
晋豫富豪“联姻”告吹,“氢能第一股”路在何方?
36氪· 2025-09-11 08:05
01 9月5日晚间,被誉为"氢能第一股"的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发布公告称, 经过审慎研究和友好协商,公司决定终止筹划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 阳氢能")100%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 这不仅意味着历时半年之久亿华通创始人张国强和旭阳集团实控人杨雪岗两位"富豪"未能强强联手,也 意味着"氢能第一股"完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计划宣告失败。 2012年,张国强离开工作了七年的清能华通科技,带着几名老将成立了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担任董事长。此后的2015年,张国强通过收购上海神力科技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量产。 2016年,亿华通推出了首款商业化产品YHT系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2020年8月10日该公司于上交所科 创板顺利挂牌上市,成为国内"氢能源第一股"。之后的2023年1月12日,亿华通又登陆港交所,成为国 内首个实现A+H上市的氢燃料电池公司。 拥有如此实力上市公司的张国强,在2022年凭借33亿元人民币的身价登上当年的《胡润百富榜》,成为 山西大同首富。 交易的另一方,是近年来积极布局氢能业务的旭阳集团。在2024年能源行 ...
688339,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00:17
交易终止 - 公司终止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 因交易双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2][7] - 该交易原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 旨在完善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并发挥业务协同效应[2][7] - 终止交易不会对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5] 核心技术人员变动 - 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因个人原因解除劳动关系 离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2][10] - 杨绍军2016年7月起参与技术研发工作 曾任工艺部经理和生产测试负责人[10] - 离职后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变为4名 研发团队结构完整且项目正常推进[10] 研发投入变化 - 研发人员数量从2024年346人减少至2025年上半年128人 同比下降55%[10][12] - 研发人员占比从32.89%降至21.62% 平均薪酬从11.58万元升至13.74万元[12] - 公司为应对市场环境和经营压力 采取缩减开支策略并优化研发项目[1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下降54.21% 归母净利润亏损4.56亿元同比扩大87.6%[1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92.93万元同比下降53.25% 归母净利润亏损1.63亿元同比增亏2193.85万元[13][15] - 连续三年亏损: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2.43亿元、-4.56亿元[12][13] 行业与经营状况 - 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 行业规模同比缩减[15] - 基于流动资金状况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 导致产品销售量减少[15] - 公司专注于氢燃料电池业务 旭阳氢能为京津冀地区最大氢气供应商[7]
688339,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00:13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决定终止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 主要因交易双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1] - 该交易原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 旨在完善公司在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 [1][7] - 终止交易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5] 核心技术人员变动 - 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因个人原因与公司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 离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1][11] - 杨绍军2016年7月以来历任公司工艺部经理、生产测试负责人 参与技术研发工作 [11] - 离职后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变为4名 分别为NengyouJia(贾能铀)、李飞强、甘全全、方川 [11] 研发团队结构变化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大幅下降 2024年从346人减少至156人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28人 [12][14] - 研发人员占比从2024年的33.14%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1.62% [13][14] -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从2024年的25.17万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3.74万元(按半年数据折算) [13][14] 经营业绩表现 - 公司持续亏损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2.43亿元、-4.56亿元 [1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92.93万元 同比下降53.25% [16][17]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63亿元 同比亏损增加2193.85万元 [16][17] 行业市场环境 - 2025年上半年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 行业规模同比缩减 [18] - 公司基于流动资金状况采取审慎的营销扩张策略 导致产品销售量减少 [18] - 公司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压力 采取缩减开支策略并对研发项目进行优化调整 [14]
