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全产业链

搜索文档
从“黑”到“绿” 山西鹏飞集团以氢能驱动能源革命
新华财经· 2025-07-25 11:50
公司转型战略 - 公司从1993年单一煤焦企业转型为拥有氢能全产业链的中国500强企业,完成"黑色能源"到"绿色动能"跨越式转型[1] - 2019年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率先布局氢能改革,定位为未来能源革命核心方向[2] - 提出"国家战略就是最大战略"的发展理念,将企业转型与国家能源革命战略深度绑定[1] 氢能产能与技术 - 鹏湾氢港产业园实现每天1.3万立方米焦炉尾气100%资源利用,氢气转化率达120%超预期,产出纯度99.999%[2] - 一期2万吨/年焦炉煤气制高纯氢项目2022年投产,2023年投运干熄焦余热发电制绿氢示范项目[2] - 研发全国首套250KW单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3] 研发与标准建设 - 与清华、北大等顶尖院校及中科院合作,在氢能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3] - 牵头制定5项行业团体标准,参与工业氢/高纯氢等国家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规范化[3] - 联合中国移动建立AI工业智能实验室,打造全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本质安全标杆[3] 应用场景拓展 - 2023年起投运氢能共享单车/公交/重卡等交通工具,车辆具备空气污染物吸附功能[4] - 构建零碳智慧物流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4] - 2024年开通晋津氢能重卡700公里零碳通廊,累计行驶4300万公里减碳2.7万吨[5] 行业地位 - 公司制氢能力处于全国前列,获批山西省氢能成果转化基地和关键技术中试基地[3] -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驱动山西向氢能产业高地转型[3] - 氢能重卡运输网络覆盖山西、陕西、河北等多地,形成规模化碳中和应用场景[5]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在建氢能装备项目9个 总投资28.02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08 13:42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内蒙古在国家"双碳"目标和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目标引领下积极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产业 [1] - 政策文件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支持全产业链布局 [1] - 目标是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打造全国绿氢先行示范区 [1] 产业规模与产能数据 - 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涵盖储输氢材料、碱性电解槽、PEM电解槽、制氢电源等,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包头等地区 [2] - 截至2025年6月重点实施9个在建氢能装备项目,总投资28.02亿元,产品种类达10种 [2] - 制氢设备设计产能650台套较2023年底增长160%预计年底突破750台套 [2] - 固态储氢装置产能2200套储(贮)氢材料产能3300吨/年储输氢管材产能5000吨储氢瓶8.5万支 [2] - 制氢电源50台纯化分离装置产能15台套 [2] - 已投产AEM、PEM电解槽产能0.2GW在建PEM电解槽产能0.25GW [2]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目标从政策协同、场景应用、技术攻关等多维度发力 [2] - 强化政策协同与要素保障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协作生态 [2] - 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创新招商引资及产业协同机制加快补齐短板、延链补链强链 [2]
湖北大冶构建氢能全产业链
经济日报· 2025-05-18 05:47
氢能产业发展 - 湖北省大冶市积极构建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全产业链,推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迈进 [1] - 氢能是大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大冶冲刺千亿县市的重要引擎 [1] - 2023年大冶市实施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总投资34.37亿元 [1] 制氢项目 - 项目包括新建3座绿电制氢工厂,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加氢综合能源站,搭建氢能产业智慧运营平台 [1] - 项目于2024年3月投产,产出纯度达99.99%的氢气 [1] - 项目每年可产生约4亿千瓦时绿电、制备5000吨绿氢和4万吨氧气,实现日加氢7吨,每年减排22.78万吨二氧化碳 [1] 储氢技术 - 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岩洞储氢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 - 项目利用山体作为储气罐,是我国对岩洞大规模储氢技术的首次探索 [2] - 大冶市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关键技术,将废弃矿洞改造为"地下氢库" [2] 产业链建设 - 在大冶湖高新区建设氢能创新科技园,包括智慧化信息中心和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 [2] - 科技园将吸引科技研发、氢能应用等关联企业入驻,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2] - 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的转变 [2]
