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制造
搜索文档
以重器“致广大” 用创新“尽精微”
郑州日报· 2025-11-07 08:53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正致力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2][3] 科技创新与自动化 - 洛轴集团风电主轴承故障率不到千分之一 远超国际同行水平 其智能工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1] - 洛轴通过构建热处理仿真模型 系统校正与优化传统工艺 显著缩短工艺验证周期并提升产品稳定性与一致性 [1] - 洛轴在"十四五"期间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并力争到2030年实现营收150亿元 [2]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 -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发的智能化联合收获机已完成设计制造和测试迭代 并由合作企业投入大规模生产 [2] - 未来将通过中试验证平台和产学研融合 带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及农机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2] - 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使科技成果价值在生产端充分释放 例如中国一拖与相关企业成立联合攻关组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突破 [3] 政策支持与资源集聚 - 河南省计划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以上 以明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路径 [3] - 政府与市场同向而行集聚创新资源 例如新乡的"企业创新积分制"和洛阳的"百场对接"活动对企业进行精准支持 [3] 行业展望与重点项目 -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盾构机"功成一号"已完成验收 将应用于北京地铁1号线支线施工 [3] - 行业展望认为 只有坚持精细创新才能让更多大国重器走向世界 为中国制造代言 [3]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科技关键词 高水平自立自强,河南如何破题?
河南日报· 2025-11-03 07:41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如利用DeepNovo、AlphaFold及深度学习技术研究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 [2] - 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解决行业痛点,如河南龙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多孔炭材料生产技术难题需求,由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开发微波一步法制备工艺成功解决 [2][3] - 优化“揭榜挂帅”、“PI制”、“赛马制”等机制,集中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3] - 2024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1275.10亿元,比上年增加63.43亿元,增长5.2%,投入强度达2.01% [4][5]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铁装备攻克主轴承、控制系统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其顶管机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 [6] - 全省已认定39家创新联合体,通过“科技副总”机制选派626名人才,促进产学研融合,如郑州大学刘文涛教授为银金达集团年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安阳工学院冯国超博士助凤宝重工生产成本降低20% [7] - 郑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从67项增至225项,合同总额从2768万元增至3.92亿元,同比增长236% [8] - 完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8]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 高校前瞻性设置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新增飞行器运维工程等4个专业,形成航空和低空经济专业集群 [9][10] - 直接服务支撑省重点产业链群的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占比均超70%,计划到2027年培育建设200个以上新兴交叉急需特需学科专业,年度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达80% [11] - “十四五”期间,现代制造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全省高校输送420万高校毕业生 [11] - 全省高校总数达178所,在校生达320.3万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7所高校“双一流”创建呈现厚积薄发之势 [12] - 河南工业大学研发国内首款粮仓人形机器人“粮宝二号”,实现粮库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并在高校产出“高端轴承”、“小麦新品种”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12][13]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 郑煤机智慧园区作为灯塔工厂,集成工业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使工厂产量提升30%以上,人效提升100%以上,生产周期从28天缩短至9天 [14] - 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三成,预计2025年突破2.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四成 [15] - 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一企一策”制定转型方案,编制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推动链式转型和工业大模型建设 [15] - 全省手机产量连续多年全国前三,计算机设备年产量突破百万台,超聚变全球总部基地、紫光超级智能工厂等重大工程落地 [16]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布局建设13家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支持牧原、卫华等龙头企业建设数字赋能平台,带动产业链数智转型 [16]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十四五” 这些硬核成果值得细看
科技日报· 2025-10-20 13:13
核电技术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是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 [3] -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 [3] - 全球核准在运、在建的“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成为全球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3] 重型装备制造 - 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直径12至16米级系列化超大直径盾构机,生产直径超12米的盾构机超50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5] -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等相继下线 [5] - 东方电气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个家庭1天用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9] 高速铁路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11] - CR450AF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在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等主要指标上国际领先 [11] 空间科学与量子计算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在轨实现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等多个突破,其观测数据已被15个国家科研团队使用 [7] -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快千万亿倍),超过谷歌2024年成果6个数量级 [13] 能源与材料技术 - “深海一号”二期深水高压气田于2025年6月25日全面投产,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标志着我国进入1500米超深水油气开发时代 [17]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合成路径仅11步,速度比玉米快8.5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15]
铁龙过江,见证水下盾构技术跃迁(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10-11 06:10
项目里程碑 - 渝厦高铁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盾构段于2025年顺利贯通,这是中国高铁首次以隧道方式穿越长江 [1][3] - 隧道全长约11.9公里,连接重庆渝中区与南岸区,需穿越山、城、水、江4种复杂环境 [3] - 隧道穿江段长度1282米,地质条件复杂,泥岩砂岩变化反复,最小覆岩厚度仅10米 [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项目使用我国自主选型设计的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江号”,直径12.66米,总长142米,总重量约3500吨 [5] - “长江号”配备高精度气液压力平衡控制系统,控制精度达0.01兆帕,以应对隧道最深处0.93兆帕的高水压 [5] - 创新应用隧道轴线精准控制、盾构智能管控等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掘进,成功穿越16处高风险源 [6] - 项目是国内首个在149米深洞室内完成盾构机组装、始发、接收、拆解全流程作业的高铁大直径盾构项目 [7] 行业发展与市场地位 - 中国水下盾构技术自2005年武汉长江隧道起步,现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长江上中下游已有近30项建成或在建的10米级以上过江隧道工程 [1][10][11] - 盾构机产业以20年时间赶超西方200年发展,已能自主研发设计直径2米至16米盾构机,并赢得海外60%市场份额 [12] - 国产盾构机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90%,但目前出口海外的最大直径盾构机为15.7米 [12][13] 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 在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部分关键部件仍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例如适用于12到16米盾构机的6到8米级主轴承有待工程搭载应用验证 [13][14] - 盾构机智能化水平离L4级高度自动驾驶仍有较大差距,制约行业大模型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于数据孤岛问题 [14]
全球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下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20:07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全球首台原位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下线,实现盾构机直径自由调节,突破“一生一径”固有模式 [1][2] - 设备创新性实现“一站两隧、连续成型”施工,具备原位变径、连续变径和大尺寸变径等功能,各项技术均属国际首创 [2] - 项目团队攻克多刀梁同步伸缩、狭小空间重载变径拼装、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等多项世界性难题 [2] 应用与效益 - 该设备实现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一体化建造,解决传统工法的地面开挖、施工间断和场地占用问题 [1] - 技术特别适合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征拆困难的城市核心区建设,实现“小创面、低影响、微干扰”的绿色建造 [1] - “变径一号”为全球地下工程提供绿色、安全、集约、高效的新型建造方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广泛应用前景 [2] 项目背景与规划 - 设备由广州地铁集团牵头,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等单位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团队自主研制 [1] - “变径一号”将首先应用于芳白城际广州火车站项目,计划从广白盾构井始发,掘进至广州火车站后实施变径施工站台隧道 [1]
