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油气开发
icon
搜索文档
中企绿色低碳战略亮相COP30引关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1-21 08:57
公司战略与成果 - 公司围绕海洋油气开发展示绿色低碳转型技术成果与实践成效 [1] - 公司提升天然气产量比重以保障社会低碳能源供应 [1] - 公司积极打造CCUS循环经济体系并推进海上油气田接入陆地电力 [1] - 公司布局深海风电等新兴能源产业以培育海洋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1] - 公司在巴西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作为首家实现天然气自主销售的外资企业推动当地市场健康发展 [2] - 公司在巴西加快零碳产业发展 重点布局海上风电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合作 [2] - 公司在巴西拓展绿色领域国际合作 发挥中巴互补优势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健全行业规范 [2] 行业评价与合作前景 - 巴西石油学会主席期待中巴继续深化合作 以创新中心和科技研发驱动降碳进程 [2] - 评价认为中巴在能源与环保领域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中国新能源技术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 [2] - 安永全球可持续发展负责人高度评价公司在碳减排方面的经验和贡献 [3] - 评价指出中国凭借强大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全球减碳的重要力量 [3] - 与会嘉宾认为中资企业在巴西的绿色低碳发展展现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角色 [3] - 评价肯定中资企业在巴西的绿色布局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该合作模式值得推广 [3] 会议背景与全球议题 - COP30大会主题为携手共担责任共创绿色未来 强调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 [4] - 大会旨在推动更有效减排行动 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并促进公平包容的能源与经济转型 [4] - 当前全球气候挑战日益严峻 各国在减排责任与资金支持上存在分歧但仍致力于寻找共识 [4]
海洋油气开发走向深蓝
经济日报· 2025-10-27 05:48
项目投产与规模 - 我国“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于今年6月25日全面投产,成为迄今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1] - 项目标志着我国迈出以深水气田群建设实现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的关键一步[1] - 两期项目23口深水井全部投产,最高日产能达1500万立方米,预计年产能超45亿立方米,累计产量已超120亿立方米[7] 资源储量与潜力 - 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其中40%来自深水[1] - 我国南海石油资源量约248亿吨,天然气约42万亿立方米,约一半蕴藏在深海海域[2] - “深海一号”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5]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项目攻克水深1200米至1500米超深水作业难题,代表我国跻身世界深水油气开发阵营[3] - 项目首创“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开发模式[6] - 核心装备“深海一号”能源站为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总重超5万吨,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4] 开发难度与挑战 - 深水作业难度随水深增加呈几何倍数增长,1500米水深设备表面压力相当于150个大气压[4] - 二期项目面临地层最高温度138摄氏度、最大压力超69兆帕的极端地质条件[5] - 项目构建了作业水深跨度超1500米、地理跨度超170公里的超大规模油气生产设施集群[5][6] 开发模式与经济性 - 项目采用“深浅结合”、“新老结合”思路,经济高效开发,建成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油气生产平台[7] - 该模式使建成近30年的浅水气田装置转变为新建“深水大气区”的油气传输枢纽[7] 战略意义与影响 - 项目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 - 所产深水天然气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地陆岸终端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并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7] - 项目建立的技术装备体系为未来开发南海更宽海域和超深水领域奠定基础[8]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十四五” 这些硬核成果值得细看
科技日报· 2025-10-20 13:13
核电技术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是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 [3] -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 [3] - 全球核准在运、在建的“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成为全球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3] 重型装备制造 - 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直径12至16米级系列化超大直径盾构机,生产直径超12米的盾构机超50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5] -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等相继下线 [5] - 东方电气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个家庭1天用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9] 高速铁路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11] - CR450AF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在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等主要指标上国际领先 [11] 空间科学与量子计算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在轨实现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等多个突破,其观测数据已被15个国家科研团队使用 [7] -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快千万亿倍),超过谷歌2024年成果6个数量级 [13] 能源与材料技术 - “深海一号”二期深水高压气田于2025年6月25日全面投产,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标志着我国进入1500米超深水油气开发时代 [17]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合成路径仅11步,速度比玉米快8.5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15]
向海图强、深地突破、星际远航!奋进“十四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跑出“加速度”
央视网· 2025-10-15 10:54
深海勘探与开发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西北部9533米深的海沟发现绵延2500公里的巨大“生命绿洲”[3] - 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流花油田”油气产量再创新高[4][6] - 五年来中国海油国内原油产量增长至5861万吨,国内海上原油增产量超160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比例超过七成[9] - 渤海垦利6-1亿吨级大油田上部组块完成安装,成为我国海上智能无人井口平台数量最多的开发项目[12] - 珠江口盆地我国首个深海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14] - 北部湾海域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成功投用[16] - 海南海域亚洲首艘大型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持续开展海底地层结构三维测绘工作[16] 深地探测技术 - 我国钻机已挺进到地下1万多米,科技人员可将地下9000米至14000米的地震波波形转化为人耳可听到的频率[17] - 深地塔科1井成功钻至地下10910米,首次在万米地下找到油气踪迹[20][25] - 我国深地钻探深度突破时间显著缩短:从7000米至8000米用29年,从8000米至9000米用15年,从9000米至万米大关仅用3年[19] - 深地塔科1井从启动到突破万米大关用时279天,但从万米向最后近1公里冲刺耗时300多天,期间曾出现卡钻风险[22][24] 深空探索进展 - 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27] - 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其研究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29] - 探月工程四期正在实施,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发射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嫦娥八号计划2029年前后发射[32]