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投用
中国化工报· 2025-05-16 10:44
氢能综合能源站建设 - 贵州省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通过验收,日加氢能力达2000千克,可为氢燃料电池车辆提供高效能源补给 [1] - 加氢站配备3台加氢机,每天可为130~150台氢能重卡加注,3台同时加注时仅需20分钟完成 [1] - 该能源站为LNG与加氢合建站,核心设备隔膜压缩机由东德氢能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参与工程施工和整站联调服务 [1] 加氢站技术细节 - 加氢站配置2套东德氢能隔膜压缩机,采用创新膜腔设计与智能监控系统,进气压力5~20MPaG下实现45MPaG高压输出 [1] - 压缩机流量达15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满足大流量、高效率加氢需求 [1] - 云平台远程运维功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为氢能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1] 氢能重卡应用反馈 - 氢能重卡加注时间约十几分钟,续航400~600千米,驾驶过程中无显著噪声和油烟味 [1] - 司机反馈氢能重卡操作性能好、噪音小、省时省力 [1] 氢能产业链发展 - 未来能源站将依托六枝特区焦炉煤气资源及绿氢潜力,打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助力区域清洁能源体系建设 [2] - 东德氢能计划持续参与六枝特区氢能走廊建设,提供多元化压缩机产品及工程服务 [2] - 公司目标推动氢能在交通、化工、电力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速区域"双碳"目标实现 [2]
烟台东德氢能助力贵州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顺利通过验收
齐鲁晚报网· 2025-05-13 10:53
项目概况 - 贵州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顺利通过验收 采用LNG与加氢合建模式 属于固定式大型加氢站 日加氢能力达2000公斤 [1][3] - 加氢站配备3台加氢机 每天可为130-150台氢能重卡加注 三台加氢机同时工作时 20分钟即可完成加满 [3] 技术细节 - 加氢站核心设备采用东德氢能隔膜压缩机 共配置2套 具备5-20MPaG进气压力下实现45MPaG高压输出的能力 流量达1500Nm³/h [3] - 隔膜压缩机采用创新膜腔设计与智能监控系统 满足大流量、高效率加氢需求 并通过云平台远程运维降低运营成本 [3] 公司参与 - 东德氢能不仅提供核心设备 还承接工程施工和整站联调服务 组建专业团队优化施工方案 高效统筹采购、生产与施工环节 [5] - 此次合作展示公司从设备制造到整站交付的全流程服务能力 为区域氢能合作提供示范样本 [5] 产业链布局 - 能源站氢气来源于贵州某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未来将依托六枝特区焦炉煤气资源及绿氢潜力 打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5] - 公司计划持续参与六枝特区氢能走廊建设 提供多元化压缩机产品及工程服务 推动氢能在交通、化工、电力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5]
湖北大冶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新华社· 2025-04-29 11:16
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 湖北省大冶市正在加快形成"制、储、输、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推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转型 [1][2] - 总投资34.38亿元的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包括新建三座绿电制氢工厂、配套光伏电站和加氢综合能源站等 [1] -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约4亿度绿电、制备5000吨绿氢和40000吨氧气、日加氢能7吨,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2.78万吨 [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姜桥制氢工厂采用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技术,产出纯度达99.99%的氢气,成为湖北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 [1] - 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实现国内岩洞储氢技术零的突破,将废弃矿山改造为"地下氢库" [2] - 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临氢材料、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 [2]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 - 大冶市已投用12辆氢能源公交车,大冶东综合能源站每年可提供750吨绿氢加注,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 - 智慧化信息中心将应用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生态数据智能化运营 [4] - 氢能创新科技园将吸引科技研发、氢能应用等关联企业入园,2024年大冶湖高新区被纳入首批省级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4]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湖北省发布《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 [3] - 大冶市坚持"三线并进"策略,构建"3+2+X"现代化产业体系,冲刺千亿县市及全国县域50强 [3] - 大冶市将持续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