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全产业链

搜索文档
美锦能源:公司在储氢环节已布局多家优秀企业,覆盖压缩机、储氢罐等关键部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3:43
公司储能布局 - 公司储能领域重点聚焦氢能全产业链投资与运营 已形成完整战略布局和技术积累 [1] - 联合博彦科技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分布式光伏水电解制氢柔性控制方案 以提升绿氢制备效率并降低成本 [1] - 与氢璞创能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高效氢能热电联供系统 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1] 储氢环节布局 - 在储氢环节布局多家企业覆盖压缩机和储氢罐等关键部件 具备成熟产品与技术实力 [1] - 初步实现"绿电-制氢-储能-发电-供热"一体化能源调度与管理体系 [1]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推进氢能在多行业多场景的深度融合与技术协同 [1] - 致力于构建良性互补的氢能生态体系 [1]
晋豫富豪“联姻”告吹,“氢能第一股”路在何方?
36氪· 2025-09-11 08:05
01 9月5日晚间,被誉为"氢能第一股"的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发布公告称, 经过审慎研究和友好协商,公司决定终止筹划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 阳氢能")100%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 这不仅意味着历时半年之久亿华通创始人张国强和旭阳集团实控人杨雪岗两位"富豪"未能强强联手,也 意味着"氢能第一股"完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计划宣告失败。 2012年,张国强离开工作了七年的清能华通科技,带着几名老将成立了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担任董事长。此后的2015年,张国强通过收购上海神力科技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量产。 2016年,亿华通推出了首款商业化产品YHT系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2020年8月10日该公司于上交所科 创板顺利挂牌上市,成为国内"氢能源第一股"。之后的2023年1月12日,亿华通又登陆港交所,成为国 内首个实现A+H上市的氢燃料电池公司。 拥有如此实力上市公司的张国强,在2022年凭借33亿元人民币的身价登上当年的《胡润百富榜》,成为 山西大同首富。 交易的另一方,是近年来积极布局氢能业务的旭阳集团。在2024年能源行 ...
美锦能源拟冲刺“A+H”,上半年最高预亏7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18 14:46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正在筹划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和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3] - 公司此举旨在提升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实力 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提高治理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 [3] - 公司正在与中介机构商讨H股发行上市具体工作 相关细节尚未确定 [3]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之一 也是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企业 [3] - 公司于2007年借壳上市 2015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3] - 公司拥有焦化产能715万吨/年 煤炭产能630万吨/年 形成"煤-焦-气-化"完整产业链 [3] - 公司被评为A股百强上市公司 [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190.31亿元 同比下降8.55% [4]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11.43亿元 同比由盈转亏 下降495.31% [4]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8-7亿元 上年同期亏损6.83亿元 [4]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亏损4.9-7.1亿元 上年同期亏损6.94亿元 [4] 业绩变动原因 - 业绩亏损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 煤炭、焦炭价格整体呈下行趋势 [4] - 主要产品毛利率持续承压 [4] - 公司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稳健开展生产经营 优化管理机制 推进精细化管理 [4]
从“黑”到“绿” 山西鹏飞集团以氢能驱动能源革命
新华财经· 2025-07-25 11:50
公司转型战略 - 公司从1993年单一煤焦企业转型为拥有氢能全产业链的中国500强企业,完成"黑色能源"到"绿色动能"跨越式转型[1] - 2019年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率先布局氢能改革,定位为未来能源革命核心方向[2] - 提出"国家战略就是最大战略"的发展理念,将企业转型与国家能源革命战略深度绑定[1] 氢能产能与技术 - 鹏湾氢港产业园实现每天1.3万立方米焦炉尾气100%资源利用,氢气转化率达120%超预期,产出纯度99.999%[2] - 一期2万吨/年焦炉煤气制高纯氢项目2022年投产,2023年投运干熄焦余热发电制绿氢示范项目[2] - 研发全国首套250KW单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3] 研发与标准建设 - 与清华、北大等顶尖院校及中科院合作,在氢能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3] - 牵头制定5项行业团体标准,参与工业氢/高纯氢等国家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规范化[3] - 联合中国移动建立AI工业智能实验室,打造全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本质安全标杆[3] 应用场景拓展 - 2023年起投运氢能共享单车/公交/重卡等交通工具,车辆具备空气污染物吸附功能[4] - 构建零碳智慧物流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4] - 2024年开通晋津氢能重卡700公里零碳通廊,累计行驶4300万公里减碳2.7万吨[5] 行业地位 - 公司制氢能力处于全国前列,获批山西省氢能成果转化基地和关键技术中试基地[3] -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驱动山西向氢能产业高地转型[3] - 氢能重卡运输网络覆盖山西、陕西、河北等多地,形成规模化碳中和应用场景[5]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在建氢能装备项目9个 总投资28.02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08 13:42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内蒙古在国家"双碳"目标和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目标引领下积极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产业 [1] - 政策文件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支持全产业链布局 [1] - 目标是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打造全国绿氢先行示范区 [1] 产业规模与产能数据 - 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涵盖储输氢材料、碱性电解槽、PEM电解槽、制氢电源等,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包头等地区 [2] - 截至2025年6月重点实施9个在建氢能装备项目,总投资28.02亿元,产品种类达10种 [2] - 制氢设备设计产能650台套较2023年底增长160%预计年底突破750台套 [2] - 固态储氢装置产能2200套储(贮)氢材料产能3300吨/年储输氢管材产能5000吨储氢瓶8.5万支 [2] - 制氢电源50台纯化分离装置产能15台套 [2] - 已投产AEM、PEM电解槽产能0.2GW在建PEM电解槽产能0.25GW [2]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目标从政策协同、场景应用、技术攻关等多维度发力 [2] - 强化政策协同与要素保障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协作生态 [2] - 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创新招商引资及产业协同机制加快补齐短板、延链补链强链 [2]
湖北大冶构建氢能全产业链
经济日报· 2025-05-18 05:47
氢能产业发展 - 湖北省大冶市积极构建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全产业链,推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迈进 [1] - 氢能是大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大冶冲刺千亿县市的重要引擎 [1] - 2023年大冶市实施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总投资34.37亿元 [1] 制氢项目 - 项目包括新建3座绿电制氢工厂,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加氢综合能源站,搭建氢能产业智慧运营平台 [1] - 项目于2024年3月投产,产出纯度达99.99%的氢气 [1] - 项目每年可产生约4亿千瓦时绿电、制备5000吨绿氢和4万吨氧气,实现日加氢7吨,每年减排22.78万吨二氧化碳 [1] 储氢技术 - 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岩洞储氢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 - 项目利用山体作为储气罐,是我国对岩洞大规模储氢技术的首次探索 [2] - 大冶市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关键技术,将废弃矿洞改造为"地下氢库" [2] 产业链建设 - 在大冶湖高新区建设氢能创新科技园,包括智慧化信息中心和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 [2] - 科技园将吸引科技研发、氢能应用等关联企业入驻,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2] - 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的转变 [2]
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投用
中国化工报· 2025-05-16 10:44
氢能综合能源站建设 - 贵州省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通过验收,日加氢能力达2000千克,可为氢燃料电池车辆提供高效能源补给 [1] - 加氢站配备3台加氢机,每天可为130~150台氢能重卡加注,3台同时加注时仅需20分钟完成 [1] - 该能源站为LNG与加氢合建站,核心设备隔膜压缩机由东德氢能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参与工程施工和整站联调服务 [1] 加氢站技术细节 - 加氢站配置2套东德氢能隔膜压缩机,采用创新膜腔设计与智能监控系统,进气压力5~20MPaG下实现45MPaG高压输出 [1] - 压缩机流量达15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满足大流量、高效率加氢需求 [1] - 云平台远程运维功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为氢能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1] 氢能重卡应用反馈 - 氢能重卡加注时间约十几分钟,续航400~600千米,驾驶过程中无显著噪声和油烟味 [1] - 司机反馈氢能重卡操作性能好、噪音小、省时省力 [1] 氢能产业链发展 - 未来能源站将依托六枝特区焦炉煤气资源及绿氢潜力,打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助力区域清洁能源体系建设 [2] - 东德氢能计划持续参与六枝特区氢能走廊建设,提供多元化压缩机产品及工程服务 [2] - 公司目标推动氢能在交通、化工、电力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速区域"双碳"目标实现 [2]