亿华通: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离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9:47
公司核心人员变动 - 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因个人原因与公司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 离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4年营业收入中氢燃料电池行业占比99.18% 其他业务占比0.82% [1] 公司市值情况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57亿元 [1]
半年盘点|多数企业净利减亏,上半年氢燃料电池企业第二曲线成效初显
第一财经· 2025-09-04 21:28
行业整体表现 - 氢燃料电池行业从政策示范驱动向场景商业化驱动转型 市场竞争和商业化考验更为严峻 [1] - 上半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364辆同比下降47.2% 销量1373辆同比下降46.8% [3] - 行业规模缩减导致企业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 [2] 企业财务表现 - 四家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整体下滑:国鸿氢能收入5888.3万元同比降55.7% 亿华通收入7192.9万元同比降53.25% 国富氢能收入1.09亿元同比降19.2% 重塑能源收入1.07亿元同比降9.9% [2] - 主力产品量价齐跌: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收入5064.2万元同比降52.7% 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收入3665.1万元同比降72% [2] - 三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实现减亏:减亏幅度在13%-28%之间 亿华通亏损幅度降至近四年同期最低水平 [3] - 国富氢能亏损规模同比减少20%至8924.8万元 主要因收回大额应收账款和政府补助增加 [3] 应收账款改善 - 应收账款余额显著下降:亿华通21.3亿元较上年底降3% 重塑能源21.57亿元降7.8% 国鸿氢能16.4亿元降4.9% [3] - 企业持续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积极与整车厂商合作改善回款状况 [3] 新应用场景拓展 - 企业拓展冷链运输、环卫及重卡等应用场景 同时在船舶、热电联供新领域展开应用 [4] - 重塑能源推动车辆在高速、中长途应用 其重卡产品已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 [4] - 行业推动重型燃料电池非道路移动机械试点应用 [4] 海外市场突破 - 重塑能源海外市场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约160% 营收占比从2%提升至10% [6] - 企业聚焦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亚、中东及北非市场 发挥海外订单高毛利优势 [6] - 国富氢能确认海外加氢站、制氢设备制造厂、液态氢设施及水电解制氢项目 [6] 产业链整合 - 亿华通与中国旭阳集团进行双向整合 在氢能制备、储运、消纳环节实现协同 [6] - 重塑能源探索海外绿氢生态项目 推动电解水氢能装备销售 [6] - 国富氢能向印度交付碱性水电解制氢成套设备 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 [6]
氢能第一股亿华通遭遇“双杀”:亏损扩大、市占率跌出前十
新浪财经· 2025-09-02 14:2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192.9万元,同比下跌53.25% [1] - 净亏损1.6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41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1]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455万元,较去年同期-1.83亿元有所改善 [1] - 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10.5亿元,亏损额逐年扩大 [1] 财务风险状况 - 总负债6.7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16% [3]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3184万元,同比增加约20% [3] - 应收账款余额21.3亿元,为上半年营收的近30倍,同比上涨1.6% [4] - 1-2年应收账款占比最高约38%,5年以上长期应收账款达3.11亿元,占比14.6% [4] 行业市场环境 - 上半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364辆同比下降47.2%,销量1373辆同比下降46.8% [4] - 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1947辆,同比下滑22.5% [5] - TOP3厂商市占率49.4%,TOP10厂商市占率87.1%,集中度较上年提升13.9个百分点 [7] - 氢燃料电池系统价格降至2000元/kW级,但相比燃油车发动机成本仍偏高 [5] - 加氢站单站建设成本高达1500万元以上,氢气终端售价维持在35-40元/公斤 [5] 竞争格局变化 - 2024年氢燃料电池装机量807.42MW,公司装机量占比20.8%位居第一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市场份额大幅下滑,未进入TOP10系统厂商名单 [6] - 重塑能源氢燃料电池系统收入7680万元,同比增加141.8% [9] - 重塑能源海外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加360.3% [9] 同业公司对比 - 重塑能源营收1.07亿元同比下跌9.9%,亏损3.33亿元同比减少28.7% [8] - 国富氢能营收1.09亿元同比下降19.2%,亏损8924.8万元同比减少20.4% [8] - 国鸿氢能营收5890万元同比減少55.7%,亏损1.84亿元同比减少13.2% [8] - 国鸿氢能毛利同比增加301.9%至310万元,毛利率由0.6%提升至5.3% [9] 战略调整举措 - 与旭阳集团签署框架协议,以定州旭阳氢能股权换取公司A股股份 [7] - 旭阳集团拟出资不超过5.5亿元认购公司A股股份 [7] - 重组旨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切入"制-储-运-加-研-用"产业端 [8] - 预计旭阳氢能可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大规模氢气供应 [8] 行业发展前景 - 示范应用政策将于2025年底结束,新支持政策尚未明确出台 [5] - 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中国绿氢制造设备装机容量将占全球近七成 [9] - 行业有望在2028年后进入爆发期 [9]