我国海底油气管总长突破1万公里
经济日报· 2025-09-30 06:10
行业技术里程碑 - 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万公里,相当于中国从南到北直线距离的近2倍,标志着海洋油气管道工程技术与装备能力实现全方位跨越 [1] - 海底管道铺设规格实现从2英寸到48英寸的全尺寸覆盖,涵盖单层管、双层管等国际主流类型,铺管技术和装备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 海底管道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等特点,是海上油气输送的"大动脉",在1500米水深海底需承受150个大气压的极端压力 [1] 技术与装备能力 - 公司已突破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海底管道设计安装等技术难题,具备在中国全海域自主进行海底管道工程建设的能力 [2] - "十四五"以来累计铺设海管超1500公里,最大作业水深达1542米,实现从浅水向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2] - 铺管船装备持续迭代,从第一代浅水铺管船发展到国内首艘3000米级超深水起重铺管船"海洋石油201",推动海管建设自主可控 [2] 智能化与效率提升 - 公司积极推进铺管辅助设备数字化智能化,自主研发投用自动焊接设备、海管海缆智能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设备 [2] - 智能化设备应用使海管焊接质量和铺管效率显著提升,并填补多项国际技术空白 [2] 国际市场拓展 - 公司承揽东南亚、中东、非洲等10余个国际项目,累计铺设海底管道500余公里 [3] - 在国际项目中创造了全球"海管尺寸最大"和"单根海管最重"等多项行业施工纪录 [3]
打通低产海洋油气井增产“高速路”——探访我国首艘集成式大型压裂船
国家战略与行业背景 -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强调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装备制造自主化 以提高能源自给率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1] -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千米 海洋油气已成为国家能源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 [8] - 海上低渗透油气田(渗透率低于50毫达西)规模大分布广但动用程度低 是海上油气生产的重要潜力储备来源 [8][10]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国内首艘集成式大型压裂船"海洋石油696"由中船集团上研院设计 专为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打造 具有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优势 [7] -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自主研制电驱压裂橇等压裂装置系统 使船舶最大输出功率达25000水马力 支撑剂存储超600立方米 每分钟泵注12立方米砂浆 [14] - 采用全电驱驱动方式和集成化设计理念 通过优化装置结构与材质 仅用5台5000型压裂装置实现25000水马力功率输出(传统需12台2000型装置) [12][14] - 创新"叠层式"设备布局:海水过滤系统和混配系统置于平台甲板 压裂泵组和混砂系统置于主甲板 滚筒和酸橇置于上甲板 砂罐和斗提机贯穿多层甲板 [15] - 通过三维建模优化集成化布局 相较传统设备减少7台压裂装置 缩短设计建造周期 [15] 作业效率与经济效益 - 船舶长99.8米 型宽22米 型深9.9米 采用加大加深船体设计 为搭载先进设备和作业物资提供空间保障 [12][15] - 省去传统钻井平台压裂所需的装备吊装连接调试拆卸等流程 实现"到位即工作 收工快撤离" 显著缩减作业工期并节约成本 [18] - 可满足全海域大规模压裂作业需求 对改变传统海上压裂作业模式和打破海上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困局发挥积极作用 [18] 安全与智能化 - 配备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 依托智能机舱系统和智能航行系统等子系统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数字化显示及智能预警 [17] - 操作人员可在控制室完成设备操作 避免暴露于高压环境(压裂液泵注压力达数十至上百兆帕) 大幅降低安全风险并节约人力投入 [16][17] - 智能机舱系统通过算法评估设备健康状态并提前预警故障 实现预测性维护 保障航行安全并降低运维成本 [17] 应用规划与产业意义 - 目前正在进行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压裂系统调试和海上航行试验 全面验证设计功能以达到交付状态 [18] - 投入运营后优先在渤海油田(如渤中25-1渤中19-6等项目)进行设备磨合 随后在渤海及其他海域开展压裂作业 [18] - 填补中国海上油田压裂技术和工程空白 对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7]
海油发展股价微涨0.74% 养老金二季度持股超5200万股
搜狐财经· 2025-08-25 19:30
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5日收盘价4.07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03元,涨幅0.74% [1] - 当日开盘价4.04元,最高价4.09元,最低价4.02元,价格波动幅度1.74% [1] - 成交量719832手,成交额2.93亿元 [1] 资金流向 - 8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5461.03万元,占流通市值0.13% [1] - 近五个交易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10893.31万元,占流通市值0.26% [1] 股东结构 - 二季度末养老金账户持股量5210.22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51% [1]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八零八组合为公司第五大流通股东 [1] - 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包含社保基金 [1] 公司业务 - 隶属于采掘行业,主营业务涵盖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领域 [1] - 国内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参与者 [1]
万亿元级“蓝色引擎”全速启动,央企入局海洋经济
华夏时报· 2025-08-15 20:29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1] - 国家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区、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1] - 加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力度,推动海洋产业投融资指导目录更新,鼓励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 [1]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 - 多地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如山东、辽宁、海南等地 [3]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GDP比重7.8% [2] - 2024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2] - 海洋经济板块指数8月15日报3521.63点,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08%,多只相关股票上涨 [1]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国家注重创新驱动,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1] - 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海洋未来产业 [1] -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 [2]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央企实力强大,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8]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和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交付 [8] 央企参与与国际合作 - 央企凭借资金实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加速深海矿产、海洋能源等资源开发 [7] - 中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深层—超深层勘探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 [7] - 中船集团在海洋船舶工业和海工装备建造方面成绩斐然,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8] - 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央企、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海洋能开发利用 [9] 未来发展方向 -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可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4] - 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4] - 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开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4] - 培育和发展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4] - 研究制定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4]
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6 09:59
核心观点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1] 产业结构优化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2]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3.7%[2]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居世界第一 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64.6%、43.3%和62.6%[3] -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 15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自航式养殖工船下水[3]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加快 研发新型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3] 资源保障能力 - 南海发现惠州19-6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4]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9%[4]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4]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4]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5] - 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投产 自主研发TFN海水淡化膜正式应用[5] 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启动 满足深远海仪器设备试验需求[7]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深海装备应用场景拓展[7]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 采用创新开发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7] - 发布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 奠定深水油气装备产业链基础[7] 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20%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8]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8] - 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过60%[8] - 多个港口新增直航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国际航线[8] 企业预期与投入 - 87.6%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 73.8%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9] - 89.4%企业预计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57.5%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 58.4%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9]
谁在守护中国的能源咽喉
观察者网· 2025-06-26 22:58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项目投产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中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2025年全面投产后年产气量达45亿立方米,相当于海南省2023年天然气消耗量的1.67倍 [2][4][14] - 项目采用"深浅结合"开发模式,构建地理跨度超170公里、水深跨度超1500米的超大规模生产设施集群,部署12口深水气井,新增1座导管架平台、1套水下生产系统、5条海底管道和4条脐带缆 [12][13] - 二期工程攻克7项世界首创技术,包括全球首套千米级深水自动发球管汇,以及脐带缆光连接器、海洋平台透平发电机等国产化装备 [13]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突破 -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总重量超5万吨,最大排水量11万吨,高度约120米,采用3项世界首创技术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 [10] - 项目填补中国在超深水油气开发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形成完整深水钻完井、勘探开发和运维技术体系,关键设备自主化率从33%提升至80% [10][15] - 开发团队攻克深水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1500米级水深聚酯缆锚泊系统等世界级难题,地层温度达138摄氏度,压力超69兆帕 [9][10][15] 南海能源资源潜力 - 南海蕴藏约190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110亿桶石油已探明储量,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40%,未探明资源潜力巨大 [4] - 预计到2025年,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三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将达1万亿立方米,推动建设"南海万亿大气区" [15] - 中国2023年石油消费量7.56亿吨,天然气消费量3900亿立方米,约70%石油和40%天然气依赖进口 [4] 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 "深海一号"年供气量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民生用气需求,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陆岸终端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15] - 项目带动周边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天然气管网,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 [15] - 中国75%石油进口依赖马六甲海峡,"深海一号"等技术突破有助于摆脱"能源咽喉"战略瓶颈 [4]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项目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升级,打造以"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海洋石油720"为核心的"深水舰队" [15][16] - 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海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新动能 [16] - 一期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主力气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