烟台东德氢能助力贵州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顺利通过验收
齐鲁晚报网· 2025-05-13 10:53
项目概况 - 贵州六盘水首座氢能综合能源站顺利通过验收 采用LNG与加氢合建模式 属于固定式大型加氢站 日加氢能力达2000公斤 [1][3] - 加氢站配备3台加氢机 每天可为130-150台氢能重卡加注 三台加氢机同时工作时 20分钟即可完成加满 [3] 技术细节 - 加氢站核心设备采用东德氢能隔膜压缩机 共配置2套 具备5-20MPaG进气压力下实现45MPaG高压输出的能力 流量达1500Nm³/h [3] - 隔膜压缩机采用创新膜腔设计与智能监控系统 满足大流量、高效率加氢需求 并通过云平台远程运维降低运营成本 [3] 公司参与 - 东德氢能不仅提供核心设备 还承接工程施工和整站联调服务 组建专业团队优化施工方案 高效统筹采购、生产与施工环节 [5] - 此次合作展示公司从设备制造到整站交付的全流程服务能力 为区域氢能合作提供示范样本 [5] 产业链布局 - 能源站氢气来源于贵州某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未来将依托六枝特区焦炉煤气资源及绿氢潜力 打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5] - 公司计划持续参与六枝特区氢能走廊建设 提供多元化压缩机产品及工程服务 推动氢能在交通、化工、电力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5]
湖北大冶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新华社· 2025-04-29 11:16
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 湖北省大冶市正在加快形成"制、储、输、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推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转型 [1][2] - 总投资34.38亿元的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包括新建三座绿电制氢工厂、配套光伏电站和加氢综合能源站等 [1] -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约4亿度绿电、制备5000吨绿氢和40000吨氧气、日加氢能7吨,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2.78万吨 [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姜桥制氢工厂采用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技术,产出纯度达99.99%的氢气,成为湖北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 [1] - 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实现国内岩洞储氢技术零的突破,将废弃矿山改造为"地下氢库" [2] - 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临氢材料、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 [2]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 - 大冶市已投用12辆氢能源公交车,大冶东综合能源站每年可提供750吨绿氢加注,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 - 智慧化信息中心将应用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生态数据智能化运营 [4] - 氢能创新科技园将吸引科技研发、氢能应用等关联企业入园,2024年大冶湖高新区被纳入首批省级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4]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湖北省发布《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 [3] - 大冶市坚持"三线并进"策略,构建"3+2+X"现代化产业体系,冲刺千亿县市及全国县域50强 [3] - 大冶市将持续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4]
四川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力争2027年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第一财经· 2025-04-23 17:03
产业规模与布局 - 四川已聚集氢能全产业链约160户企业 形成"制—储—运—加—用"完整生态体系 [1][4] - 成渝氢走廊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超1300辆 建成加氢站27座 示范规模居西部第一 [3] - 拥有氢能全产业链央企 培育众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吸引国内知名企业落户 [4] 技术研发突破 - 填补海水制氢空白 解决膜电极 加氢枪 高压储氢罐等卡脖子技术问题 [4] - 研制全球首列氢能市域列车 建成国家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4] - 东方电气在车用燃料电池 大功率电解水制氢等关键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 [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4年实施《行动方案》突破绿氢制备不进化工园区 明确氢能管理归口部门 氢高速免费等政策 [4] - 2017年起出台多项政策对全产业链发展给予系统支持 [3] - 正在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 避免内卷式发展 [6] 应用场景拓展 - 分批打造川藏线 成德眉资都市圈等六大绿色氢路 规模化应用氢能重卡 矿卡 冷链物流车 [5] - 推动氢能机车 无人机 氢氧冷热电多能联供等多元应用 [5] - 在三州一市开展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 氢储能 氢工业发展 [5] 发展目标规划 - 2027年目标: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完备 绿氢成为主要氢源 应用成本大幅降低 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6] - 四川成为全国极少数兼具丰富绿氢资源与全产业链布局的省份 [3] - 原始创新能力 技术水平及产业规模将大幅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