研判2025!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30 09:09
行业概述 -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 基于电化学反应原理 能量转化效率高且主要产物是水 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 [2] - 根据电解质的不同 氢燃料电池主要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碱性燃料电池(AFC) 磷酸盐燃料电池(P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等类型 [4] - PEMFC使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 可在较低温度下运行 响应时间短 适用于需要频繁启动和停止的应用 广泛用于车辆和家庭电源等小型应用场景 [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为59.9亿元 同比增长52.42% [1] - 行业突破关键材料国产化瓶颈 以亿华通 重塑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了膜电极 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 显著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1] - 大功率系统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400kW级电堆成功商用 适配重卡等高耗能场景对长续航 高载重的需求 [1]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氢气 质子交换膜 催化剂 膜电极 双极板 气体扩散层 储氢瓶 电解槽等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6] - 产业链中游为氢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环节 [6]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 固定式电源/电站 天然气掺氢 氢能冶金 微型热电联供等领域 [6] 氢能基础设施 - 2024年中国氢能产量为3815万吨 同比增长3.50% [8] - 截至2024年中国加氢站累计建成540座 新建134座 [8] - 世界最长输氢管道中石化京蒙千公里输氢管道项目正在建设 [8] 汽车产销情况 - 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5548辆 同比下降1.47% [8] - 2024年销量为5405辆 同比下降6.67% [8] - 2019年产量达2833万辆 同比增长74.98% 主要因企业集中在年底加大排产计划 [8] 重点企业分析 - 亿华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攻克超低温冷启动设计等三项核心技术 [11] - 2024年12月亿华通发布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M30+ 采用国产电堆 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最高质量功率密度突破900W/kg [11] - 2025一季度亿华通营业收入0.11亿元 同比下降19.92% 归母净利润-0.91亿元 同比下降1.98% [11] - 潍柴动力积极布局燃料电池领域 完成甲醇 氢等替代燃料技术布局 [12] - 2024年潍柴动力营业收入2156.91亿元 同比增长0.81% 研发投入94.07亿元 同比增长4.72% [12] 技术发展趋势 - 材料科学 电化学等领域不断突破 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 成本逐步降低 [14] - 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 氢气生产 储存 运输等环节成本降低 [14] -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从交通运输到固定发电 便携式电源等领域 [15] 政策环境 - 中国政府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文件 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15] - 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 [15]
统一标准打通了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新华日报· 2025-08-28 07:43
产业链标准化政策推进 - 江苏省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 优化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1]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实施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 江苏参与集成电路等标准稳链项目 发布《芯粒互联接口规范》等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 [1] 集成电路产业标准突破 - 通过统一芯粒间数据传输机制和接口协议核心规范 解决不同供应商及工艺节点芯粒的互联互通难题 [2] - 标准在"标准-产业链-安全"三大维度推动产业变革 为国产芯粒配备"通用接口" [2] 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化 - 实施GB/T 27930标准后 星星充电实现与比亚迪 蔚来等100余家车企协议互通 充电成功率提升至99.7% [2] - 江苏省90%公共充电桩已完成协议互通改造 实现跨品牌充电 [2] - 省新能源汽车光储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呼吁企业积极参与充电机器人及无线充电领域团体标准与地方标准制定 [1]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效益 - 无锡威孚氢隆动力参与10余项氢燃料电池标准研究 对外提升技术实力信誉度 对内倒逼技术工艺更新实现降本提质 [3] - 徐工主导参与制定18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包括GB/T 44257《电动土方机械用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标准 明确上下游交付规范 [4] 标准化带动产业集聚 - 标准实施推动弗迪 