见证历史 中国“灯塔工厂”全球霸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2:36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 [1] 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 - 超大直径盾构机实现单月掘进542米新纪录 [4] -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深达11000米 [4] -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占比超40% [4] - 露天矿机器人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4] 信息技术与新能源产业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技术和用户数全球领先 [6]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 [6] -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6] - 光伏晶硅电池效率持续打破世界纪录 [6] 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 - 通用大模型准确率突破95% 打造百余个应用场景 [7] - 人形机器人实现多模态感知关键技术突破 [7] - 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 盲人恢复光感 [7] - 国产脑起搏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临床应用 [7] 农业科技与装备 -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培育抗病抗旱高产作物品种 [10] - 研制大马力动力换档拖拉机填补大型农业装备空白 [10] - 开发梯田水稻和丘陵玉米智能生产系统 [10] 交通与航空工业 - 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 [10] - C919获得国内外订单超1000架 [10] - 川藏铁路突破极端环境建造技术难题 [10] 医疗健康产业 - 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装备降低检查成本 [11] - 全球首个实体瘤双抗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11] - 临床医疗装备为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7]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中国能源报· 2025-09-18 17:10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十四五时期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1] 高端装备领域突破 - 自主研发16.07米超大直径"京华号"盾构机[1]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1] 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 人工智能 物联网 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1] - 中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40%[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1] - 5G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1] 新能源领域成就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1] - 光伏 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1]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1]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1] - 为全球减碳目标作出中国贡献[1]
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央视新闻· 2025-09-18 16:09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 - 自主研发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1] - 人工智能 物联网 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 [1] 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 - 高端装备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包括超大直径盾构机和大洋钻探船 [1] - 中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过40% [1]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 [1][2] - 5G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 [1] 新能源产业突破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1] - 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 [1]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2]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 - 国内涌现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 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2] - 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2]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 多模态感知和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2] 脑机接口与医疗应用 - 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 盲人恢复光感 [2] - 国产脑起搏器实现全面商用 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 [2] - 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2] 未来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 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 [1] - 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1] -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 物流搬运 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 [2]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居首
北京商报· 2025-09-18 16:05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十四五"时期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1] - 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 高端装备领域突破 - 自主研发"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1]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1] 先进制造领域智能化转型 - 人工智能 物联网 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1]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40%[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1] - 5G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1] 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1] - 光伏 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1]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1] 人工智能前沿布局 - 国内涌现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2] - 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2] - 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2]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整机技术实现突破 多模态感知 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2] - 促进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2] - 推动在汽车制造 物流搬运 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2] - 为未来万亿级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脑机接口临床应用 - 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 盲人恢复光感[2] - 国产脑起搏器实现全面商用 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2] - 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2] - 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
超前布局AI等前沿技术 “十四五”时期我国核心技术攻关成果显著
央视新闻· 2025-09-18 15:36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十四五"时期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1]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 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突破 - 自主研发16.07米超大直径"京华号"盾构机 [2]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2]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转型 [2]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且占比超40% [2] 信息通信技术领先优势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保持全球技术领先 [2] - 5G用户数全球领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 [2] 新能源产业全球贡献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2]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 [2] -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2] -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 人工智能前沿布局 - 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通用大模型 [3] - 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3] - 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场景落地 [3] 脑机接口医疗突破 - 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和盲人恢复光感 [3] - 国产脑起搏器实现全面商用 [3] - 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 [3] - 临床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