玖行 睿控等新能源配套企业落户徐州 为徐工提供稳定配套 完善地区新能源产业链 [4] - 汽车芯片领域通过AEC-Q车规标准认证建立供应链门槛 地方政府借此打造汽车电子产业园 形成研发到检测的产业链闭环 [5] 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实践 -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制定《叉车车载智能终端产品规范》团标 完成超1.1万台叉车数字化改造 服务企业超6800家 [6] - 汇聚17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 促进产业链 创新链与标准链深度融合 [6] 标准化建设现存短板 - 芯粒间互联接口 兼容性 可测性与可靠性等标准需重点突破 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 [7] - 工程机械行业新能源零部件接口 智能化分级定义 二手设备评价等环节缺乏统一标准 [7] - 氢燃料电池产业面临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标准 加氢站建设标准缺失问题 [7] 国际标准合作与拓展 - 越南国家标准中心与中认国创检测签署认证互认协议 降低新能源产品出口越南合规成本与周期 [8] - 江苏省将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提高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 掌握全球标准话语权 [8]
江苏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标准化提升工程——统一标准打通了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新华日报· 2025-08-28 07:16
核心观点 - 江苏省通过实施重点产业链标准化提升工程 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优化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1] - 标准制定解决产业链互联互通难题 如芯粒互联接口规范实现不同供应商芯粒的互联互通 充电协议标准使充电成功率提升至99.7%[1][2] - 标准从技术规范演变为竞争利器 企业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提升技术信誉度和内部工艺水平 实现降本提质[3] - 龙头企业主导标准制定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如徐工制定182项标准吸引新能源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闭环[4][5] - 部分关键领域仍存在标准短板 如芯粒互联可靠性 新能源零部件接口 氢燃料电池零部件及加氢站建设标准需重点突破[6] - 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 通过国际检测认证互认降低出口合规成本 目标提高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7] 产业链标准制定进展 - 泰州市标准化院起草生物医药和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链标准图谱及体系 促进上中下游标准衔接[1] - 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光储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充电机器人及无线充电领域团体标准与地方标准制定[1] - 发布《芯粒互联接口规范第1部分:总则》等5项芯粒互联接口规范国家标准 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1] - 江苏省90%公共充电桩完成协议互通改造 实现跨品牌充电[2] - 苏州制定《叉车车载智能终端产品规范》团标 完成超1.1万台叉车数字化改造 服务超6800家企业[5] 标准实施成效 - 芯粒互联接口标准统一数据传输机制和接口协议 解决不同供应商 工艺节点芯粒互联互通难题[2] - GB/T 27930标准实现与比亚迪 蔚来等100余家车企协议互通 充电成功率提升至99.7%[2] - 企业参与10余项氢燃料电池标准制定 形成技术实力金字招牌 赢得客户信任并倒逼技术工艺更新[3] - 徐工主导制定18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明确上下游交付规范 为产业链协同发展夯实基础[4] - 标准实施吸引弗迪 玖行 睿控等新能源配套企业落户徐州 完善地区新能源产业链[4] 标准短板与挑战 - 芯粒间互联接口 兼容性 可测性与可靠性等标准需重点突破 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6] - 工程机械行业新能源零部件接口 智能化分级定义 二手设备评价等环节缺乏统一标准[6] - 氢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标准 加氢站建设标准仍是产业发展瓶颈[6] - 需加快加氢核心装备国产化 推动技术降本 明确加氢站安全监管部门 统一区域标准[6] 标准化战略方向 - 越南国家标准中心与质量研究院签署检测认证互认协议 降低新能源产品出口合规成本与周期[7] - 推动技术标准转化应用 打通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全链条标准化建设[7] - 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7] - 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 专利 标准联动创新[7] - 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提高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7]
国鸿氢能(09663)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20:59
公司股份转换备案 - 中国证监会批准国鸿氢能12名股东将合计41,303,978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并在香港联交所流通 [1] - 股份转换需在备案通知书出具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 否则需更新备案材料 [1] - 参与股份转换的股东包括共青城水大鱼大科技产业投资中心等12家机构 [3][4] 公司市场地位 - 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 公司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排名中国第一 [4] - 按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价值计 公司2022年排名中国第一 [4] - 按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量计 公司2022年排名中国第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